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八军踞潍六百天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顽八军踞潍六百天
  2014年2月24日  本期撰稿:刘愉
  1946年1月6日,李弥率第八军军部和荣誉一师开进潍县城。在城内实行军事管制,于郊外向八路军驻地进攻。第八军一面不断进攻八路军、侵犯解放区、捕杀共产党人,一面有组织地四处抢劫粮食、掠夺物资。与此同时,官兵纪律涣散、为害地方、殃祸百姓的事端,时常发生,当地百姓愤恨地称其为“顽八军”。从1945年12月中旬进入高密,到1947年9月离开潍县开赴胶东,顽八军在潍坊地区盘踞600多天。
  初进城故作姿态秀形象
  1945年末,李弥奉蒋介石之命,率国民革命军第八军4万多人,摆开一字长蛇阵,从青岛沿胶济铁路向西推进。12月中旬,抵达高密。1946年1月6日,农历腊月初四,正值小寒,李弥率军部和荣誉一师开进潍县城。一时间,偌大的潍县城,满大街都是穿黄军装的大兵。乍进潍县城,李弥有意向地方“示好”,树立其“国军”的“良好形象”。接着便抢修工事,广设碉堡、路障,增设铁丝网。在城内实行军事管制,于郊外向八路军驻地进攻。
  第八军初进潍县城,李弥下功夫笼络士绅收买人心
  李弥率部抵潍,早就接到通知的国民党地方军政官员,已经安排好各界代表聚集城外欢迎。
  队伍从潍县火车站开出,沿大马路向城内缓进。前有军乐队开道,后面依次是车队、骑兵、炮兵、步兵等。
  一个月多前,第八军匆匆从云南调往山东,并没有来得及换发适应北方寒冷气候的棉军装。与潍县居民鼓鼓囊囊的棉衣棉袍相比,他们的军装虽显得单薄,却整齐漂亮。由于沿途行军作战,“不洁者为数不少”。但是,“其威风,为地方杂牌军所不及”。
  平时宽阔的大马路,此时却显得异常狭窄,马路旁欢迎和看热闹的群众,不得不退到马路牙子以外。
  欢迎的人群中,当然少不了国民政府山东省第八区专员兼保安第一师师长张天佐、潍县县长王有为等一干军政头头脑脑,潍县绅、商、学各界的头面人物也悉数出面。
  在欢迎的队伍中,除了国民党方面安排的各界代表及群众、学生,还有不少属于自发参加的。
  日寇侵占潍县将近8年,日、伪横行,潍县城居民饱受欺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地方杂牌军借接收之名,明抢暗夺。听说这次到潍的是抗战中赫赫有名的“国军”第八军,不少居民认为是“自己的队伍”来了,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
  一时间,潍县城大街之上拥满了人,其喧闹程度不亚于过大年,给冷清的冬季增添了一份热闹。
  为了显示部队的良好形象,第八军军长李弥故作姿态,再三表示“国军”不扰民,公开谢绝了张天佐搜刮来的所谓“捐赠”。
  同时,第八军还带来剧团,多次搞大型演出,借以收买民心。演出的剧目主要是京剧,让老潍县的京剧迷们大饱眼福。
  李弥频繁与地方士绅往来,“互惠互利”,意在取得地方权威人物的信任和支持。
  潍县城既是山东东部的商贸重镇,又是胶济铁路线上的军事要地。对于东来西往、走马灯似的杂牌军,潍县人见得多了。第八军的“作秀”和“公关”之举,也算奏效——当地人对第八军评价:“印象尚可”。
  这除了李弥的“有意为之”和正规军军纪较严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军费相对充足。因此,第八军士兵的乱抢乱夺现象,比杂牌队伍要少一些。
  号称四万多人的队伍有猫腻,自上而下层层吃空饷
  第八军下辖一○三师、一六六师、荣誉一师三个师共九个团,加上军直属部队,号称四万多人。其“军费充足”的背后,还藏着不少猫腻。
  打入第八军的共产党情报人员,摸清了他们的底细。情报显示,一六六师上报的编制表中,全师员额1.2万多人,而实际发饷表册上仅有8800多人,空额达3400多人。如此瞒报,其主要目的便是“吃空饷”,即虚报士兵人数,冒领军费。
  情报人员分析,师一级情况如此,上行下效,团、营、连也层层“吃空饷”。因此,一六六师实有官兵可能不到8000人。以此类推,一○三师、荣誉一师状况也基本如此。
  如此这般,第八军大小官员手头宽裕了,其实际战斗力却与对外宣称的差了不少。
  据当事人回忆,该部官兵佩戴的符号,印有“湖北”、“松山”、“关山”、“西山”字样。
  “湖北部队”是第八军的代称,“松山部队”、“关山部队”、“西山部队”是第八军所属一○三师、一六六师、荣誉一师的代称。至于哪个师是“松山”、“关山”或“西山”,已无从考证。
  使用这四个地名做部队代号,源于抗战时期的两次战役。
  1941年4月1日,日军进攻湖北,时任第八军荣誉一师师长的李弥,奉命增援湖北宜昌。李弥指挥炮兵猛轰宜昌机场,烧毁日军飞机21架,名声大震。
  1944年6月,为打通被日军截断的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历时三个月十战松山,拔下了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参战的第八军伤亡超过三分之一,李弥时任副军长兼荣誉一师师长。松山、关山、西山,均为此役中的阵地名称。
  第八军到潍之前,张天佐、王有为与地方士绅已作了安排,军部和李弥的住处在曹家巷路西、胡家牌坊路南郭家的一片宅子里。李弥“官邸”,便是郭葭眉(人称郭三十一爷)家的小楼。曹家巷两端分别建了栅门,栅门两边岗哨林立。
  号房子、征物资……对于军队的接待,潍县地方官绅已经是轻车熟路,老百姓也见怪不怪。
  第八军军部及直属部队、荣誉一师两个团在潍县城和坊子驻下,一○三师开往昌乐,荣誉一师一个团向益都挺进,一六六师留在高密一线驻守。
  1月13日国共停战令生效后,李弥将一○三师与荣誉一师的防地对调。之后,李弥便命一○三师师长梁筱斋与张天佐等配合,违反停战令,不断攻击潍县城外围八路军驻地,抢占地盘。
  青年学子自发组织剧社 社徽上的红星惹来麻烦
  在城郊以外,第八军对八路军和解放区保持连续不断的军事攻击。在城内和城郊,第八军一方面大量构筑工事,加强防备,一方面排查嫌疑人员,清除“共党分子”。一时间,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一个由20多名青年人组成的剧社,因为社徽问题,遭到了第八军的追查、刁难。
  剧社名为星火剧社,社长为郭聿寰,剧社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是陈作绅。他们制定了以孙中山遗嘱“唤起民众”为宗旨的社旨社章,到东关徽章社定制了以红五星、黄火苗为主图案的社徽。
  没有资金,这些年轻人便找亲戚朋友借钱;没有场所,陈作绅将他二哥的三间闲房整理一新,作为社址;没有服装道具,大家东借西凑进行改制。剧社社员很快发展到20多人,他们一个个胸戴社徽,出出进进格外神气。
  星火剧社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三青团青年剧社的注意。他们将此事捅给了第八军政治部,政治部派一名校官赶到星火剧社暗查。
  这校官一进剧社,便揭下了墙上张贴的社章和社员名单,边看边上下打量在场的社员。他与大家东拉西扯,说什么“我愿和大家交个朋友”、“我过去在学校也是文艺爱好者”等等。
  一会儿,校官带头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剧社社员不明就里,一起跟唱起来。一曲结束,校官竟高声大唱“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大家知道这是《国际歌》,但都不会唱,也就没有跟唱。稍后恍然大悟:他在用共产党唱的歌进行试探。
  到末了,这校官没有发现什么嫌疑,扫兴而去。但几天后,剧社的女主演陈碧娟遭到“夜查户口”的几名军人恐吓,被父母送往青岛躲避。主演被逼走,排练只好中断。
  紧接着,第八军又追查剧社用红五星、黄火苗作徽章一事。剧社几经托人说情,将徽章改为蓝六角、白火苗,方才了事。
  事隔几天,第八军宣传队突然派车到剧社,强行将大家日夜赶制的《雷雨》布景全部“借”走,理由是他们演出《野玫瑰》要急用。
  演员被逼走,布景也没了,即将公演的《雷雨》只好暂时放弃。
  专设机构大肆搜刮民财
  1946年6月,李弥留下一部驻守潍县城,自己率第八军主力西行,与从济南东开的第十二军、第七十三军、第九十六军对进,打通胶济铁路西段,9月底返回。一个月后,李弥指挥第八军主力再出潍县,沿胶济铁路东击,于11月开进掖县一带,进攻胶东解放区。潍县城成为第八军西进东击,攻打八路军、侵犯解放区的大本营。为解决和补充第八军后勤给养,早在这年4月,李弥就在潍县城设立了专门机构——潍县军民合作总站。
  美其名曰“军民合作”,实为敛民财支持其打内战
  第八军进入潍县城,经过了向地方示好、树立其形象的最初时期,开始向老百姓伸手。
  1946年4月,第八军在向西进攻、打通胶济铁路西段做准备期间,李弥指令建立专门为部队筹粮备物的后勤供应机构——潍县军民合作总站。
  这个机构,是在潍县原有类似组织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潍县城长期驻扎部队,地方上为便于筹措物资、应付军方,设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
  日寇侵潍前,这样的机构基本是临时性和阶段性的。1938年1月潍县沦陷后,日军为搜刮民财,成立了常设机构——潍县调办所。
  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任命为诸安昌潍先遣军司令、警备司令的厉文礼驻防潍县城,将潍县调办所改为潍县城防后援会,其开支由潍县第一区和潍县商会供给。后来改名为潍县代办处。同时,潍县的十个区各派代表一人,组成十区联合办事处,专门负责催要供应军队的物资。
  这俩机构的组成人员,皆为地方官员和士绅。李弥认为,这样两个机构难以适应第八军庞大队伍军需供应的要求,遂将潍县代办处和潍县十区联合办事处整合,成立一个总站。实为搜刮民财,却美其名曰“军民合作”。
  与以往类似的机构不同,第八军加强了对潍县军民合作总站(简称合作总站)的控制力。潍县县长王有为兼任站长,副站长为陈润生。第八军政治部派出蒋万泰任指导员,常驻站内进行掌控。
  合作总站任务庞杂,从粮米、车马、柴草、家具、建材,到民夫、木工、瓦匠等,凡军队所需,无一不由其经手筹集供应。
  不仅如此,连搜集共产党、八路军和解放区情报的特务职能,也划入其中。合作总站除了总务、征雇、供应三个组外,专门设立了情报组,由蒋万泰亲自掌握。组长为慈正民,他必须每天向第八军和山东保安第一师汇报情报信息。
  合作总站各组人员,大部分为原代办处职员和十区联合办事处各区代表,有少部分是新参加的。经常驻站人员,大约五六十人。
  合作总站的经费,由潍县全县十个区分摊。但是,由于潍县城郊以外的大部农村已经解放,或在共产党实际控制之下,国民党潍县政府各区署的涵盖面并不大,筹款十分困难。
  要为第八军筹办大批物资、支应诸多事项,合作总站开支浩繁。从军方提的款项,经常不敷当天的开支,只好赊欠物主和雇工,勉强维持。
  征用大量物资供应数万官兵,到头来只“借”不还
  时间一长,第八军官兵的蛮横、粗暴便暴露出来。
  县长王有为只是挂名站长,合作总站的日常工作由副站长陈润生具体负责。但是,陈润生的权限仅仅是分派任务、筹集物资、雇佣人员,分配调度、供应军方的大权,攥在指导员蒋万泰手中。
  第八军各部队所需物资、民夫等,须凭盖有公章的借据到合作总站办手续,蒋万泰审批后照数供应。
  有时蒋万泰不批或所批数量打了折扣,军方来的人不敢对蒋万泰施以颜色,就拿具体办事的人员出气。一旦得不到满足,便拍桌子瞪眼,破口大骂。
  每每遇到此种情况,陈润生便与王有为的秘书李秀三商量,瞒着蒋万泰照数供应。事后蒋万泰知道了,也只好默认。
  对于征用的物资,陈润生他们都按户、按名作价收账。第八军各部每天到合作总站领要东西,次数频繁,且要的都是急的,往往难以完全按时供齐。因此,军方人员打骂吵闹之事,不断发生,合作总站的人每天忍气吞声,疲于应付。
  第八军数万人马,各部所要往往是大批量的,需各区分摊。譬如大车和民夫,要全县征雇,按规定日期送往部队,听候使用。
  对于常用物资,合作总站总是提前筹集,存货备用。像马草,部队所要数量少时,即从站内存储部分供给;数量较大的,由各区直接送往部队。
  为备不时之需,合作总站每天雇来大车三五辆、民夫十多人备用。不论是否被部队征用,合作总站都要发给他们劳务费。
  军方所需物资,有的是购买,有的是征用。而征用的物资,名义上是“借”,实际上是要,归还的极少。
  特别是建筑材料,现款购买的很少,大部分是征用,县城的各木材店铺无一幸免。现成的板材不足,第八军各部派人号下树木,任意砍伐。
  尽管对木铺的字号、树主姓名及木料方数,合作总站都一一记明入账,发给收条,但从来没有偿还过。货主手中的收条,成了一张废纸。
  眼见百姓不堪重负 道出实情得罪李弥
  修筑碉堡等防御工事,需大量砖石、木料、大车,要雇用大批民夫,加上日常所用马草以及家具等,每天供应部队数字之大,十分惊人,百姓不堪重负。具体负责的陈润生憋不住了,在李弥指令召开的一次潍县各乡、镇长会上,陈润生发了声。
  李弥的本意,是想通过此会让大家对自己歌功颂德。陈润生应邀入会,报告军民合作总站的情况。
  会前,陈润生嘱咐会计,把供应第八军的物资价款开列出清单。陈润生拿着清单,没有经指导员蒋万泰、站长王有为审定同意,就在大会上如实公布。
  此番“报告”,李弥极为不满。但陈润生句句属实,李弥不好当场发作,无奈强作笑脸“表扬”陈润生:“陈同志的意见很好,如果这样庞大的数目供应下去,那不几天就把潍县搞垮了。”
  事过不久,李弥就指派第八军输送团团长李荩宣负责,清查合作总站的账目。
  李荩宣派人传令陈润生,携带账簿到输送团团部清算,结果没查出任何问题。
  李弥不甘心就此放过陈润生,又组织查账团再行清查。查账团由第八军政治部和军需处派人主持,为示“公允”,潍县党、政,军、团等地方机关、团体各派代表一人参加。
  一帮人每天上午到合作总站聚齐,现场逐项审核,中午由合作总站招待酒饭,下午醉醺醺一哄而散。后来,除第八军政治部和军需处的人每天都到,作陪衬的其他机关代表,三日打鱼两日晒网,应付了事。
  查账团蹲了将近一个月,同样没有发现问题。于是,他们又节外生枝,说合作总站的经费主要由第一区和潍县商会供给,必须彻底追查这两处的账。
  第一区和商会受到威胁,又不敢做假,只好请客送礼,对查账团军方人员进行贿赂。恰在此时,李弥率第八军主力西行,这场风波才不了了之。
  1946年9月底,李弥率部从益都返潍,将潍县县长换上了自己的人——第八军副参谋长杨绪钊。
  杨绪钊兼任了潍县县长,潍县军民合作总站站长一职也自然由其兼任;陈润生离职回家,副站长由袁观吾接任。时间不长,连副站长也换上了第八军的人。
  四处抢粮劫盐中饱私囊
  在潍县城,第八军把持潍县军民合作总站,有组织地从民间搜刮财物。离开大本营,第八军每到一地,便明抢暗夺。1946年11月,第八军主力占领掖县、平度,1947年2月败回;1947年6月,第八军改编为整编第八师(习惯上仍称第八军),之后赶赴临朐,助守被解放军包围的临朐县城,一月后返潍。每次回大本营,第八军都是满载而归。潍县城周围解放区不断扩大,军民合作总站力有不逮,李弥便直接命令部队开进解放区,抢粮夺麦。
  夏收时侵入解放区抢小麦,夏收后进村入户翻粮囤
  填饱几万人的肚子,可以说是李弥的“第一要务”。第八军驻扎潍县城期间,待麦收季节,李弥便令部队开进解放区,抢割小麦。
  第八军每次抢粮,都动用成团的兵力。进入解放区后,一部分武装警戒,其余部队开始抢割。抢来的小麦运到坊子、寒亭集中,再用汽车运回潍县城。
  军直属汽车一连班长胡开文记得,1946年夏天,汽车一连和二连每天各派20辆卡车运麦。汽车一连负责坊子,汽车二连负责寒亭。
  胡开文估算,他所在的一连每天20辆卡车运两次,每辆卡车每次运4吨,一天就运160吨。他们运了三天,共计运输小麦约480吨。
  汽车二连及其他部队抢运了多少,胡开文难以掌握。麦收结束后,第八军就进村入户,搜囤翻缸,掠抢已经晒好储藏的小麦。
  第八军输送团团长李荩宣回忆,李弥所到之处,如发现粮食,即由军部汽车直接输送。另外秘密指示各团长和直属独立营长,抢掠后变卖。变卖的钱款,留给团、营长十分之三。
  1946年9月上旬,李弥率荣誉一师到广饶和羊角沟地区“扫荡”一星期之久,负责运输的汽车达百辆。这些小麦磨成面粉,作为部队的军粮,按市价折款,饱入私囊。
  这年10月,李荩宣派兵在潍县城东一带搜抢粮食,由区公所征来100多辆马车,运到坊子出售。所得1800多万元法币上交李弥后,李弥“赏给”李荩宣500万元。
  军部政工处少将处长冯国征见李荩宣部去抢粮,认为抢了他的地盘,便向李弥打小报告:“输送团到处搜抢粮食,军纪太坏,恐影响警戒。”
  李弥将李荩宣召去,把冯国征的话转述了一遍,嘱咐李荩宣:“冯国征说你坏话……你不要管他,政工人员得不到东西就眼红。你去买点烟酒或罐头送给他,糊着他的口,以免对别人乱说。”
  李弥在潍县城开办私人面粉厂,大量出售中饱私囊
  在潍县城,李弥开办了一家私人面粉厂——松山面粉厂,指派军部中校附员孔志坚负责。从解放区抢来的小麦,大都送进松山面粉厂。
  松山面粉厂加工的面粉,除了部队自用外,通过铁路大量运往济南、青岛,并在潍县城、坊子等地出售。卖得的钱款,落入李弥等大小官员的腰包。
  在第八军,只有团部以上的单位能够配发到“松山”面粉。团以下官兵吃的口粮,都是由兵站配给的小麦自磨粉或小米等,还有从济南、青岛等地运来的糙米。
  后来,胶济铁路青岛至济南全线断绝,粮食供给困难,李弥将“松山”面粉大量拿到市面上抛售,还两次派汽车将面粉运往青岛出售,借机大发横财。
  李弥还大量贪污军费。第八军每月从上面所领军费,由抢掠来的粮、物折款抵顶后,落入李弥腰包。
  李荩宣所知,李弥贪污的这些钱款,多数转到济南、青岛、上海等地,由他的亲戚刘子康、龙灿华等做投机生意,或进行走私。
  上行下效,1946年秋,一六六师四九六团团长李彬甫从潍县赶赴青岛,接运榴弹炮营。他借机动用卡车装运棉布4000匹,卖得的钱全部换成黄金,私存青岛。
  1947年春,李彬甫“扫荡”解放区时,抢来10多辆马车、30多条轮胎,安排书记官薛汉三卖得30多两黄金。薛汉三回忆,团里的副官姚福礼、刘龙章闲谈时曾告诉他,他们也替李彬甫变卖过物品,约计换购黄金80多两。
  出动一个团去抢烟,用汽车马车拉走烟叶数万公斤
  除了粮食,李弥看中的便是地方资源和特产。在淄川、博山、坊子抢煤,到益都又抢烟。
  1946年7月,输送团驻守益都期间,团长李荩宣每天派出一个营,庇护国民党益都县政府向老百姓逼粮。有一天,在益都县城以北约 15公里一带村庄,发现大批烟叶。
  李荩宣迅速调集马车100多辆、卡车2辆,全团出动,抢掠烟叶数万公斤,满载而归。国民党益都县自卫大队也收获不小。
  8月中旬,李荩宣又获知朱良镇附近存有一批烟叶。这次,他将消息报告了李弥。
  李弥通知荣誉一师师长王伯勋,派兵火速赶往朱良镇,搜抢烟叶上交军部。
  这天正下大雨,荣誉一师二团团长周藩奉王伯勋之命,率部由淄河店冒雨东进,当晚占领朱良镇。
  第二天,周藩派兵四处搜查,并未发现储存的烟叶,却搜到小麦、黄豆5000多公斤,当即抢运一空。
  其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晚上宿营时,一个班在所住民房院中擦枪,触发埋在地下的掷榴弹,全班非死即伤。第二天,周藩部下在附近的西良孟村捕获了两名“涉案人”,进行“法办”。
  这年年底的一天,周藩率团从昌邑过潍河,沿东岸北进,到达潍河入海口南约5里处,与三○七团会合。该团团长陈一匡称,军长派他来抢酒曲,听说此地酒曲很多。后来周藩听师长汪波说,军部运回了很多酒曲。
  抢掠食盐进行售卖 昌邑失守盐巴丢失
  1946年11月,第八军占领掖县,控制了海滨一带盐场,将大批存盐抢劫运往潍县等地售卖。
  在潍县火车站,第八军派有专人负责接收从掖县运来的盐。除了在当地销售外,大量转运到济南,上交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王耀武。
  参与运盐的胡开文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济南的盐比较缺乏,但究竟运了多少盐去济南,王耀武和李弥怎样分赃等,详细情况,我不知道。”
  胡开文回忆,1947年3月上旬的那几天,第八军抢运食盐达到了疯狂的程度,除原来规定每天派出40辆卡车外,李弥又命令两个汽车连以及榴炮营所有的大小卡车,全部出动抢运,大约又增加了卡车160辆。
  他们之所以如此疯狂抢运,是因为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所率大军强力反击,第八军快要支撑不住了。
  为抢回更多盐,李弥决定缩短运输线,将这些盐卸囤在昌邑县城附近。
  不料,解放军攻势迅猛,第八军不仅掖县守不住了,连昌邑也很快失守。李弥逃回潍县城,堆在昌邑的食盐又回到人民手中。
  不久,被暂时调往济南的荣誉一师团以上军官赶回潍县,参加作战检讨会。李弥对荣誉一师二团团长周藩讲:“存在昌邑的粮、盐很多,光是盐巴就有30万斤以上。没有抢运回来,都丢了,多么可惜呀!”
  其间,第八军直属特务营长李紫云瞒着李弥,指使部下抢到一批盐,偷运到潍县售卖,被人告到李弥那里。李弥下令严查,将李紫云撤职。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