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统照——与时代同步的文坛巨匠
作者:李涛 周锦江 张彦 赵辉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笔名息庐、容庐。作家。山东诸城人。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他“思想进步,著作等身,小说、诗歌创作,著名于世,为人所称道。”(臧克家《王统照先生怀思录·序》)他是我国与时代同步的一位文坛巨匠。
与陈毅的文坛佳话
王统照先生是“五四”时期的进步作家。他在1921年就与沈雁冰、郑振铎在北京发起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1924年,他介绍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同志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当时,陈毅同志在北京中法大学读书,求学期间,他酷爱文学,翻译了许多法国文学作品,写了许多诗歌和小说,并试图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影响中国文学,因此写了许多文学理论文章,如:《论劳动文艺》、《对罗曼·罗兰及其英雄主义的批评》、《对法朗士的批评》等等。这些作品,大部分投寄给当时由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北京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王统照先生主编的北京《晨报》副刊《文学旬刊》。
由于陈毅同志的文学主张接近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由此引起王统照先生的注意。就在这一年,王统照先生便介绍陈毅同志加入了文学研究会。王统照先生曾写一首诗《赠陈毅同志》,证明了这件事情:“谁知胜算指挥者,曾是当年文会人”。这篇诗章还告诉我们,他俩当时时常来往,交情颇深,已成为文坛上的一对挚友。他俩漫步在溪荫亭阁,谈诗论文,甚至争执着文学创作和国家的命运、前途。
1957年,王统照先生因病仙逝,陈毅同志闻知后“不胜悼惜”,写下了一篇诗作《剑三今何在?》:“剑三今何在?墓木将拱草深盖。四十年来风云急,书生本色能自爱。剑三今何在?忆昔北京共文会。君说文艺为人生,我说革命无例外。剑三今何在?爱国篇章寄深慨。《一叶》《童心》我喜读,评君雕琢君不怪。剑三今何在?济南重逢喜望外。龙洞共读元丰碑,越南大捷祝酒再。剑三今何在?文学史上占席位。只以点滴献人民,莫言全能永不坏。”从这一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俩的挚友真情和王统照先生的进步思想与追求。
“不要置地、要劳动、要平等!”
1926年秋,王统照先生在北京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后,便怀着沉重的心情赶回家乡—山东诸城相州镇。回家一看母亲病卧不起,更是难抑痛楚,唯恭守床前竭尽独子之孝。一天,母亲对他说:“自从你父亲过世,你出去求学,家中只有我一个妇道人家主持,很是不便。你还是回来的好,家中的一切财产只有你来继承。我现在病成这个样子,八成好不了了,你不回来咋办?”王统照先生见母亲如此悲观,心里十分难过,便安慰道:“这次回来,我不准备走了。”话虽这么说,但对母亲提出的问题,他却另有主张。
王统照先生的母亲病重期间,他主持家务。管家曾多次请示买地,加租等事他都一一回绝。但又担心长此以往会被母亲发觉,便叮嘱家里人:“不要把这事情告诉母亲,以免她老人家病情加重。”并将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讲给家里人听,嘱咐道:“以后,一不要置地,二要劳动,三要平等。”还再三强调:“这是大势所趋。”
王统照先生这次回家表现出来的政治态度,为他以后写作著名长篇小说《山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回忆这段时日时,曾指出:那时,我“对人生苦痛的尖刺愈来愈觉得锋利,对解决社会困难的希求也愈来愈加迫切。”(《王统照短篇小说选集·序言》)
爱惜粮食、同情贫民
王统照先生的母亲,贤惠而文雅,通文墨,懂诗画,喜爱小说,善讲故事,是王统照先生走向文学道路的启蒙老师。1927年3月不幸病故。
王统照先生是位孝子。母亲病重期间,曾多次返回故里服侍。相依多年的母亲故去,他心里十分的悲痛。他为母亲守灵、尽孝,按照当地的葬俗,进行了一系列的悼念活动,直到6月,才为母亲出了殡。
出殡那天,他们王家族人找“风水先生”查定了日子,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偏巧,出殡前后,阴雨连连,所经之路泥泞难行。王家是诸城相州有名的大地主,是个大户,人口众多,照习俗还需要在十字路口摆上供品,为逝者在这里烧香、烧纸、磕头,还要抬着沉重的木棺在这条路上行走。管家面对这种情况很是着急,他想从潍河(距相州镇很近)推沙子铺路。但当时的运输工具很落后,是木制的独轮手推车,前后两人,后推前拉。这样的车子在泥泞的路上空着都拉不动,又怎么用它运沙子呢?后来管家又提出了用粮仓的谷子铺路的办法,这样既现成,又体面。于是便向王统照先生禀报了这个想法。不料,王统照先生不但不同意,还严厉的批评了管家:“这是浪费!奢侈!”然后稍加思索,果断地答复:“可以用麸子嘛!”管家回话:“没有麸子。”王统照先生坚定地说:“换麸子铺路,也不能用谷子!”
管家深知“二爷”(王统照在他王家大排行老二,因此人称他“二爷”)说一不二的脾气和爱惜粮食,同情贫民的一贯思想。没办法,只好依照“二爷”说的办,用王家的谷子换老百姓的麸子,铺路出了殡。
书法劲秀但从不吹嘘
郑振铎先生在《悼王统照先生》一文中指出:“他从来不自己吹嘘,所以,知道他会写字的人很少。其实,王统照先生的字写得很劲秀,一手褚河南,深得其神髓,在今日的书家里,他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一位。”著名诗人臧克家也曾称誉他:“写一笔好字,为侪辈所赞许。”王统照先生的书法功底深厚。他自幼学习唐朝书法家褚遂良,每日坚持习笔数页,多年不辍,练就了一手流畅丰艳,变化多姿的大家风采。因此,博得其生前好友的赞赏。郑振铎先生曾请王统照先生替其在上海编写的《中国版画史》书长序,足足一万字,首尾如一,无一划败笔。笔力遒劲凝练,力透纸背。遗憾的是,这一手迹大部分已遗失了。我们只能见的郑振铎和鲁迅重印的《十竹斋笺谱》后面所附的郑振铎的一篇跋,那就是王统照先生的手笔了。
王统照先生善楷书、行书、亦喜大草。他的书法虽学褚遂良,但又具运笔迤俪而流畅舒展;笔锋平淡而见其险绝的特色。他所题济南千佛山一牌坊横匾“齐烟九点”,就颇见王统照先生的书法风韵。他给人以字势雄强、苍劲有力、隽秀英俊、壮实饱满之感。
王统照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五十多年了,但是,他好象还活着,他留给我们的文学作品与时代同步的进步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