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街的跨世纪演变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东风街的跨世纪演变
  作者:李涛
  从潍县城解放至今,已经跨越了60多个年头。东风街也从最初的6、7米宽,长2公里的旧貌逐步拓宽为路幅60余米,穿越市区东、西环城道路,全长10余公里的主要交通干线。东风大街的变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潍坊城市建设的变化和发展。
  邓发街、叶挺街
  合并成东风大街
  旧潍县城里有两条轴线道路,东西轴线由朝阳门到迎恩门,长1.1公里;南北轴线由安定门到县衙门前,长1公里。两条轴线在城里大十字路口相交,将潍县城分为四隅,出朝阳门跨白浪河朝阳桥(今亚星桥)经东关坞庆成门往东便是东关大街,其长度为1.01公里。
  潍县解放前,东西轴线原名东门里、西门里大街,当地老百姓称作“大街”,后改名中山路。南北轴线原名南门里大街和县治前街,后改称中正街。1948年4月,潍县解放。当年5月,潍坊特别市政府改中山路为邓发街、中正街为博古街、朝阳桥为若飞桥、东关大街为叶挺街。1965年10月28日,邓发街、叶挺街合并改称为东风大街,若飞桥也改名为东风桥。
  历史上东风大街人文荟萃。潍县旧城从朝阳门向西有孔庙(文庙)、东岳庙、考场、书院等,沿街还有18座牌坊,以及官宦乡绅府第、宅院。素以商贸繁盛著称的潍县东关大街(今东风东街潍州路口以西至亚星桥东头以东),是潍县现代工商业发展的摇篮。又因金融业在这里发祥而成为潍县最早的金融街。
  街上路面皆条石铺砌,在车轮多年磨压下,早已车辙累累,虽多次修缮仍凹凸不平。然而行走在这街上的人群车马却与日俱增,街旁店铺愈来愈多,门面则不断拆旧建新,愈换愈大。
  随着商贸发展街面日显拥挤,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长张凤乔拆除了大街上所有牌坊。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县长厉文礼又拆除了玉皇阁,利用拆下的土石垫高下河街路口东西两侧,以减少坡度,并建两孔低水位石桥,路况有所改善。
  特别市政府
  着手城市修复
  1948年5月,新成立的潍坊特别市政府经济建设局着手城市修复。1959年12月3日,市人委以(59)鲁计甲字222号文件批准将原来东关叶挺街1013米(西起庆成门,东至升曦门)进行拓宽改造。
  由于道路南侧的建筑物多系砖木结构的楼房,且大致呈直线,考虑到与城里的邓发街取直,有关部门决定拆除北侧的房屋,设计路原宽26米,包括主车道12米,两侧人行道各7米。但因拆迁困难,又决定暂时先拓宽到20米,人行道压缩为4米,计划建成灌入式沥青路面,并且在路下修建了内径为300公分和400公分的陶管式下水道。拓宽工程,需用建设资金28万元,报请省人委批准,从省下拨给潍坊市建设自来水厂的资金400万元中列支。
  其修路用工多由城关、东关公社修建队派出,所需用的沙子则由沿街企业、厂店、机关、学校、市民自己动手到白浪河里挖取并运送到路北备用。修建时主路改为宽13米。这段1013米长的道路拓宽工程,历时两个年头,1960年底完工。
  上世纪70年代初拓宽再上日程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城市管理秩序被打乱,城市建设遭到破坏。到70年代初,拓宽东风街才又被提上日程。
  1973年7月,宽6米长97米的朝阳桥(今亚星桥)被改造成长115米、宽18米、3孔双曲拱形高水位桥,这也打破了东风街向西拓宽的“瓶颈”。东风街的原邓发街一段长1.1公里,早在1972年先拓宽了东风桥西至大十字口一段650米,从大十字口向西至西门一段500余米是在1975年完成的。拓宽后的这段东风街宽30米,主路宽15米,双侧人行道各7.5米,全部为沥青路面。
  与此同时,从城西门经西关到潍德公路(今安顺路)一段约1.5公里继续延伸。腾出西关大队的耕地,部分用于东风西街路面建设,另一部分用于公园和苗圃建设。
  东风街向东延伸,从东关东门到跃进路(今鸢飞路)一段,主要是搬迁了清卫会大粪场、征用了部队体育场。截至此时,东风街东起跃进路,西至潍德路,全长4公里路基及部分沥青路面已经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城市建设资金的逐步增加,按照城市规划,适应城市经济发展要求,每年都拨出一定资金用于东风街拓宽延伸和改造。1978、1979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将西关至胜利支路一段335米、东段工农路(今潍州路)至跃进路一段650米建成宽17米的沥青路面。1980年再从跃进路向东延伸至青陵桥一段长203米,1981年又将胜利支路(今永安路)到潍德路一段长1035米,分别建成了宽17米的沥青路面。
  为了东风街东跨虞河、涨湎河,1980年建成了跨两河相连的青陵桥、虞虹桥(宽18米,总长95米)。同时征用东关公社土地将东风街向东延伸到农科所。至此,东风街西起潍德路,东至东外环(今北海路)、全长6.5公里的沥青路面工程,于1988年底前全部完成。
  拓宽延伸进入快车道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潍坊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在城市建设和住宅建设上,推行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放,配套建设”的方针。为吸引外资,对外开改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原来城市干线两侧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设施档次低的问题,东风大街的继续拓宽改造再次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1992年,国务院批准潍坊市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潍坊市政府决定在市区东郊划出8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建设新区,使东风街往开发区延伸的步伐大大加快。从1992年到上世纪末,在开发区内西起东风街北海路口,东至潍县路口,建成了2.5公里长的沥青路面。
  1994年5月份开始,东起潍州路,西至安顺路的东风大街拓宽工程全线展开。在道路改造过程中,市政府同时完成地下雨污水、自来水、电力、路灯、煤气等管线的铺装,建成主车道宽36米、双侧人行道各宽7米的沥青路面。至此,东风街东起潍县路口,西至西环路口,全长9.7公里,道路宽50米的主干道已经形成。
  进入21世纪,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需要,东风街全线从2004年开始又一次进行了大修和改造。这次大修,除将全路拓宽为60多米外,主要是提高设施标准,将原来的水泥路牙石改为花岗岩路牙石。沿街人行道,统一按高标准铺装了花岗岩平面方砖,增设了盲道、道路牌,并对沿街空地进了绿化美化。2005年,东风街高新开发区一段也改建成主车道宽33米。2006年,东风街又再次向西延伸到西环路2公里外的潍坊市物流中心——豪德小商品城。
  如今世纪泰华广场路段,为便于市民购物通行,地下通道建设工程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着。
  行走在东风大街上,昔日的繁华景色依旧,道路两侧绿化带内长满了植被。在搭乘交通便利之时,也让人无限地领略到潍坊大步向前发展之势。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