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裒院墓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唐初在太宗李世民钦定并亲见撰写的《晋书》中,将王裒事作传,列入孝友篇,开元七年,唐玄宗又将其收入《孝经》一书。与易、诗、书、礼、春秋、周礼、仪礼、公羊、谷梁、论语、尔雅、孟子并称为《十三经》被儒家奉为经典,必读之书。后又有人著“二十四孝”一书又将其收入其中,明《嘉靖青州府志》载入孝友篇。清大臣著名学者,张之洞又将王修与王裒祖孙二人收在其著作《百孝图》一书中,张之洞并赞王裒:孝子和烈士兼而有之。以后《二十四孝图》、《三十六孝》、《二十四孝诗图》等成为唱词,或为年画挂历大量出版,鲁讯在《朝花夕拾》有“二十四孝”说,从此不但全国流传,日本、朝鲜、新加坡、越南乃至英、法、美等国都有译本,王裒之事绩也随之传遍全世界。
  王裒院墓
  据《晋书?王裒传》载:王裒,字伟元,北海营陵即今昌乐县人,魏晋时孝子。其祖父王修,为汉末名士。父王仪为魏司马,随司马昭伐东吴,兵败,被司马昭嫁罪屈杀。王裒痛父屈死,决然负父遗骨从洛阳携母返回原籍昌乐,投奔祖父生前好友华岩寺住持。住持怜友遗孤,拨几亩庙地给王裒母子耕种。见王裒学识渊博,又用寺庙厢房办起学堂,骋王裒授课,赚资以添家用。从此,王裒在故乡以教授为业,兼事农桑,将父亲遗骨安葬寺前,搭庐墓侧,母子得以安家。裒母性畏雷,母殁后,每逢打雷,王裒就到母亲墓前扶树而哭,并大声说:“母亲莫怕,裒儿在此!”久而久之,树为之枯。每次授课读到《诗经?蓼莪篇》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无不痛哭流涕,泣下沾襟,学生们干脆把《蓼莪篇》隔过不读,以免老师听见伤心落泪。
  公元265年,司马炎灭魏称晋后,大赦天下,论功行赏,发现王仪之死确属冤案,下诏“平反”,诏令王裒承袭父爵。然而,时来运转的王裒却痛父非命,三征七聘皆不就,且立志永不面西而坐,以示永不仕晋。他在故里自甘清贫,教学之余躬耕自给,计口而田,度衣而蚕,对母行其孝道,拒绝一切施舍馈赠。学生们偷着帮他割麦,王裒发现弃之不要。王裒教书育人,德操高尚,在营陵故里名声甚佳,被推崇为“孝廉”。西晋末年,公元300年左右,山东贼寇蜂起,杀进营陵,乡亲劝他移渡江东避难,但王裒恋母坟垅,终不忍离去,不幸被乱贼所害。 据《昌乐县续志?古迹志》载:“魏孝子王裒墓,在县治东南五十五里之马宋集迤东八里。”即今昌乐县营丘镇王裒院村。该村原名桃花村,因临近王裒墓院,王裒墓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月十七日两次香火会,影响深远,景况壮观,香火旺盛,闻名百里。日久,桃花村名渐隐,王裒院之名益显,遂改名为王裒院。王裒院村位于昌乐县城东南30公里,省道胶王路北,西距镇住地马宋5公里。王裒墓在村西,巍然突立,墓前至今立着明成化二年“魏孝子王裒之墓”碑。墓院两侧另有碑记六方,周围有柏树、国槐、白杨树等,院貌朴素、宽阔、宁穆,望之令人肃然起敬。
  “孝”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当地人感念其孝心,自康熙年间,始建王裒墓及墓院,栽松植柏,树碑立传, 香火日盛,百里闻名。王裒为母守孝的事迹,此后广为流传。《晋书 .王裒传》中记载了王裒的故事,“王裒泣墓”列入《二十四孝》之一,遂成孝子典范,以教后人。中国历代封建帝王无不尊崇儒学,提倡孝道,重视教化。《孝经》亦曾被列入“诗、书、礼、乐、易、春秋”七经之中,是历代儒家学者必读经书之一
  王裒“闻雷泣墓”载入《二十四孝》以后,其孝子名声历代传颂,到明朝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也就是王裒死后一千一百多年以后在王裒墓前竖上一块高2.2米宽1.1米,上书“魏孝子王裒之墓”,落款是“大明成化二年”的石碑(何人倡导失考)。至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5年)马宋街乡贡生刘用贞庆贺其子刘约中武进士,愿捐巨资修葺王裒墓院,砖砌垣墉以禁樵牧,并亲手栽植六十六棵松柏于墓院内,为颂其善举,当时昌乐县令徐人元作诗一首刻碑立于墓院内。其诗曰“至性孤行绝代无,蓼莪诗废感生徒,终身耻向西都坐,永痛长庐北海隅。墓筑垣墉人共护,邑修俎豆吏躬趋,刘君手植森森柏,莫遗哀魂泪洒枯。”从此,王裒墓院巍然形成,松柏葱郁,香火愈盛。至嘉庆二年(1797年)昌乐县令魏礼焯来拜谒孝子墓见周垣残缺,砖蚀斑驳,有失观瞻,毅然捐俸,重修孝子墓院,县令带头,乡绅效仿解囊捐资,百姓们也斗谷升豆以表其心,经过几年的施工,将原来砖砌围垣全部换成石灰砂浆打磨出浆的围墙,墙厚50厘米高2.5米,墙顶磨砖对缝,工艺细致坚固,此时墓院南北长近百米,东西宽约60米,占地三大亩(合10市亩),县令魏礼焯撰文《重修魏孝子王裒墓引》刻碑以记其盛举。到嘉庆20年(1816年)潍州知府窦炎又一次捐俸重修王裒墓院,窦公在潍政绩声望颇佳,他一带头牵动四邻各县,此次重修累计捐集钱一千八百多缗,聘请能工巧匠,经过近二年的施工,在孝子墓前新建凉亭三楹,八根八楞石柱巍峨挺拔,雕梁画栋,斗拱飞檐,丹雘壮丽,松柏巍然,根据当时的建筑水平,不失为方圆万里著名的人文景观,同朝知府阎学淳,特回故乡祝贺,并亲自撰文《重修王孝子墓院碑记》刻碑以记重修盛况(《昌乐县志》载),此时是王裒墓院的鼎盛时期。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