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统照——与时代同步的文坛巨匠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王统照——与时代同步的文坛巨匠
  作者:李涛 周锦江 张彦 赵辉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笔名息庐、容庐。作家。山东诸城人。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他“思想进步,著作等身,小说、诗歌创作,著名于世,为人所称道。”(臧克家《王统照先生怀思录·序》)他是我国与时代同步的一位文坛巨匠。
  与陈毅的文坛佳话
  王统照先生是“五四”时期的进步作家。他在1921年就与沈雁冰、郑振铎在北京发起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1924年,他介绍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同志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当时,陈毅同志在北京中法大学读书,求学期间,他酷爱文学,翻译了许多法国文学作品,写了许多诗歌和小说,并试图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影响中国文学,因此写了许多文学理论文章,如:《论劳动文艺》、《对罗曼·罗兰及其英雄主义的批评》、《对法朗士的批评》等等。这些作品,大部分投寄给当时由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北京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王统照先生主编的北京《晨报》副刊《文学旬刊》。
  由于陈毅同志的文学主张接近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由此引起王统照先生的注意。就在这一年,王统照先生便介绍陈毅同志加入了文学研究会。王统照先生曾写一首诗《赠陈毅同志》,证明了这件事情:“谁知胜算指挥者,曾是当年文会人”。这篇诗章还告诉我们,他俩当时时常来往,交情颇深,已成为文坛上的一对挚友。他俩漫步在溪荫亭阁,谈诗论文,甚至争执着文学创作和国家的命运、前途。
  1957年,王统照先生因病仙逝,陈毅同志闻知后“不胜悼惜”,写下了一篇诗作《剑三今何在?》:“剑三今何在?墓木将拱草深盖。四十年来风云急,书生本色能自爱。剑三今何在?忆昔北京共文会。君说文艺为人生,我说革命无例外。剑三今何在?爱国篇章寄深慨。《一叶》《童心》我喜读,评君雕琢君不怪。剑三今何在?济南重逢喜望外。龙洞共读元丰碑,越南大捷祝酒再。剑三今何在?文学史上占席位。只以点滴献人民,莫言全能永不坏。”从这一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俩的挚友真情和王统照先生的进步思想与追求。
  “不要置地、要劳动、要平等!”
  1926年秋,王统照先生在北京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后,便怀着沉重的心情赶回家乡—山东诸城相州镇。回家一看母亲病卧不起,更是难抑痛楚,唯恭守床前竭尽独子之孝。一天,母亲对他说:“自从你父亲过世,你出去求学,家中只有我一个妇道人家主持,很是不便。你还是回来的好,家中的一切财产只有你来继承。我现在病成这个样子,八成好不了了,你不回来咋办?”王统照先生见母亲如此悲观,心里十分难过,便安慰道:“这次回来,我不准备走了。”话虽这么说,但对母亲提出的问题,他却另有主张。
  王统照先生的母亲病重期间,他主持家务。管家曾多次请示买地,加租等事他都一一回绝。但又担心长此以往会被母亲发觉,便叮嘱家里人:“不要把这事情告诉母亲,以免她老人家病情加重。”并将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讲给家里人听,嘱咐道:“以后,一不要置地,二要劳动,三要平等。”还再三强调:“这是大势所趋。”
  王统照先生这次回家表现出来的政治态度,为他以后写作著名长篇小说《山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回忆这段时日时,曾指出:那时,我“对人生苦痛的尖刺愈来愈觉得锋利,对解决社会困难的希求也愈来愈加迫切。”(《王统照短篇小说选集·序言》)
  爱惜粮食、同情贫民
  王统照先生的母亲,贤惠而文雅,通文墨,懂诗画,喜爱小说,善讲故事,是王统照先生走向文学道路的启蒙老师。1927年3月不幸病故。
  王统照先生是位孝子。母亲病重期间,曾多次返回故里服侍。相依多年的母亲故去,他心里十分的悲痛。他为母亲守灵、尽孝,按照当地的葬俗,进行了一系列的悼念活动,直到6月,才为母亲出了殡。
  出殡那天,他们王家族人找“风水先生”查定了日子,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偏巧,出殡前后,阴雨连连,所经之路泥泞难行。王家是诸城相州有名的大地主,是个大户,人口众多,照习俗还需要在十字路口摆上供品,为逝者在这里烧香、烧纸、磕头,还要抬着沉重的木棺在这条路上行走。管家面对这种情况很是着急,他想从潍河(距相州镇很近)推沙子铺路。但当时的运输工具很落后,是木制的独轮手推车,前后两人,后推前拉。这样的车子在泥泞的路上空着都拉不动,又怎么用它运沙子呢?后来管家又提出了用粮仓的谷子铺路的办法,这样既现成,又体面。于是便向王统照先生禀报了这个想法。不料,王统照先生不但不同意,还严厉的批评了管家:“这是浪费!奢侈!”然后稍加思索,果断地答复:“可以用麸子嘛!”管家回话:“没有麸子。”王统照先生坚定地说:“换麸子铺路,也不能用谷子!”
  管家深知“二爷”(王统照在他王家大排行老二,因此人称他“二爷”)说一不二的脾气和爱惜粮食,同情贫民的一贯思想。没办法,只好依照“二爷”说的办,用王家的谷子换老百姓的麸子,铺路出了殡。
  书法劲秀但从不吹嘘
  郑振铎先生在《悼王统照先生》一文中指出:“他从来不自己吹嘘,所以,知道他会写字的人很少。其实,王统照先生的字写得很劲秀,一手褚河南,深得其神髓,在今日的书家里,他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一位。”著名诗人臧克家也曾称誉他:“写一笔好字,为侪辈所赞许。”王统照先生的书法功底深厚。他自幼学习唐朝书法家褚遂良,每日坚持习笔数页,多年不辍,练就了一手流畅丰艳,变化多姿的大家风采。因此,博得其生前好友的赞赏。郑振铎先生曾请王统照先生替其在上海编写的《中国版画史》书长序,足足一万字,首尾如一,无一划败笔。笔力遒劲凝练,力透纸背。遗憾的是,这一手迹大部分已遗失了。我们只能见的郑振铎和鲁迅重印的《十竹斋笺谱》后面所附的郑振铎的一篇跋,那就是王统照先生的手笔了。
  王统照先生善楷书、行书、亦喜大草。他的书法虽学褚遂良,但又具运笔迤俪而流畅舒展;笔锋平淡而见其险绝的特色。他所题济南千佛山一牌坊横匾“齐烟九点”,就颇见王统照先生的书法风韵。他给人以字势雄强、苍劲有力、隽秀英俊、壮实饱满之感。
  王统照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五十多年了,但是,他好象还活着,他留给我们的文学作品与时代同步的进步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