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崖围墙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为防匪盗及水患,族人秦延庆、秦宪诰等主持,筹集人力物力,修筑村四周围墙。历时六年,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竣工。工程款项,村人承担一半,田宅当铺承担一半。
围墙长约三公里,随村就势,蜿蜒曲折;高约八米、宽约二米;外面灰沙,内里粘土,坚固异常;子围墙呈锯齿形,均匀地设有圆形炮眼和方形枪眼,人在其上,隐蔽安全,易守难攻;围墙原设东西南北四座大门,北门曰:澄清,东门曰:廓义,南门曰:汶阳,西门曰:临安。后来大财主“仁恕堂”因农事需要,独自出资修建了西北门,并取名曰:临安寨。日寇侵占高崖时,在“鬼子楼”南边围墙上,开启小西门一座,以供其出入方便。五座大门内均设有左右门房,供站岗值班人员使用。城门;为木质两扇、铁皮包裹,厚约二十公分,高约三米,内装方形“腰杠”(门栓)。每逢夜晚,关闭城门,放置“腰杠”,墙上有哨,门内有岗,巡逻值勤,安全非常。据传捻军攻陷安丘牟山以后,听说西边有一大村曰高崖,骡马成群,奇富无比,便拥兵攻打。高崖村民,凭借新修围墙,与其对峙数天,无获而退。
解放战争时期,高崖地处鲁中解放区与伪顽敌占区边缘,白天敌来,夜晚我去,来回拉锯,斗争复杂。高崖军民凭借围墙优势,多次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还乡团的疯狂进攻,有力地保卫了新生的革命政权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至今,残存的围墙上,还清晰地存留着当年的枪炮弹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