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境内的古国名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潍坊境内的古国名录


  潍坊是中华民古老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南倚山,北临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不乏对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英杰。潍坊文化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历代一些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如管仲、晏婴、郑玄、孔融、苏东坡、范仲淹、贾思勰、李清照、郑板桥等出生在这里或在这里生活过. 翻开历史地图就可惊奇地发现,潍坊的古国竟象今天的各县区一样星罗棋布。
  爽鸠 季则 逄国爽鸠是少昊司寇的名称,又指他的封国,地处今昌乐县东南部。少昊是父系社会东夷的首领。至尧。舜时代,爽鸠氏为季则氏取代。商代。季则氏又为陵所来,建立起逄国,因陵的爵位是伯,故亦称公伯陵。商周之际,博兴一带兴起了蒲姑氏。逄国又为蒲姑所灭
  斟灌 斟(寻) 斟灌,据<<续山东考古录>>卷16"寿光条'说:斟灌国故城在东北四十里,称灌亭,一称东寿光城.今基灌店.今寿不留吕乡基灌村一带,即斟灌立国之处.距今约4000多年.斟(寻).据<<读史方舆纪要>>--潍县平寿条说:"西南五十里有斟城,古斟(寻)国. 上述二斟是大禹的后代,是夏朝统治者姒姓部落的两个氏族.自太康失国的到少康中兴.为王室的主要依靠力量,在夏朝上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章.
  寒国距今约4000多年,其统治中心在潍坊市寒亭镇.寒国是伯明氏所建的古老部落,寒浞不为国君所用,便投靠了后羿.后羿不修民事,寒浞将其推翻,夺取了王位,建立了寒国,为稳定统治局面,他把儿子浇封在过(今掖县境),把另一个儿子殪封在戈(今河南境). 少康中兴,逐步消灭了寒浞的势力,现在.潍坊市仍然有寒亭,浞河等古地名,有寒鼎,寒浞家等文物古迹.足以说明这里就是当年寒浞的统治中心
  诸国 早在夏代.诸城市境内就建立了诸国.初为姒姓国,到春秋时改为彭姓统治.其统治区域在诸城,安丘一带.
  杞国周朝建立后,求先贤的后代进行分封,从诸城的牟娄寻到大禹的后代东娄公,封在河南,建立杞国.西周末年,由于邻国的侵逼,杞在河南无法立足,便举国东迁,回到国君的祖籍(今潍坊市),后来在昌乐,安丘等地建国,现在安丘黄旗堡镇西南有杞国古城遗址,就是杞都城之一.春秋末年,杞国被楚国攻灭.
  淳于国周武王把安丘县东北部封给淳于公,建立淳于国.淳于公为姜姓,和当时的菜,纪等国为邻.春秋初年,从河南搬来的杞国不断侵逼,淳于无力抵抗,国君只好逃到外地避难,淳于国亡.
  莱国商代以前,莱国的统治中心在昌乐.临朐等县,东部直到黄县沿海地区.姜太公初封齐国,建都营丘(今昌乐县境内),离莱都较近,莱候曾多次率众争夺营丘.春秋时期,随着齐国的强大,齐国打败莱国,占有今平度县以西的领士,莱公被迫迁都黄县,称东莱.战国时,东莱亦被齐国吞并.
  纪国纪国是商朝在东方的与国,都城在今寿光县纪台乡,周灭商,纪国又臣服于周.春秋初年,齐国强大起来,逐步向东发展,纪国成为主要障碍,经过长期战争,到公元前690年,纪便被齐国吞并
  齐国周朝建立后,封姜太公为齐候,建都于营丘(今昌乐境内),后来齐国又迁都于今淄博市临淄区.齐国初建时,潍坊西部一些地区便由齐国统辖.随着势力的增强,齐国逐步统一了许多邻国.到春秋末年,今潍坊市所辖各县区都成为齐国的领土.
  秦汉魏晋南北朝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度,全国初设36郡,后逐步增至40余郡,辖1000县,潍坊分属胶东,临淄,琅琊三郡.今潍城,寒亭,坊子三区.昌邑,安丘,高密3县属胶东郡,青州市和寿光,临朐,昌乐等县属临淄郡,诸城属琅琊郡.西汉除袭秦的郡县制外,还实行封国制,国越封越小,到西汉末, 全国有130个郡国,1500个县,仅潍坊市就分属3郡2国,51个县.东汉时,潍坊市境内有20个县,分属青,徐二州和北海国,乐安国,齐国和琅琊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随有变动,但均属青,徐二州.
  隋唐五代宋金隋朝潍坊市地属三郡十四县,有些县已与现在各县相符了,北海郡移治益都县,原平寿县改称北海县,治所在今潍城,下密县治所在今寒亭区,寿光县,临朐县治所在今该两县县城,都昌县汉所在今昌邑县城,营丘县治所在今昌乐营丘,高密郡治所在诸城县,另辖安丘县,高密县,治所在今该两县县城,吾城县治所在今安丘县西部,东莞县在今诸城一带,唐承隋制,地方行政区划为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五代十国时期,形成道.州, 县,基本沿袭唐代.北宋改道为路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