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恒庆笔下的“辛亥革命”事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艺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陈恒庆笔下的“辛亥革命”事 时间:2011年5月15日 来源:潍坊晚报 作者:陈瑞曾 陈恒庆(1844-1920)字子久,潍县城里松园子街人。祖父陈官贤,是陈官俊(清道光年间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叔兄弟,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举人,任馆陶县教谕,署临清州学正。父介侯,咸丰元年(1851)恩科举人,任滨州训导。大哥孚庆、字筠轩,又字希颜,同治十二年(1886)由府学拔贡,授惠民训导,主讲武定、惠民两书院十余年,监泺源书院事十余年。二哥咸庆,光绪六年(1880)贡生,任蒙阳县训导。恒庆在同治十二年(1873)中举后,任过馆陶县训导。其侄子润综,后来中副贡、候补训导。由此,潍县人称他家是“一门五科举,四世六校官”。恒庆的外祖父郎暽、叔外祖郎昀,在道光九年(1829)同时中进士。 陈恒庆年未及冠,已遍读十三经。在中举前曾在烟台东海关道当过幕宾。中举任馆陶训导,主讲于德州德卫书院和陵县三泉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后,曾长期在京都做官,任工部都水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屯田司郎中,升兵科给事中、掌河南道监察御史、巡视京都中城,补掌印给事中。光绪三十四年(1908)外放任锦州知府,当时,总制东北三省的徐世昌,曾委任他代理巡警道事,兼委办全省垦务,以在任候补晋二品封典,致仕归里。 陈恒庆归里时,已年近七十,闲暇曾聊为诗歌古词,并就自己在官场目所见耳所闻,以小说、杂文笔记下来,于民国六年(1917)集结成书,以“谏书稀庵主人”名其书为《谏书稀庵笔记》或《归里清谭》,并自作序。书中涉猎广泛,内容丰富、文风清新高雅,其着笔掷地有声。可视为潍县文人写出的另一部《聊斋》。全书162篇中,有若干涉及辛亥革命的记述,现摘录成本文。 “清国以十万雄兵 不能挽百六厄运” 《归里清谭》的《瑞徵》一文,说的就是辛亥革命。 陈恒庆首先提到辛亥八月武汉起事,湖北督军瑞徵弃城逃遁的事,并揭了瑞徵全家的老底:其先人卖了拦江锁,使英人长驱北上;瑞徵的哥哥瑞麟,堂堂翰林,奏请折漕废运,受到京师人以对联“我我我,善卖拦江锁,你你你,又折漕运米”的嘲笑和谴责。而后,瑞麟充边疆大臣,因侵吞粮饷被逮,监禁数年,交款释放。说到瑞徵本人,当联军入京,为日本问案官。事后,以外人之力,简放道员,升了湖北督军。“其人卑小如侏儒,吸鸦片烟无算,读书不多。不明大义”。 谈到大清的灭亡,陈恒庆写道:“清国以十万之雄兵,不能挽百六(泛指清朝入关统治中国260年)之厄运,败事之始,实由于庸碌无能之旗员”。“停战议和,此则由于觊觎大器之汉奸。自九月议和至于十二月,革命党坚逼清廷逊位,有奸臣斡旋其间。隆裕太后知事不可为,乃下诏逊位。奸雄之阴谋适成禅让之隆礼,而奸雄之霸图,终以自败而死”。又说“清祖宗垂训,亲贵不予政事,适逢幼主临朝,亲贵攫取权利,开夤缘之门,受苞苴之馈。予仕京师,闻之咋舌。梁鼎芬之直言,江春霖之陈奏,所论,皆一字不妄。竟致开缺罢官。由此,亲贵专擅,以杜众口,致使大势已去”。 文章中还提到满清王朝的覆灭,致使“京旗十万人,穷困莫救。大城以内,旗男多为仆隶,旗妇多倚门卖奸”。面对此情,“吾不忍往观也”。 “民军进占潍县城 勒索抢掠乱事多” 1916年,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占领潍县城。《归里清谭》中的《民军之乱》记叙了这一事件:“自共和告成,五年于兹,袁世凯复辟称帝于燕京,改元洪宪。不逾日,滇(云南)省独立,蔡锷率义师北伐,袁氏遣兵御之。丙辰(1916年)春,黔(贵州)、桂(广西)、浙(浙江)、粤(广东)响应滇军。孙文遣居正、朱霁青率东北军赴山东,将至潍。有贾人如郑弦高者,自青岛归,密告陆军,言东北军与日人勾结,将乘火车至潍。陆军乃戒严。初三日夜,民军下车,先攻南门,陆军登陴(城墙),御之,互相轰击。民军遣一队入东关,陆军之驻城外者,驰往巷战,民军败走,蛰伏于火车站旁。初四日夜,城上下鏖战如昨,黎明炮声顿息。有日本兵官冈田,叩关而入,密与陆军关说,息战让城,风传行将立约议和,自此以后无战事。约定民军入城,不勒索,不扰民。此约终未宣布。而城门屯塞,将近一月,无论米粮难得,即河水亦不得吸饮。故予有诗句云:‘城外河流甘似蜜,街头井水苦如瓜。四门严闭交通断,一月诗人不饮茶’即谓此也。斯时,邑人窘困难言,闻有议和之信,喜甚。至二十四日,陆军全队出城,驻北乡阙庄,县官随之而去。邑父老乃欢迎民军入城,计其人数,不过四五百耳。只有洋枪,并无大炮。入城之后,又恐陆军之聚而歼之,乃募兵自卫。于是游手好闲之人,尽入营伍而为兵,所需粮饷枪支马匹器皿,责潍绅出资供给,稍有迟误,则绑票以强索。阅八九月,已勒去百余万元。省宪知潍人之不堪命也,乃委曲同丰前来编练,由省给饷二十万元,而居正怀之而去,仍仰给于潍。其伪旅长王贯忱尤凶恶贪婪,先以兵力攻赵仲玉而夺其旅长,继又羁押绅士,勒索巨款。奉调将行,纵兵抢掠焚烧,然后西行。至省后,即严拿枪毙。省伪帅朱霁青,亦被监禁。此乱事之大略也”。 “张勋为清代忠臣 却是民国之叛将” 《归里清谭》里《复辟》一文,记载了民国六年(1917年)农历四月,张勋带兵入京,把早就退位的宣统皇帝,拥入乾清宫重登宝座的闹剧。 “丁巳夏四月,国会与政府意见不合,北五省督军会师于津门(天津),将以重兵解散国会。张勋由徐州率兵五千驰至津,声言愿作调人。调和未成,直入京师,国会乃散。五省督军率师各归”。 “张勋在京,酒食徵逐无虚日。秘诏康有为入都,居其寓中,日划复辟之策。张之幕友亲戚,咸谓不可。其内兄闻其大计已决,入内告张夫人。时张在江西会馆观剧饮宴,命名伶梅兰芳演《新茶花记》。一丽人登场歌舞,座客为之目眩。主人劝张满饮大觥,酒已醺矣。时张夫人以电话请其归寓,言有要事,乃策马而归。夫人及亲戚同声劝阻,谓复辟之事,万不可为。张酒气上冲,勃然大怒曰:‘孺子毋败乃公事’。当时,辫子军全驻城外天坛,乃率亲兵数十人直入大内,司宫门者坚闭不启,辫兵曰:‘张大帅请皇上登殿,若不开,将以炮轰。’门乃启。张升乾清宫,传内侍请皇上升殿。太妃闻之,大哭曰:‘是害吾一家人也。’少顷,皇上出,张拥之登宝座,向行三跪九叩礼。命康有为草诏布天下,派辅政大臣数人,及十部尚书,遣官至总统府,逼其下令退位。黎(元洪)总统以死拒之。张乃令康有为伪令宣之中外,辅政大臣及尚书之在京者,俱进内谢恩。” “时段祺瑞总理久辞职,闲居津门私寓,乃赴马厂誓师北伐。段为陆军总长有年,师皆听命,率陆军万人讨之。张遣辫军五千,御于丰台,众寡不敌,败北回京。段军直奔京城,大战于宣武门外。段军登城,以大炮射击张之南河沿私宅,墙垣均毁。辫兵见势不支,缴械投诚。张携眷逃入外国使馆,剪须发为洋装。” 张勋做了“寓公”,还在“募能文者为撰复辟记”。对此,陈恒庆又写道:“盖屡次徐州会议,签字随同复辟者,已有十余省省长、督军。今见事败,皆不承认。将来复辟记成,必有先睹为快者。予年老眼昏,嘱京友勿为代购,雅不欲再睹惊心动魄之事耳。苦无言以论断,只得以模棱语断之:‘张勋者,为清代之忠臣,民国之叛将’。” “五族不分等差 予闻之而喜” 《归里清谭》里还有多篇短文,涉及辛亥革命共和告成、民风民俗演变、平民教育、解放妇女、民族平等的记载。 书中两篇短文谈“裹足”,其中《裹足之害》记叙:“庚子(1900年)洋兵入京师,男女出城避居远村者,如归市。旗妇(满洲妇女)弃其厚底鞋,着袜而行,瞬息数里。汉妇袅娜纤步,迟迟也。吾潍王比部(清代对刑部司官的一般称呼)之妻行至巷口,后面炮声隆隆,神魂一惊,更寸步不能移。其男仆见事已急,乃挟之而行,始得脱难,危急之秋,何有嫌疑?”另一篇《裹足》再谈裹足害苦了妇女。“裹足之害甚莫如山(西)陕(西)”。“其地妇女,皆成废物,不如南方务农之家,天然之足,服劳作苦,能为男子助力。”在短文的最后,他写道:“今吾山左(山东)风气大开,女校林立,抱书女子,大足自如矣。” 民国初,孙中山下令,国内男子剪辫子。一时,剃头理发业大兴。陈恒庆在《归里清谭·文人标榜》中记叙:“剃头匠,亦有解文义者。潍郭宅街有一剃头铺,乞余撰联,且送宣纸来。予书曰:‘职赞共和,学佛门祝发;名为待诏,代文人修容。’此联一悬,文士咸来剃头,日不暇给。” 《大老板》一文,记叙了优伶程长庚,以文人不得志,但做人、唱戏却“持身严正,一介不芶取”的若干事。文中提到:“长庚之孙,幼赴德国学校肄业,语言文学,尽能通晓。归国后为外交部译官,保为道员。先尚讳言家世,今共和告成,五族(汉、满、蒙、回、藏)不分等差,缙绅大夫乐于订交。予闻之而喜。” 还有,在《学礼》一文中,称赞其姑丈丁六斋(善宝),“不惜金钱倡大义”。善宝原计划捐献二万缗出来,以其三年利息六千缗,资助贫穷人家子弟入学宫缴纳学礼。不想,事未竟,六斋病故,科举废止。六斋子星甫,竟成先人之志,将此款利息,移办继志学校。结果是“养士百余人,成才甚众”。 在《学校唱歌》一文中,记叙了民国初,潍县教员请他以“诚、实、勤、朴”四字为题,写成歌词,让孩子唱,陈恒庆欣然从命。他引经据典,赋诗成歌词。仅举其中“朴”字歌词曰:“晋贤常着敝褐袍,由也升堂立品高。马后练裙留姆教,公孙布被是人豪。丈夫衣褐诗书富,主妇钗荆井臼操。后学莫忘盲史语,庆封(春秋齐国大夫)车泽(《左转》:“车甚泽,人必瘁。”)工则劳”这些歌词传出,“每逢国庆,学童结队游行,高声齐唱,洋洋乎盈耳矣”。 以上几篇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晚年的陈恒庆老先生,在辛亥革命后,已经逐渐开明起来了。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