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潍坊象”
潍坊市博物馆是我市最大的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千件。
任何一座博物馆,都有“镇馆之宝”。那么,我们潍坊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又是什么呢?
探访“潍坊象”
本报记者 郭保礼
“我认为,潍坊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应该是‘潍坊象’。”在潍坊市博物馆,馆长戴维政说,“因为这具象的化石,是直接以潍坊的地名来命名的,叫作‘潍坊象’,也就是说该类别的象化石在其他地方尚未被发现,是惟一的,因而该化石也就有了他独有的价值……”
那么,“潍坊象”化石究竟是什么样子?好奇心,让记者急于见到这难得一见的宝贝。
镇馆之宝
经过一系列的特殊审批程序,我们终于走进了潍坊市博物馆保安设施严密的库房。
在这里,终于见到了“潍坊象”的化石。
在一号库房,这里存放有大象的头骨、股骨、牙齿等化石。所有的骨骼化石都很大,将房间占得满满的。
“这是头骨,非常完整。”博物馆工作人员朱英说,“也非常巨大,从头骨的背面来看,最大的横径为109厘米。”朱英又指着旁边的一件大型化石说道,“这是大象的肱骨化石,长度是127厘米,相当于一个小学生的身高,比亚洲象的肱骨还要长30多厘米呢。旁边这是肱骨,肱骨头的最大直径是30.1厘米……”
“潍坊象”化石确实体积庞大,令人惊叹。但是,作为大象来说,最为珍贵的应该是大象的象牙了。这里怎么没有象牙呢?
原来,大象的象牙化石陈列在另一间库房。
在另一间保安设施更为严密的库房里,两根巨大的象牙化石被包裹得严严实实。随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包裹打开,我们终于见到了堪称“巨无霸”的象牙化石。两根象牙一长一短。不过,长度应该都在3米以上,象牙化石最粗处直径有30厘米左右的样子。
“这一‘潍坊象’化石特别珍贵,所以我们对他进行了特别的保护和保存。”朱英说。
出土始末
如此庞然大物,是什么年代、从哪里出土的呢?
“‘潍坊象‘化石出土距今整整40年了。”潍坊市博物馆曹元启先生参加了当年化石得发掘,“出土点是现在的潍坊城南武家村。”
1979年3月,初春的潍坊还是春寒料峭。当时的潍县望留公社武家村大队社员正在村子附近打井,为的是打井灌溉麦地。
随着打井工作的继续,当水井挖到约9米深的时候,突然有人从挖出的土里发现了一些动物骨头类的东西。于是,细心的社员们就认真地对井底进行了清理。结果,发现下面还有不少已经变成石头状的动物骨骼。
好在在场的村民有一些文物保护的意识,他们觉的事情重大,应该马上向上级报告。于是,便停止了挖井,村干部立即向公社文化站作了汇报,公社又汇报到县里……最后,经过当时潍县图书馆文物组杨传德等人到现场考察后认为:这是一具大象骨骼的化石。为了确保挖掘工作的科学性,经过层层汇报后,终于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取得了联系。随后,该研究所的金昌柱便来到了潍坊,对挖掘工作进行指导。
接下来的几天,经过有关人员对现场的精心清理,认真发掘,一具巨型大象化石便露出了真容。
意义重大
“‘潍坊象’化石的出土意义重大。”戴维政说,“该化石应属于中更新世晚期。化石出土后,专家们对大象的骨骼进行了认真地研究,结果发现该大象许多骨骼的结构特征与我们早已熟知的南方象、猛犸象、亚洲象、非洲象等种类都不尽相同,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种群,因而专家便将该象直接命名为‘潍坊象’。”
戴维政告诉记者,从出土的“潍坊象”化石可以判断该象年龄应当超过60岁。该化石的出现,可以为我们研究当时潍坊情况提供直接的物证。比如,大象出现在潍坊,就可以说明那时我们潍坊应该是森林、草地较多,气候凉爽偏湿。另一方面,由于该象属于原齿象属,所以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原齿象属晚期类型的特征、分布和演化都提供了新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