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大集绵延400多年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潍坊大集绵延400多年
  来源:潍坊晚报 2012-11-23
  传统意义上的大集是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定期在固定场所进行的摆摊式商品交易活动,这类固定场所就是俗称的集市。传统的集市一般都有约定俗成的固定交易日期,即俗称的集日。当然也有的集市因为人气旺盛,天天都有交易活动,这类集市称为日集。城市潍坊一带有记载的大集出现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至1620年)。从那时起到现在,城市潍坊一带有记载的大集已经绵延四百多年了。
  房屋和人口日渐稠密导致大集数量减少
  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乾隆年间,潍县境内有分布在潍县城及其附近关厢地带的集市,也有分布在潍县农村集镇里的集市。潍县大集是对分布在潍县城及其附近关厢地带集市的统称。自明代万历时期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开放潍县为商埠的三百多年时间里,潍县大集的构成数量也是变化纷繁的。
  明代万历年间,构成潍县大集的集市共有18处。分布情况分别是:潍县城和东关各设有7处集和1处市;南关和西关各设有1处集。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1662至1722年),构成潍县大集的集市锐减为9处,整整减少了一半。分布情况分别是:潍县城仅存1处市;东关的集减少到4处并继续保留1处市;南关和西关继续保留1处集;增设1处北关集。这种状况至少持续到乾隆年间(1736至1795年)。这个时期潍县城内撤销全部集以及东关集数量减少的原因,是潍县城和东关一带的人口和建筑物分布越来越稠密,用于集市贸易的空闲土地越来越少了。
  由明代直到清代乾隆时期,构成潍县大集的各个集的具体所在位置都没见记载。两个市的位置则分别位于潍县城内大十字口(今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向阳路口)和东关大街十字口(今潍坊市奎文区东风东街与南、北下河街交叉口),没有什么变化。
  清代末年潍县开放为商埠前后,构成潍县大集的集只剩下了沙滩和南门两处。这个时期城市潍坊一带集市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仍然是潍县城和东关的房屋和人口越来越稠密,以至于东关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成与潍县城隔白浪河正对、面积与潍县城不相上下的东关坞。由于用于集市贸易的空闲土地越来越少,潍县大集的大部分交易活动就不得不退出潍县城和东关坞了。虽然集市数量锐减,但清末以后包括整个民国时期,潍县大集无论是占地面积、经营规模、行业数量还是对当地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对周边各地经济的辐射作用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
  按照相关记载,民国时期构成潍县大集的“市”(前面冠以地名的市,非行业市肆)都是早市,每天清早和上午都有交易活动;而构成潍县大集的“集”,则只在逢集日开放、或者既存在每天开市又存在逢集日才开市的行业。这应该是当时潍县大集的“市”和“集”的区别所在。照此推理,这个区别也应该延及民国以前的潍县大集。
  买不着上潍县,卖不了上潍县
  民国时期,潍县大集不仅在城市潍坊的前身——潍县周边的十几个县如雷贯耳,在山东全省乃至国内都是赫赫有名的。它的名声之所以显赫,主要是因为那时的潍县大集,无论是规模、牵涉的行业还是对地方经济的作用以及对周边各地的辐射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集所不能企及的。
  这个时期潍县大集的特别之处在于,构成潍县大集的各个集和市,不但在地理结构上与潍县两纵两横工商业街道所形成的商圈完全连为一体,而且在职能和作用上也相互补充。
  周边各地的农民到潍县大集上卖掉农副产品,然后就近在大集上和工商业街道店铺里买回生产生活用品。各地的购货商及普通消费者到潍县赶集的原因则是潍县大集与工商业街道一块儿逛,需要什么买什么,方便得很。工商业街道上的工厂、作坊、商号和店铺需要的基本生产原料如棉纱等多就近到潍县大集上采购,加工好的产品也就近到大集上出售。
  潍县大集与工商业街道整体相连,购、销一条龙的格局形成了特色独具的城市经济流通系统,具有便利、快捷的集散能力,赢得了“买不着上潍县、卖不了上潍县”的名声。从潍县开埠到1948年潍县战役爆发前,潍县大集是城市经济流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载体,它在集散包括舶来品在内的工业产品、各行各业生产加工原料和生活用品,提供餐饮娱乐休闲服务,满足当地市民和外来人员生产、生活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的综合功能是其它任何载体所无法替代的。因而在这一时期,潍县大集一直对本地工商业者和市民、周边十多个县的农民及全国各地的客商具有强劲的吸引力。每逢集日,赶集者可达十万人左右。
  现在,城市潍坊一带的人们饭后茶余所津津乐道的潍县大集,一般是特指民国年间设在潍县白浪河沙滩、潍县南门(安定门)外、鱼市街、下河街和棋盘街等处的集和市。其中,沙滩集因为占地面积广、行业分布多、人气旺而成为潍县大集乃至潍县地方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农历逢二、逢七是潍县大集约定俗成的集日。但构成潍县大集的各个集和市却几乎每天都有交易活动,只不过逢集日外来人员较多,显得更加拥挤热闹而已。
  沙滩集原址位于今潍坊市白浪河保安桥至大石桥段的两岸及河床上,总长超过1.4千米;南门早市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胜利西街向阳路口及其附近地带;鱼市街于2008年整体拆除,原址仅存东关西北圩门(绿瓦阁)遗迹。这些地方历史上的集和市目前都已无迹可循;下河街即今潍坊市奎文区南下河街、北下河街,目前都是潍坊CBD白浪河东岸组团内的街道,棋盘街即今潍坊市潍城区棋盘街。这三条街道都是作为潍县大集行业市肆和专业市场所在地的原址、原名保留的街道。
  解放后潍县大集改称潍坊大集
  1948年4月,潍坊特别市设立,潍县改称潍坊,潍县大集也相应改称潍坊大集。
  明、清以来,白狼(浪)河在雨季经常泛滥成灾。民国时期每逢洪水泛滥,沙滩集、坝崖大街等城市工商业活动中心地带首当其冲。1949年8月,白浪河洪水又一次肆虐,彻底冲毁沙滩集。潍坊市随即安排沙滩集上的3383家工商业户整体迁往新开辟的东市场、西市场和丰产路一带。这样,作为原潍县大集重要标志和象征的沙滩集从此便成为了历史名词。
  东市场原址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白浪河西岸→民生西街→青年路→胜利西街→白浪河西岸范围内的一处建设工地以及盛和步行街一带。西市场原址在今潍坊市潍城区和平路→西市场三街→胜利西街→和平路范围内。丰产路一带包括今潍坊市潍城区向阳路的健康东街至人民街段、丰产路、丰西路两侧。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从沙滩集迁往东市场、西市场和丰产路一带的工商业户,按照国家的要求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并入潍坊市相关工商业企业中,东市场、西市场和丰产路一带便逐步成为居民区。潍坊大集的交易场所便设在了潍坊市大石桥西端以南、以北的白浪河西岸沙滩上。
  上世纪80年代初,潍坊大集迁至潍坊市北宫桥以北的白浪河两岸一带、北宫大街的北宫桥东端至和平路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潍坊大集迁至潍坊市卧龙街的潍州路至向阳路段、卧龙桥以南的白浪河西岸,后又延伸至潍坊市奎文区潍州路、四平路的北宫东街至卧龙东街段及北宫桥东端。因为妨碍这些路段的交通,大约从2005年起,有关方面数次搬迁、整顿,成效不大。今年,潍坊大集占用道路和桥梁的部分迁至潍坊市奎文区玉清东街四平路口以东路南处。潍坊大集卧龙桥以南的白浪河西岸部分则仍然逢集日正常开市,农历逢五、逢十为集日。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