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台怀古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麓台怀古
  高培忠
  出潍坊城区西南行10余公里,柏油路的一侧,浮烟山就在眼前了。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浮烟山的,我是为了麓台而来。
  浮烟山成名已久,魏书地形志曰浮山,地理名书《太平寰宇记》称之曰阜山,最晚在宋代已得浮烟山之名,时有“浮烟戴帽,短工睡觉”的气象农谚;麓台成名更久,不说大名鼎鼎的汉相公孙弘曾在此读书40年,至迟在唐代的石刻中,就有了关于麓台的记载。麓台伴浮烟,声名彻云天。
  漫步上山,无边的景致扑面而来。历十余年的开发,名闻遐迩的浮烟山森林公园、植物园和国际风筝会放飞场,送给你满目青翠,满目蓊郁,满目大气,送给你远离喧嚣的心旷神怡。可我总觉得,今日的浮烟山太过浮躁,太过妖艳,太过浅薄——因为她不再以麓台而引人注目。
  浮烟山地处古营丘、平寿、下密三个政治中心之间,自古就是山左北海名士修身养性、读书论经的宝山胜地。论读之所,就是卧于东山脚下的麓台。据说,此地原是汉武帝时的宰相公孙弘之墓冢,经千百年演变形成一个宽阔台阜,历史上众多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不少遗址遗迹。史载,原来的麓台高两丈余,阔数十亩,巍巍耸立,气度不凡。
  今日的麓台,已没有昔时的丰姿。乡人长久的漠视,风雨无情的剥蚀,已使它全然没了“台”的形状。渐行渐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不盈丈、径不过十几米的土堆,突起于浮烟山东麓的农田中。移步中望去,但见荆榛丛生,蔓草密布,山风拂来,满目萧然。如果不是几株苍松古柏,傲然立于其上的话,人们不会把它与别的土丘另眼看待。还好,台子北面十几步,公孙弘的墓碑为它增添了几份沧桑感,尽管墓碑的年龄并不大,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潍县革委会复立的。
  上得台来,最显眼的是一块石碑,看样子不会太久,也是近人立的。上面刻着元代状元张起岩的一首诗,那该是关于麓台的林林总总的诗中最有名的一首:“银河漾漾净天阶,碧月辉辉照麓台。台上读书燕太子,清光依旧向人来。”据说,台南原竖石碑两行数十座,诉说麓台古昔陈迹,如今已荡然无存。环顾台子四周,十数株松柏长得倒还茂盛,据老人们讲,这树是有些年岁的。这些历经数百年风霜雨雪的老树,枝干苍劲,虬曲朴拙,冷眼阅世,默然无语。
  年逾千岁的麓台已垂垂老矣,老得让人没法不忘记。其实记着它又将如何?看到它今天衰败不堪的容颜,无法想象潍县十景之“麓台秋月”的良辰佳境,更遑论让人相信它穿越历史烟云的几度辉煌。
  麓台已老,乡贤不朽。
  我诚心正意,前来探寻悠悠麓台的千古遗韵。我要和西汉隐士公孙弘对话,问他怎样从这儿走向长安城,走向汉武大帝的朝堂,花甲之年为汉相,却又因何执意将骨骸埋在这座山下,从而使浮烟山这座山左小阜永远地具有了灵气;我要和南燕国主慕容超对话,问他为何从青州王城跑到这儿来读书,是要从公孙先生冢上荒草撷取灵感,还是躲避有意传位给自己的王叔周围那嫉妒的目光;我要和明朝刑部尚书刘应节对话,问他如何逃离权臣倾轧的万历皇廷,以59岁这一内阁大吏的黄金年龄致仕,倾十五年的心力打造一座麓台书院;我要和清代学者韩梦周对话,问他当年就读的麓台书院到底是哪般模样,问他为何弃县令之印,急匆匆地回到潍县故里,回到浮烟山,回到这麓台?也许是资助他读书的板桥先生黯然离潍的神情,深深地刺痛了他本就厌倦官场的那颗心,只有书院琅琅书声才是慰藉心灵之良药。
  清乾隆进士、昌乐人阎循观曾在麓台攻读、讲学二十余年,乃当时大儒,在麓台书院的发展进程中居功至伟。他有咏麓台诗一首:“公孙幽栖处,荒台尚峥嵘。寒色四面起,百顷夕波清。我辈复登临,愁心满月明。”吟哦咂摸着这首意境苍凉的小诗,我挥手作别洒满落日余辉的麓台。阎先生所愁何事,我辈不得而知。我只清楚地记得,渐行渐远,一次次回望麓台时,我竟是满腔愁绪了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