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潍坊市建置沿革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潍坊市建置沿革

  山东省辖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偏东,莱州湾南岸。东邻青岛市、烟台市,南与日照市、临沂市毗连,西与淄博市、东营市接壤。面积15749平方公里。人口840.1万。辖潍城、坊子、寒亭、奎文4个区,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6市和昌乐、临朐2县。市人民政府驻奎文区。
  夏有寒国(今寒亭)及斟 (今坊子区治浑街)、斟灌(今寿光斟灌城)、三寿(今潍城区)等古国。西周为丰(今青州)、州(今安丘)、纪(今寿光)等国地。春秋为齐、纪、鲁等国地。战国除今境南部属鲁国外,其余大部为齐国地。秦分属临淄、琅邪、胶东三郡。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北海郡,治营陵(今昌乐县东南),辖营陵、剧魁、安丘、 、淳于、益、平寿、剧、都昌、平望、平的、柳泉、寿光、乐望、饶、斟、桑犊、平城、密乡、羊石、乐都、石乡、上乡、新成、成方、胶阳等26县。东汉改为北海国,移治剧县(今寿光市东南纪台一带)。三国魏徙治平寿(今潍城)。南朝宋复为北海郡,寄治青州治所(今青州市)。北齐改称高阳郡,徙治下密县(今潍城西关)。
  隋开皇初高阳郡废,复置北海郡。开皇十六年(596年)分北海郡置潍州,仍治下密,以境内潍水为名。大业二年(606年)废潍州入北海郡,郡治益都(今青州市),辖益都、临淄、千乘、博昌、寿光、临朐、都昌、北海、营丘、下密10个县。唐初改北海郡为青州,仍治益都。武德二年(619年)于北海县分置潍州,武德八年州废,县仍属青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青州为北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青州。北宋建隆三年(962年)以青州北海县(今潍城)建北海军,并辖昌邑县。乾德三年(965年)改置为潍州,辖北海、昌邑、昌乐3县,属京东东路。金属山东东路。
  元属益都路。明洪武十年(1377年),州废,原辖之潍县、昌邑、高密三县改属莱州府;又升青州为府,领益都、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等县。清沿明制。顺治初,分属青州分巡道莱州海防道;光绪三十年(1904年)属登莱青胶道。
  民国元年(1912年),沿晚清旧制,今市所属各区、市县仍属登莱青胶道。1913年,废除清代道制,另置4道,今市辖境均属胶东道。1925年全省改4道为11道,潍县、昌邑、高密、安丘、诸城等5县属莱胶道,寿光、益都、临朐、昌乐等4县属淄青道。1928年废道,各县直隶于省。
  抗日战争时期多种政权并存,建置亦不一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1938年春设第八行政督察区,潍县、昌乐、益都、临朐、安丘、高密、诸城、昌邑等8县属之;1939年11月设第十三行政督察区,昌邑县属之;1945年1月设第十七行政督察区,高密、昌邑、潍县属之,同年2月,第八区的诸城与第十七区的潍县互换所属。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山东省政府前身)和有关地区的行政主任公署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在今市境先后推行了各种不同的行政建置,析、并、置、废的变化十分频繁。
  东部的高密自1944年起先后隶属于鲁中行政区第三专区(沂山)、滨海行政区滨北专区、胶东行政区南海专区、胶东行政区滨北专区。东南部的诸城(包括诸莒边、诸胶边)自1943年起先后属滨海专区、滨海行政区滨北专区、胶东行政区滨北专区。东北部的昌邑(包括昌南等县)自1941年起先后属胶东行政区西海专区、渤海行政区第五专区。
  中北部的潍城、坊子、寒亭、奎文各区即原潍县地(包括潍南、潍北及寿潍、昌潍等边联县有关部分)自1943年起先后或分别隶属于清河行政区清东专区(1944年3月后改称渤海行政区第五专区)、胶东行政区西海专区、昌潍专区;1948年4月至1949年6月期间建立的潍坊特别市则直属于时驻山东省益都县的中共华东中央局。
  中南部的安丘(包括潍安县、老安丘——丘南县、新安丘县)自1943年起先后属于鲁中行政区第四专区(沂山)(后改序为第三专区)、昌潍专区。西部的青州(益都,包括益北、益东及益寿临广、益寿、益临淄博——淄河县、益临长桓等边联县的有关部分)自1939年起先后或分属于清河专区、清河行政区清东专区、鲁中行政区第一专区(泰山专区)、鲁中行政区鲁山专区、昌潍专区,并曾一度直属于中共中央华东局。
  中西部的昌乐(包括临东县)自1945年起先后属鲁中行政区第四(后改序为第三)专区(沂山专区)、昌潍专区。西北部的寿光(包括益寿临广、益寿、寿潍、广寿边等边联县的有关部分和羊角沟市等)自1940年先后或分别属于清河专区、清河行政区清东专区、渤海行政区第五专区、渤海行政区清河专区、昌潍专区等。
  西南部的临朐(包括临东县的一部分)自1940年先后属于鲁中行政区第四(后改序为第三)专区、昌潍专区等。
  要而言之,这一时期东半部的县、市、区多分属于胶东行政区的西海、南海专区,滨海行政区的滨北专区。西半部的县、市、区则多属于清河行政区清东专区、鲁中行政区的沂山等专区。
  1948年4月潍县城解放,于潍城、坊子及二者毗连地区置潍坊特别市,1949年6月改名潍坊市,专区级,直属于山东省,是为潍坊设市及有“潍坊市”这一政区名之始。
  1948年6月25日,中共华东中央局决定设立昌潍特区,7月15日昌潍行政专员公署正式成立,专署机关驻昌乐,该专区隶属于山东省,时辖益临、安丘、寿光、昌乐、潍县等5县。1948年底原直属于华东局的益都县划归昌潍专区。1949年6月安丘(南)、淮安、临朐3县自鲁中行政区第三(沂山)专区划归昌潍专区。7月专署驻地移至益都城,时辖益都、益临、寿南、潍县、昌乐、临朐、淮安、安丘、丘南等9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今潍坊市辖区及其隶属关系较诸其他市地,相对较为稳定,但调整变化仍不算少。地专级行政建置自1949年至今依次为昌潍专区、昌潍地区(1967年~1981年)、潍坊地区(1981年~1983年)、潍坊市(1983年至今)。
  1950年5月撤销潍坊市,并入潍县;撤销羊口市,并入寿光县;将淮安县更名为潍安县。与此同时,随着省、专之间行政区的撤销和专区的合并重组,原胶东行政区西海专区的昌邑、昌南、潍北等3县及原渤海行政区清河专区的寿光、益寿2县划属昌潍专区。同年11月复置潍坊市(县级)。这时该专区共辖潍坊市(县级)、潍县、潍北、昌乐、昌邑、昌南、安丘、丘南、潍安、寿光、寿南、益临、益都、益寿、临朐等共1市14县。1952年5月撤销益临县,尧西、香山、弥东、郑母等四区划归益都,龙岗、营子、柳山、尧山等四区划归临朐,尧沟镇划归昌乐;撤销益寿县,三元孙、边线王等23个村划归寿光,其余悉归益都;撤销潍安县,原辖区分别划归安丘、丘南2县。同年寿光县羊角沟区改为羊角沟特区,直属于昌潍专区。1953年7月淄博专区撤销,所辖之临淄县划归昌潍专区。与此同时,撤销潍北,并入潍县;撤销丘南,并入安丘;撤销寿南,并入寿光。这时昌潍专区共辖1市、9县、1直属特区。1954年10月羊角沟直属特区改建为镇,仍归寿光县管辖。同年10月原淄博工矿区所属博山县划归昌潍专区。
  1956年2月胶州专区撤销,所辖之胶县、胶南、藏马、五莲、诸城、高密6县划归昌潍专区。同年3月藏马县撤销,其辖区分别划入胶南及五莲2县;同月昌南县撤销,并入昌邑县。同年7月平度县自莱阳专区划归昌潍专区。是年昌潍专区辖1市15县:潍坊市、潍县、益都、昌邑、寿光、昌乐、临淄、临朐、安丘、诸城、高密、五莲、博山、胶南、胶县、平度。1958年12月撤销潍县,并入潍坊市;撤销博山县,并入淄博市;撤销临淄县,并入益都县。胶县、胶南2县划归青岛市。1961年5月胶县、胶南2县复归昌潍专区; 10月潍县、临淄复置,仍属昌潍专区。1967年2月昌潍专区更名为昌潍地区,时辖1市14县。1969年12月临淄县划归淄博市。
  1978年11月胶县、胶南划归青岛市。1981年5月昌潍地区更名为潍坊地区。1983年8月撤销潍坊地区,组建地区专级潍坊市,将原潍坊地区的昌邑、昌乐、安丘、高密、诸城、五莲、临朐、益都、寿光等9县划归潍坊市管辖;平度县划归青岛市;撤销潍县,其行政区域并入潍坊市,置潍城、坊子、寒亭3个县级区。1986年3月撤销益都县,设立青州市(县级),由潍坊市代管。1987年7月撤销诸城县,设立诸城市(县级),由潍坊市代管。 1992年12月五莲县划归日照市管辖。1993年6月撤销寿光县,设立寿光市(县级),由潍坊市代管。1994年1月8日撤销安丘县,设立安丘市;5月18日撤销高密县,设立高密市;6月10日撤销昌邑县,设立昌邑市;5月23日设立潍坊市奎文区,其行政区域为原潍城区白浪河以东的东关、东园、院校、新城四个街道办事处,大虞、二十里堡、梨园3个镇和军埠口镇的刘家沙窝、李家沙窝、南家、郭家等7个村,原寒亭区郭家官庄镇的李家朱茂、辛庄、东金等8个村。
  第二辑 潍城区潍坊市辖区。
  位于潍坊市中部,胶济铁路两侧。东隔白浪河与奎文区、坊子区为邻,西北与寿光市、西南与昌乐县毗连,北与寒亭区接壤。面积319平方公里。人口37万。辖城关、南关、西关、北宫4个街道办事处,大柳树、望留、符山、军埠口、于河、杏埠6镇。
  因旧潍县城得名。夏为三寿古国。西汉为平寿县地,属北海郡,东汉属北海国。北齐废平寿,并入下密县,县治由境外迁来原平寿县治。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下密县置潍州,大业二年(606年)州废,改下密县为北海县,属北海郡。唐武德二年(619年)复于北海县置潍州,八年州废,北海县属青州。北宋建隆三年(962年)于北海县建北海军,乾德三年(965年)仍为北海县,为潍州治。金、元均为潍州治,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州,改称潍县,为潍县治,属莱州府。清沿明制,清末属登莱青胶道莱州府。
  1913年属胶东道。1925年属莱胶道。1928年废道制,直隶于省。1929年至1931年将清末潍县的16个区划为10个区,今潍城区为第一、二、三区大部和第十区一部。1938年潍县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2年12月,中国共产党将潍县北部第四、五两区与寿光县第九、十两区合并建立寿潍县(1943年9月始建寿潍县抗日民主政府)后,潍县其余八个区改为潍南县(未建县政府),中共潍南县委属中共清河区清东地委(1944年3月改称中共渤海区第五地委)。今潍城区为潍南县一部分。
  1945年10月,潍南县政府成立,属胶东行政区西海专区。1948年4月潍县城解放,于潍城、坊子及二者之间的毗连地区设立潍坊特别市,直隶于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局时驻益都县)。同年7月昌潍专区成立,潍县属之。19 49年6月3日潍坊特别市改名潍坊市,直辖于山东省。
  1950年5月撤销潍坊市,并入潍县。同年11月恢复原潍坊市,属昌潍专区。1958年12月撤销潍县,并入潍坊市,隶属不变。1961年10月复置潍县。1967年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1981年5月改为潍坊地区,潍坊市与潍县均属之。1983年8月撤销潍坊地区,设置地区级潍坊市;同时撤销潍县,并入潍坊市。同年10月,将原潍坊市和原潍县辖区划为三个区,其中将原潍坊市的城关、东关、南关三个办事处,东郊、西郊、二十里堡、红星四处人民公社和原潍县的望留、符山、杏埠、于河四处公社划为潍城区。
  旧潍城以白浪河为界分为东、西二城,西城即“城里”,东城即“东关”。西城土城始建于汉,明代砌石重修,建有朝阳(东)、迎恩(西)、安定(南)、望海(北)四座城门,周长4148米,城墙平均高度10.8米,厚9米。东关,明建玉皇、王母、观音、关帝等八阁,以代城坞(在城外围构筑、作为屏障的土堡)。清代又在八阁之外修筑城墙。1930年重修,建有七座坞门,即庆城(西)、通济(西)、耀武(西北)、奎文(西南)、鸣凤(南)、升曦(东)、游麟(北)。东、南、北三门各建炮台。潍县解放后,城墙陆续拆除,仅留东关通济门至耀武门一段。
  第三辑 坊子区潍坊市辖区。
  位于潍坊市中部偏东,胶济铁路两侧。东隔潍河与昌邑市为界,南与安丘市、昌乐县接壤,西隔白浪河与潍城区相望,北接奎文区、寒亭区。面积355平方公里。人口24.85万。辖坊城、凤凰2个街道办事处和坊子、清池、穆村、荆山洼、沟西、车留庄、眉村、埠头8镇。
  夏属斟 国地,城址在今清池镇治浑街附近。西汉于今境置斟县、乐都县,东汉俱废,地属平寿县。北齐属下密县。隋大业二年(606年)下密县改称北海县。自唐初始,北海县为潍州治。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潍州,北海县改称潍县,今区境随属莱州府潍县。清沿明制。
  1913年潍县属胶东道。1925年属莱胶道。1928年废道制,直隶于省。1933年今区境为潍县第六、七、八、九、十区地。1938年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1943年为潍南县地(当时潍南县未成立县政府,只成立了中共潍南县委,属中共清河区清东地委,1944年3月改称中共渤海区第五地委)。1945年10月潍南县民主政府成立,属胶东行政区西海专区。 1948年4月潍南县城解放,将潍县城和坊子以及二者之间的毗连地区设为潍坊特别市,直属于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局时驻益都县)。1949年6月3日潍坊特别市改名潍坊市,直属山东省。
  1950年5月撤销潍坊市,并入潍县;同年11月又恢复潍坊市,属昌潍专区。1958年12月撤销潍县,并入潍坊市,隶属不变。1961年10月复置潍县。1967年属昌潍地区(1981年5月改称潍坊地区)。1983年8月撤销潍坊地区,设立地区级潍坊市,同时撤销潍县。同年10月,原潍坊市和原潍县行政区域被划为三个区,其中以原潍坊市的坊子办事处、宁家沟公社、原潍县的埠头、沟西、车留庄、清池、涌泉、眉村、穆村公社,昌乐县崔家庄公社的温家街、围子里、东山、盖家庄、史家庄等12个自然村,安丘县刘家尧公社的方子官庄、范家沟、裴家河、姜家庄等13个自然村设立坊子区。
  第四辑 寒亭区潍坊市辖区。
  位于潍坊市北部,莱州湾南岸。东邻昌邑市,南与坊子区、奎文区、潍城区毗连,西与寿光市接壤。面积762平方公里。人口35.2万。辖城区街道办事处和寒亭、央子、固堤、高里、双杨店、朱里、张氏、郭家官庄、河滩9镇,泊子、萧家营、南孙3乡。区人民政府驻寒亭镇。
  夏为寒国地。西汉末始称寒亭,属平寿县。北魏胶东县治由平度徙今河滩镇后吉家村。北齐胶东县废。隋开皇六年(586年)改置潍水县。唐武德二年(619年)于寒亭置寒水县,属潍州。六年(623年)废寒水县,并入北海县。明初北海县并入潍州,洪武十年(1377年)州废,改为潍县,属莱州府平度州。清沿明制,并于寒亭置镇。
  今寒亭区为原潍县北境地。潍县,1913年属胶东道,1925年属莱胶道,1928年道废,直隶于省。1938年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1943年9月抗日民主政府析寿光第九、十两区与潍县北部的第四、五两区置寿潍县,属清河行政区清东专区(1944年3月改称渤海行政区第五专区)。1944年5月寿潍县与昌邑县合并,成立昌潍县,仍隶属渤海行政区第五专区。 1945年6月撤销昌潍县,恢复昌邑、潍县两县,隶属关系不变。
  同年9月潍县与潍南县合并,仍名潍县;同年10月潍县复析为潍南、潍北两县,均隶属于胶东行政区西海专区。今寒亭区大部为潍北县地,小部为潍南县地。1948年潍县战役后潍县解放,8月重新成立潍县,县机关驻望留,3县均属昌潍专区。
  1950年2月撤销潍南县并入潍北县,县机关驻寒亭。1953年7月撤销潍北县,并入潍县。寒亭为县机关驻地。1958年12月撤销潍县,并入潍坊市,仍隶属于昌潍专区。1961年10月复置潍县。 1967年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1981年5月改为潍坊地区,隶属关系均不变。 1983年8月撤销潍坊地区,设立地区级潍坊市,同进撤销潍县,并入潍坊市。同年10月将原潍县和原潍坊市划为三个区,其中将原潍县的郭家官庄、东庄、朱里、里疃、固堤、双杨、高里、泊子、央子、南孙等10处公社和寒亭办事处划为寒亭区,区机关驻寒亭。
  第五辑 奎文区潍坊市辖区。
  位于潍坊市中部。北、东与寒亭区为邻,南接坊子区,西隔白浪河与潍城区为界。面积78平方公里。人口32.7万。辖东关、新城、北苑、院校、二十里堡、大虞、广文、南苑、樱桃园等9个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胜利东街。潍坊市人民政府驻该区。
  1994年5月23日批准设立潍坊市奎文区,其行政区域为原潍城区白浪河以东的东关、东园、院校、新城4个街道办事处,大虞、二十里堡、梨园3镇和军埠口镇的刘家沙窝、李家沙窝、南家、郭家、吕家、高家涧头院、武家涧头院7个村,寒亭区郭家官庄镇的李家朱茂、杜家朱茂、玄家朱茂、辛庄、王家潭里、小南潭、西金马、东金8个村。
  第六辑 青州市县级市。
  位于潍坊市西部,弥河中游。东邻寿光市、昌乐县,南与临朐县毗连,西与淄博市淄川区、临淄区及广饶县接壤。面积1569平方公里。人口89.7万。辖益都、王府、昭德3个街道办事处,朱良、口埠、高柳、东高、五里、文登、庙子、王坟、弥河、郑母、谭坊、东夏、何官、王母宫、普通、邵庄、东坝、黄楼、杨家庄19镇和云峡河回族乡。
  青州之得名,按古代五行学说,东方属木,其色为青,青州在古九州中居东,故名。周代境内有丰国,属齐。西汉置广县,属齐郡,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立益都侯,与益县并据今寿光市境,同属北海郡。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为青州刺史部治所。东汉广县属齐国,益县属乐安国。三国魏改益县为益都县。西晋永嘉五年(311年)青州刺史曹嶷于广县城西北筑广固城,作为青州刺史治所,广县遂废。东晋义熙五年(409年)青州刺史羊穆之于广固城东、阳水北岸置东阳城,为青州刺史治所。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益都县由寿光县境徒于东阳城(今青州城),青州、齐郡同治于此。
  隋开皇3年(583年)废郡,益都县为青州治所,大业初改置为北海郡,仍为郡治。唐为青州治。北宋初仍为青州治。庆历二年(1042年)初置京东东路,与青州同治益都。金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青州为益都府,同治益都县。元为益都路治。明、清均为青州府治。
  1912年暂沿清制,属登莱青胶道青州府。1913年2月青州府废,益都县属胶东道。1925年属淄青道。1928年道废,直隶于省。1938年春,属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区。
  抗日民主根据地时期(1939年10月至1945年8月),益都县胶济铁路南北两部分建置沿革各不相同。1939年10月抗日民主政权于益都(北部)、寿光、临淄、广饶4县毗邻地区设益寿临广四边县(政权机构称行政办事处),1940年5月清河行政专员公署成立前,隶属于中共清河地委。
  1940年4月撤销益寿临广四边县,建立益北行署(县级),同年5月始,属清河行政专员公署。1942年2月撤销益北行署,重建益寿临广四边县行政办事处(同年8月正式改称四边县政府),属清河行政区清东专区。
  1945年8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建立益寿县,属渤海行政区清河专区,1950年5月属昌潍专区。胶济铁路以南部分于1939年10月建立益都县抗日民主政府(称益都县政委员会),初隶于中共淄博特委;1940年3月鲁中行政区第一专区(泰山专区)建立,属之。1941年7月撤销益都县(铁路南),在益都西南境与临朐、淄川、博山3县毗连地带建立益临淄博四县联合办事处, 1943年10月,“四县联办”改为淄河县,1944年7月淄河县撤销,建立益都县人民政府。上述几个先后相继的县级建置均属鲁中行政区泰山专区,1949年7月后属鲁中行政区鲁山专区(1945年8月鲁山专区撤销,建立淄博特区专署,隶属不变)。抗日战争时期,还曾存在过两个县级行政机构:一个是1939年7月在县西北境金鸡岭附近一带与临淄、长山、桓台3县毗连地区设置益临长桓四县联防办事处,另一个是存在于1940年10月至1941年6月期间的益东行署(县东南境)。
  此外,1940年4月至1942年2月期间还设立过一个益寿县,但只有中共益寿县委和县参议会,未成立行政机构。该县于1942年2月撤销,代之以重建的益寿临广四边县。1945年8月益都城解放,于城区置青州市,与胶济铁路以南的益都县、路北的益寿县同时并立。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侵占益都县城,青州市暂予撤销,益都与益寿2县则继续存在。1948年3月,益都县全境解放,7月以益都弥河以东地区(原第九、十两区)和原临朐县东北部的第三、六两区置益临县,属昌潍专区。8月重置青州市。12月,撤销青州市,并入益都县。同年,原益都县淄河以西地区南仇、南术等108个村庄划归淄博市。 1948年3月中共华东中央局进驻益都县后,青州市和益都县曾一度直隶于华东局。
  1952年5月撤销益寿县,除三元孙、边线王、大李、宅科等23个村划归寿光外,其余行政区域并入益都县。与此同时撤销益临县,郑母、香山、弥东、尧西等区并入益都县,尧沟镇26个村庄划归昌乐县,其余尧山、柳山、龙冈、营子等区划归临朐县。1958年12月撤销临淄县,并入益都县;1961年10月原临淄县析出复置,益都县仍恢复原行政区域。1967年昌潍专区改称昌潍地区,1981年改称潍坊地区,1983年撤销潍坊地区,改置地区级潍坊市,益都县隶属关系均不变。1986年3月撤销益都县,设立青州市(县级)由潍坊市代管。
  第七辑 诸城市县级市。
  位于潍坊市南部。东邻胶州市、胶南市,南与五莲县毗连,西与莒县、沂水县为界, 北与安丘市、高密市接壤。面积2186平方公里。
  人口105万。辖城关、枳沟、贾悦、孟疃、石桥子、解留、相州、昌城、百尺河、辛兴、林家村、瓦店、皇华、程戈庄、郝戈庄、吕标、马庄、郭家屯、万家庄、九台、朱解21镇,吴家楼、桃园、石河头、石门、桃林、山东头6乡。市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商为诸国地。春秋为鲁国诸邑及莒国牟娄邑、防邑,齐之琅邪邑等。西汉初置东武县,治今城关镇东古城子,属琅邪郡。又别置诸县、横县、昌县,同属琅邪郡。东汉省横县、昌县,东武县、诸县仍属琅邪国,平昌县属北海国。三国魏东武县为城阳郡治。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东武县改属东莞郡。北魏景明元年(500年)置东武郡,永安二年(529年),在郡上置胶州,州、郡同治东武城。北齐省诸县、平昌县,东武为胶州及高密郡治。
  隋开皇五年(585年)改高密郡为密州,取境内密水为名,仍治东武县,十八年(598年)东武县改称诸城县,取汉故诸县城为名。大业年间又将密州更名为高密郡,仍治诸城县。唐、宋、金皆为密州治。元属益都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密州,诸城县属青州府。清属登莱青胶道青州府。 1912年仍沿清制,属登莱青胶道青州府。1913年2月废府,诸城县属胶东道。1925年属莱胶道。1928年道废,直属于省。1938年春属国民政府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1945年2月属第十七行政督察区。共产党于1943年7月建立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滨海专区;同年9月属滨海专区滨北行政区(滨北行署时称第一行署)。同年10月于诸城、莒县毗连地区置诸莒边县,11月于诸城、胶县毗连地区建立诸胶边办事处,1944年8月成立诸胶县抗日民主政府,两县均属滨北行政区。1945年4月滨海专署改为滨海行政主任公署,原第一行署改为滨海行政区第一专区(滨北),诸城、诸莒边、诸胶边三县隶属关系不变。1945年9月诸胶县撤销,辖区析为珠山和藏马二县(其沿革详胶州市)。同年10月诸莒边县撤销。 1946年7月滨海行政区撤销,诸城县随滨北专区划归胶东行政区。
  1950年5月属胶州专区。1956年2月属昌潍专区(1967年改称昌潍地区)。1981年5月属潍坊地区。1983年8月属潍坊市。1987年7月撤销诸城县,改置诸城市(县级),由潍坊市代管。
  第八辑 寿光市县级市。
  位于潍坊市北部,弥河下游,北濒莱州湾,东邻寒亭区、潍城区,南与昌乐县、青州市接壤,西与广饶县毗连。面积2200平方公里。
  人口105.7万。辖寿光、孙家集、台头、牛头、大家洼、王高、上口、侯镇、稻田、羊口、化龙、北洛、营里、道口、田柳、岔河、五台、寒桥、洛城、纪台、王望、田马、留吕23镇,张建桥、文家、古城、马店、丰城、胡营、杨庄、卧铺、广陵、东埠、赵庙11乡。市人民政府驻寿光镇。
  夏为斟灌国(今寿光镇东北斟灌城里村)地。西周为纪国地,其纪都遗址在今寿光镇南纪台村。战国齐 邑地。西汉置寿光县(治今后牟城),县名取自原 邑古闾丘长老向齐宣王乞寿之词;又于原 邑置益县,于古纪国故地置剧县,同属北海郡。东汉寿光县、益县属乐安国,剧县为北海国治。三国魏改益县为益都县,属齐国,寿光县属乐安郡。南朝宋废寿光县,又徙今博兴县境之博昌县来治。北齐徙益都县离境,博昌县属乐安郡,后博昌县、剧县俱废。隋开皇六年(586年)于博昌县故城置寿光县,县治即今寿光城,属北海郡。开皇十六年(596年)又于原寿光城置闾邱县,治在今后牟城,大业初年废入寿光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寿光县属乘州,武德八年(625年)乘州废,改属青州。北宋仍属青州。元属益都路。明、清属青州府。
  1912年属青州府。1913上废府,属胶东道。1925年属淄青道。1928年道废直属于省。 1938年属国民政府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1941年2月属第十四行政督察区,中国共产党于1940年6月建立寿光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清河专区。同年12月属清河行政主任公署清东办事处(1941年7月改为清东专署)。1944年3月属渤海行政区第五专区。
  抗日战争时期,寿光县与邻县毗连的一些区、村曾先后划给一些边联县:1939年10月原第五区(县境西南部)的78村划属益寿(光)临(淄)广四边县,1945年8月改属益寿县;1942年原第六区(县境西北部)的央子,大、小码头,东、西、南雷子埠,东、西河口等村划属广(饶)寿边县;1943年9月原第九、十两区(县东北境)划属寿潍县。上述益寿临广四边县、益寿县、广寿边县、寿潍县均属清河行政区清东专区(1944年3月改称渤海行政区第五专区)。1945年4月置羊角沟市;同年8月,正式自寿光县析出属渤海行政区第五专区(原清东专区);1947年2月撤销羊角沟市,改为羊角沟区,复归寿光;1948年7月羊角沟再度建市(名羊口市),属渤海行政区第三专区(清河专区)。1945年10月寿光县改属渤海行政区第三专区(清河专区)。1948年7月析寿光县南部新解放的四个区成立新寿光县,属昌潍专区(1949年2月改称寿南县,隶属关系不变)。与此同时,于今县境北部地区置寿光县(初称寿北县),属渤海行政区第三专区(清河)。
  1950年5月改属昌潍专区。同年同月羊口市撤销,并入寿光县。1952年5月益寿县撤销,抗日战争前原寿光县第五区各村分别划归寿光、寿南和益都三县。1953年7月寿南县撤销,并入寿光县。1967年昌潍专区改称昌潍地区,1981年5月更名为潍坊地区,1983年8月改建地区级潍坊市,寿光县均属之。1993年6月撤销寿光县,设立寿光市(县级),由潍坊市代管。
  第九辑 安丘市县级市。
  位于潍坊市中部偏南。东隔潍河与昌邑市、高密市为界,南邻诸城市、沂水县,西与临朐县接壤,北与昌乐县、坊子区毗连。面积2025平方公里。人口109.6万。辖兴安、贾戈2个街道办事处,景芝、黄旗堡、南流、凌河、官庄、雹泉、红沙沟、大盛、庵上、石堆、赵戈、担山、刘家尧、慈埠、王家庄子、石埠子、临浯、宋官疃、白芬子、管公、召忽、拓山、辉渠、 山、金冢子25镇。市人民政府驻安丘镇。
  西周为州国、淳于国地。春秋为杞都淳于地。战国大部属齐,小部属鲁。秦为琅邪、胶东、临淄三郡毗邻地区。西汉于淳于西南置安丘县,于淳于城置淳于县,又别置梧城、平昌、昌安、成乡等县,分属北海郡、琅邪郡、高密国。东汉省梧城、成乡、安丘、淳于、平昌、昌安等县均入北海国。三国魏于昌安县置平昌郡,昌安县、淳于县、安丘县、平昌县均属之。北魏平昌县改属高密郡。北齐废淳于县、平昌县,省安丘县入昌安县。废平昌郡,置琅邪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昌安县置牟山县,大业二年(606年)改牟山县为安丘县,琅邪县改名为 城县,皆属高密郡。大业三年(607年)安丘县徙治今诸城境。唐初省昌安县、 城县并入安丘县。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刺史殷仲卿奏请治于昌安城(今安丘县城),并改名为辅唐县,属密州。五代梁改称安丘县,五代晋改名为胶西县。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复名安丘县,仍属密州。
  金、元因之。明、清属青州府。
  1913年属胶东道。1925年属莱胶道。1928年道废直属于省。1938年春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3年9月于县西南境建立安丘县抗日民主政府,属鲁中行政区第四专区(沂山专区)。1945年7月于东南境置淮安县,属同安丘县,同年12月,原高密县西部所置之高密县撤销,并入淮安县。1948年安丘县全境解放,5月于安丘县城建立安丘县,是为新安丘县,属鲁中行政区第三专区(沂山)。1949年6月老安丘县改称丘南县,新安丘县改称安丘县,二县与淮安县均属昌潍专区。
  1950年6月淮安县改称潍安县, 1952年6月并入安丘县,1953年8月丘南县并入安丘县。1967年属潍坊地区。1983年8月属潍坊市。1994年3月撤销安丘县,设立安丘市(县级),由潍坊市代管。
  第十辑 高密市县级市。
  位于潍坊市东部。东邻胶州市,南与诸城市毗连,西与安丘市、昌邑市接壤,北隔胶莱河与平度市为界。面积1594平方公里。人口84.8万。辖朝阳街道办事处和高密、柏城、姚哥庄、夏庄、姜庄、大牟家、康庄、双羊、井沟、柴沟、李家营、张鲁、河崖、仁和、周戈庄、蔡家站、阚家、初家、呼家庄、注沟、拒城河21镇,大栏、咸家、高戈庄、田庄、万市、土庄、周阳、王吴8乡。市人民政府驻高密镇。
  春秋时初为莱国夷维邑,后属齐。秦于夷维邑西置高密县,取境内密水(今潍河)为名,属齐郡。西汉文帝16年(公元前164年)由齐郡分置胶西国,治高密县;又于原夷维邑置夷安县(治今高密城)。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胶西国更名为高密国,高密县为国治。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高密国并入北海国,高密县、夷安县随属。三国魏、晋同属城阳郡。北魏延昌年间(512年~515年)复置高密郡。高密、夷安二县随属。北齐省高密县、夷安县。隋开皇五年(585年)复置高密县。十六年(596年)析黔陬县置胶西县(今县境东南部)。高密、胶西二县均属密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密州为高密郡,二县仍属之。大业初黔陬县省入胶西县。大业九年因战乱,二县俱废。唐武德3年(620年)两县复置;六年(623年)胶西省入高密,县治自义城堡徙故夷安城(今市城区),此后县治遂定于此。五代属密州。宋属京东东路密州。金属山东东路密州。元属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胶州。明属莱州府,清因之。光绪三十年(1904年)胶州升为直隶州,高密县属之。
  1913年属胶东道。1925年属莱胶道。1928年道废直属于省。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于1938年春设第八行政督察区,高密属之,1945年1月改属第十七行政督察区。共产党于1944年9月建立高密县抗日民主政府,同年冬撤销。至1945年7月于西境建立高密县人民政府,属鲁中行政区第二专区(沂山)。同年8月于东南境(胶济铁路以南、潍河以东)置潍东县,9月改称高密县,属滨海行政区滨北专区。同年11月(一说8月)于胶济铁路以北高密与胶县毗邻地带建立胶高县,属胶东行政区南海专区,同年12月撤销7月间于西境所置之高密县,辖区并入淮安县。
  1946年7月高密、胶高2县改属胶东行政区滨北专区。1949年10月撤销胶高县,除沽河、丰隆、胶莱、北都、联屯等5区划归胶县外,其余原高密县6区及原胶县一小部分村庄划归高密县。
  1950年5月改属新置的胶州专区。 1956年2月属昌潍专区。1967年2月昌潍专区改称昌潍地区,1981年5月复改称潍坊地区;1983年8月撤销潍坊地区,改建地区级潍坊市,高密县均属之。1994年5月撤销高密县,改置高密市(县级),由潍坊市代管。
  第十一辑 昌邑市县级市。
  位于潍坊市东北部,渤海莱州湾南岸。东隔胶莱河与莱州市、平度市为界,南邻高密市、安丘市,西与坊子区、寒亭区毗连。面积1668平方公里。人口68.5万。辖奎聚、都昌2个街道办事处,柳疃、下营、围子、石埠、饮马、 山、塔耳堡、双台、龙池、青乡、李家埠、卜庄、仓街、北孟、丈岭15镇,南逄、东冢、夏店、宋庄、流河、太保庄6乡。
  西周为纪国 邑之地,其城在今都昌镇西北16公里瓦城。春秋属齐邶殿邑,后称都昌。西汉置昌县,又别置下密(治在今都昌镇东南9公里密城)、密乡、平城、胶阳诸县,均属北海
  第十二辑昌乐县
  位于潍坊市中部。东邻潍城区、坊子区,南界安丘市,西与临朐县、青州市毗连,北与寿光市接壤。面积1101平方公里。人口60.5万。辖昌乐、尧沟、朱刘、五图、乔官、红河、马宋、南郝、北岩、青龙、鄌郚、高崖、平原、大宅科、朱汉、河头、阿陀、崔家庄、北展、白塔20镇,北鄌郚、包庄、王俊3乡。县人民政府驻昌乐镇。
  西周太公吕望始封之地,称营丘。春秋曾为杞国地。战国为齐国地。秦为齐郡地。西汉置营陵县于营丘(今昌乐镇东南22.5公里古城),为北海郡治所;又别置柳泉县,又为剧县地。东汉废柳泉县,徙剧县于柳泉县城西,为北海国治。三国魏北海国徙治平寿,营陵县、剧县随属。西晋初改属东莞郡,元康十年(300年)改属高密郡。北魏营陵县改属平昌郡,剧县仍属北海郡,又徙今昌邑市境之都昌县来属。北齐废营陵县、剧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营陵县,改名为营丘,大业八年(612年)营丘县、都昌县俱废入北海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营丘县、都昌县,六年(623年)省都昌县,八年(625年)省营丘县入北海县。北宋乾德年间复置,名安仁县,不久改称昌乐县,属潍州。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省入北海县,后复置,属益都路潍州(元至元年号有二,一为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至元(1264年~1294年),一为元惠宗妥 帖睦耳时期的至元(1335~1340年)。新编《昌乐县志》等定为“(后)至元三年(1337年),省昌乐入北海”,恐非。今山东地早在蒙古改国号为元以前即被置于蒙古统治之下。查《元史·地理志》今山东地区行政建置大多完成于宪宗及世祖(中统、前至元)年间,证之以《明史·地理志》 “昌乐, 元属潍州, 寻省” 的记载,可知昌乐省入北海县当在前至元三年(1266年)。又,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新编《昌乐县志》、《山东省地名志》等作明洪武初复置昌乐县,亦非。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谓“《明史》称:‘元后复置’。
  ”恐系对《明史·地理志》“昌乐,元属潍州,寻省,后复置,仍属潍州”一句的缩略误判。综合元、明两地理志记述的文意,显然是元至元三年省入北海县之后复置,而不是“元(代之)后复置”,故“仍属潍州”。《明史·地理志》紧接着“仍属潍州”的一句是“洪武初,改属”,说明元末仍有此县,至洪武初仅是“改属(青州府)”,否则当记为“洪武初复置”。)。明洪武初属青州府。清相沿不改。
  1913年属胶东道。1925年属淄青道。1928年裁道,直隶于省。1938年春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共产党于1945年1月置临东县,辖昌乐及临朐县东部,属鲁中行政区第四专区(沂山)。同年8月临东县撤销,成立昌乐县人民政府,属鲁中行政区第三专区(沂山)。1948年5月1日,昌乐县全境解放,重建昌乐县人民政府,同年7月设立昌潍专区,昌乐属之。昌潍专区1967年更名昌潍地区,1981年改为潍坊地区,1983年潍坊地区撤销,改置地级潍坊市。昌乐之隶属关系均不变。
  第十三辑 临朐县
  位于潍坊市西部,弥河上游。东邻昌乐县、安丘市,西、南界沂源县、沂水县,北与青州市接壤。面积1883平方公里。人口86.7万。辖临朐、五井、冶源、寺头、九山、辛寨、蒋峪、柳山、上林、杨善、吕匣、七贤、卧龙、大关、营子、龙岗、纸坊17镇,嵩山、石家河、白沙、沂山、杨家河5乡。县人民政府驻临朐镇。
  西周为纪国 邑(亦称骈邑)。春秋时为齐国之 邑、东阳邑。战国为齐之朐邑。西汉置临朐县,治今临朐镇,东有朐山,因以为名,属齐郡;又别置朱虚县,治在今临朐镇东南25公里城头,属琅邪郡。东汉临朐县属齐国,朱虚县属北海国。三国魏分属东莞郡、北海国。南朝宋改临朐县为昌国县;又别置般阳县,治在今临朐镇东南14公里盘阳,同属齐郡;朱虚县属平昌郡。北齐废般阳县、朱虚县,昌国县仍属齐郡。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昌国县为逢山县,复置般阳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逢山县复名临朐,并废般阳县入临朐县,属北海郡。隋末废。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般阳县,五年(622年)复置临朐县,八年(625年)省般阳入临朐,属青州北海郡。五代因之。北宋属京东东路青州。金贞四年(1216年)析置穆陵县,临朐、穆陵俱属山东东路益都府。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省临朐入益都县,十五年(1278年)复置,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金、元间穆陵县省入临朐县,但具体年代不详(一说在金,一说在1278年即元至元十五年,但无确据)。
  明、清皆属青州府。
  1913年属胶东道。1925年属淄青道。1928年裁道,直隶于省。1938年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0年4月始建临朐县抗日民主政权,时属鲁中行政区第四专区(沂山),1945年鲁中第四专区改为第三专区(沂山),隶属不变。同年1月新置临东县,东部的柳山、尧山、牛河、盘阳、营子五个区划属该县。同年8月,临东县撤销,牛河、盘阳、营子三个区仍归临朐,其余悉归昌乐。1948年7月改为鲁中南行政区第三专区(沂山),1949年7月改属昌潍专区。此后该专区于1967年改称昌潍地区,19 81年改称潍坊地区,1983年改置地区级潍坊市,临朐县均隶属之。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