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帝治水的传说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尧帝治水的传说 (宝城街道)
  在昌乐,不仅有着1800万年前的古火山口,还有着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在昌乐古人活动中,最早而且最着名的,当是孔子最为称赞的圣人尧了。据说,寿命长达118岁的尧,在他81岁的那年,曾两次来过昌乐尧沟治洪排涝,既给了当时芸芸众生一方平安,又为后代帝王树立了仁政榜样。同时,一个标志着他功德无量的地名——“尧沟”,也千古流芳。
  对于尧来说,公元前2296年可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这年,天公不作美,三天有两日下雨,整个华夏 大地不是这里江河决口,就是那里暴雨成灾,受灾的百姓怨声载道,辖区的部落首领频频告急。一接到告急文书,生性体恤黎民的尧如坐针毡,就匆匆忙忙治洪去 了。可以说,这一年虽然才过去八个月,但尧已在他的四方疆土治洪近二百天了。
  这日傍晚,确切说是一个夏末秋初的黄昏,正为东夷企图谋反而担心的尧在房间里踱步时,一阵噔噔噔的马蹄声在房前响起。接着,一位差人跌跌闯闯进来禀报:东 夷丹水、巨洋河一带,因阴雨连绵,水积百里成灾,已有千余人溺死,万余人逃难。尧一听这话,心里就嘎噔一下,自言自语说道,看来我老朽又在家过不得团圆节 了。
  第二天一早,尧就率领一百多人的队伍,从今天的山西临汾直奔山东的北海而来。随行的心腹人员,有他的爱卿舜和儿子朱。舜原是东夷之人,听说尧是仁君并能举 大事,就徒步山西投靠了他。尧又因舜对部落联盟忠心耿耿,兼之精通治水之道,就视其如股弘,不论走到哪里,都将他带在身边。朱是尧的儿子,年纪只有二十一 岁。自幼娇生惯养,好吃懒做,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近几日,因昼夜豪饮和霸占一个村女,被尧罚跪了一个时辰。说真心话,尧并不愿意带这么个不肖子孙出征, 可尧心里想得很多。朱已经老大不小,还没有建立什么功业,以后可怎么对他分封呢?在大唐部落里,论功行赏是一条铁打的律条,他姓祁(尧原名叫祁放勋,号称 陶唐氏,又称唐尧或唐帝)的只能带头秉办不能违犯。正是为了给朱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尧才把他带到东夷来了。
  经过长途跋涉,尧一行终于来到了北海丹水。这里的涝灾也的确够大的,从东边丹水到西边巨洋河之间,原本是一块土地肥沃的小平原,如今北部变成了一座波光鳞 鳞的湖泊,南部形成了一片池塘连着水泡子的沼泽地。在湖泊里,哭泣的树木无力地从水中伸出自己的手臂,死猫、烂狗、腐草、被褥在秋风的吹动下,缓缓地漂来 漂去。在沼泽地,残留着倒下的房屋、仓囤、土墙,倾斜着一片片作物的秸秆、小树和茅草。在地势略高的地方,也是满目疮痍,不是一些灰头灰脸、衣不蔽体的村 民在刨着草根,就是一队队的治丧者在鲜亮的坟前烧着纸钱······
  这时,尧流泪了。他想起了五年前他曾说过的几句话。当时他说:“有一人饥,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此我寒之也。有一民罪,此我陷之也。”这话是他在黄河壶口说的。壶口也是个时常闹水灾的地方。尧一想起这话,就责备自己对不住他的黎民百姓。于是,他一边嘱咐随从向灾民散发些银两和吃食,一边思考着怎样赶紧排洪水治涝灾。
  一个月亮在云团中穿行的晚间,已经徒步查看水灾两天的尧,很疲倦地斜躺在一张木椅上。他问身旁的舜说:“这里可是你的家乡呀,可谈谈你治水的高见。”舜谦 逊地说:“还是先让公子说吧!”这时的朱,一边用手捶打着自己的腿部,也显现出一副疲惫的样子,一边发着牢骚说:“我看就没必要治洪。”尧一听这话,就一 个鲤鱼打挺般坐了起来,两眼盯着朱厉声问道:“这话怎讲?”朱苦笑了下,答道:“水这么大,怎么个治法?即使挖大沟排光了水,老天爷还要下雨呀!再说,挖 沟排水是需要大批银子的,咱们哪有那么多?”尧听了,脸变得阴沉沉的,用责备的口吻说道:“走前,羲和观察过日月星象,说一到九月,东夷就不会下大雨了。 当时你在场,难道就没听见?”
  说到这里,尧激动地站了起来,晃了晃他那七尺多高的身架,皱了皱略为发红的长长八字眉毛。尧年纪已过八十,身子骨虽还硬朗,可标志衰老的寿眉已经悄然来临。以往,每当对部落联盟的重大事宜需要决策时,他就表现出他的这种既沉稳多思又坚毅不拔的风度。今天,他更是如此。
  尧很不满意朱刚才说的意思。他没想到年纪轻轻的儿子,竟然这么软弱这么懒惰和这么缺少青年人的锐气。于是,尧就有话要继续说了。他以反驳的口气说道:“苍 天怎么着?苍天无情继续下雨,难道我们就怕了?就坐着等着?一只小虫子淹在水里,还知道拼命向有土的地方游呢,何况我们是黄帝的子孙、华夏联盟的首领。如 果我们撤退,怎么对得起黎民?那些四方蛮夷还不窃笑于朕?”
  尧又说道:“水是要治的。至于银子嘛,我看随身带来的银两,除了留足吃饭的外,其余都要用在治水上。还要发动民众,不为钱财,奉献干活。我想,只要说明意图,我的苍生百姓还是尽心尽力干的。你说呢?舜!”
  向来话语不多的舜,想了想说道:“大王您说得非常的对,趁秋高少雨季节排洪治灾,是无可置疑的。我也同意将大部分银两用于洼地治水。如果银两不够,可先赊于百姓,或者以免除明后年的供粮作为顶替。至于如何治理么,我看太子必有高见?还是让太子先说吧!”
  遭了父亲的白眼,朱心里就不高兴,刚才又听了舜大加赞成父亲的话语,朱就感到舜在乱拍父亲的屁股,心里陡地产生了一股厌烦情绪,不仅仍然坚持原来的看法,而且还没有好声调地说道:“我看——还是明年春天再说吧。那时候——地面都干了,好弄!”
  尧听了这话语,以不屑一顾的眼光瞅了儿子一眼,就回头对舜说:“你只谈谈,怎么排洪治涝吧!”
  舜瞅了瞅低头不语的朱,慢慢说道:“我有个想法,不一定对。受灾之地,北部最重,可先治理。当务之急,是先弄几只小船,将一些能干之人,运到东边丹水西岸 的那垛高地,再将另一拨人运到西边巨洋河东边的那座孤岛,开挖深沟,通连于两河。如果两处都勾连得好,不出半个月,洼地湖泊即消逝矣!”
  “说得好!说得好!”尧非常赞赏舜的办法。他又补充道:“为了加快排洪,让百姓早日回家,不妨挑选懂得水性的人,组成突击队,到两块高地挖沟排险。不过,给予的银两也是要加倍的。至于欠缺的银子嘛,我可以让山西那面再送些来。不就是一千来里地嘛,不就是几千两银子嘛!”
  一桩排洪抗灾的重大决策就这么定了。眼下,就是该由谁去执行了。按照尧的原来想法,留下朱在这里是比较合适的,他可以在这里为民众积些公德。有了公德,就 可服众。以后,当自己老得爬不动了时,朱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接班,成为部落首领。然而,这个竖子,如此的懒惰、无能!看来,非留下舜不可了!
  就在尧心中埋怨朱的时候,房外又传来一阵由远而近的马蹄声。瞬间,一个探马进来禀报:“北夷黄河发生决口,淹地十万顷,死人数万不详。至今,大坝溃决处还没堵上,且越来越宽。”
  一听又有新的险情,又是发生在黄河,尧顿时就头晕起来,嘴里还骂道:“共工这个混蛋,早就该撤职了。我几度嘱他加固两岸大堤,可他总慢慢腾腾。这不,出大事了!”
  舜和朱一边扶尧躺在床上,一边也口中责备着共工,为尧解着心中的郁结。共工,乃中原部落的治水大臣。他在以前的几十年里,虽然做了许多治理江河的善事,可也误了许多大事,尧早就对他不满了。眼下得知如此紧急情报,向来事必躬亲的尧决计要亲自去一趟黄河了。
  “朱,你就留在这里排涝吧!”动身前,尧吩咐儿子说,“刚才舜说了很好的办法,你就那样办。时间,我给你一个月。到那时,我会回来的。你要记住,这不是在家里,我跟你说话,不是儿戏!”
  朱并不想留在丹水,他舍不得他的那些狐朋狗友和家中美人。从山西来丹水时,他曾对他的朋友说,哥们,我不出一个月就回来了,到时给我接风!他又对他的两个 美人说,小心肝,半个月后,我就能回来与你们亲热!可他也知道,眼下黄河决口,那里急需父亲,舜又是父亲的爱将和高参,不能不去。想到这里,朱就同意留在 丹水了。不过,他同意父亲的话音很低,而且有点勉强。
  行踪如旋风的尧,嘱咐完朱,就和舜骑马走了。尧给朱留下了一半人马和一半的银两与用品。
  尧一走,朱就感到轻松了许多,甚至比在山西平阳还要自在。朱没有住在丹水,而是去了一个后来叫朱虚国的地方。朱虚国附近有座雨落山,那里风光很美,没有水灾,还有吃有喝,不乏美女。雨落山离灾区也不远,只九十多华里。
  朱的一个贴身随从,或者叫参事,名曰守,因是同窗,朱视他为知己。朱对守说:“如果我不治水了,家父会将我怎样?”守转了转眼珠说道:“我想尧帝不会将你 怎样的,你毕竟是他的亲生儿子。可你想过没有,建立不了功业,你会永远没有官职的。”朱不以为然地说:“官职对我来说,还不如一车美酒和几个女人。”守并 不赞成朱的话,折衷道:“不知有一句话对你当讲不当讲?”朱说:“谁跟谁呀,尽管说吧!”守说:“在老家时,美酒和美女,你都天天受用过了。到这来,我看 你还是耐着性子,做些正经活儿。”朱哈哈一笑说:“你这厮,好不懂事吆!难道吃了早饭,就不吃午饭了?何况我又是大肚子汉哩!”原来,这朱像西游记里的猪 八戒一样,是个天生的情种,在部落每日都要饮酒作乐的,如果一天不幸女人,就身上发紧得要命。这时,守知道朱的老毛病犯了,就赶紧派人给朱找女子陪睡。
  三天之后,放浪形骸的朱,终于在一个也算花容月貌的女子身上得到了满足。这时,他才有心思与他的随从处置挖沟排涝的事儿。
  朱与守先弄船只。他们从丹水和巨洋河那里弄到了三、五条渔船。船虽少,也能解燃眉之急。可组织突击队就不那么顺利了,他们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麻烦。
  麻烦就出在朱新宠的那个女人身上。那个女人名叫梨花,是丹水附近一个葛大户的小妾。当梨花回雨落山那边的娘家走亲时,刚走到半道,就被守派的人抓来了。梨花本是个风流女子,一看朱年轻、倜傥,又是个官人,就日夜行欢起来,忘了自己的丈夫。
  听说小妾丢了,葛大户便派人到处寻找。当葛大户听说梨花是被人抢走的,又被一个叫朱的人睡了,就纠集了许多乡丁要与朱拼命。
  葛大户找朱拼命的地点是在丹水的坝上。葛大户的一百多乡丁个个年轻力壮,手中都握着刀枪棍棒。葛大户见了朱和守就破口大骂,点名要人。朱从来没有听到过骂 声,不禁勃然大怒:“不就是睡了你一个婆娘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大户一听,就要指挥乡丁大动干戈。这时,守发话了:“葛大人,你难道还不知我们的首领是 谁吗?他就是尧帝的公子——朱!是帮你们治水来了!”葛大户一听,大骇,心中的仇恨也顿时化解了许多,因为尧是他心中的圣人。葛大户对朱说:“我有眼不识 泰山,请你海涵。不过,你抢我的梨花也不算对,她毕竟是我的老婆。我还指望她传宗接代呢。只要你肯将梨花归还与我,我就既往不咎,就给你叩头,还可帮你效 犬马之劳。”朱一听对方索要梨花,就变得十分懊恼:“这事不能你说了算,要看梨花个人怎样?如果她不愿意回去,那么她就是我的女人了!”葛大户想,自娶了 梨花以来,他与梨花一直恩恩爱爱,现在只要一声喊,梨花就会从朱的身边跑来,投入他的怀抱。于是,葛大户向着对面人群大声喊道:“梨花,你快过来吧!”梨 花听到丈夫的叫喊,想起了丈夫对她的恩爱,又担心一场即将发生的血光之灾,就有了回到丈夫身边的意思。可这时,守走近了她,一把亮闪闪的匕首在她眼前唰地 一晃,于是梨花就不敢言语了。这一切,相距不远的葛大户都看在了眼里,他怒不可遏,就向他的乡丁一挥手:上!接着,一场械斗就在坝上发生了。
  朱的队伍异常英勇,可太少,只有五十来人,哪里抵挡住葛大户一百多人的进攻。何况,葛大户是只地头蛇,他的一些亲朋好友也纷纷赶来支援,朱的队伍很快伤亡大半。朱和守见事不妙,虚晃几枪就准备逃跑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支兵马呐喊着从北面杀来。这支兵马的首领,长得虎背熊腰,手持双锤,来到坝上也不打话,接着就指挥兵丁专拣身穿便服的人猛刺猛砍。葛大户的乡丁哪里是正规队伍的对手,很快被杀了个七零八落,他本人也落荒而逃,不知去向。
  原来,这是中原部落治水总管共工的队伍。共工刚从北边黄河那边急匆匆地过来。共工因治理江河不力,已经被尧解职。接替共工之职的,是舜和他的儿子禹。共工 就对尧怀恨在心,偷偷带领一支军马走了。共工想联合太子朱谋反,他已得到尧已经废除由朱接替帝位的机密。共工想,只要他把这一机密跟朱讲了,朱就会与他的 父亲誓不两立,另树一面大旗称霸华夏。
  可共工想得过于简单,朱只是个贪图安逸、穷奢极欲的家伙,还没有弑父称王的狼子野心。当打败了葛大户,共工跟他亮出底牌时,他平淡地说:“你我的力量很 薄,须联合其他诸侯。即使各路诸侯都同意谋事,那领头大王也由你当。”他还一再陈述:“我父亲并没什么大错,只是老糊涂了,只把他的位子夺来就行了,千万 不可伤害他的性命。不然,我不参加你的造反。”共工想了想,狡猾地说:“也行,就按你说的办。”
  于是,在远古时期的一次密谋造反会议,就在昌乐一座后人叫作车罗顶的小山上召开了,参加者有共工、朱、兜、三苗。这四人下山后,又来到一条后人叫作盟津河的桥上对天发誓:齐心协力,休戚与共,不推翻刚愎自用的尧,决不罢休。
  一片方圆只有百十多里的水泊洼地,一丁点儿洪水也没治理,竟然还衍生了一场谋反,这是尧说什么也没想到的。但在天大的变故之前,尧没有误事。原来有人告诉 他了。告诉他的人是舜。舜是按照尧的吩咐,回头检查丹水治灾而知道的。当舜以微服私访的方式路过盟津河旁时,就听到了共工与朱等人谋反的消息。于是,舜就 马不停蹄地赶回了黄河向尧禀报。尧一听大怒,随即带领几万兵马连夜向丹水方向赶来。尧与叛军的大战发生在月山(即现在的大鼓山)一带。那场战斗从午夜开 始,一直杀到第二天的黎明,最后以叛军的投降而告终。
  尧对这次叛乱首领的处理是极其宽大的,只罚苦役,没一个脑瓜搬家。共工流放到了幽陵,以后繁衍成了北狄部落。兜流放到了崇山,后来繁衍成了南蛮民族。三苗流放到了三危,后来衍生成了西戎。还有一个叫殛鱚的 家伙,流放到了羽山,后来就演变成了另一支东夷。朱毕竟是尧的亲生儿子,尧在他的处理上就殉了私情,仍然留在身边,继续跟他治水。不过,尧对朱没有放松警 惕,一方面安排人暗中监视他,一方面想方设法施加以教育。尧根据一个民间艺人的指点,自编了一套围棋棋谱,教给朱学,意在让他学会克服困难逐步成为强者, 以及树立团队精神别再一意孤行。据说,尧制作的这副围棋,是世界上最早的。
  平息了这场叛乱,尧便哪里也没有去,就和舜驻扎在丹水东侧指挥抗灾。尧身为朱霸占梨花而愤恨,就将梨花找来当面解决症结。尧问:“梨花,你是留,还是回你 男人那里?”梨花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和蔼的首领,就感动地说:“我想留在你的身边。”尧笑笑说:“我不是夺人所爱的不义之徒。为了这块地方的安宁,我看,你 还是回你丈夫那里去吧!”梨花听了,就申明大义地点了点头。于是,尧就张贴告示到处寻找葛大户。很快,流亡的葛大户回来了。尧先代表儿子朱向葛大户赔礼道 歉,后将梨花送回,还陪送了十丈布帛和二十担山西稻米。葛大户接了人又收了粮,感动得俯首涕零,就与梨花一起拜尧帝为干爹。不几日,葛大户又发动了上千返 村流民来到坝上,让尧和舜统一指挥抗洪。
  尧将带来的几万士兵,全部脱下盔甲,换上便装,每人一件工具,或锹,或铣,或镐,十人编为一组,百人编为一排,千人变为一营,分赴丹水以西、巨洋河以东, 日夜轮班挖沟。十多天后,两条分别为十华里、十三华里长和十多丈宽的好似运河的排洪渠道相继完成。然后,尧又指挥他的队伍开挖支渠,将一个个水泊联通起 来,让水由水泊、池塘流进大沟,然后注入丹水和巨洋河,直泻北海。后来,尧看到涝地积水泄洪太慢,就又指挥万人会战,扩挖丹水和巨洋河之间的一条浅沟。这 沟,南北走向,由今天称作尧山的东面逶迤而来,然后又蜿蜒去了今天称谓的寿光以北,是一条枯竭多年了的旱河。由于这条沟的疏通,就加大了分洪的流量,到这 年的霜降还没来临时,丹水以西方圆百里大地上的洪水就全部排泄完毕。
  水淌了,地干了,灾民就陆续回到了他们的家园。这时,尧率领他的治水大军悄没声息地走了。据史料记载,有的说尧治理了丹水以西直接去了黄河,有的说尧返回 了山西都城,还有的说尧又治理长江去了,可谓莫衷一是。但有一条却是真的,就是尧的儿子朱留在了丹水没走。尧念朱能悔过自新,后期治水做了贡献,又看到昌 乐西部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即使朱以后无所作为,也有个饭碗端着,就封他为掌管当地的一个诸侯,乃朱虚 国的国君。
  后来,朱虚国虽不十分强盛,但也年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时,百姓就饮水不忘掘井人,将尧当年治水所有到过的地方,都加上他的名字以示永久的纪念。于 是,尧疏通了的那条季节河,就改叫“尧河”。尧曾去过的现在临朐境内的一座矮山,就改叫“尧山”。尧指挥兵丁挖过的排洪渠道,就叫做“尧沟”。再后来,尧 沟就成了昌乐西部一带的统称,一直沿传至今。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