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骧(1908--1985)字龙生,号研露,山东潍坊人,曾著有《潍阳竹枝词》等。
潍阳竹枝词
叙言
余寄迹历下垂四十年而于故乡之风土习俗仍不能忘怀每忆及儿时所目睹者辄付之吟咏并附以释解久之得若干首辑而存之略志陈迹聊以适意而已孝禄读后颜之曰潍阳竹枝词唯余之俚句甚有愧于斯名也
龙生识于历下寓庐
1960年2月
《新年挂灯》
满街横挂红长绳,一绳一对骨牌灯。
翎毛花卉争呈艳,腊矩垂泪到天明。
(注;潍阳故俗,在新年佳节各街与岁除夕即张挂之。式样俱为骨牌式,用白纱张之,上矾后再为绘画。凡画灯者均属名手。真是翎毛花卉各尽其艳,绝似一绘画展览会,诚胜观也。)
《发老牛》
正月十六发老牛,腿病都把孙膑求。
十万纸牛成灰烬,马陵余威石桥头。
(注:正月十六发老牛,由来已久,直到七七事变以前尚行之。东关大石桥城门里有一娘娘庙,与围墙相连,高与女墙齐。东庑祀孙膑。悬额为‘威镇马陵’。其故事见‘东周列国志演义’。潍县凡有腿疾者都向孙膑许愿求佑。盖旧之迷信陋俗也。每逢正月十六日为还愿日期,大小纸牛不下十余万只,正午以火焚之。)
《二月二打屯》
二月二日未曙天,闺中少妇废香眠。
面杖敲箕洒灰粉,团团仓屯出庭前。
(注:潍县旧俗二月二新媳妇打屯,涵祝丰收意。天未破晓,少妇梳妆毕,头盖采帕,一手持灰粉笸箕,一手持面杖,以杖敲打箕边,使灰粉撒地上,团团作仓屯形。纤纤玉指,春寒欲僵,盖亦闺中韵事也。)
《转秋千》
十丈乔木高拂天,结网垂索作秋千。
号锣频敲催磨转,万人仰望女如仙。
(注;潍县北沙滩小石桥头于清明节日有秋千之戏。用数丈乔木作秋千柱,柱顶结网垂牛索头数十个作为秋千。下部用木苇席板封为棚房。房中有十数壮男推转秋千柱,棚上有一人提锣,锣一敲即开始转动,频敲则急转。牛索头上坐十五六岁之小姑娘,五彩缤纷,真奇观也。)
《梭鱼》
潍水春光处处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又是梭鱼上市时。
(注:梭鱼为海水与河水混合地带产物.由于其吸饮两性水因而有海鱼之鲜有河鱼之嫩无海鱼之腥气无河鱼之泥味.于河冻开凌时方得此鱼.以故又称开凌梭.潍人喜食之.可以清炖再下上丸子潍县叫梭鱼抱蛋.如吃面条用以开卤尤为可口.其他吃法颇多.)
《加吉鱼》
淡荡春风二月初,市上呈鲜加吉鱼。
家家买来尝鲜味,鱼骨插羊挂窗户。
(注:二月初时潍县加吉鱼大量上市.不论贫富争相购买以享美味.鱼吃完后将鱼头之骨胳捡出插成小羊形.头角毕具真似羊也.再披上红绸条悬之窗上亦韵事也.)
《黄面饼子寨花鱼》
黄面饼子寨花鱼,上市都在六月初。
小儿头顶沿街卖,这样鲜味今已无。
(注:潍县于六月初.街上就有小儿约十十四五岁头顶盖佃.叫唤着卖黄面饼子.此品系用新黄米碾成黄米面包上煮好的陈枣再加上红糖用花生油烙之寨花鱼也叫鹁鸽郎子鱼.是一种小海鱼.用油炸颇鲜美.此两种东西俱系另吃.也只限于普通人家亭午时买来以享儿童者.)
《朝天锅》
蔡四家与胡大央,朝天锅子迎客忙。
上宾到时下猪肝,清汤滋味胜寻常。
(注:潍县朝天锅素称名吃.其中蔡四家和胡大央家两家尤享盛名.盖其选货精洗的净煮的烂.饼擀的张小花匀.并备有好酱油味之素葱段葛答咸菜.招待殷勤热情.如见阔绰客至则下上一个鲜猪肝.将猪肝插上几个眼.下到锅内而锅中之汤立即澄清.更加鲜美.)
《羊肉烧饼》
羊肉烧饼石桥头,肉加韭黄鼓如球。
黏粥豆多香又热,食时最宜在晚秋。
(注:潍县大石桥头有孙家粥铺.其羊肉烧饼尤享盛名.他是选好羊肉半瘦半肥、切的均匀、少加一点韭黄、做成三寸直径的烧饼又热又香.其黏粥则豆多(豇豆)、葱花姜末、用花生油炒后下锅.以故甚受人喜爱.)
《油粉》
木桥头上姚柱家,烧饼果子都堪誇。
油粉冒出葱花味,胜似殿试鹿奶茶。
(注:南沙滩木桥头姚柱家的烧饼果子油粉颇享盛名.所谓烧饼热果子脆油粉香三美具备.有人说他家的油粉真可比御膳房之鹿奶茶.盖清朝殿试朝考新进士俱饷以鹿脯饼两枚鹿奶茶一杯)
《邓家肴肉》
邓家肴肉明朝汤,泥盆盖佃内中藏。
嘎子叫唤母掌秤,肉烂味鲜非寻常。
(注:邓家肴肉素俱盛名.传说他家自明朝就卖肴肉.煮肴肉之汤因为新陈相接、一直到现在.到民十五六年时邓家由一妇人世其业.但这家卖肴肉的是不和其他业此者用肴肉箱子.他是一担泥盆、由一个孩子挑着、那个妇女掌称切肉.卖的价钱也特别贵.对那个孩子都叫他邓嘎子、但他选肉精洗的净材料足煮的烂.其清香异味则非他家可及也.)
《水仙》
谭三奶奶养水仙,凌波微步送门前。
五箭齐放除夕夜,满室清香过大年。
(注:潍县东关李家街北头有一谭三奶奶,身材高大有丈夫风.谭氏子弟多畏之.他每年养水仙一宗.养殖有法、保险到除夕之夜五箭俱放花高于叶清香异常.她在腊月廿八九及开始送到各大商号及财主人家、一盆一般是五元.)
潍阳竹枝词(二)
白浪河水见底清,沙滩十亩半绕城。
镇水铁牛坝上卧,历尽朝代酣不惊。
白浪河畔卖菊花,东篱秋色如映霞。
重阳一到金风冷,都入寻常百姓家。
今日白浪河
东坡当年守密州,过潍曾作数日游。
行至石佛寺兴发,布袋佛像壁上留。
城隍庙宇元代留,板桥更建演剧楼。
题个神之听之匾,才子意气超俗流。
四面碑在玉清宫,仲铭书法继率更。
当年天游作铭记,碑文早载石笥中。
胜赏难忘忆复园,山光竹色照庭轩。
少日百侣登飞榭,于今同游俱暮年。
所见所闻贤昆仲,城北路旁碑两通。
一自留仙聊斋出,驴下骆生世知名。
庆成门楼药万斤,洪杨事平封储存。
无端议定要出卖,一轰人药上青云。
附:老潍县的轶闻传说之庆成门巨响
却说1928年农历六月初十上午,潍县东关圩子墙西门即庆成门,陡然一声巨响,门楼子发生特大爆炸,一时血肉横飞。灾祸易出轶闻。传说,在庆成门楼子爆炸前,忽然从那厢窜来一只野狗,衔了城门根子一个卖鱼的一条白鳞鱼,掉头往西边白浪河蹿。鱼摊主人气坏,拔腿就撵。说时迟,那时快,刚追出一箭之地,城门楼子,轰然炸响,飞砖走石。摊主震倒在地。少时苏醒,方知那条野狗,救了自已一条小命。有诗叹曰:无端衔鱼理不该,野犬救人得免灾。莫道神灵掌护佑,全是冥冥巧安排。
庆成门好端端,以何爆炸?说来话长。远在清末同治六年(1867年),太平军后尾捻军将领赖文光,率部攻打潍县城,其部深入到东关南草庙子一带,从南部包围了潍县。潍县守军,以不变应付万变,深沟高叠,坚壁不出。终因捻军在鲁西受挫,赖部不得不率部西撤。同治七年(1868年)潍县撤防。同治八年(1869年)乡勇将守城火药,满满装了十大瓮,储于东关庆成门谯楼上,并贴了封条。一晃就是许多年,流光如水。到了民国十七年(1928年)农历六月,东关保卫团董事会,出于安全考虑,决定出卖瓮藏在庆成门谯楼上那十瓮火药。因为操作工违反挖除火药戒用铁器的规定,以致锹与瓮撞,生出火星,引发十瓮火药连环爆炸,造成民众极大伤亡。巧不巧?铁锹捣!难不难?六十年!也真是巧。十瓮火药封条上标出封存时间是:大清同治八年(1869年)六月初十。而挖药引起爆炸那天,正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六月初十。不多不少,起迄整整六十年。潍城巨绅丁叔言氏,在《五十年之回顾》中所记,民国十七年(1928年)七月二十六日(六月初十),储于东关成门城楼上的旧存火药因挖移发生巨大爆炸,潍县绅商各界成立救济会,丁为委员。对这次《响庆成门》事件,记之甚详,足可补充潍县史志,于此记载之不足。
六十年前储“祸”种,六十年后“酿”灾星,你说巧也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