气温变化特征
近49年来,昌乐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气温偏低, 其中1969年气温达最低值(11.6 ℃),9 0年代开始气温明显上升,且2001年之后曲线振幅明显增大,并呈正距平变化,2006年达最高值(13.8°C) 。70年代气温偏低较多,6 0年代、80年代略偏低,9O一00年代气温上升较快,年平均气温较70年代偏高0.4 ~ C。年平均气温以0.386°C/10年的速度上升。可以80年代末为界分为冷暖两个阶段,80年代末以前为冷期,其后为暖期。从各季气温变化来看,总体也呈上升趋势。
春季:60年代气温偏高,70年代到9O年代气温偏低,00年代气温急剧上升。年平均气温以0.328°C/lO年的速度上升。
夏季:夏季情况和全年相比差异较大,总体变化趋势平缓, 但高温和低温年代气温变化幅度剧烈,60年代气温显着偏高,7O年代到9O年代气温偏低,且均呈负距平变化, 00年代气温又显着上升,年平均气温 以0.098°C/10年的速度上升;
秋季:总体上升趋势跟春季相似,但振幅波动较小,秋季平均气温以0.510°C/lO年的速度上升;
冬季:冬季情况和全年相 比较为相似。6 0年代气温逐渐下降,1969年达最低值(—4.2°C),70年代初开始缓慢上升,80年代初开始明显下降,90年代开始明显上升, 并呈正距平变化。年平均气温以0.790 °C/10年的速度上升。
整体也可以以8O年代末为界,分为冷暖两个阶段。6O~8O年代为偏冷阶段,90~00年代为偏暖阶段, 且冬季增暖幅度较大。这也说明近20年来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是冬季的增温。
气温异常分析
近49年来,昌乐年平均气温偏暖有10年,偏冷有8年,异常偏暖有1年(1961年,2级),显着偏暖有6年,出现在60年代之外,其余年份均出现在90年代以后,且主要集中在00年代(2006年为3级、1994年、1998年、2002年、2003年、2007年均为2级),异常偏冷的情况没有出现过,1985年以前包含了所有的显着偏冷(1969、1980均为—2级),这说明80年代中后期气温逐渐变暖,90年代开始升温明显。
平均气温近49年来,无异常偏暖和偏冷的情况,显着偏暖主要集中在00年代(2006、2007年 2级) ; 显着偏冷出现在60年代(1964、1969年 —2级),1969年后未出现过异常偏冷的情况。
平均最低气温无显着偏冷的情况,异常偏冷只出现在60年代末(1969年 —2级),而显着偏暖和异常偏暖集中在90年代以后(2006 、2007年 3级,1994、1998、2004年 2级),这也说明9O年代开始气温上升明显。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近49年异常偏冷和显着偏冷极少,而异常偏暖和显着偏暖较多,且主要出现在90年代以后,能全面反映近期气温异常偏暖的特征。
降水量变化特征
昌乐县近49年平均降水量为616.5mm,总体呈下降趋势。60年代中前期,70年代中前期,80年代末,90年代末,00年代中前期降水量相对多,其余相对为枯水期。且枯水期相对10年的周期变化,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从四季来看,春季略呈上升趋势,以35.5mm/10年的速度上升,秋季、冬季呈下降趋势,但冬季变化不明显,其变化率仅为—16.0mm/10年,秋季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其变化率为—112.4mm/10年,夏季降水变化特征与全年相比较为相似,以—371.2mm/10年的速度下降,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61.5%。可见对降水量变化呈下降趋势贡献最大的是夏季降水量。
降水异常分析
近49年来,昌乐年总降水量偏多有8年,偏少有9年。其中,异常偏多有l年(1964年),显着偏多有2年(1974、1990年);显着偏少有4年(1981、1988、1989、2000年) 。 均出现在80年代以后,而降水的异常偏少不存在。纵观近49年昌乐降水情况,偏少年多于偏多年,这说明昌乐旱重于涝 。
小结
( 1 )昌乐县近49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0.386°C/10a) 。年平均气温年代变化是7 0年代气温偏低较多,60年代、8 0年代略偏低,90—00年代气温上升较快。四季气温变化以冬季增温最为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具有明显 的季节性变化。气温变暖90~00年代最为突出,并且冬季最低气温的贡献最大。
( 2 )昌乐县近49年异常偏冷和显着偏冷极少(2年),而异常偏暖和显着偏暖较多(7年),且主要出现在90年代以后。
( 3 )昌乐县近49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l16.5mm/10a年) 。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中后期一8 0年代末、90年代末 一00年代初期为相对枯水期,且枯水期有相对 10年的周期变化。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对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变化贡献最大的是夏季降水量。
( 4 )昌乐县近49年降水情况,偏少年(9年) 多于偏多年(8年),这说明昌乐县旱重于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