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金山庙会
金山庙会从顺治八年(公元1652年)时兴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昌乐三大庙会活动之一,至今香火旺盛,闻名百里。
据碑刻记载,顺治八年,青岛崂山碧霞洞道人马元禄云游到现昌乐县县城西南37公里的鄌郚镇,见金山山势明秀,天成丽质,是个能闻天籁,能觅仙踪和能接天地之灵气的地方,遂募化四方,修建真观,渐以扩大。当时,金山真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面积1260平方米,立碑刻10余座,建筑群有南楼、北楼、北大殿、王龙观四部分组成,皆系砖石结构,上有古式起脊瓦顶覆盖。各个建筑中具有泥塑、木刻、壁画等装饰构件,真观四周松涛阵阵,风景甚为壮观。真观每代主持道士3-4人,至光绪十三年(1886年)传道十代,共有道士42人,道光年间为鼎盛期,周围村民信奉此教者数万户,供香火者近万人。
历史上的金山庙会主要以传播道教文化为主,与齐文化一脉相承。随着历史的衍变,人们将更多的吉祥纳福、驱邪消灾、求嗣祛病等淳朴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叠加到庙会活动中,朴实的生活愿景,丰富了庙会的内涵,孕育了淳朴的民间习俗,金山庙会的香火日渐旺盛。
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是金山庙会传统的集会节日,每到此时,四方信众云集来拜,游观者人头攒动,络绎不绝,热闹异常。年老的烧香磕头拜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以求平安赐福、健康长寿;年轻的拜关帝、玉龙,以求紫气东来、吉祥如意;拜观音老母的,以求多子多孙、儿孙满堂;年轻的男女游客还在此寻找意中人;小商小贩也借此摆摊做买卖;民俗活动众多,民间艺人也在庙会中大展身手,表演绝活。香烟袅袅,散发着人们的虔诚;纸火炎炎,点燃了人们的希望;身影济济,描绘出重墨浓彩的民俗画卷。
由于战争、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活动的破坏,金山庙会建筑群、碑刻及有关设施遭到严重损毁,庙会活动也日渐冷落。
七十年代后期,随着文化价值观的更新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金山庙会的香火开始复兴,逢农历三月初三,前来烧香焚纸祈求平安者越来越多,到了九十年代,春山、秋山的香火日渐旺盛,庙会活动逐渐成为了规模。
然而,由于古建筑的销毁,老艺人的消亡,庙会活动中许多寄寓着美好象征的传统仪式无法举行,给人以精神享受的传统表演项目无人表演,传统意义上的庙会活动已不能再现。
解放后,第十代道士王延义回原籍务农,原来金山道观名存实亡,道教活动随之消失,以道教为核心的金山庙会盛况不再重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金山庙会的毁灭性破坏,使这项在周边地区颇有影响的民俗活动名存实亡。
近年来,虽然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重新认识,庙会活动又逐渐兴起,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民间信仰活动逐渐淡化,原有的庙会活动从内容到规模规模都逐渐缩小,各种民间表演渐已消失,部分民间艺术形式后继无人,濒临失传。所以,下大气力对金山庙会这样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文化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防止优秀传统文化的断代和流失,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自1996年开始,在昌乐县鄌郚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群众自发成立了金山庙会建筑群恢复机构,政府和社会已先后投资80万元,用于金山道观及辅助设施建设,在原真观遗址北楼处重建了玉皇楼、老母神庙、玉龙神像、现代生态园等。
为保护金山庙会,昌乐县委、县政府已经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其中包括:一、开展金山庙会文化史料的普查、搜集和整理工作,邀请民俗专家进行论证、研究。二、政府部门予以政策及经费扶持。三、充分利用媒体推介庙会文化。四、把庙会纳入县旅游规划,在保护好原生态文化空间的前提下,以旅游促进庙会文化空间的传承。通过落实以上保护措施,加强人民群众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自发保护意识,用5年时间,构筑庙会的硬件设施,为庙会的延续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庙会融入社会生活,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民族文化,成为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文化载体,在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