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白浪河两岸的沧桑巨变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潍坊白浪河两岸的沧桑巨变
  作者:付生 来源:潍坊晚报
  今天的潍坊,在喧嚣繁华的背后,已很难寻找自然的宁静。透过这些老照片,看到现今已被钢筋水泥替代了的这些老房古居,对历史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眼前的这座城市,既如此陌生,又如此熟识。数十年的历史变迁,一同亲身经历见证。在无言地袒露出对韶华已逝的无怨无悔的情感,兴替变换之间折射出的这座古城的历史情愫,无时无刻不在渲染着我,温情与苍凉之间,也让我感喟不已,带给了我多少深厚而复杂的感受。
  一直相信,一个城市乃至一条街道,都有它的独特的气息。从这些已泛黄的老照片中,联想起小石桥那斑驳的石头路、热闹的老潍坊大集、还有做梦都想天天吃的朝天锅……
  漫步城区的白浪河旁,所过之处,皆是炫目的光与影对过往无限的追忆。再来到这儿时走过的城门洞,徜徉在这片平凡静谧、镌刻着上溯文明历史文化的古城墙旁,依稀看到小伙伴玩耍的身影。历经风雨,而今内心愈加从容淡定,最难以割舍的还是对老建筑的眷恋……
  老城墙
  提起老潍坊的城墙,现在的人们,很自然的就会想起白浪河畔、亚星桥两侧的城墙。而这几段城墙,在1987年修建市区白浪河公园时,已经对它进行了全部重修,旧貌已不复存在。而要重提往日老潍坊的城墙,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它的由来。
  现在的潍坊,建国前为潍县县治。据史料记载,汉代创建土城,时称北海郡,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始修石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建东关,1866年(清同治五年)竣工。西城和东关坞以白浪河相隔,西城城墙用石块砌成,呈龟甲状,设四处城门,东曰朝阳门,西曰迎恩门,南曰安定门,北曰望海门,城墙四隅各有角楼和炮台。后经多次修整,使城墙平均高3.7丈,厚2.6丈,周长1235.3丈,垛口1600多个,城外护城河宽2丈、深5尺,老潍坊有形容人的脸皮厚为“城墙拐弯加三尺”之说,也说明了城墙的厚实。东南角城墙上有文昌阁和魁星楼,东北角城墙上建有北极庙,西北角、西南角城墙上有南极庙和武昌庙,庙中祀有神灵,传说颇多。民国23年(1934年)拆除东门城楼和瓮城新建四面“哥特”式标准钟,民国24年在钟楼上的这座标准钟,计时鸣钟,声传数里。
  东关城墙用三合土夯造,类似蛇皮,与西城的龟背状,巧妙地形成了“龟蛇相依”城市布局。东关坞有七楼八阁九街十八巷之说,七楼即七个城门楼:东曰升曦门,西曰庆城门、通济门,西南曰奎文门,南曰鸣凤门,西北曰耀武门,北曰游麟门八阁为玉皇阁、镇武阁、三官阁、王母阁、白衣阁、三元阁和两处观音阁;现仅存的三元阁门洞位于潍县东关鱼市街西端,又名鱼店阁、绿瓦阁,建于明初,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重修,阁内有许多叙述关羽生平事迹泥塑。
  先说一下老潍坊城里的城墙:在我儿时的记忆当中,城里的西边部分和北边部分还没拆除,基本上还保留着解放潍县战役时留下的模样,墙面到处是被枪弹留下的弹坑,垛口及墙砖已全无踪影,上面长满了荒草和野生的酸枣树,只剩下光秃秃的黄土路面和被人们取土留下的一个个深坑洞穴。记得在撞钟院前街靠近城墙的地方路南侧,有一家摊煎饼的小店,加工一斤玉米面只有2分钱。据我所知那是在城里唯一的一家了,一般我隔一段时间就去一次,有两位老奶奶在不住的忙着,因来加工的人多,我只好将带来的面子过秤付钱后,便爬上高高的城墙去玩耍去了。从城墙上向西望去,一望无际的麦田尽收眼底,城墙脚下,月河水清澈见底,我与城墙上玩耍的孩子们嬉戏打闹着,好不开心。
  大概在1972年的时候,西月河被填平修建了现在的月河路西城墙被拆除,在城墙根上建起了潍坊的第一批红砖(炉渣砖)四层楼房,即现在的月河楼,我家所在的坝崖北街上的街坊邻居,大概有十多家住户因东风桥重建碍事,便迁居到了这片楼上。在当时成为潍坊人最羡慕的楼房。
  而城北边的城墙,则比较幸运了。我的中学时代,就在城墙北侧不远的潍坊五中度过,那时的北城墙上面,还竖有一个废弃的、锈迹斑斑的铁塔,我们叫城墙铁架子,好多爬梯上的把手已经缺失。这可是潍坊的最高建筑物,放学后,我们同学好友经常爬到铁塔的顶端瞭望,全城美景尽收眼底,在能见度好的时候最远处可看到南边的飞机场。在向阳路北首城墙南侧的一个院落,建国前是潍县的县治,建国后则是潍坊的公安局所在地。于1984年的时候向阳路向北延伸,开通后城墙成为了两段,现已作为潍坊城区内的历史遗迹予以保留。现在到向阳路潍城公安分局附近,还能看到。
  记忆当中,东关的南边部分城墙还有部分残垣(即现在的银座商城位置),那时因经常到体育场开运动会,曾抄近路从这里爬上爬下。再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白浪河畔的这几段古城墙了,这几段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那就是因南北下河街地势比较低洼,雨季来临,河水形成倒灌,需担当起拦水抗洪的重要作用。印象比较深的是在1974年夏天,多日的连绵阴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白浪河水量激增,河水暴涨,白浪河上的六座桥梁,除东风桥和健康桥之外,大石桥、小石桥、保安桥和胜利桥等都被洪水淹没,而通济门、奎文门因门洞的防洪闸板全部挡上,才使南北下河街上的居民免遭洪涝之灾。而河对面的南北坝崖街上的居民就损失严重,不少房屋坍塌进水,家具也被冲走。
  现在,静静的白浪河边那斑驳沧桑的潍县老城墙,已成为潍坊历史文化古城的象征。成为一张打造潍坊文化强市、经济强市的风景名片。而提及这次的洪水灾害,就不得不说一下受伤最严重的的小石桥……
  小石桥
  小石桥,也就是通济桥,俗称小石桥。是在东关古城墙上通济门外连接潍城、奎文两区的一座小桥。据史料记载,原有一小石桥,民国23年(193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建筑。由当时的潍县县长厉文礼监修,那时的国家正处于国外列强入侵时期,国贫家穷,钢筋、洋灰(水泥)等所用材料全部是进口,耗费了大量的民间资金和劳力才修建而成,历尽风雨沧桑七十五载,它承载了潍坊过去苦难的经历,也承载了潍坊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而地基已经下沉、桥面明显倾斜,已成为一座危桥的小石桥,严重威胁到行人的安全。在1987年白浪河公园修建时,就停止了作为交通桥梁的使用,形同虚设。作为白浪河上的一道风景,更是与其不能相称,去年开始的白浪河治理改造才将其拆除。而对于留有我儿时梦想,寄托童年美好记忆的小石桥,对它的消失与重建,更是悲喜交加、思绪万千……
  在儿时的记忆中,小石桥曾经消失过一次,那是在1974年夏天,连续的降雨天气已持续了十天左右。在这个风雨交加的深夜,美梦中的我突然被家人叫醒,懵懵懂懂的发现舅舅、姨夫等家里的亲戚都来到了我们家,被告知现在河里发了大水,让我跟姐姐妹妹等赶紧到姥姥家躲避一下,等走到大门口一看,通济门上的城门洞已上好防水闸板,河水已没过小石桥的桥面,小石桥已完全消失了踪影;南边东风桥那高大的桥墩也不见了踪影,洪水从桥墩上的分水孔穿流而过;浑浊的河水携带着杂草树枝等,滚滚向北流去。北坝崖街小石桥以南路段也全被淹没,街面已无法通行,没办法只能将后窗户的铁窗棂拆掉,从和平路走掉。直到第二天的上午七八点钟才回到家里,这时的水位已回落到小石桥桥面以下,街面也已恢复,但已是一片狼藉,泥巴、烂草、杂物到处都是,多处沿街的河堤已经坍塌,河边的几处房屋也已被洪水吞噬。大街上的有线广播喇叭,还在不断地播放着上游水库提闸放水的通告。但见这时的小石桥依旧巍然挺立,上面熙熙攘攘地占满了打捞漂浮物的人群,场面非常壮观,好不热闹。
  经过这次的洪水考验得知,城区白浪河上的六座桥梁,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损伤,国防桥(现健康街桥)西首桥面损毁严重,部分已坍塌;东风桥(现亚星桥)1973年7月1日重建通车刚刚一年,部分桥拱上的构造柱就出现了裂痕,之后就加上了钢箍;北面的大石桥(现福寿街桥)石块被冲的七零八落,惨不忍睹,其余暂不一一赘述。就说这小石桥,在洪水过后,已能看得出桥面明显向东倾斜,混凝土内的鹅卵石已显露在外面,甚至有几根桥墩已能看到里边的钢筋。即使这样,人流、车辆等依旧从桥上通过,继续毫无怨言地为人们提供着方便。
  儿时的小石桥,在我们老街坊心中,就是我们北坝崖街上的一个院落、一个消遣纳凉场所。夏季夜晚来临时,说书的、唱戏的,下棋的等人群坐满了桥面,好不惬意。游泳时,我们当作跳水台;放风筝时,我们当作放飞观礼台;垂钓时我们当作钓鱼台;龙舟比赛时,我们当作擂鼓助威台……令人高兴的是,市委、市政府为将世界风筝都---潍坊打造成一个生态绿色家园,借潍坊市张面河、虞河、白浪河三河治理改造的春风,决定将它拆除重建,使之成为白浪河滨水景观带上不可或缺的亮点……
  大集
  说到小石桥,就不得不提一下桥西头的老潍坊大集,在潍坊的坝崖北街与北大街路口附近(现今的白浪河福寿桥西首南侧),小石桥西首一个叫老驴市的地方,老潍坊人也称为裤裆,是一个三叉路口,那是我上小学时的必经之路。每当农历的逢五派十,从四乡八邻赶来的熙熙攘攘的人群,蜂拥而至,与过往车辆混在一起,挤的大街水泄不通。当时就有“买不着、上潍县,卖不了、上潍县”之说。每当这天,我只好提前从家里走出去上学,以免迟到。当时的顺口溜,就证明了人们来自路途的遥远:“起了个早五更,赶了个晚大集,买了个萝卜当了个梨,咬一口、是辣的,回去换了个带把的……”。经营炉灶钩铲的、钉驴掌的、开朝天锅的、卖烟叶、蔬菜水果、粮食食品的等等各式的摊位,与夹杂其中一些操着各种口音叫卖声的部分流动商贩,如算命的、修伞的、卖猪胰子的以及还有口似悬河、打场子卖艺的杂耍艺人等,叫喊声与各种气味掺杂在一起,使整个集市到处是人潮涌动、嘈杂不堪、热闹非凡。
  那时候,在大集上我最喜欢看的就是练武功、耍杂耍的卖艺人了。记得当时在潍坊有个叫赵二愣的师傅,此人无正当职业,常年以卖艺为生,为人风趣幽默,言谈妙语连珠,武功甚是了得。据说在他年轻的时候,就能将缠绕在他身上的五圈铁丝挣断,我经常见他在集市上所练的功夫那就是绳镖了。将一个钢制镖头用三米多长的绳子拴住,在身上缠绕飞舞几圈后,准确无误地打在了一个离其二、三米开外、放在一个酒瓶子上面的苹果上,顺手一带,便将苹果拿在手中,酒瓶子却纹丝不动。惊呆的围观者突然爆发出一阵阵叫好声,惊嘘声赞赞不绝。紧接着,便拿出了一些包着自制的薄荷糖块的纸包,分发给大家。此糖我也吃过,乃是用地瓜油加薄荷制成。有钱的人可随意拿上几角或几分钱表示谢意,无钱的人也会叫一声好来捧个人场。随后,赵二愣师傅便拿起大刀片,先说一通练大刀时的注意要领:耍刀时要刀背朝里、刀刃靠外,不然就会将自己的脑袋割下来了等等,说得大家哄堂大笑。虽然是一些大实话,其后想一想不无道理,假若孩子们模仿,那是很危险的。最后再表演一通长拳短打,以示对人们表示感谢。收摊散去时,大家意犹未尽,好多人还跟出去老远,以示敬仰之心。
  我最喜欢吃的那算是朝天锅了,那时的朝天锅,还只是潍坊大集的一个摊档,不像是现在在正规的店铺里经营。在集市上支起一口大锅,人们围锅而坐,锅里边煮着猪的各种下水、杂碎、肺、肠、肝、猪头肉等等,在锅里翻腾着,锅边上是宽锅沿,放着盐、胡椒、葱末和香菜,如果要吃,都是论几卷收钱。好多来吃的人们都自己带着干粮,或者是大饼、煎饼。你交上五分钱便可坐下吃上一卷大饼卷肉,汤是不要钱的,可尽情喝个够,但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你不能离开座位,若离开表示你已吃饭结束。好多外地来赶集的人,交上一卷大饼的钱后,便拿出自己带的干粮泡在汤里,连吃带喝没够,甚至有人尿了裤子都不起来……没办法,那时候人们因生活困难,常年吃不上一点油水,吃上一顿朝天锅,就算是最大的享受了。
  潍坊的大集,仿佛是昨天的事,回想起来,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现在人们购物,早已被现代化的超级市场和便利店所替代;地摊式的朝天锅,现今也已成为了饭店的一道特色小吃,部分星级酒店还作为招牌经营;而街头的武术表演,也早已不见了踪影,只有在孩子们电脑中的游戏里寻觅它了……
  一座城市最迷人之处,在于它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古老的城墙、像一串亮丽的珍珠镶嵌在白浪河滨水景观带上,它又像一位饱经风霜又沉默无语的老者,时时刻刻在感受着美丽风筝城---潍坊日新月异的变化,昂首期待周围与其争辉、钟鼎显赫的现代建筑杰作的涌现。时光穿梭,纷繁斑斓,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巨大的对历史、对过去的遗忘。在老照片深处,看到的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而更能彰显出的是老潍坊历史文化的诱惑和风采。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