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街的跨世纪演变
作者:李涛
从潍县城解放至今,已经跨越了60多个年头。东风街也从最初的6、7米宽,长2公里的旧貌逐步拓宽为路幅60余米,穿越市区东、西环城道路,全长10余公里的主要交通干线。东风大街的变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潍坊城市建设的变化和发展。
邓发街、叶挺街
合并成东风大街
旧潍县城里有两条轴线道路,东西轴线由朝阳门到迎恩门,长1.1公里;南北轴线由安定门到县衙门前,长1公里。两条轴线在城里大十字路口相交,将潍县城分为四隅,出朝阳门跨白浪河朝阳桥(今亚星桥)经东关坞庆成门往东便是东关大街,其长度为1.01公里。
潍县解放前,东西轴线原名东门里、西门里大街,当地老百姓称作“大街”,后改名中山路。南北轴线原名南门里大街和县治前街,后改称中正街。1948年4月,潍县解放。当年5月,潍坊特别市政府改中山路为邓发街、中正街为博古街、朝阳桥为若飞桥、东关大街为叶挺街。1965年10月28日,邓发街、叶挺街合并改称为东风大街,若飞桥也改名为东风桥。
历史上东风大街人文荟萃。潍县旧城从朝阳门向西有孔庙(文庙)、东岳庙、考场、书院等,沿街还有18座牌坊,以及官宦乡绅府第、宅院。素以商贸繁盛著称的潍县东关大街(今东风东街潍州路口以西至亚星桥东头以东),是潍县现代工商业发展的摇篮。又因金融业在这里发祥而成为潍县最早的金融街。
街上路面皆条石铺砌,在车轮多年磨压下,早已车辙累累,虽多次修缮仍凹凸不平。然而行走在这街上的人群车马却与日俱增,街旁店铺愈来愈多,门面则不断拆旧建新,愈换愈大。
随着商贸发展街面日显拥挤,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长张凤乔拆除了大街上所有牌坊。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县长厉文礼又拆除了玉皇阁,利用拆下的土石垫高下河街路口东西两侧,以减少坡度,并建两孔低水位石桥,路况有所改善。
特别市政府
着手城市修复
1948年5月,新成立的潍坊特别市政府经济建设局着手城市修复。1959年12月3日,市人委以(59)鲁计甲字222号文件批准将原来东关叶挺街1013米(西起庆成门,东至升曦门)进行拓宽改造。
由于道路南侧的建筑物多系砖木结构的楼房,且大致呈直线,考虑到与城里的邓发街取直,有关部门决定拆除北侧的房屋,设计路原宽26米,包括主车道12米,两侧人行道各7米。但因拆迁困难,又决定暂时先拓宽到20米,人行道压缩为4米,计划建成灌入式沥青路面,并且在路下修建了内径为300公分和400公分的陶管式下水道。拓宽工程,需用建设资金28万元,报请省人委批准,从省下拨给潍坊市建设自来水厂的资金400万元中列支。
其修路用工多由城关、东关公社修建队派出,所需用的沙子则由沿街企业、厂店、机关、学校、市民自己动手到白浪河里挖取并运送到路北备用。修建时主路改为宽13米。这段1013米长的道路拓宽工程,历时两个年头,1960年底完工。
上世纪70年代初拓宽再上日程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城市管理秩序被打乱,城市建设遭到破坏。到70年代初,拓宽东风街才又被提上日程。
1973年7月,宽6米长97米的朝阳桥(今亚星桥)被改造成长115米、宽18米、3孔双曲拱形高水位桥,这也打破了东风街向西拓宽的“瓶颈”。东风街的原邓发街一段长1.1公里,早在1972年先拓宽了东风桥西至大十字口一段650米,从大十字口向西至西门一段500余米是在1975年完成的。拓宽后的这段东风街宽30米,主路宽15米,双侧人行道各7.5米,全部为沥青路面。
与此同时,从城西门经西关到潍德公路(今安顺路)一段约1.5公里继续延伸。腾出西关大队的耕地,部分用于东风西街路面建设,另一部分用于公园和苗圃建设。
东风街向东延伸,从东关东门到跃进路(今鸢飞路)一段,主要是搬迁了清卫会大粪场、征用了部队体育场。截至此时,东风街东起跃进路,西至潍德路,全长4公里路基及部分沥青路面已经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城市建设资金的逐步增加,按照城市规划,适应城市经济发展要求,每年都拨出一定资金用于东风街拓宽延伸和改造。1978、1979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将西关至胜利支路一段335米、东段工农路(今潍州路)至跃进路一段650米建成宽17米的沥青路面。1980年再从跃进路向东延伸至青陵桥一段长203米,1981年又将胜利支路(今永安路)到潍德路一段长1035米,分别建成了宽17米的沥青路面。
为了东风街东跨虞河、涨湎河,1980年建成了跨两河相连的青陵桥、虞虹桥(宽18米,总长95米)。同时征用东关公社土地将东风街向东延伸到农科所。至此,东风街西起潍德路,东至东外环(今北海路)、全长6.5公里的沥青路面工程,于1988年底前全部完成。
拓宽延伸进入快车道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潍坊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在城市建设和住宅建设上,推行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放,配套建设”的方针。为吸引外资,对外开改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原来城市干线两侧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设施档次低的问题,东风大街的继续拓宽改造再次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1992年,国务院批准潍坊市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潍坊市政府决定在市区东郊划出8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建设新区,使东风街往开发区延伸的步伐大大加快。从1992年到上世纪末,在开发区内西起东风街北海路口,东至潍县路口,建成了2.5公里长的沥青路面。
1994年5月份开始,东起潍州路,西至安顺路的东风大街拓宽工程全线展开。在道路改造过程中,市政府同时完成地下雨污水、自来水、电力、路灯、煤气等管线的铺装,建成主车道宽36米、双侧人行道各宽7米的沥青路面。至此,东风街东起潍县路口,西至西环路口,全长9.7公里,道路宽50米的主干道已经形成。
进入21世纪,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需要,东风街全线从2004年开始又一次进行了大修和改造。这次大修,除将全路拓宽为60多米外,主要是提高设施标准,将原来的水泥路牙石改为花岗岩路牙石。沿街人行道,统一按高标准铺装了花岗岩平面方砖,增设了盲道、道路牌,并对沿街空地进了绿化美化。2005年,东风街高新开发区一段也改建成主车道宽33米。2006年,东风街又再次向西延伸到西环路2公里外的潍坊市物流中心——豪德小商品城。
如今世纪泰华广场路段,为便于市民购物通行,地下通道建设工程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着。
行走在东风大街上,昔日的繁华景色依旧,道路两侧绿化带内长满了植被。在搭乘交通便利之时,也让人无限地领略到潍坊大步向前发展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