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浪河涓美风光在诗人笔下
值2008年九秋,逢鲁台经贸洽谈会揭幕,白浪河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告竣,全长十二公里半的白河河床,业已全线放水,清清湟湟,融融荡荡,滨河景观,璀璨明亮;古城潍州,潋滟北海,云淡天高,笑靥盈腮。白浪河一期工程,打2008年开春动工,中秋前后,告一段落。两沿造两道排污的箱涵,河床经疏浚、河堤皆石砌、滨水景观已粗具规模,所以,一放水满槽,其美丽动人,晃动全市市民的眼睛。
白浪河既有今日,古城水更当言昨。白浪河本称白狼河,发源于昌乐打鼓山。君知否?白浪河原是一只狼,怪吓人的。狼河狼河,叫人琢磨。据说很早以前,在昌乐打鼓山麓,住一位阴阳先生,精研堪舆之学,妙测风水地理,无不应验。膝下三子,要给老人找块安身之地。老头儿说:“操心干啥?百年之后,尔等就抬着我满山转。转到哪儿,绳子断了,哪儿就是我的洞天福地。”后来,儿子果遵父嘱,一一照办。惜乎断绳之处,却在石头窝里。就地挖吧,没挖几锨土,有石头板;挖了石头板,出现几条长虫。儿子们知道,蛇是打鼓山山神。不过以为,反正“风水”已破,索性挖下去。又挖出一块坚硬的青石板。好不容易,打开石板,却蓦地窜出一只大白狼。大儿子急中生智,抡起铁锤,朝白狼头心子上怦冬一锤。白狼立毙,化作汹涌泉水,水涌出口,落地为河,滔滔北去。大水冲走了棺材,冲走了风水先生三个儿子。从此一条清亮亮的白浪河,用乳汁哺育了昌潍大地,打造出滨河景观好风景。
白浪河下打鼓山,百里无泥沙底鲜。牛山之畔波更碧,岸柳洲莎相与妍。
数声螇螰来何处?一只鹭鸶清可怜。时有渔翁裹蓑笠,青丝闲钓夕阳边。
此是七律,五十六字,四联俪句,八帧画图,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把白浪河下山情景,尽态极妍。“百里无泥沙底鲜”,把白浪之白,托出精魂。至于“波碧”与“洲莎”,“螇螰”(一种蝉)与“鹭鸶”(一种鸟),则写动物与静物对比。“夕阳西下”,“渔翁闲钓”,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诗意盎然,馀音袅袅。诗作者闫循观(1724---1768),字怀庭,号伊蒿,山东昌乐人。清乾隆进士,官至吏部主事。精研宋儒,喜为赋诗,有《西涧草堂诗集》行世。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江南才子郑板桥,初仕潍县令,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他对白浪河的情思,一如春潮带雨,连绵不断。白河美景,到得板桥笔下,别是一种风情,流光溢彩。有童话的天籁,如视频的粘连,把玩不尽:“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在《潍县竹枝词》里,郑氏将对潍县母亲河的眷恋,有娓娓动容的描绘。
晚清时,潍县东关有未经科举考试,而经自学成才的史学家张昭潜,曾写《潍阳竹枝词》一组,录摄白浪河流经潍县城区的即景白描,曲尽其妙---“东城迢递对西城,中有银河一道明。三月桃花初作浪,桥头多半卖鱼声。”当时东关城里之间,尚无现代钢筋水泥大桥,有的只是旧石桥,木板桥。秋冬枯水季节,路人过河,可赤足而度,尤富天趣。开春,白浪河,桃花汛,渔翁张网,初试得利,桥头多半卖鱼声,把白河给人的鱼获之利,述之淋漓。
和白浪河有过短暂之识的,有中国文坛巨星苏东坡。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时任杭州通判(副太守)的苏轼,奉调北徙,出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职两年多一点,于熙宁九年(1076)秋奉调改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此年残腊,赴任途中,于年除日赶到潍州(今潍城),天降大雪,投宿石佛寺,暂驻一宵。《东坡全集》留下这潍县投宿一宵的玲珑彩照:《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后此经年,苏轼于彭城太守任上,会见文友孙勉,忆及往事过潍,因有《送孙勉》之作云:“昔年罢东武,曾过北海县。白河如翻雪,黄土如蒸面,桑麻冠东方,一熟天下贱……”北宋时,潍州治所在潍城,下辖北海县,北海县即潍城地盘。东武指诸城。白河指白浪河,翻雪极言水之白。黄土,指昌潍冲积平原。如蒸面,言土地肥沃。当地农业丰稔,“桑麻冠东方,一熟天下贱”,点化出白浪河流域,果是风水宝地,物阜财丰,地灵人杰。
东坡先生想潍州,板桥先生怀潍县,世纪白浪河,负荷着古城走向未来,任重而道远!
陈正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