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汶河水 悠悠家乡情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清清汶河水 悠悠家乡情
  --朱彬占散文集《汶水月光》读后
  马 进
  春末夏初,朱彬占的又一部乡土散文集<<汶水月光>>面世.我捧着厚厚的尚飘着墨香的新作,顺即翻翻页码、看看目录,顿时感到手上那沉甸甸的分量。原来是整整56篇稿件,足足有20几万字吧,不觉心中为之一叹。好个彬占啊,见你这一年也没少“耍”了,什么时候又“掘”出这么一大些来。我惊喜地开了句玩笑,算是对他的祝贺。
  我和彬占为多年文友,且性情相投,对文字有共同爱好,彼此间都比较了解,尤其对他的人品和文品,更是钦佩有加。凡是他写过的东西,差不多我都喜欢拜读。我觉得一个作者要写出读者喜欢读的东西,须向读者捧出一颗真诚的心,真实地写你人生中曾经感动过你的那些人和事,你笔下的那些人和事,又能够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汇融,情与理的共鸣,尤其是散文写作。往往越朴实、越自然、越纯真的东西就越有生命力,越能给人们带来生命的感悟,心灵的启迪,生活的品味,精神的提升。
  通读总揽《汶水月光》这个集子,我觉得即是对上述观点的某种回应。他仍然坚持《榆树枣树》散文集的写作风格,立足于汶河家乡那片热土,用一种纯自然的、不加任何掩饰的写作心态,把自己所经历的人和事,包括他对生活中的真切体验,都真实地记录下来,让我们最直接地触摸到来自乡村生活的那种最本质的东西。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乡村的一些景象,闻到汶河岸上泥土的芬芳,满坡庄稼的清香,感受到昌乐南乡农村那些特有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我冒昧地称彬占这些散文为“乡土散文”或曰“乡村散文”。随着社会时代的演进,农村中的一些古老的东西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甚至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通过彬占笔下的这些乡土散文,好象又让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心灵相通的东西,引发我们对那个年代的真诚追忆和感怀。这大概是我喜欢彬占散文的根由吧。谨从该散文集中,觉得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是通过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讴歌家乡的可爱与美好,表达浓郁的家乡情结。“美不美,家乡水”。在56篇作品中,绝大部分都描述了故乡,如《庄前那条河》、《老胡同》、《记忆中的油坊》、《乡绿》、《往日的碌碡》、《留恋麦秸》、《街头那棵椿树》、《秋趣》等篇章,除表达了作者一颗对家乡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外,还散发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彬占的家乡大王庄,位于汶河北岸,与东西包庄、水码头村毗邻。那是一片肥沃富饶的土地,是昌乐的粮仓,“公社化大集体”年代曾创造过不少辉煌。着名作家浩然老师的优秀短篇小说《送菜籽》、《太阳当空照》等都诞生在这里。
  彬占生与斯长与斯,对这片热土不仅从小了然于胸,谙熟于心,对家乡的感情那是发自肺腑的热爱。如《庄前那条河》,在作者的心底里,流淌的不仅是条泽被千古的母亲河,也是条能治百病的神奇河。“远远望去,汶河就是一道绿色的屏障,又像一条翠绿的巨龙,头西尾东,上下飞舞,左右摇摆,气势磅礴壮观。”“谷雨前后,堤内堤外,鲜花不败,杏花落、桃花开,梨花朵朵白,苦菜顶顶黄,山花点点红,栗花串串香,好似一幅千紫万红的画卷……”不仅描绘了这里两岸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也对某些“钱先生”们“先是挖河底,后是掏河堤,把个美丽的汶河,掏得千疮百孔,伤痕癍癍,造成两岸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无数树木被旱坏枯死,原来的机井抽不上水……”等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发出了令人痛心的谴责。
  再如《故乡的月》,多少人曾写过这个题目,但真正能写好“月是故乡明”的不是谁都能写好的。读了彬占这篇“故乡的月”,却能让人产生一些独特的感受。那是40年前他与一个光棍汉黑夜看坡,“用二齿子挑着一床褥子,仰面躺在麦地里”,“夜真是静啊,四处既没有狗吠又没鸟叫,北面的大路上有很少有人行走,只有那脸盆大的月亮在天上向我微笑,周围的星星时隐时现。”“我久久不能合眼,不时用一只眼比着一个麦穗瞄准月亮,看它走得有多快……”记得台湾作家余光中曾说,“即使描写静景,也要把它写动,才算高手。”正因作者亲眼目睹过“流银似的月光在麦穗尖上轻盈慢淌”的情景,有着在麦田月光下那种独特的经历,加上景情交融的描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宁静之美。
  二是通过叙述自己的亲身阅历,表达了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深情挚爱,抒写了纯朴的乡情、亲情和友情。彬占虽小我10岁,却有着丰富的阅历。因为家境的窘困,他只读完小学,就含泪告别了学校,用稚嫩的肩膀为父母分担生活的重担,在乡村僻壤下了十几年庄户。可以说在这段时期,他把生命中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留给了那片生养过他的土地。俗话说,经历就是财富,尤其是苦难的经历。对彬占本人而言,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程。从作品中可以得知,彬占在家是个好孩子,听话孝顺,在外是个好青年,勤劳能干,耕耩锄割,推车打担,盖屋打墙,牵牛帮头,晒土垫栏,可说农村所有农活他都干过,且知农时、懂节气,什么时节种什么庄稼他了如指掌。在和父辈们一起爬摸滚打的生长中,凭着他的勤劳好学,积极向上,干一行爱一行,从小队记工员、村团支部副书记,到公社广播站的通讯员、编辑、广播员,到电影队的放映员,一直做到成为国家公务员,从县政协秘书长的位子上退居二线。一路走来,尽管也经历些坎坷,遇到些不顺,却始终坚持着他做人的信条。对事业忠心,对工作尽职,对他人宽厚,对生活不抱怨,不挑剔,不苛求,总是以勤奋敬业、知足乐观的精神状态面对一切,面对人生。在通读他的作品中,这种情绪和心态一直感染着我,令我尤为感动。
  由于彬占善良、感恩和真诚,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必然结下难以割舍的乡情、亲情和友情。在该散文集中,他饱蘸深情书写了《爱恨交织忆爷爷》,从这位憨厚朴实、勤俭持家“细作”了一辈子的老人身上,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可敬可爱的感人形象。那盘凝结盈盈亲情的《土炕》,不仅充溢着作者当年结婚生子的幸福之情,更是抒写了与生病在炕的父亲,永别前拉呱谈心、精心护理的感人心肠的父子之情。在《街头那棵椿树》中,写到了母亲为了“全家人的生活需求,强忍着疼痛,把那‘粘粘胶’往口子上浇,有时都听到烙烫皮肉那‘刺刺’地响声”时,真让人心痛啊。读了《老伴的生日》,让我为彬占有老冯这样的一位善解人意的贤内助、心底善良的好老伴而由衷的祝福。还有那篇通过对19年前全家“农转非”《搬家》的回忆,抒写了作者那种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的感人亲情。特别是当彬占带着香火供品去上坟,叩拜祖人回家门口时,看到村里的老少爷们站满一街筒子前来送行的场面,那种依依惜别的乡情,让我读后也陪着彬占一家人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在彬占的人生阅历中,凡是对他帮扶过的,不管是谁,那怕是滴水之恩,也总是念念不忘,想方设法给予报答。于是他的笔下就有感恩当年指导他学写通讯报道的《三位老师》,长篇记述了《恩师刘超一》的一生。让读者既为他的敬业精神而钦佩,也为他的不幸遭遇而同情,更为他们之间的师生之情而感动。《拜师“染坊匠”》,在对已故的张染坊匠深表怀念的同时,深情讴歌了这位当年热心指导农村文艺宣传而不计个人半点报酬的高尚品德。还有《燕山汶水一脉承》,表达了作者对着名作家浩然老师的崇敬和爱戴,特别在他重病期间的深情怀念和衷心的祝福。
  三是通过对故乡风物和民俗风情的描述,不仅述说了过去的岁月,折射了一段历史,而且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如《往日的碌碡》、《脚踏车》、《挂钟》、《收音机》、《我写黑板报》、《放电影的日子里》、《上灯学》、《闹喜房》、《请家堂》、《收尿、晒土和垫栏》等篇。透过作品的字里行间,不仅可从合作化、人民公社、社员、队长、社教、老三篇、毛主席语录、愚公移山、农业学大寨、战天斗地等名词字眼中,让我们联想到当年曾走过的那些沧桑岁月。随着现代化生活的变化,一些农村过去常用的物品如今虽已成为了历史产物,如《灯的回想》中的煤油灯、罩子灯、蓖麻灯、保险灯、汽灯,但相当长的时间里曾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起到过巨大作用。那盏盏灯具,还有脚踏车、挂钟、收音机,无不打着时代的印记,读后倍感亲切,深感它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盖屋小记》,从社员盖屋备料、开工、脱墼、起屋、上梁、盖顶、尾工、修饰八道工序,详尽介绍了农村盖屋的全过程,不仅具有适用性、知识性、观赏性,也有宝贵的资料价值。我看完全可与临朐的《庄户杂字》篇媲美。还有那篇《农家妇女与庄稼布》,从拾棉花、晒棉花、择棉花、轧棉花、搓姑缀、纺线、牵布、织布等十几道工序写起,记述了农家妇女织布的全过程。与《盖屋小记》可谓姐妹篇,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因为这些祖传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正在逐渐消失。彬占调动自己的生活素材,挖掘多年的积累,书写了这些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篇章,这是他对地域文化的关注,自然也包含着挖掘、抢救地域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愿望。我觉得这是作者难能可贵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总之,彬占在该散文集中,以丰富的经历,切实的感受,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或细或略地回首了自己人生路上的所遇所感,侧重记述了自己的故乡,记述了与故乡父老乡亲所结下的乡情和亲情,真诚地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热爱和追求。《汶水月光》散文集的出版,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有些散文如果能让它有“事”有“议”,有景又有情,将哲理和思想隐含进去,不要让它过于直白,让人在阅读中,既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故事,又能通过故事感受到生活的道理,我想彬占的散文就会赋有新的品味,达到新的境界,更上新的台阶。记得中科院院士裘法祖先生的一句名言:“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我想彬占就是裘院士所说的“知足”与“不知足”的人。我们期待并坚信,他的文学创作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美的果实,写出读者更加喜欢的新作品。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