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见人爱“杠子头”
王瑞甫
标签: 潍县杠子头火烧西安羊肉泡馍七七事变 分类: 城市潍坊历史文化
1937年“七七事变”以前,潍县城市经济繁荣时期,城市潍坊—带的市面上,杠子头火烧是一种受到众多市民和大小商号欢迎的特色面食。
作为一种普通的、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的硬面火烧,杠子头火烧(简称”杠子头”)受到青睐的奥秘在于秋末成批贮藏,半月二十天甚至一两个月,它变得更干更硬,但吃到口中越咬越香的口感是不变的。
冬季是蔬菜淡季,杠子头火烧就着炒花生或熟花生米是普通市民心目中的美食。不过这种吃法只适合“牙好,胃口就好”的人。
另外一种老少皆宜的吃法叫做“烩杠子头”。杠子头火烧掰成小块,菜刀切也可。适量五花猪肉切片。花生油放到锅里烧热,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爱好放入一些猪大油。葱花、姜末、八角炝锅后放入切好的猪肉片炒熟。放入适量酱油烧至沸腾,再加入适量清水和食盐,然后将掰好或切好的杠子头火烧碎块放入锅内烧开,用文火再煮五六分钟,放人适量芫荽末,熄火后放上香油和味精即可食用。味道可以与着名的西安羊肉泡馍相媲美。
杠子头火烧能够长时间存放不变质,与它制作加工时和面和烘烤工艺密切相关。面越硬,火烧烘烤得越透,它的质量就越好,存放时间也越长。因此,制作“杠子头”是个力气活,离不了青壮年棒小伙子。
用一只特大号粗瓷面盆一次和出重四五十斤的硬面团。一个壮汉在一张两米多长的面板上用一条胳膊粗、长度与面板差不多的枣木棒(俗称“杠子”)两手用力不断来回碾压翻动,直到硬面团成为质地均匀的面饼。这就是杠子头火烧名称的来历。
把均匀厚实的面饼揉成长条,手扯或刀切出一个个小面团,重量必须达到半市斤,用市枰准确称好,毫不含糊。小面团做成四周厚,中间薄而凸的圆形,放入火烧炉中烤熟,散发出阵阵麦香味的杠子头火烧就陆续出炉了。
因为原产于老潍县附近的农村,杠子头火烧又叫做乡火烧。
农闲时节,农民打好杠子头火烧,装入一种上细下粗的条篓进城赶集出售。这是当时农村的一种风险不大的生财之道。那时,秋末冬初的潍县大集上,可以出现几十挑子杠子头火烧争相叫卖的场面。供过于求,价钱就跌下来,有时杠子头火烧的价格与面粉相差无几,摊主便只能赚个水钱(和面要用清水)。
因为价钱低廉,众多商号以及普通市民家庭都愿意成批存储,以备过冬。离潍县城9千米左右的流饭桥(今潍坊市潍城区于河街道流饭桥村)打的杠子头火烧名声最响。
随着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杠子头火烧在城市潍坊一度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稀有食品。近年来情况好了一些,在超市里和一些居民小区里的小摊上一般容易买到。但现在制作杠子头火烧,枣木杠子碾压面团制成面饼的传统工艺已基本不用。制成的“杠子头”无论是口感上还是内在质量上便都要打折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