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刘店与都昌国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朱刘店与都昌国
  朱刘店是个古老的地名。这个地名的来历也存在好几种说法。其一:桂河流经此地,因此段河道内多红岩,至水色变红,故称朱流水,后演为朱刘店。其二:因此地近古驿道,有朱、刘二姓在此开店,故称朱刘店。其三:明代朱洪武杀山东一线,特赦驿道边有店的此村,故名朱留店,后演为朱刘店。自秦汉至民国时期,自长安通往登州的驿道经此。至今朱刘西村尚存清代刘墉住过的驿道边的"官屋".其实,我们发现,这个朱刘店的地名还可以上溯到更加遥远的上古时代。它悠久的历史几乎可以说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步。东晋有一个叫做王嘉的人写了一本叫做《王子年拾遗记》的书,其中说:邻屠之地即为邾娄(邻近黄帝屠杀蚩尤的地方是邾娄),所迁人民已为蚩尤之族。尤属炎裔,蚩尤即邾娄矣。黄帝杀蚩尤于青丘,青丘亦在寿光。……蚩尤之名亦出邾娄。蚩邾、尤娄,音近山人言,将邾娄呼之曰蚩尤。山东昌乐县东桂河左岸有朱留店,亦作朱刘店,即邾娄村,邾娄店也。
  炎帝是上古时代黄河流域的土着民族首领。阪泉之战后,炎帝败于黄帝,从中原地区逃亡四方,其中一支到山东一带,与当地的神农汇合,称为东夷。其他分别作北狄、西戎、南蛮。依据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等人的观点编着的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地图表明,昌乐县是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遗址最密集的地方。尤其是白浪河及丹河一带。《王子年拾遗记》中提到的青丘,是今天朱刘店以西二十五里的一个村庄,属寿光境,也与下文中将提及的后寨子村比邻,同样均为十分古老的地名。黄帝杀蚩尤于青丘,蚩尤的后代在青丘以东二十五里的地方建立一个叫做邾娄(蚩尤)的村子,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事情。另外朱刘店以南约二十里的昌乐境内的方山,有蚩尤洞,且有很多关于蚩尤的传说故事,成为蚩尤及其后裔活动在这一地区活动的有力佐证。
  说到了朱刘店,我们就不能不提及都昌国。因为古老的都昌村即历史上的都昌古城就在今天的昌乐县朱刘街道境内。
  历史是人书写的,是人书写的就难免有讹误,有争辨。历史从来还会有它的另一面,它会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疑点和悬案,甚至是不解之谜。人们不断地去爬梳整理和争议,才会更加接近和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我们现在就讨论一下关于历史上山东境内都昌古国、都昌县的那些事儿。
  山东地区早在先秦时期,已非常发达,方国林立,都邑密布。县制出现后,即大量采用古都邑名称。都昌,春秋时为齐都昌邑。 《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封晏子都昌,辞不受。"这句说明都昌的名字周时就已经存在了。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都昌国,封功臣朱轸为都昌侯。汉初时,刘邦认为秦朝灭亡的一个原因是完全废除了分封制 ,所以汉初时封国制与郡县制并存。所以在我们潍坊市的历史上,也就有一个北海郡和都昌国并存的事实了。后来,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与"附益之法",废除了封国制 ,推行郡县制,都昌国也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除国为县,隶属北海郡管辖。
  关于古都昌县迁徙的说法,康熙十一年《昌邑县志》载:"唐废入北海县属青州北海郡。"又有另一种说法是,(昌邑的)都昌北齐徙昌乐境。这两种说法,即使是按照较早的北齐说,都昌的地名从昌邑迁徙至昌乐境内,至少也应该在公元550年,因为北齐就是在这一年建国。也就是说在公元550年以前,都昌县在昌乐境内是不存在的。如果是唐朝迁入的话,则更要至少晚下去100年左右。但是昌乐境内历代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昌乐都昌县在此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我们先来看看《昌乐县续志》古迹志的记载:
  今昌乐东北二十五里有都昌社,盖即古都昌国也。《通典》:汉都昌在临朐东北或唐时邑。省入北海而此地分入,临朐也。《太平寰宇记》亦谓汉都昌故城在临朐东北。今昌乐与临朐东北接壤,并有都昌社为证。其为汉都昌县无疑。《魏志》:都昌有徐伟长塚,今城东二十里朱流店唐延载元年《王义和造桥记》云:右乃孤竹伟长之陵庙,西接丹川。孤竹庙在城东孤山上,伟长塚在今县城东。丹水经城西北流,陵庙两相辉映,正与《魏志》相符。又城东十四里,钱家村北魏天平四年《刘靃周造塔》云:青州北海郡都昌县人。据此则由汉迄北魏都昌皆錾錾可考。又今县城北十里,后寨村北齐天统二年丘僧遵造像云:都昌县安乐寺。今后寨村地属寿光,想尔时寿光东南境域属都昌可知。此齐隋都昌之明证也。考古者稽核未详,并古志书一概非之,误矣。
  在昌乐城北十里后寨子村(今属寿光)安乐寺旧址,《刘靃周造塔》是光绪丙午年出土上面刻有"惟大魏天平四年,岁次丁已十二月辛卯朔十九日己酉,青州北海郡都昌县人刘靃周"字样。大魏天平四年就是东魏天平四年,也就是说在公元534年,就有了关于昌乐境内的都昌县的记载。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从山东掠走大批文物,成为后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料依据。自昌乐方山出土的南北朝时期《法义二百人造像》今存日本,上有"新王村,武定二年,青州北海郡都昌县方山东,法义二百人造像"等字,通过此造像我们也可以知道昌乐境内的都昌县在东魏武定二年即公元544年时存在的事实。
  研究都昌我们就会想到晏子。《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晏婴墓在齐子城北门外。……葬故宅旁,人曰清节里。"据此,一般的看法是,晏子是山东高密人,死后葬于齐国故城宫城北门外,今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但我们再来看山东重要的地方志书--明代嘉靖本《青州府志》古迹志:昌乐清节里,在县城东北二十里,晏子故宅及葬地。这个记载总不是空穴来风吧?即使这个晏子的故宅及葬地是假的,也起码说明它在昌乐境内的都昌古城是有过存在的,或者说是有过这种说法的。《昌乐县志》也说:晏婴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春秋末年人。还有清初名臣年羹尧,为当时昌乐进士阎世绳写的祭文中的句子:家依晏址,代有奇猷。意思是,阎氏和晏子是老乡,家住离晏子故居不远的地方,此地可是英才辈出啊。这倒是年羹尧对昌乐的赞赏了。人们对这句话可以置疑可以异议,但我们能认为这是年羹尧在信口开河吗?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今天的都昌村的一些情况。南鄌北都这个说法由来已久。都昌其地,由国而县,由县而镇,直至式微为今天的一村。如果仔细考察一下这个地方的地理地貌情况,就可以知道古人在这里建起一座城池是有其客观道理的。都昌村居一高于四周之土埠。其南有古迹曰卧佛寺。再往南十数里,是以孤山为主的群山,山阴有秦汉以降一直到明清和民国尚存的驿道经过。村北有大沟曰卧龙沟。这个卧龙沟很重要。因为古人建城是很注重排水系统的。我们可以想见都昌故城的排水一定是经过卧龙沟然后流往今天的北庄一代。北庄是昌乐县海拔最低的地方,比都昌要低三五米吧。然后水流再从此注入两侧的桂河与青龙河。这样的排水系统足以使都昌城完全可以避免水患。都昌西南一二里有古迹方林院,有古遗址谢家埠。再往西六七里是桂河,在古代这可以被认为是城防的屏障。都昌古城以东是青龙河。此河水流虽然远远小于桂河,然而当年都昌故城中的用水应当是取决于此吧。青龙河以东即是逶迤而上的东京埠。东京埠,南北蜿蜒四五里许,应当是古城的东南屏障。昌乐城北无山,只有二埠,东京埠是其一。东京埠周边遍布无数古墓大冢,着名的东南庄子汉墓就坐落在这里。上世纪六十年代,扒坟之风甚盛,当地村民以其墓穴颇坚固,不能毁。至八十年代初,人或指与盗墓贼。盗墓贼发之,以所得千之一赐其人,得造二层楼房一座。后文管所复考之,乃一石棺墓,系西汉中晚期遗存。石棺内外皆有画像,古拙夸张,内容丰富:有象征宅院之门阙,有看家护院之持戟者,有蟠龙、斗兽、仙鹤、常青树、人物故事及云气、菱形对角连璧纹图案……甚是生动。如斗兽图,一怪兽面向一持戟力士,力士躬身挺戟刺其口,怪兽昂首张口,尾巴高扬作甩摆状,三足着地,抬一前足挡拒长戟。另有一头戴三山型冠、冠两侧戴树枝形饰、胡须茂密之大人物 ,一枝条作卷云纹状之神树,一常青树,树下拴马一匹,树上有啄木鸟二,一方捉虫,一方飞至。大人物方急奔向马。当是大人物即墓主人欲乘马缘神树升天之故事。汉代典籍中升天成仙故事固多有,而如是雕刻形象者,是十分罕见的。都昌之西有土埠曰西埠,上有一冢,村人代代相传曰霸王坟。一九六三年有人在此取土,挖出旧矛、戟头一筐,大小三十件有余,又有七星剑二,皆锈迹斑斑。另有青龙大刀一,长两米余,送交昌乐县文管所。从前还有人在东京埠上挖掘到齐国刀币一箩筐。更有无数的贵族墓塚虽然大多被盗,从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也流失不详,但我们还是可以从那些一个又一个巨大的土塚上想见这里悠久的历史和当年的兴旺繁荣。
  这里更有许许多多神秘的传说故事。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从前有人在东京埠附近发现一株野生的西瓜。刚要摘取,忽然走来一位须发斑白的老翁,说此瓜尚不熟,嘱其莫摘,这个人就照办了。又过了数日,此人终于等不得,就摘下此瓜,就地用刀切作两半。这时候白胡子老翁又出现在面前。他说,你还是太心急了些,可见您也担当不了太多的财气。这样吧,既然来了,就跟我走吧。老翁带领此人眨眼之间走进了另一个洞天。这里是一座十分繁华的城市,店铺林立,华屋满目,街面上人来人往,作买的,作卖的,十分热闹。老人在一个卖豆芽的地摊前停下了,说卖者是自己的熟人,就顺手抓了一把黄豆芽,一把绿豆芽,送给那个人。那个人逛遍了这个集市后,被老者送出来,回头一看,那关闭的城门正是自己切开的那两瓣西瓜啊。再看看手里的豆芽,一把已经化作黄澄澄的金条,一把已经化作白花花的银条啦!此人因此成为都昌街上最富有的人。美妙的传说,似乎在向人们暗示和诉说着都昌古城遥远而神秘的过去。
  东京埠上有环形的古战壕,解放潍县时山东纵队的解放军还在此驻扎,可见此埠自古为兵家所重。这也应当是古人在这里建城的一个重要原因。东汉末年时,孔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想必就是因为看好这个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地方的缘故吧。《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孔融居于北海郡之剧县,(剧县古城在今天的昌乐城西六里左右,距都昌故城遗址约三十里)因为黄巾起义侵扰,就出兵驻扎于三十里外的都昌,结果被黄巾军管亥包围。遣太史慈求救于刘备,刘备派张飞以兵三千救之。据《资治通鉴》:东山,都昌县东山也。公元196年,袁谭兵犯北海,从春至夏交战多次。袁谭包围剧城,不久城陷,孔融逃奔东山免祸(城夜陷,乃奔东山)。此处之东山,亦当是指东京埠。在书中刘贤注曰:都昌县属北海郡,古城在今青州临朐县东北。这就和我们前面提及的《通典》里的说法相吻合起来。《三国志》中也说孔融:城夜陷,乃奔山东。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既然据守的剧县沦陷,惊恐万分据说还赤着双脚的孔融一定是逃不了太远的。他首先想到的应当是逃出剧城后,要尽快躲藏起来,避免暴露自己。所以他会选择一个较近而且又较安全的地方。这个地方最大的可能就只有两处:要么是今天昌乐城东的东山(即草山,此山以西有两村曰东山里,东山王。再往西北十里左右,即剧县故城),要么是今天都昌村以东的东京埠(又称京埠、荆埠、京丘、红旗山等)。因为当地人自古就有以埠为山的称呼,东京埠在历史上曾经称为东山也是可能的。我们据此可以排除孔融逃至今天昌邑市之都昌古城东京埠的可能。这个地方距剧县古城大约一百五十里,孔融会光着脚来个马拉松式的大逃亡么?况且这么长时间的逃奔袁谭能不发觉么?不要说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即便是一个长跑健将,孔融能够跑过袁谭的马队么?从这一点说来,又为都昌县东汉时期在昌乐的存在提供了一个明证。
  至此,透过重重的历史迷雾,我们已经隐隐约约看清一些有关都昌国和都昌县的星星点点的证据。这其实已经足以说明昌乐都昌说的可考性和可靠性。都昌古国,都昌县,在昌乐历史上的存在当是无疑的,不谬的。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