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潍县婉转悠扬的叫卖声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我老家在潍县城里大十字口附近。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在我童年时期,这些叫卖的小商贩带给我的是美味、好奇和乐趣;四十年代,我从少年步入成年,除了满足口福之外,耳濡目染,无意中逐渐对各种叫卖声产生了兴趣,至今记忆犹新。
  ―――郭子宣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潍县城的老百姓都很穷,房屋简陋,多为草房,即便是瓦屋,也是小瓦,两三层的楼房为数极少。就吃饭而言,一般住户,都在自家做饭,下馆子吃喝的人也不多,挑着担子沿街巷叫卖的小商贩比比皆是。
  走街串巷去叫卖
  走街串巷叫卖的小商小贩,以出售食品为多。至于其他日用品,多到商店、摊点或集市去购买。这些小商小贩,或挑着担子,或挎着箢蔸,或推着车子,沿街叫卖。为了一家人吃上饭,他们起早贪黑,顶风冒雪,日晒雨淋,就挣个辛苦钱。
  细细观察,这些小商贩自有出门的规律和时间。卖吃食的以三个时间段为重点,即凌晨、中午、晚上。白天且不说,凌晨以不误早餐、不误上班为原则。晚上包括两个时段,一是晚饭前后,二是午夜。
  晚饭前后叫卖,早晚无定时。有人忙于事务,误了晚饭,由夜饭补上;有人晚饭过早,夜间早早饿了,也买些夜食补之。午夜叫卖,一是为业余时间干活的人准备的。二是有些富家老板或大户子弟,晚上聚会或打麻将,也要吃夜宵的。卖夜食者,往往在夜十一点后才上街,很快便会销售一空。
  这些小商小贩大多是三十到五十岁的男人,妇女出来叫卖的极少。他们穿的衣服都很破旧,他们的工具,也是根据货物特点而用最方便的,如箢蔸、筐子、篮子、木推车,或手挎,或肩挑,或肩背,或车推,皆徒步行走。
  小商贩叫卖的声音各色各样,有的像说话,有的像唱歌,给顾客留下好感,销售就快些。有的像打仗,有的像叫骂,顾客闻之,该买就不买了。有的货物不好,质次价又高,他就大声吆喝,企图招徕顾客,其实效果相反,声音越高,喊声越勤,证明他的货物越不好。
  叫卖声声似唱歌
  叫卖的声音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地表现叫卖者各自的声音特点,在下面的表述中,吆喝声的长短用横线表明。声音有曲折的,用曲线表示。声音高低,加点表明,字的上面加黑点,表示声音高;字下面加黑点,表示声音低。
  肉火烧是老潍县的特色食品之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40来岁的男子,挎着箢蔸,从东而来,转悠着叫卖:“花―――椒―――肉火―――烧―――了―――”
  这男子有点沙哑嗓,但不难听,就像现在有的歌星,反而显得有特点。他的火烧中间,有一红颜色的图案,是用当佐料八角沾色印的。
  老潍县的包子式样颇多,我常见的几个卖不同式样包子的,叫卖方式也各有特点。
  一个50来岁的老头,叫卖时将“来了包儿啊”5个字拆成8个音节,仅“包”字就有4个音节,“包”变成了“布谷衣噢”:“啊―――呀―――布―――谷―――衣―――噢儿―――啊―――”
  还有一位这样叫卖:“热―――包儿―――啊―――”
  “哎―――锄―――刃嗯―――”,这是一卖小豆腐包子的,“锄刃”是老潍县人对小豆腐包子的别称,因包子皮薄如农家所用锄头的刃而得名。
  “豌豆―――黄啊―――”,这是一个50多岁的老头,长脸,他卖的是“豌豆黄”,一种用豌豆沙加糖和玫瑰酱做馅包的包子,类似现在的豆包。
  解放前,粽子只有在五月端午前后才有卖的。卖粽子的多用独轮车推着,用筐子盛,上面盖小棉被。有一卖粽子的中年男子这样吆喝:“卖―――粽―――咋―――”
  他将“子啊”两个字合成了一个音“咋”,前两个字拉长音,最后一个“咋”字戛然止住。
  另一个卖粽子的,“粽”字带上了儿化音,更为亲切动听:“糯―――米―――粽儿―――啊―――”
  还有一位叫卖的内容最为丰富:“又―――来了那个卖―――好―――粽子―――的―――了―――啊―――”“不―――甜―――不要钱―――啊―――”“乐陵―――小枣―――的―――啊―――”
  最动听的是一个卖香油豆油的,这人40多岁,推个大平车,喊“卖香油”时声音委婉,中间打了几个折儿,宛如唱歌:“卖―――香―――油―――了―――啊~~啊~~啊~~啊~~啊~~啊~~”
  喊“卖豆油”时,声音低了许多,也不再打折儿:“卖―――豆油―――了―――啊―――”
  香油贵且稀罕,所以吆喝时用了力;豆油便宜普通,吆喝时便省了劲,权当歇歇嗓。一曲高一曲低,一曲婉转一曲平缓,别有韵味。
  还有一些叫卖声,例举如下:
  卖刀切糕的:“刀―――切―――糕―――啊―――”
  卖茶叶蛋的:“茶鸡―――子儿―――大鸡―――蛋―――”
  卖辣椒辣菜的:“辣―――椒―――辣―――菜―――萝卜―――干儿―――”
  卖粘粥的:“香―――稻米―――粘粥了―――噢―――”
  卖猪头肉的:“猪头―――肉―――欧―――”
  卖蔬菜的:“菠菜―――茼蒿―――茄子―――黄瓜―――了―――”“大―――白―――菜―――来―――”
  卖五香花生米的:“五―――香―――长果仁儿―――“”长―――果仁儿―――五香―――五香―――”
  用碎布、头发换针换线的:“铺衬头发啊―――换―――针―――换―――线―――啊―――”
  有些走街串巷卖手艺的,吆喝声也各有特点,譬如:
  磨剪子的:“磨―――剪子来―――戗―――菜―――刀―――”
  锔盆锔碗的:“锔―――盆―――锔―――碗啊―――锔―――大―――缸―――”
  修理风箱的:“扎―――裹―――风―――匣―――”
  蛮子话与瞎汉语
  老潍县街头叫卖者多数是当地人,外乡人极少。有七八个从南方来卖篦子的,他们每人肩上背着一串篦子,边走边吆喝:“哎―――挎子、挎子―――挎子、挎子―――哎―――挎子、挎子―――”
  篦子是过去妇女用来梳头的密齿梳子,用篦子梳头一般叫刮(读kua)头,“南蛮子”的叫卖声很难让人听懂。虽然听不懂,但他一吆喝,老百姓就知道那个南方人又来了。
  那时节,一年四季,街头巷尾断不了来来往往的“算命先生”。这些算命的不少都是瞎子,因为身有残疾,做不了其他营生,只好靠算命骗人糊口。
  算命的瞎子一般身背布袋,内装长弦子,一手拿手磬子,一手拿长竿子做指路明杖。走几步响一下磬,以磬声代替吆喝。
  瞎子算命,最受妇女们的欢迎。妇女问卜,多为婚姻、改嫁等私事,怕被第三者听到。问卜者把瞎子领到家,妇女问卜,算命的边弹弦子,边以唱做答,说的都是似是而非的话,问卜者也就深信不疑了。
  每到夏季,天气炎热,有些妇女以为瞎子看不见,就大胆地脱掉上衣,边问边乘凉。其实,不少职业算命瞎子是能看见的,也有的是半瞎。这时,瞎子不好说破,就装看不见。这些秘密,是两三个算命瞎子偶尔在街上相遇,使用路人听不懂的“瞎汉语”,边说边笑进行交谈时让懂“瞎汉语”的听到的。
  “瞎汉语”又叫“切字语”,也称“切语”,是将一句话中的每个音分解成两个音拼起来读,最后一个字只读上半个音。如:“吃饭睡觉”读成“chaizhifanganshuizhejiao”。如多句话,再快说,外人自然就听不懂了。不过当时潍县师范的学生懂“瞎汉语”的就不少,是他们把瞎子们谈话的秘密揭穿了。
  还有一个卖哑巴辣椒的。这个人40来岁,也是个残疾人,既聋又哑。车子由十五六岁的儿子推着,他摇着串铃,口里不停地“啊,啊”叫着,头四处环顾。他听不着,看到人就打招呼。他炒的辣椒质量高,很受顾客欢迎。他还备有面饼,买辣椒的再买张饼,他卷上辣椒往辣椒汤里一蘸递给你,咬一口,又辣又香。
  春节来临听叫卖
  旧时的过年,一般从腊月中旬开始,一直延续到年后的正月十六,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腊月里置办年货,多数是到南沙滩。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南沙滩的摊点铺面便摆满了各种年货供挑选。走街串巷、进家如户的,大约只有送灶马的了。
  “请―――灶马了―――”
  “猪羊啊―――”
  年味儿大概最早也是由这悠扬的叫卖声带来的。腊月中旬,离小年还有一个多星期,街上的小贩便开始喊了。
  灶马是杨家埠印制的,上方印有简明月历和节气表,中下方印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各神。请灶马,是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做准备的。猪羊,竹扎纸糊而成,猪为黑色,羊为黄或白色,两者并排连在一起。大约一米长,大半米宽。还有纸做的金银元宝等。
  腊月二十三俗称“辞灶”,是传说中的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善事的日子。各家送灶马,是希望他上天只说好话,不说坏话。所以灶王像两边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过了辞灶之日,各街的花子头就到其所管辖地段的商家和住户收钱收物。花子头,顾名思义,就是叫花子的头头。花子头上门并不空手,而是每家先送上一张“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是木版年画中历画的一种,上头印着《九九消寒歌》,同时印有双钩笔划的九个九笔画的汉字,冬至开始,每天用红笔填写一笔,九天填满一字。填满九个字须填八十一笔,代表着从一九到九九的八十一天。
  “九九消寒图”并不是白送,而是先送后收钱和物。一般情况下,商号给钱,价格要高出市场价两倍以上,住户给大馒头或大饼。平日里,花子头对所管地段的流动乞丐、地痞、流氓等有抑制作用,所以商号、住户都大方施舍,不得罪他。
  老潍县的叫卖声,方言土语加特别的曲调,很难用语言来表述。我曾经请李恕堂先生谱了曲,想借此而传流。但是,他人根据曲谱传唱,极有可能失去原来的韵味。如果有机会,我还是希望通过录音或录像,将老潍县的叫卖声更原汁原味儿地保存下来。
  郭子宣
  (本版图画选自魏林《鸢都古城图》,请作者告知通讯地址,以寄发稿酬)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潍县城的老百姓都很穷,房屋简陋,多为草房,即便是瓦屋,也是小瓦,两三层的楼房为数极少。就吃饭而言,一般住户,都在自家做饭,下馆子吃喝的人也不多,挑着担子沿街巷叫卖的小商贩比比皆是。
  走街串巷去叫卖
  走街串巷叫卖的小商小贩,以出售食品为多。至于其他日用品,多到商店、摊点或集市去购买。这些小商小贩,或挑着担子,或挎着箢蔸,或推着车子,沿街叫卖。为了一家人吃上饭,他们起早贪黑,顶风冒雪,日晒雨淋,就挣个辛苦钱。
  细细观察,这些小商贩自有出门的规律和时间。卖吃食的以三个时间段为重点,即凌晨、中午、晚上。白天且不说,凌晨以不误早餐、不误上班为原则。晚上包括两个时段,一是晚饭前后,二是午夜。
  晚饭前后叫卖,早晚无定时。有人忙于事务,误了晚饭,由夜饭补上;有人晚饭过早,夜间早早饿了,也买些夜食补之。午夜叫卖,一是为业余时间干活的人准备的。二是有些富家老板或大户子弟,晚上聚会或打麻将,也要吃夜宵的。卖夜食者,往往在夜十一点后才上街,很快便会销售一空。
  这些小商小贩大多是三十到五十岁的男人,妇女出来叫卖的极少。他们穿的衣服都很破旧,他们的工具,也是根据货物特点而用最方便的,如箢蔸、筐子、篮子、木推车,或手挎,或肩挑,或肩背,或车推,皆徒步行走。
  小商贩叫卖的声音各色各样,有的像说话,有的像唱歌,给顾客留下好感,销售就快些。有的像打仗,有的像叫骂,顾客闻之,该买就不买了。有的货物不好,质次价又高,他就大声吆喝,企图招徕顾客,其实效果相反,声音越高,喊声越勤,证明他的货物越不好。
  叫卖声声似唱歌
  叫卖的声音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地表现叫卖者各自的声音特点,在下面的表述中,吆喝声的长短用横线表明。声音有曲折的,用曲线表示。声音高低,加点表明,字的上面加黑点,表示声音高;字下面加黑点,表示声音低。
  肉火烧是老潍县的特色食品之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40来岁的男子,挎着箢蔸,从东而来,转悠着叫卖:“花―――椒―――肉火―――烧―――了―――”
  这男子有点沙哑嗓,但不难听,就像现在有的歌星,反而显得有特点。他的火烧中间,有一红颜色的图案,是用当佐料八角沾色印的。
  老潍县的包子式样颇多,我常见的几个卖不同式样包子的,叫卖方式也各有特点。
  一个50来岁的老头,叫卖时将“来了包儿啊”5个字拆成8个音节,仅“包”字就有4个音节,“包”变成了“布谷衣噢”:“啊―――呀―――布―――谷―――衣―――噢儿―――啊―――”
  还有一位这样叫卖:“热―――包儿―――啊―――”
  “哎―――锄―――刃嗯―――”,这是一卖小豆腐包子的,“锄刃”是老潍县人对小豆腐包子的别称,因包子皮薄如农家所用锄头的刃而得名。
  “豌豆―――黄啊―――”,这是一个50多岁的老头,长脸,他卖的是“豌豆黄”,一种用豌豆沙加糖和玫瑰酱做馅包的包子,类似现在的豆包。
  解放前,粽子只有在五月端午前后才有卖的。卖粽子的多用独轮车推着,用筐子盛,上面盖小棉被。有一卖粽子的中年男子这样吆喝:“卖―――粽―――咋―――”
  他将“子啊”两个字合成了一个音“咋”,前两个字拉长音,最后一个“咋”字戛然止住。
  另一个卖粽子的,“粽”字带上了儿化音,更为亲切动听:“糯―――米―――粽儿―――啊―――”
  还有一位叫卖的内容最为丰富:“又―――来了那个卖―――好―――粽子―――的―――了―――啊―――”“不―――甜―――不要钱―――啊―――”“乐陵―――小枣―――的―――啊―――”
  最动听的是一个卖香油豆油的,这人40多岁,推个大平车,喊“卖香油”时声音委婉,中间打了几个折儿,宛如唱歌:“卖―――香―――油―――了―――啊~~啊~~啊~~啊~~啊~~啊~~”
  喊“卖豆油”时,声音低了许多,也不再打折儿:“卖―――豆油―――了―――啊―――”
  香油贵且稀罕,所以吆喝时用了力;豆油便宜普通,吆喝时便省了劲,权当歇歇嗓。一曲高一曲低,一曲婉转一曲平缓,别有韵味。
  还有一些叫卖声,例举如下:
  卖刀切糕的:“刀―――切―――糕―――啊―――”
  卖茶叶蛋的:“茶鸡―――子儿―――大鸡―――蛋―――”
  卖辣椒辣菜的:“辣―――椒―――辣―――菜―――萝卜―――干儿―――”
  卖粘粥的:“香―――稻米―――粘粥了―――噢―――”
  卖猪头肉的:“猪头―――肉―――欧―――”
  卖蔬菜的:“菠菜―――茼蒿―――茄子―――黄瓜―――了―――”“大―――白―――菜―――来―――”
  卖五香花生米的:“五―――香―――长果仁儿―――“”长―――果仁儿―――五香―――五香―――”
  用碎布、头发换针换线的:“铺衬头发啊―――换―――针―――换―――线―――啊―――”
  有些走街串巷卖手艺的,吆喝声也各有特点,譬如:
  磨剪子的:“磨―――剪子来―――戗―――菜―――刀―――”
  锔盆锔碗的:“锔―――盆―――锔―――碗啊―――锔―――大―――缸―――”
  修理风箱的:“扎―――裹―――风―――匣―――”
  蛮子话与瞎汉语
  老潍县街头叫卖者多数是当地人,外乡人极少。有七八个从南方来卖篦子的,他们每人肩上背着一串篦子,边走边吆喝:“哎―――挎子、挎子―――挎子、挎子―――哎―――挎子、挎子―――”
  篦子是过去妇女用来梳头的密齿梳子,用篦子梳头一般叫刮(读kua)头,“南蛮子”的叫卖声很难让人听懂。虽然听不懂,但他一吆喝,老百姓就知道那个南方人又来了。
  那时节,一年四季,街头巷尾断不了来来往往的“算命先生”。这些算命的不少都是瞎子,因为身有残疾,做不了其他营生,只好靠算命骗人糊口。
  算命的瞎子一般身背布袋,内装长弦子,一手拿手磬子,一手拿长竿子做指路明杖。走几步响一下磬,以磬声代替吆喝。
  瞎子算命,最受妇女们的欢迎。妇女问卜,多为婚姻、改嫁等私事,怕被第三者听到。问卜者把瞎子领到家,妇女问卜,算命的边弹弦子,边以唱做答,说的都是似是而非的话,问卜者也就深信不疑了。
  每到夏季,天气炎热,有些妇女以为瞎子看不见,就大胆地脱掉上衣,边问边乘凉。其实,不少职业算命瞎子是能看见的,也有的是半瞎。这时,瞎子不好说破,就装看不见。这些秘密,是两三个算命瞎子偶尔在街上相遇,使用路人听不懂的“瞎汉语”,边说边笑进行交谈时让懂“瞎汉语”的听到的。
  “瞎汉语”又叫“切字语”,也称“切语”,是将一句话中的每个音分解成两个音拼起来读,最后一个字只读上半个音。如:“吃饭睡觉”读成“chaizhifanganshuizhejiao”。如多句话,再快说,外人自然就听不懂了。不过当时潍县师范的学生懂“瞎汉语”的就不少,是他们把瞎子们谈话的秘密揭穿了。
  还有一个卖哑巴辣椒的。这个人40来岁,也是个残疾人,既聋又哑。车子由十五六岁的儿子推着,他摇着串铃,口里不停地“啊,啊”叫着,头四处环顾。他听不着,看到人就打招呼。他炒的辣椒质量高,很受顾客欢迎。他还备有面饼,买辣椒的再买张饼,他卷上辣椒往辣椒汤里一蘸递给你,咬一口,又辣又香。
  春节来临听叫卖
  旧时的过年,一般从腊月中旬开始,一直延续到年后的正月十六,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腊月里置办年货,多数是到南沙滩。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南沙滩的摊点铺面便摆满了各种年货供挑选。走街串巷、进家如户的,大约只有送灶马的了。
  “请―――灶马了―――”
  “猪羊啊―――”
  年味儿大概最早也是由这悠扬的叫卖声带来的。腊月中旬,离小年还有一个多星期,街上的小贩便开始喊了。
  灶马是杨家埠印制的,上方印有简明月历和节气表,中下方印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各神。请灶马,是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做准备的。猪羊,竹扎纸糊而成,猪为黑色,羊为黄或白色,两者并排连在一起。大约一米长,大半米宽。还有纸做的金银元宝等。
  腊月二十三俗称“辞灶”,是传说中的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善事的日子。各家送灶马,是希望他上天只说好话,不说坏话。所以灶王像两边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过了辞灶之日,各街的花子头就到其所管辖地段的商家和住户收钱收物。花子头,顾名思义,就是叫花子的头头。花子头上门并不空手,而是每家先送上一张“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是木版年画中历画的一种,上头印着《九九消寒歌》,同时印有双钩笔划的九个九笔画的汉字,冬至开始,每天用红笔填写一笔,九天填满一字。填满九个字须填八十一笔,代表着从一九到九九的八十一天。
  “九九消寒图”并不是白送,而是先送后收钱和物。一般情况下,商号给钱,价格要高出市场价两倍以上,住户给大馒头或大饼。平日里,花子头对所管地段的流动乞丐、地痞、流氓等有抑制作用,所以商号、住户都大方施舍,不得罪他。
  老潍县的叫卖声,方言土语加特别的曲调,很难用语言来表述。我曾经请李恕堂先生谱了曲,想借此而传流。但是,他人根据曲谱传唱,极有可能失去原来的韵味。如果有机会,我还是希望通过录音或录像,将老潍县的叫卖声更原汁原味儿地保存下来。
  郭子宣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