鄌郚金山庙会
鄌郚金山庙会位于昌乐县城西南37公里,省道大沂路以西,行政隶属昌乐县鄌郚镇,距镇驻地鄌郚4公里,海拨246米,面积为1平方公里。金山由两条相连的山脉组成,一脉西北东南走向,一脉东北西南走向,中间夹裹岭壑,远望或矗立于峰顶俯瞰,正像一个巨大的篆写的“金”字,因而人们才称之为金山。
金山庙会,从顺治八年始(公元1651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前来的村民络绎不绝,或祈风调雨顺,或求福安康宁,以期获得心灵的慰藉。庙会香火旺盛,闻名百里。
据碑刻记载,顺治八年,青岛崂山碧霞洞道人马元禄云游到昌乐县城西南37公里的鄌郚镇,见金山山势明秀,天成丽质,是个能闻天籁、能觅仙踪和能接天地之灵气的地方,遂募化四方,修建真观,渐以扩大。当时,金山真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面积1260平方米,立碑刻10余座,建筑群有南楼、北楼、北大殿、王龙观四部分组成,皆系砖石结构,上有古式起脊瓦顶覆盖。各个建筑中具有泥塑、木刻、壁画等装饰构件,真观四周松涛阵阵,风景甚为壮观。真观每代住持道士3—4人,至光绪十三年(1886年)传道十代,共有道士42人,道光年间为鼎盛期,周围村民信奉此教者数万户,供香火者近万人。金山庙会,因距今300多年,历史久远,文化沉淀浓厚,使原本不算很大的金山成为当地和周边地区人们心中的精神寄托、文化的象征。特别是近几年来,当地政府本着开发旅游业的原则,对金山庙会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和发展,使金山庙会成为临朐、昌乐、安丘三地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特殊平台,是昌乐三大庙会活动之一。
历史上的金山庙会主要以传播道教文化为主,与齐文化一脉相承。随着历史的衍变,人们将更多的吉祥纳福、驱邪消灾、求嗣祛病等淳朴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叠加到庙会活动中,朴实的生活愿景,丰富了庙会的内涵,孕育了淳朴的民间习俗,庙会的香火日渐旺盛。
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是金山庙会传统的集会节日,每到此时,四方信众云集来拜,游观者人头攒动,络绎不绝,热闹异常。年老的烧香磕头拜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以求平安赐福、健康长寿;年轻的拜关帝、玉龙,以求紫气东来、吉祥如意;拜观音老母的,以求多子多孙、儿孙满堂;年轻的男女游客还在此寻找意中人;小商小贩也借此摆摊做买卖;民俗活动众多,民间艺人也在庙会中大展身手,表演绝活。香烟袅袅,散发着人们的虔诚;纸火炎炎,点燃了人们的希望;身影济济,描绘出浓墨重彩的民俗画卷。
由于战争、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活动的破坏,金山庙会建筑群、碑刻及有关设施遭到严重损毁,庙会活动也日渐冷落。解放后,第十代道士王延义回原籍务农,原来金山道观名存实亡,道教活动随之消失,以道教为核心的金山庙会盛况不再重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金山庙会的毁灭性破坏,使这项在周边地区颇有影响的民俗活动名存实亡。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随着文化价值观的更新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金山庙会的香火开始复兴,逢农历三月初三,前来烧香焚纸祈求平安者越来越多。到了九十年代,春山、秋山的香火日渐旺盛,庙会活动逐渐形成了规模。
然而,由于古建筑的销毁,老艺人的消亡,庙会活动中许多寄寓着美好象征的传统仪式无法举行,给人以精神享受的传统表演项目无人表演,传统意义上的庙会活动已不能再现。
近年来,在鄌郚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群众自发成立了金山庙会建筑群恢复机构,政府和社会已先后投资100多万元,用于金山道观及辅助设施建设,在原真观遗址北楼处重建了玉皇楼、老母神庙、玉龙神像、现代生态园等。
金山庙会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一种令人关注的文化现象,伴随着人们沿袭传承了300多年。为保护金山庙会,鄌郚镇经过多方努力,现已将其列入潍坊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制定了长期保护计划。其中包括:一、开展金山庙会文化史料的普查、搜集和整理工作,邀请民俗专家进行论证、研究。二、政府部门予以政策及经费扶持。三、充分利用媒体推介庙会文化。四、把庙会纳入县旅游规划,在保护好原生态文化空间的前提下,以旅游促进庙会文化空间的传承。通过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定能彰显其特有的地方文化渊源和人文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