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传奇英雄赵寄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抗日传奇英雄赵寄舟
  ----巧设迷局让敌军自相残杀
  作者:丛书莹 张洪水 曲佐亭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在当时渤海军区抗日根据地里,一位抗战者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战绩被广泛称颂,成为抗日传奇式英雄。他就是,共产党清河地区抗日武装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赵寄舟。
  抗日英雄赵寄舟到底有什么传奇之处,带着众多疑问与探奇心理,19日,记者走进抗日英雄的故居寿光市侯镇赵家辛章村一探究竟。幸运的是记者见到了赵寄舟的几位子女,他们给记者讲述了赵寄舟生前抗日的故事。
  故居曾是潍县战役第一指挥部
  在一座只有5间平房的小院,却成长了一位抗日英雄。赵寄舟的长子赵俊忠指着西屋的两间房子告诉记者,这里曾是潍县战役第一指挥部,许世友也在这里住过。
  现在,这所老房子已经没有人住了,孩子们都各自成了家,分别居住在潍坊、淄博和滨海,都是约定一个日子回老家看看。
  在赵俊忠的印象里,他们的家被几位士兵保卫着,只有他们家的人和一些抗日的官兵能进,其他的人都不能靠近。父亲赵寄舟一直都在忙碌的工作,要么出去打仗,在家的时候也是在和其他人商议抗日的计划和部署,所以他们和父亲相处的时间比较少。
  赵俊忠说,父亲的抗日激情感染了很多乡亲,当时村里的好多人都加入到父亲的队伍中,到现在村里人讲起当年父亲打仗的情景,还都夸父亲很英勇善战。
  进入小院,在屋子里还保留着当时赵寄舟和其他战士开会时所用的桌子,还有赵寄舟睡过的床。赵俊忠说,父亲剩下的东西不多,但是这些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他们都保留着,有时候回家探亲,看到桌子和床,就能记起父亲来,想到父亲的事迹,也鞭策着他和弟弟妹妹们前进。
  这是记者第一次来赵寄舟的故居,但是寿光市作家协会会员国乃全老先生却来了不止一次,国乃全老先生专门为赵寄舟写了一本《赵寄舟传》,他说每次来都有新的感受,新的素材出现。
  说起赵寄舟,国老先生感慨地说,1911年赵寄舟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全家12口人,种着6市亩地,收获不能糊口,使童年的赵寄舟饱尝旧社会的痛苦,同时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赵寄舟兄妹9人(7男2女),他排行第五,天资聪颖,性格刚强,机智多谋。在革命战争年代,赵寄舟善于捕捉战机,身先士卒,机智勇敢,果断指挥了半截河伏击、袁家桥战斗、八面河反封锁等战斗,在讨伐张景月过程中,亲自指挥和参与了解放侯镇、解放田柳、解放寿光城等著名战役,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在和平建设年代,他谦虚谨慎,襟怀坦白,心系国家,关爱群众,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赵寄舟是寿光人民的骄傲和光荣。
  现在赵寄舟故居所在的侯镇,正在编写侯镇志。据了解,赵寄舟的事迹将作为重要部分列入,侯镇文化站的李站长说,赵寄舟是侯镇人的骄傲,保护和赵寄舟有关的文化是他们的责任,也不排除建立赵寄舟纪念馆的可能。
  投笔从戎
  1930年秋,赵寄舟考入济南山村师范学校,他性格豪爽,学习成绩优秀,喜读进步书刊,敢想敢做,有强烈爱国精神,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
  1932年夏,丹河下游决口,沿河村庄的庄稼被淹,县府免收夏季农税,但县府财粮官员郑德清,勾结灾区的庄约,巧立名目,强行征税,贪赃枉法。正在家休假的赵寄州为民请命,郑德清无法抵赖,只好认罪退脏,大快人心。这年冬天,赵寄舟兄长赵峰波,在本村开了个杂货店。县府民团排长刘世义,带兵数人路过赵家新章村,依势强买,与赵峰波发生争执。刘世义大发淫威,唆使士兵抢了商店,踏死一女婴,扬长而去。赵峰波悲愤难忍,去济南叫赵寄舟回家,赵写诉状呈送县府,状文曰:“……刘世文身为县民团排长,竟敢明火执仗,私闯民宅,为非作歹,草菅人命,天网恢恢,国法难容……”因人命关天,县府不敢包庇,判刘世文赔偿赵锋波商店损失,出大洋80元在寿城请客,叩首谢罪,并被开除工职。21岁的赵寄舟,一年赢了两次官司,取得民告官的胜利,成了侯镇地区的知名人物。
  1932年,适逢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发动进攻,赵寄舟组织同学上街游行,支持十九路军凇沪抗战,反对国民政府代表与日本签定屈辱性协定,引起特务注意。警察局又发现他日记中有讽刺当局的言论,将其逮捕入狱。中共党组织发动学生强烈要求校方出面营救。学生宣传抗日被捕,校方也感到无光,经与当局交涉,将其释放。校方则以“激进危险分子”的罪名,开除其学籍。
  寿光市档案馆副调研员葛怀圣说,赵寄舟求学不得,决定加入抗日队伍抗战。在参加抗战前,他向家里写了一封家书,这封家书彰显了赵寄舟抗日的决心。葛怀圣给记者展示了赵寄舟当年的亲笔家书,上面写道,“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不孝男寄舟离家多日,未能给您老写信以报平安,深感愧疚,请您原谅。毛泽东有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孩儿如今就要奔赴抗日战场,奋勇杀敌了。如果孩儿此次能够杀敌立功,得以凯旋,则孩儿有幸,赵家有幸;如果孩儿为国捐躯,弃尸荒野,您老人家也当节哀顺便,不要以儿为念。家中幸有兄弟姊妹数人行孝于膝前,晚年当不至于寂寞也……”
  空手夺枪
  “赵寄舟不仅志向坚定,而且机智灵敏。”说起赵寄舟的机智,葛怀圣给记者讲述了赵寄舟白手夺枪的故事。寿光被日军占领后,赵寄舟抗日心切,到处宣传,秘密联络,准备建立抗日武装。但是,要抗日,得有武器才行,可武器从哪里来呢,他就想到日伪军那里去夺。
  1938年8月29日,5个带枪的匪兵抢了乡亲的鱼后,来到北仉庄薛效乾的园屋子里,又饥又渴,见薛效乾在菜园里锄草施肥,便命令让其马上回家,做好五个人的饭菜,带上煮鱼的作料,赶回来做鱼吃。如果敢耍花招,就放火烧了园屋子,再去找他算账。
  薛效乾没办法,只好回村给他们弄饭吃。
  走到路上,薛效乾忽然想起,赵寄舟不是想弄枪拉队伍抗日吗,这不正是好机会吗。于是转身往王家辛章跑去,找到正在做抗日工作的赵寄舟,报告了这一消息。事不宜迟,赵寄舟一边吩咐薛效乾想法拖住匪兵,一边找王守亭、王宗忠等商量,一致决定:白手夺枪。赵寄舟带领王守亭、王宗忠赶到北仉村,与张来风等研究了白手夺枪的实施办法。
  下午一点多钟,赵寄舟派张来风去园屋子侦察情况。得知匪兵饭后正在休息,非常大意,没有戒备,赵寄舟便提出“一对一”的白手夺枪方案,大伙一致同意。赵寄舟带领张来风、张风泉、张润之、方宗忠,化装成下地干活的农民,陆续靠近薛效乾的菜园子。
  农民下地干活,匪兵们并不怀疑,有的在屋子内,有的在屋子外,喝着水聊天。赵寄舟等走到园屋子前,问:“效乾,有水吗?找点水喝。”看到那几个匪兵,忙打招呼说:“老总们在这里休息呀?”匪兵见赵寄舟等一群农民忠厚善良的样子,便说:“啊,你们下地呀?”薛效乾赶忙说:“这里有水,刚烧的,来喝水吧。”说着把水壶提到他们面前。倒上水,赵寄舟忙端起一碗,送到当官的面前,说:“老总先喝!”那当官的摆摆手,示意不喝。方宗忠又装好烟袋锅,给他们敬烟。这些匪兵觉得这伙农民很实在,又是赤手空拳,毫无思想戒备。
  赵寄舟暗中观察了一下,匪兵的长枪都竖在园屋子里面,只有当官的腰间挎着匣子枪。借谈话之机,他渐渐转到当官的身后,见时机成熟,突然大喊一声“夺枪!”几位小伙子一起动手,迅雷不及掩耳,立即把5支步枪抢在手中;那位当官的大梦方醒,要去掏枪,赵寄舟手疾眼快,一下把他的匣枪抽出来,原来是德国造的匣子枪。那军官不甘心,想要反抗,被赵寄舟一脚踢翻在地,不敢再爬起来。赵寄舟熟练地拨弄着手枪,厉声喝道:“谁敢动就打死谁!”王守亭等人也都用缴获的长枪指着匪兵,吓得他们纷纷跪地求饶当了俘虏。
  设计让敌军自相开战
  说起赵寄舟的打仗作风,国乃全说,在日军疯狂扫荡的严峻形势下,赵寄舟却东征西战,超脱自如,屡战屡捷,打出了威风,其中沈家营之战打得敌军胆战心惊。
  敌军二十八团团长许向午一向不把赵寄舟组建的昌潍独立团放在眼里,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并没有什么战斗力。但是,就是这群“乌合之众”却把堂堂的二十八团打得狼狈不堪,
  “沈家营之战,是昌潍独立团组建以来的首次战斗,这次战斗必须打得顽军胆战心惊,打出独立团的威风,使二十八团不敢轻易进犯。否则,寿、昌、潍地区不会得到安宁。”赵寄舟如此鼓舞战士士气。
  赵寄舟部署了具体的计划,凌晨4时,按照现有防区,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同时向顽军发动防守反击,得手后立即撤出战斗;每支反击部队使用兵力不得超过一个排,其余部队则撤到外围准备待命;反击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不向顽军二线追击,打了就走。必须按照规定时间撤出战斗。记住:只要武器弹药,不要俘虏;所有部队在4点10分撤离沈家营,到二甲朱村以东集结待命,等待出击部队全部归来,再向宿营地央子村进发。”大家明白了团长的意图后,立即各自准备去了。
  凌晨4时,反击部队一起出击,军号声突然划破夜空,惊得顽军六神无主,猝不及防,一线之敌全部被击溃,数十人被俘,独立团缴获枪支弹药一批,然后按照团长命令及时撤出战斗。
  顽军一连和二连受到打击后开始追逐赵寄舟部队,因为是夜里,他们都把对方认作了赵寄舟的部队,于是双方开打,从南边攻入村内的三连见前面打得热火朝天,以为是一连和二连正在夹击昌潍独立团,也奋勇向前,跟他们打在一起,
  沈家营内的激烈战斗一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许团三路人马各有死伤,直到天放亮了,各人才渐渐看清,原来是自己人在打自己人,昌潍独立团早已不知去向。士兵们面面相觑,指挥员哭笑不得,许向午更是气得脸色发青,一跳三尺高,从此,二十八团再也没敢进占沈家营据点。
  1947年后,赵寄舟曾在山东民政厅任移民局长。1969年在家乡病逝。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