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前名楼之历史沧桑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城前名楼之历史沧桑
  滕祖刚

  在前几期的节目中我们介绍了昌乐古营丘是齐文化之发祥地,3000年前,开国功勋姜太公就在这里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座齐国首城,给齐鲁文明之邦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古营丘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也为昌乐大地留下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在这些景观古迹中,最有名的一处古式建筑,当属城前明楼了。
  那么,这座明楼始建于何年何代?为何人所建?在岁月的长河中,又经历过哪些历史沧桑呢?
  城前明楼坐落在营丘镇城前村南,原金钗河北岸,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从外表上看,它只是一座普通的民宅,但迄今已历421年之久。
  据朱翰高氏家谱记载:高氏原藉江南濠泗(今安徽凤阳一带),有讳世谦者,于明永乐年间居昌乐之东南乡朱翰。六世祖高察,太学士,号西岗,被青州明衡王招赘为仪宾,配三女儿新淦(gan)县主为妻。
  这段家谱记载告诉我们,高氏家族是从安徽凤阳一带,于明永乐年间迁居昌乐朱翰乡的。太学士高察,被青州衡王招赘为仪宾,与其三女新淦县主婚配成亲。过去皇帝之女婿称驸马,王爷之女婿称仪宾,皇帝之女称公主,王爷之女称县主,已为古时通称。
  明初还规定,天子之众子必封为王,子孙世世传(chuan)藩(fan)屏室。据《明史》载,青州衡王,名祐楎(you hui),为明朝第八位皇帝朱见深的第七子。朱祐楎生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被册封为衡王。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到青州府就藩。衡王在青州传六世、七王,坐镇青州近150年。《明史》对其传袭世系均有简略记述。至今,在青州原衡王府午朝门前矗立的两座大牌坊,还有云门山镌刻的巨“寿”和开凿的“万春洞”,都是有据可考的明代衡王府的遗物,亦足以可见昔日王府的荣耀和辉煌。那么,地位显赫的衡王,为女儿选婿为何单选昌乐朱翰学士高察为仪宾呢?
  据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高察为高家五世祖高科之三子,自小天资聪颖,才思敏捷,身体魁梧,尽管面目稍黑,仍不失一表人才。并有报国效力之志,17岁中秀才,20岁中廪(lin )生,选婿前已在国子监深造,功名在握,前途无量。二是衡王小女新淦自幼知书达理,才华出众,在选婿大事上她有自己的主张。因她大姐、二姐当初都选了文弱书生,结果年轻时就都守寡。于是她选婿的标准是健壮第一,相貌功名次之。正好高察这两个方面均都符合,所以他被选中成了仪宾。
  据民间相传,衡王招婿这天来的人很多,高察来到后一看,周围前来参选的全是些文质彬彬的书生,唯独自己是又粗又黑,自感形秽,觉得没有选中的希望。他想反正来一回,在王府吃顿好饭也是件快事。于是吃饭时,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嚼大咽,一桌好菜很快就吃光了。而那些文弱书生多是些纨绔子弟,吃起来也斯斯文文的像小猫吃食一样。这些都被帘子后面的衡王夫人和三姐妹看了个仔细。当高察吃足喝饱返回朱翰不几天后,突然接到衡王府发来的选他为仪宾的喜报,真是喜从天降。从此,高家名声大振,成了当地首富大户。至今,在当地还流传一句“朱翰仪宾是一顿饭吃出来”的歇后语,成为民间一种美谈。
  高察被衡王招赘为仪宾后,于万历五年十二月初二日被皇室诰(gao)封为亚中大夫。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高察夫妇带朝封回昌乐朱翰街居住。据载,当时朝廷给县主的俸禄,为诸、安二县所缴纳的全部银两,可见当年高家之富有。高察随即大兴土木,先是在朱翰街修建了仪宾府第,东西大院占地三十余亩,亭台楼阁拔地而起,假山花园一应俱全,很快成为当地一邑之胜地。
  城前明楼是在高察携妻返乡后第三年,即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修建的。据说是他们夫妻在一次游览乡里时,来到营丘、古城、城前村一带,新淦县主见这里一片沃野,村北是古城垣遗址,村南是金钗河,那时的金钗河清水涟涟,一派秀色美景,一下子被这里优美的生态环境迷住了。于是就选了城前村这块风水之地,做为自己的寓所,盖了这座楼房。据当地人说,金钗河原叫金带河,是因县主在河里划船时,不慎将头上的一支金钗掉入河中,后来人们就把金带河叫成了金钗河。
  城前明楼初建时为三层,高11米,宽6米,长10米。青砖砌墙,墙厚0.95米,木制楼板楼梯,重梁重檀,木椽,顶面为双层小青瓦,楼脊镶有陶制类兽,楼内雕梁画栋,造型古朴雅致,全是明代宫廷建筑格式。室内正中央设水井一口,二、三层楼板上留有洞口,平时以木板密封。此井除供平日饮水外,并具有防盗防火用途。
  据说当时盖楼时,全是用小米汤加鸡蛋清和泥垒的墙,所以该楼非常结实,不仅防震,还能防贼防火。如被围困有人放火时,家人可封上一楼大门,可从二楼取水,从三楼窗口一石漏斗中浇下,将火熄灭,确保楼的安全。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太平天国北伐败退,路经此地,曾放火烧楼,至今焚迹尚存。
  明朝灭亡以后,因朱翰高氏属明室皇亲国戚,故四处逃难。高察长子建勋,率族去沂水山区避难。待荒乱过后,长子建勋、三子元勋,带家眷又回到朱翰原藉,八子高冲霄携子女返回城前明楼定居。此后,明楼为世代子孙袭传定居。明楼年久失修,多处破损,在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九代孙庠生高培,特聘能工巧匠重修,将三层改为二层,其它仍保持原貌。
  城前明楼虽历经400余年的风雨沦桑,却仍保持着古朴典雅的明代宫廷建筑特征,是目前我县唯一保存下来的几处明代古建筑之一,为研究古建筑文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用资料。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