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古神庙》探秘
作者:马进
寺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它几乎囊括了各种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内容异彩纷呈,包罗万象。早在数千年前的昌乐崇山,就是一方秘藏惊世的祭坛圣地和寺庙文化胜地。它原以埠顶为界,南半区全是一片庙宇建筑群,且久负盛名,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建筑,庙宇规模之雄伟,工程之浩大,技艺之精湛,实属罕见,创造了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融合的崇山景观。
崇山,又名丛山,海拔177米,位于我县营丘镇阿陀村东北两公里,孝妇河以南三公里,距齐国故城遗址十公里。东与姑母山相望,西南与朝阳山同脉。登高望远,可见崇山居中,三山环绕,虽山势平缓,却绵延不断,气度不凡,堪称龙脉之地。因山东麓有眼清泉,传说早年泉水涌流,如龙吐水,故名龙泉,当地称道士泉子,崇山自古又有“蟠龙卧珠”之说。
据民国版《昌乐县续志》载:“《隋书》营丘县注之丛角山,《金史》称为聚角山,今名曰崇山,上有庙,貌巍然。”故当地人又称它为“庙山”。据当地村民85岁高龄的卢鸿庆老人介绍说……
卢鸿庆说:“我家住在西王庄,正北2里就是崇山,从小就在山上放牛。那是在民国抗战以前,山北坡是一大片石祖林,山南坡就是一大片庙院。那时的庙院,有两米高的石墙围着,四周净长着些几搂粗的大松树,阴森森的。大院共有东西南三个门,南门是大门,也是整个庙宇的正门,平日一般不开,只在每年的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香火会时或有盛大庆典时开放。平日只开东门,庙里的道士、僧人和前来进香的都从东门出入,西门是个小边门,一般平日也不大开。”
院内庙宇共有十处,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王龙观、钟鼓楼、王母娘殿、东廊房、西廊房、玉皇阁、三清殿、百子殿、雹泉庙、魁星楼。整个建筑随山势高低而建,以南门与正北崇山埠顶为中轴线,殿阁廊亭,布局紧凑,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每个殿宇院落各具特色,给人以层出不穷之感。
最南面为王龙观,也称山门,左右两边各塑一尊把门将军站像,为金刚力士,高两丈,背负神鞭,手执金刚杵,作击打之势,高大威猛,面目凶狞。据老人讲,脚下还有一对小金刚,各扛着大金刚的一只脚,憨态可掬。
过山门,穿庭院,可见东西两侧分别为钟楼和鼓楼。再往前便是王母娘殿,是整个庙宇中主殿之一,为唐代贞观年代所建,殿堂五间,青瓦红柱,木隔棂扇,雕梁画栋,工艺甚为精细。殿内正面供奉三尊老母神像,王母娘居中,身边立着一对童子,泰山老母和地增老母分坐两旁。皆为泥质彩塑,神态生动,面容端庄凝重,雍容华贵。大殿东西两侧各站立五位仙女,皆面庞丰润,衣带飘飘,姿态优美,与唐代仕女画像一脉相承。
在王母娘屏风后面还塑有三尊菩萨坐像,正对大殿后门,称“倒坐观音”,面容皆都秀丽端庄,具有典型的中唐风格。
滕祖刚说:“出了大殿后门,便是东廊房、西廊房。每个廊房为五间,每五间一通连,每间各立一尊阎罗站像,号称“十大阎君”。在十尊阎王爷周围,还有判官小鬼,各都牛头马面,相貌凶恶。在东西廊房的四面墙壁上,画满了想象中的“阴曹地府”的情景。多是宣扬人们如果做了坏事,死后也要打入十八层地狱,上刀山,下油锅,上磨研,被锯解等,就会遭到因果报应。通过看图观赏,教育人们要惩恶扬善,懂得做人的道理。”
卢鸿庆:“当地人当年流传着一句话是“要看受罪的,就上东西两廊房。”因为廊房的墙壁上画满了那些做了坏事死后在阴间受罪的惨景。不孝敬剜了眼的;乱挑拨事被小刀割了舌头的;偷盗的被砍断脚的;买东西不够称,被小鬼挂着筋的;杀人害命的,被锯解下油锅的,都是教育人们要行善积德,多做好事,千万别做坏事。”
穿过东西廊房,仰首北望,可见玉皇阁立于崇山整个庙宇中心地带。为宋代所建,楼式建筑,琉璃瓦盖顶,分上下两层,内设22阶石梯。下层正中塑玉皇大帝金身坐像,头戴冕旒珠冠,手捧玉圭,两边分列二郎、哪吒等天兵天将。上层称玉皇宫,供奉玉皇娘娘和仙女等,皆彩塑金身,栩栩如生。整个玉皇阁红墙绿瓦,雕甍透闼,可谓金碧辉煌。传说当年阁楼内藏金虎头、银猫头,为镇庙之宝。
玉皇阁正北为三清殿,也是全神庙中的主建筑之一。殿内供奉道教的“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正殿顶额上刻“天地日月”四字。整个大殿上下檐斗拱粗大雄伟,排列疏朗,殿顶作四面坡形,坡面和缓微曲,檐角凌空,如翼如飞,各挑出四个风铃,造型别致优雅。
在三清殿右侧是百子殿,亦称送生娘娘殿,面阔三间,居中塑有送生娘娘神像,怀抱一男婴,在她右前站立一童子。送生娘娘彩塑精湛细微,柳眉秀目,嘴角呈微笑状,头部向下作俯视众生态,酷像一位睿智慈祥的母亲,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每到节日来百子殿祈子求嗣者络绎不绝,人潮如涌,香火甚盛。
卢鸿庆:“每到崇山香火会,最热闹的地方就是百子殿,前来进香求子的人很多,都要排队编号,当地人叫“拴孩子”,就是用一根红线绳或红布条小心的系在送生娘娘怀抱的童子脖颈上,再用指甲掐下童子下身上的一点泥巴,放进嘴里,再到石祖林处触摸一下石祖。据传当年凡是来崇山祈福求子的都非常灵验。”
三清殿迤北正冲崇山埠顶,顶上有魁星楼,可拾阶而上,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据传潍县举子王寿彭和曹鸿勋未中状元之前,他们祖上都曾到崇山进过香,以求石祖庇佑。他们中状元之后,祖上认为是石祖显灵护佑的结果。于是在崇山以北自成官庄村西修了一座石桥,又在崇山埠顶建了这座魁星楼,以此善举表示两家对石祖的感恩。据老人讲,此楼为四柱亭式建筑,魁星坐中间,座椅下设有机关转扭,只要四面来风,魁星就可自行转动,设计奇特,别具一格。
马进:“崇山神庙之所以远近闻名,从唐代开始历经千年而不衰,当年前来晋谒参拜者无数,究其原因,我觉得首先在寺庙的建筑艺术上,应该说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作,再是庙宇里的造像艺术、匾额楹联的书法艺术、墙壁上的绘画艺术,以及林林总总的碑刻艺术,崇山神庙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精华。据老人介绍,当年在庙宇南大门两侧,竖立着历代碑刻多达四十八座,碑文都有详尽记载。可惜这一座座千年古刹,在1940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被万恶的侵华日军全部炸毁了。有的拆掉修了炮楼,实在是令人可惜可叹可恨!”
如今,我们也只能穿越历史,从仅剩的这片古神庙遗址和传说中,去感受和领略崇山寺庙文化的博大和精深了。其实,它那独特的文化属性和人文精神,早在数千年前,就被先祖留在了这座赋予灵魂和生命的山上。它不愧是我县一方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化圣地,也为我们后人研究昌乐灿烂的寺庙文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重要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