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铁路与孙文的抗德斗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胶济铁路与孙文的抗德斗争
  作者:万素文
  胶济铁路修筑的缘起和名称的由来
  1897年11月,地处鲁西南的巨野县磨盘张庄的乡民杀死了两名德国传教士,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巨野教案”(因当时巨野县隶属曹州府,亦称“曹州教案”)。觊觎山东已久的德帝国主义以此为借口,于11月14日派军舰占领了胶州湾并登陆占领了清军设在胶州湾边的驻防地胶澳,即现在的青岛市区。
  1898年3月,在德帝国主义的威逼之下,清廷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胶澳租借条约》,条约不但承认德国有租借胶州湾及胶澳地区99年的权利,而且还允许德国修建由青岛经潍县、淄川至济南和青岛经沂州(临沂)、莱芜至济南的两条铁路,在铁路两侧30里内,德国享有开采矿产的特权,山东兴办各项工程,德人有优先承办权。条约签订后,德国殖民者随即着手由青岛经潍县、淄川到济南的胶济铁路修筑工作,这就是胶济铁路修筑的缘起。
  《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后,胶济铁路的筹备工作就在德国当局的操纵下紧锣密鼓地开办起来了。
  正是由于胶济铁路的修筑,在高密引发了一场由高密西乡农民孙文领导的声势浩大的抗德阻路斗争,史称“高密之变”。这次规模巨大的抗德斗争,迫使胶济铁路修筑工作停工达一年之久,不但在高密近代反帝斗争史上,而且在山东近代反帝斗争史上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胶济铁路修筑前期高密东乡人民的抗德阻路斗争
  《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后,德国侵略者为尽快把山东纳入它的势力范围和掠夺山东内地的丰富矿产资源,1898年9月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铁路的勘测和路标插植工作。在铁路勘测和路标插植时,德国侵略者自恃与清廷有约,在不与地方官府通报,不与占地农民签订合约的情况下,肆意占领农民土地,强迫农民迁坟移舍,毁坏农民树木房屋,给沿线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和损失,激起了高密人民的极大愤怒,由此引发了高密人民的抗德斗争。
  高密人民的抗德斗争首先是从高密东乡大吕、芝兰庄一带爆发的。1899年5月,德国侵略者勘测和插竖铁路修筑路标工作进入高密县境的芝兰庄、姚哥庄一带,侵略者横冲直撞,为所欲为,广大农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纷组织起来,将德人勘测之后所插竖的修路标志全部拔去。路标被拔后,德人只好再次插竖,但往往是德人前脚插,群众后脚拔,使勘测和路标插竖工作难以进行。德国侵略者对此十分气恼,就派德军去沿路附近的村庄搜捕拔标的农民。农历五月初的一天,几个德军士兵带着翻译气势汹汹地闯进大吕村,四处搜捕毁坏路标的群众,被大吕社(清朝时县下设乡,乡下设社)社长仪鹤龄拦住应付到一客栈。仪鹤龄迅即将德兵来村抓人之事暗中通知了该村群众。满腔怒火的群众迅速聚集起来,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大刀、长矛及锄、镢等武器和农具,将德军所住客栈围困起来,并将恐吓威胁群众的翻译拖出来一顿痛揍,德军士兵见状不妙狼狈逃回。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德兵遭大吕群众围困的事件尚未平息,接着又有铁路公司雇工在大吕集上调戏妇女的事件发生,该事件把东乡人民的抗德阻路斗争推向高潮。骄横傲慢、不可一世的德国驻青岛总督叶世克得知修路在高密受阻,遂即决定派兵赴高密镇压。
  五月十五,叶世克以“保护路务”为借口,出兵高密,镇压阻路群众。德国侵略者这次派往高密的士兵共90名。面对气势汹汹的德国侵略者,高密东乡人民没有退却,纷纷起来迎战。五月十七,德军进入高密境,首先进攻芝兰庄。芝兰庄群众奋起反抗,但由于准备不充分,加之武器低劣,抵抗很快失败。德军攻入村里后,兽性大发,先后杀伤村民百余人。攻下芝兰庄后,德军又直扑抗德斗争的中心大吕村。德军到大吕村后,发现大吕村的群众已撤离逃避,就又扑向与大吕隔河相望的堤东村。当堤东村的群众听到德军开来的消息后,毫不畏惧,等德兵逼近村子时,堤东群众纷纷操起大刀、长矛和土枪、土炮进行顽强的抵抗,但由于缺乏军事常识加之武器低劣,村庄终于被德军攻陷。堤东村在抗击德军的进攻中,共有15人牺牲,60余人负伤。
  五月十八,叶世克又从青岛向高密增派德军94名,从堤东出发直扑高密县城。高密知县葛之覃按照山东巡抚毓贤的电令,不准高密人民对德军进行抗击,使德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占据了高密县城,这是高密有史以来首次被外国侵略者占领。
  德军进城后,拆毁了城防大炮,并占据了县里的最高学府通德书院。德兵还以收缴枪械为名,窜扰城乡各村,四处捕杀抗德群众。德国侵略者在这次出兵高密和占领县城期间,先后打死群众20余人,打伤群众不计其数,对高密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但强横的侵略者不但不对受害群众进行赔偿,反而依仗武力,胁迫官府对他们的损失予以赔偿,赔偿的数额高达白银3495两。对侵略者这种颠倒黑白的强盗行径,尽管人民群众无不义愤填膺,但腐朽的满清官府畏洋如虎,在侵略者面前一味媚外退让,最终满足了侵略者的全部要求。
  在扑灭高密东乡人民的抗德斗争烈火和勒索赔款得到满足后,德国侵略者于六月初一宣布从高密撤兵。至此,以大吕、芝兰庄为中心的历时20多天的高密东乡人民抗德斗争告一段落。高密东乡人民的抗德斗争虽然暂被扑灭了,但在高密西乡,一场更大规模的抗德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孙文领导的西乡人民的抗德斗争
  高密东乡人民的抗德斗争被德军镇压后,胶济铁路勘测和修筑得以继续进行,随着铁路修至高密西乡,一场更大规模的抗德斗争在孙文的领导下很快便爆发了。
  高密地势,南高北低,汛期南部丘岭之水,由南向北宣泄,北部低洼区,常受水灾之患。特别是西部,有一片大洼,五龙河、柳沟河南北纵贯,每逢雨季,经常发生水灾,轻则庄稼被淹,房屋被毁,重则人畜俱伤,倾家荡产。当地人民为了抵御水灾,在柳沟河以西筑一长堤,名之为“壕”,长壕以西的官亭一带,称为西壕里,是为西部大洼的中心地带。常年饱受水患的低洼区的农民认为若再修一条东西铁路,等于筑一条拦水大坝,势必造成低洼区洪水无法宣泄,铁路南部的低洼地区将遭受更大的水灾。因此,当铁路修至高密境时,当地群众便在孙文的领导下,做好抵抗修路的准备了。
  孙文原名孙玉,高密西乡(今阚家镇)官亭村人。孙文平日为人急公好义,精明干练,仗义疏财,经常为群众排忧解纷,在乡里很有威信。由于孙文素孚众望,抗德阻路斗志坚决,在抗德阻路斗争中被周围各村群众公推为领袖。当东乡人民揭竿而起,拉开抗德斗争的序幕时,孙文领导西乡群众一面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一面做好抗德斗争准备。当东乡人民的抗德斗争失利后,孙文和他的伙伴们怀着对德国侵略者残暴和清朝廷无能的愤恨,进一步加快了对德斗争准备的步伐。他们除加紧购置和储备土炮、大抬枪、长矛、大刀、火药外,还派出专人逐村进行宣传发动。时间不长,柳沟河西一带,南到葛家集,北到车辋庄,共108个村的群众便被发动起来了。
  1899年农历十月十九,孙文在绳家庄召开大会,揭发德国侵略者的暴行和清朝廷的软弱无能,号召沿路群众团结一致,坚决抵抗。孙文在会上发誓说“有孙文就没有铁路,有铁路就没有孙文。”孙文的豪言壮语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抗德斗争热情。在这次大会上,除孙文外,还选出了李金榜、孙成书、徐元禄、徐元和、雷步云等各村领导抗德斗争的首领,为扩大斗争影响,孙文还派人将揭发德军暴行、号召抗德阻路的宣传联络的“贴子”,四处散发到西至益都,东至即墨,北至昌邑、平度,南至安丘等周边各县。德国总督叶世克得知高密阻路斗争又起,十分气恼,于孙文召开大会的第二天即派90名德兵到高密,伺机镇压。孙文闻讯,为避德军锋芒,号召群众暂停阻路活动。德兵到高密后难寻群众起事的端倪,只好撤回青岛。
  经过充分准备,农历腊月初二,孙文发出了开展抗德斗争行动的号令。当天,孙文、李金榜率领200余人首先出击,他们执旗抬枪,袭击了设在高密的铁路公司,拆毁了修路设施和雇工住的窝棚,迫使铁路修筑全面停工。此时,山东巡抚已换上了袁世凯,高密知县葛之覃也因对处理路务交涉不力被免职,换上了新的知县季桂芬。他们闻讯后十分惊慌,袁世凯一面调兵遣将前往高密进行武力震慑,一面四处张贴亲自签署的告示,对高密阻路群众极尽软硬兼施之能事。知县季桂芬在袁世凯的电令催促下,也数次下乡同孙文、李金榜等人协商谈判,并许诺让德人修铁路时多架桥梁,决不致壅水成灾。倘若成灾,官府一律豁免缴纳的钱粮。吃过官府欺骗苦头的群众对官府的许诺置之不理,决意阻止铁路修筑。他们质问季桂芬,我国的土地,为什么要洋人来修铁路?这些官员被百姓质问的无言以对。有一次在谈判结束时,孙文的卫士李孟在知县季桂芬的轿杆上磨了磨大刀,将路旁碗口粗的一棵树一刀砍断,吓得季桂芬把水烟袋掉在轿外。
  面对日益壮大、此起彼伏的抗德斗争,袁世凯为震慑和弹压阻路群众,除进一步向高密增兵外,还责令高密知县和驻军头领向高密西乡派驻清兵,监视和钳制孙文等人的抗德斗争活动。但孙文等人并未因此而停止抗德阻路活动。正月十二,孙文在与高密东乡抗德群众事先取得秘密联络的情况下,带领数百抗德群众,绕行几十里路,躲过清兵的监视和耳目,袭击了设在高密东乡鲁家庙的铁路分公司,拆毁了一些修路设施。
  袭击德国铁路公司事件的接连发生,使德国总督叶世克十分恼火,他一再向袁世凯施加压力,声言如不迅速镇压,德国将自行出兵保护路务,弹压乱民。袁世凯又急又怒,一面千方百计安抚德总督暂缓出兵,以防事态进一步扩大;一面给莱州知府曹榕、高密知县季桂芬以及高密的驻军统领王来奎以查办不力的参革处分,责令他们对抗德首领限期拿办,对抗德群众予以弹压。
  此时,孙文领导的抗德斗争在高密西乡已成燎原之势。
  腊月十三,孙文、李金榜、孙成书等人率数百名群众再次袭击了铁路公司和修路工地、拆毁了一些修路设施。这一行动不但在山东引起了强烈反响,也震惊了朝廷和德国侵略者。腊月二十,清廷传下电旨,要对抗德农民予以惩治。德国驻青岛总督叶世克也指责山东特别是高密官府镇压不力,要求自行出兵予以镇压。袁世凯在多方压力下恼羞成怒,于腊月二十一、二十三,连续给莱州知府曹榕、高密知县季桂芬和驻高密的清兵头领王来奎下达电令,要他们进入抗德各村张贴告示,勒令抗德群众自行解散,抗德头领进城自首。逾期不遵者,定当严拿重办,决不宽贷。电令还特别强调对孙文、李金榜等头领,不论捉拿解官,还是枪击暗杀,凡得手者,均有重赏。悬赏的金额每人高达500-1000两白银。总之,对孙文、李金榜等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腊月二十八,官府背信弃义,抓捕了进城谈判自首的两位抗德头领李金榜、孙成书。
  李金榜、孙成书被诱捕,使抗德群众进一步认清了朝廷及其官员的伪善面目,他们义愤填膺,伺机发动更大规模的抗德斗争。1900年农历正月初二夜里,孙文率领2000余人,包围了设在南流的铁路分公司,驻铁路公司的德军士兵突围逃窜后,抗德群众拆毁所有的修路设施。
  正月十六,孙文又带领数百群众借元宵灯节之机,袭击了设在城西的铁路公司,并扒毁了部分路段。随后,孙文组织数千群众在柳沟河岸设防,准备一次更大规模的阻路斗争,并声言要与清军决战。袁世凯闻讯后,立即电令莱州知府曹榕和驻高密清军首领彭金山,出动大批清军予以围剿。战斗在柳沟河畔打响后,手持原始武器的农民不敌使用洋枪的清兵,抗德群众被清军杀死杀伤一千余人,损失极为惨重。为进一步镇压高密人民的抗德斗争,三月二十一,袁世凯又派握有山东省兵刑大权的臬司胡景桂督阵,对抗德群众分头围剿。在清军的血腥围剿下,西乡各村的抗德队伍元气大伤,迅速瓦解。四月初五,胡景桂带领清军在叛徒常传玺的策应下,在王家庄将孙文抓捕。同时被抓捕的还有常传钦、李玉科等人。
  孙文被官府抓捕后,抗德群众和有关乡绅人士曾多次要求保释,遭到官府拒绝。在千方百计营救孙文不成的情况下,西乡抗德群众准备用武力劫出孙文。1900年农历六月初六,3000余名抗德群众聚集在五龙河畔,准备围攻县城,劫出孙文。胡景桂见势十分惊慌,一面调动大批清军前去镇压,一面将关押的孙文解往县城东门外大石桥以北杀害,以绝抗德群众攻城劫狱之念。孙文被害时,年仅45岁。
  孙文被杀后,官府不准收尸。高密县老举人单昭谨仰慕孙文的急公好义和凛然风骨,不惧杀身之祸,前往抚尸痛哭,并作祭文祭之。祭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孙文的赞誉和同情,读之令人泪下。孙文被害,标志着高密西乡历时八个多月的抗德斗争告一段落。
  孙文被害后高密抗德斗争余波
  孙文死后,西乡抗德群众虽然不服,但在官府和清兵的合力围剿和瓦解下,西乡群众的抗德斗争转入低潮。
  1900年6月,慈禧太后借助山东、河北及京津地区兴盛一时的义和团运动宣布向英、法、德、俄、日等列强宣战,8月15日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挟带光绪皇帝离京西逃。在国事不可收拾的情况下,英、法、德、俄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华大地上肆意妄为。10月8日,驻青岛的德国总督叶世克,以“自行保护路务”为由,“电令”山东巡抚袁世凯将驻扎在高密铁路沿线的清军限期撤走。随即叶世克委派德国武官干拉典率马、步、炮兵200余人进驻高密城,高密城再次被德军占领。
  德军入城后,即传令铁路沿线两侧各20里,西壕里一带两侧各30里之内的村庄铲平围墙,上缴枪械,同时,还对西壕里各村每村罚银2000两。德军在搜查枪械和毁坏各村围墙等自卫设施时,经常借故寻衅凌辱和枪杀无辜群众。德国侵略者卷土重来,在铁路沿线两侧所犯下的种种恶行再次激起了高密人民的反抗怒火,在高密西乡克兰一带、东乡沙窝一带抗德群众又自发地组织起来,不但不拆毁围墙等自卫设施,拒交罚银和枪械,而且还购置枪炮,加修围墙和圩寨,训练民丁,再度扯起了抗德的大旗,做好了抗击德国侵略者的准备。
  高密西乡群众的抗德行动使德军找到了进行报复的借口。10月23日,干拉典率德马步炮兵共100余人,直奔西乡抗德中心李家营。当德军接近李家营村时,先在村外支起野炮,向村内猛烈轰击,见村中群众已转移,就又转向西北,直扑克兰村。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国侵略者,克兰村的群众毫不畏惧。用土枪、土炮对德国侵略者进行英勇的抗击。当德军用炮火轰开寨门和轰垮围墙时,抗德群众前仆后继,至死不退。先后有200余人战死。德军为彻底剿灭高密人民的抗德斗争,在血洗克兰村后,又调转枪口,把镇压的矛头指向高密东乡的抗德斗争中心沙窝村。
  沙窝村地处县城东北15里处,是高密当时东乡抗德斗争最为活跃的中心,在孙文领导西乡群众开展对德斗争时,沙窝的群众曾多次配合孙文参加袭击德国铁路公司的活动。在西乡群众的抗德斗争被镇压后,沙窝村的群众积极练武备战,做好了抗德斗争准备。11月1日,500多名德军携带枪炮,气势汹汹地向沙窝村扑来。发现敌情,手持武器的村民立即按照原先的部署和分工,登上围墙做好抗击准备。把守在村西北角上的抗德群众抓住时机,抢先开枪开炮,其中一炮正打中德军的火药车,将德军炸倒一片。在与德军的浴血奋战中,沙窝村的群众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谱写了一曲曲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此战,沙窝村群众先后被德军惨杀300多人,其中10余户全家被杀绝,而可被引为自豪的是沙窝村在抗击德军的进攻中,先后杀死德军50多名,为德国强修胶济铁路以来,在高密以至在山东受到的最大的一次惩罚。
  在德军和清官府的共同弹压下,到1900年11月底,高密人民的抗德斗争才陆续被扑灭。至此,停工达一年之久的胶济铁路才得以继续向西修筑。1902年6月,铁路修至潍县;1903年4月,铁路修至青州;1904年6月1日,修至济南,主干线全长384公里的胶济铁路全线通车。
  纵观这一因德国殖民者强行修筑胶济铁路而引发的高密人民长达一年的抗德斗争,是高密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一场反抗帝国主义外来侵略的斗争,尽管在斗争中有不少的愚昧、落后成分和因素,但它在整体上和方向上无不体现了富有光荣传统的高密人民不畏强暴,为捍卫民族尊严和保卫自己的家园奋起反抗的斗争精神,给德帝国主义者以沉重打击,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的一页,使德帝国主义侵略者发出了“中国的衙门好欺负,中国人民不好惹”的哀叹。
  高密人民的抗德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在高密人民不懈的浴血抗争面前,德国侵略者为其长远的殖民利益,不得不对高密人民作出一些让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铁路北移,绕开高密西乡抗德斗争坚决的村庄,并在修筑铁路时,多留泄水桥梁和涵洞,使高密西部低洼区不致因修筑铁路而壅水成患。同时,不在高密西乡设置车站等设施。因此,到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时,全线共设55处车站,平均7公里设一处火车站,但在高密西乡15余公里路段不设车站,设在高密西乡的康家庄车站是直至1930年才增设的。二是德国侵略者从高密撤军,并由德国天主教会主教卫礼贤牵头,组成医疗队,在高密各界绅士的协助下,深入抗德各村庄,为受伤群众进行免费救治,对死难群众进行抚恤救助,并在沿线村庄设立医院、学校,帮助农民疗伤看病,资助农民子弟上学。三是提高铁路占地的补偿标准,因铁路修筑需迁移的坟墓、房舍及树木,一律给予适当赔偿,以缓和涉路农民的对抗情绪。四是在修筑铁路时,改用当地雇工,用以工代赈的方法解决部分失地和生活困难的农民生活问题。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