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阎循观初次会试落榜的原因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探究阎循观初次会试落榜的原因
  作者:阎继国

  阎循观(1724-1771),字怀庭,山东昌乐人。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乾隆七年(1742),阎循观年仅十八岁就考中举人,1766年参加会试高中第九名进士,但使他名闻京师的确是1757年的会试落榜,这年春天阎循观从麓台书院进京赶考。这次考试,由翰林院侍读学士、乾隆七年(1742年)探花卢文弨任阅卷官。他分到阎循观的卷子,发现文章写得辞简淡醇,非同一般,各阅卷官争相传阅了这份卷子,都赞叹不已。于是,卢文弨将这份卷子呈荐给会试主考官刘统勋(诸城人,刘墉之父),力争推荐该卷为第一名。而刘统勋没有采纳。卢文弨再次抱卷上堂,与刘统勋争辩:“不应该失去这个难得的人才。”但是,刘统勋仍然没有重视这位山东老乡的卷子。名次确定后,其他分校官已经退堂,卢文弨感觉非常惋惜,于是抱卷痛哭起来。这个事件,在翰林院引起了很大轰动。卢文弨由此还得了个“抱经先生”的雅号。为了记住这件事件,卢文弨竟然把自己的堂号命名为“抱经堂”。据当时的情形及日后阎循观的反应来看,当时阎循观的确具备金榜题名的条件,那么为何落榜呢?笔者觉得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刘统勋为革当时纳亲恶习,举贤避亲
  乾隆登基以后,鄂尔泰、张廷玉两家门第鼎盛,他们提拔了大量门生、子侄、亲信担任各部要职,结党成群,营私舞弊,乾隆施政,颇多掣肘。而刘统勋为人持正,素不阿附,乾隆皇帝把他放到了督察院左都御史的位置,正是为了他便于建言,以制衡鄂、张,及渐有权相之势的讷亲。
  可以说刘统勋不辜负乾隆皇帝的期望,乾隆帝亦赞誉刘统勋“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为官数十年,做的几乎都是京官,累主会试及顺天乡试,门下宾友从无一人夤缘得利,经他之手所取之士,虽已列仕版,却多不识面,这在鄂尔泰、张廷玉各擢私人,党同伐异的情势下,尤称难能。刘统勋、阎循观同为潍坊乡党,刘统勋秉承举贤避亲一贯作风,及革除当时结党纳亲恶习的决心,决定了阎循观的落榜,刘统勋“挥泪斩马谡”,阎循观亦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二、当时清朝的汉、宋派系斗争,亦决定了阎循观的落榜
  “汉学”与“宋学”的争论是清代历史上至关重要的问题。“宋学”、亦即程朱一派理学在清代的角色类似于今天的“意识形态”。汉学家在这一政治背景之下来研讨与宋学相背离的汉学,就无法绕过他们头上的意识形态而置之不顾。由于“理”的解释权为最高统治者所掌控,因而宋学也是官方、实际就是君主一人驾驭臣民的统治之“术”。一方面要迎合“术”、守住意识形态,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历史的研究来突破义理、致用等意识形态的规范、来为“学”争取些许的自由,这两种取向的冲突,即所谓“汉宋之争”的核心含义。换言之,汉宋之争并不仅仅是一个少数汉学家或宋学家之间单纯的关于“学”的争论,而是一个“学”与“术”相互交织、因“术”而起的复杂历史过程。乾嘉时代是汉、宋争论最激烈的时期,由于不同的争论者处于不同的“学”与“术”的交错关系之中,因而也使汉宋的争论呈现出不同的面向。
  “汉”“宋”两派在参与的科举考试中亦极力选拔与自己观念相同的人才,阎循观秉承程朱理学体系,曾言:“圣门为学只是从事物朴实头力行去,一贯之旨,性道之奥,圣人罕言学者,亦未尝妄意,今为学多是躐等,欲不禅,得乎?”,为当时理学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与韩梦周一起被誉为“山左二巨儒”,而作为四库全书副总裁的刘统勋则倾向于“汉“学,由此可见阎循观从学术观点上与刘统勋相左,亦是其落榜的原因之一。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