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潍县城黄龙退洪水 吊桥阻追兵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老潍县城黄龙退洪水 吊桥阻追兵
  作者:丁永恩
  双桥如游水中的鸳鸯,又有神话传说寓其中
  鸳鸯桥在安定门外吊桥以西二百步左右,由南北两座石桥组成。南桥跨越党家湾与月河间的水沟,长二丈宽九尺平梁两跨;北桥是西南—东北向的斜桥,跨在月河上,长三丈五尺宽九尺方石起拱一孔。两桥西头相连,状如游水中的鸳鸯而得名,鸳鸯桥又名盘龙桥。
  此桥初建年代不详,据民国《潍县志稿》卷十《桥梁》记载: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鸳鸯桥碑记”中说“……古人之建此桥也,用意深而益良多矣”,可见建桥时间是很“古”的。
  鸳鸯桥对安定门桥(通利桥)起分流作用。安定门桥处在市场中心,终日人流密集有时摊贩塞道。而安定门是潍县通往南部、西南部各地官道的必经之地,对官员军队等车马行旅而言,通道必须避开拥挤之处,鸳鸯桥正是绕开安定门桥的顺畅通道。
  清咸丰十一年(1861)捻军要攻打潍县,为强化防御,知县郭定柱下令拆除北桥。到了同治八年(1869)陈介祺等耆绅倡捐重建。自七月二十日动工至九月十八日竣工,按原样修复。光绪十四年(1888),洪水冲毁了北桥部分桥面,知县周永瑞捐出了自己的薪俸进行大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北桥桥基部分塌陷,桥面两处断裂,丁毓庚独资重修。
  关于“盘龙桥”名的来源,有一个神话故事。说的是在隋朝开皇年间白浪河爆发洪水,一股洪流从越河口沿月河向西冲过来,那时从越河口到鸳鸯桥之间,除南门吊桥已拉起外,别无桥梁阻挡,大浪直扑鸳鸯桥,这时突然有一条黄龙盘在两座桥上,龙头向东一口将汹涌的浪头吞下,接着向西喷出,洪水随即退下,黄龙腾空而去。鸳鸯桥完好无损,只在桥面上留下了龙鳞龙爪的痕迹。后来在西南关大街路北的关侯庙正殿东山墙上,画有黄龙盘桥退水情景的壁画,民国初期,还有人看见过这幅壁画。
  1948年解放潍县战役中,国民党守军将北桥炸毁。解放后将月河填平,建成胜利大街。此桥原址在今胜利西街与芙蓉街路口附近。
  党家湾畔曾有三石桥,如今美景已变商业区
  党家湾和柳树行子沟处在南关与西南关的一段分界部位。党家湾由较大的南湾和较小的北湾组成,两湾之间有一条自然形成的长堤,长堤的近西头处有一丈宽水道,使南北湾相连。
  柳树行子沟在北湾西南角与湾相连,北湾在西北角有水沟与月河相通。北湾的西崖和北崖,与通月河水沟的两崖,皆为毛石砌筑的石壁。这形成一个水系,对调节月河水位有些作用。
  在西南关新巷子东口,有一座跨越北湾与月河水沟上的石桥,长两丈宽七尺平梁两跨,是新巷子通往南关北部各街巷的直接通道。在西南关东南角处,有一口古老的“四眼井”(可供四个人同时打水)。井南有一座跨越柳树行子沟的方形石桥,长宽皆一丈五尺,也有人叫它“四方桥”,是西南关东部各街与南关间的通道。
  在南湾与北湾间的水道上,建有一座拱形石桥,桥下拱洞高六尺宽九尺,桥面是长坡拱形,以使长堤连接起来,这长堤和拱桥是南关北部各街巷与五道庙之间的主要通道。
  与县城其它各桥相比,这三座桥的负担较轻,又因洪水到了这里也没有冲劲了。所以这三座桥虽也年久可算长寿。但民国二十六年(1937)连续阴雨使湾水涨满,两湾连成一片,长堤淹在水里四五天,当水退下后,发现拱桥多处裂缝。以丁玉堂为首,水巷子的丁钟成,周家车门的丁培庆、高传礼、贺福全,月河崖的丁国祯、王星辉、谭文起,南关大街的丁嘉惠等捐款重修了拱桥,并在桥两头堤上铺了3尺宽的条石。
  这里是柳树的家乡,湾边沟旁到处生长着杨柳、垂柳。只有南湾的东南面高崖陡坡上,有些茂密的杂树。周家车门的贺福全有年在南湾东北面水里种了一些荷花(不长藕的),年年发芽越长越多,每当荷花盛开时节,看那荡漾的水面上荷花伴着石拱桥掩映在浓绿的柳荫之中,犹如身处江南水乡。
  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据潍县后将所有大树割去。八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进驻潍县的部队把所有的树砍掉,用于修碉堡和作“鹿柴”。
  解放后,这里成了繁荣的“党家湾市场”。湾和桥皆已消失。
  西门桥保城作用巨大,但日侵略军由此入城
  “迎恩门桥”也称西门桥,原为木吊桥,明正德时改建为石桥。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为地震所毁。同年玉清宫道士孙敬云化缘募捐在原址重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被大水冲毁。两年后,知县郭增光捐俸重建。
  到了清咸丰十一年(1861)捻军在山东已连克数城,将向潍县进攻时,知县郭定柱决定拆除石桥换为木吊桥,以防不测。四月一日捻军燕王张宗禹率一万余人从西面进攻潍县城。
  潍县民团团总陈介眉(曾任归德和开封知府)率一队团勇迎战于西关外三里庄,寡不敌众,陈介眉阵亡,团勇死伤惨重,余者退进西门,拉起吊桥,固守县城。
  张宗禹追到西城门下,见城坚池深难能速胜,便转向南去攻打安丘。这吊桥还真发挥了作用。此后再未发生战争,吊桥再也没拉起过。
  迎恩门桥处在潍县城通往济南府的重要官道上,木吊桥虽不断修缮,但也经不起日趋繁多的车轮碾压频负重载。
  清同治九年(1870)初,城里太平街刘氏族人刘潓提出并经知县靳昱同意,要独资将木吊桥改建为石桥。消息传开,陈亚侯、高仁山等人也参与捐款。四月初开工五月底完工。新建石桥长三丈宽九尺,桥体为方石起拱一孔,桥面铺条石,并将桥南北两侧河崖用毛石砌筑各两丈长的石壁,以加固桥头。清光绪三十年(1904),丁毓庚等人捐资重建。
  民国二十七年(1938)一月十日,日本侵略军就是通过这座桥进入并占领了潍县城。解放后此桥存在到填平月河修筑“月河路”。此桥原址在东风西街与月河路路口。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