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洪望
丁洪望(1935.2.25-1988.9.4)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诸城市沙戈庄村人。
他出身贫农家庭。高小毕业后,立志务农。1953年任本村民校教师。1955年任本村农业生产合作社主管会计。1957年担任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后,带领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苦战6年,填平了640亩“蛤蟆汪”,削平了150亩“火镰岗” ,治理了300多亩“沙包地”。1958年荣获“昌潍地区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59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任中共沙戈庄村支部书记。1966年10月当选为城关公社党委副书记。他大胆改革耕作制度, 改革种植技术。1966年沙戈庄村小麦单产达到257公斤,是全省第一个小麦单产达到《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要求的单位。同年出席全国农业科学实验代表会,荣获农村科学实验奖。从1974年开始, 他又推行了小畦大埂等一系列科学栽培管理技术,使小麦单产达到了425公斤。 同时,对玉米也进行科学种植,亩产达到500多公斤。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75年12月兼任诸城县农业办公室副主任。1980年当选为诸城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他所在的沙戈庄村粮食亩产就过了500公斤, 1985年达到956.5公斤,比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的142.5公斤增长近6倍, 全村人均收入达800多元, 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7年增加600多元,全村总收入达到176万元。
刘洪岗
刘洪岗(1906.10.10-1985.12.1)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高密县东辛庄人。
他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解放前,靠植棉兼打短工过日子。高密县解放后,他勤奋操作,改良植棉技术,棉花产量在全乡名列前茅。1949年冬,在高密县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 介绍了棉花丰产经验。1950年春,他联合5户农民组织起村里第一个长年性互助组。是年,全组平均亩产籽棉92.5公斤;他家的16亩棉田, 亩产籽棉102.5公斤,创全省最高纪录。1951年,出席山东省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被选为会议主席团成员,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52年他家34亩棉花平均亩产籽棉121.5公斤;其中2亩丰产田平均产籽棉301.25公斤,创全省高额丰产纪录。是年,他出席全省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他领导的互助组,荣获红旗奖。山东省农业厅编印《植棉能手刘洪岗》一书,推广了他的植棉经验。
他应邀赴诸城等地介绍棉花栽培技术。同年秋,他以其互助组为基础,办起全村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并任社长。1953年获华东区农业增产模范称号,在上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55年,刘洪岗农业生产合作社与大屯陈洪升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 成立大屯优胜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他任副社长。1956年、1957年,先后出席山东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会议,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在北京怀仁堂见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并一起合影留念。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后,他任东辛庄生产大队大队长,带领社员群众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使棉花产量持续增长。1963年、1964年,连续出席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1977年始,连任东辛庄大队棉花技术队负责人。
198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高密县人民政府聘为棉花生产顾问。1982年,被中共高密县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他曾任高密县第八、第九、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高密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李占鳌
李占鳌(1910.1.22-1982.3.14) 山东省劳动模范,安丘县泉二头村人。
他自幼家贫,15岁入塾学读书两年。1945年家乡解放,1947年在金堆区帮助征收粮食。1948年任金堆区粮库保管员。1950年调官庄区粮库,一人负责高家营分仓的全部工作。 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努力工作。经过3年的刻苦钻研,积累了“防得严,捉得勤”的捕鼠法,创造了夏粮“通风笼高温”及秋粮“敲打粮面,冷冻杀虫”等杀虫法,在全县首创无鼠无虫粮仓。 1954年又创无虫、 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的“四无”粮仓。
1955年他负责的高家营分仓全部成为“四无”粮仓,并与干群密切配合,使高家营成了无鼠雀存粮村。 被评为昌潍地区一等劳动模范和山东省一等劳动模范。
1956年3月、1958年7月先后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第二届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1956年出席全国粮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授予奖章。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次年又被邀请赴京参加国庆观礼。
张万祥
张万祥(1923-976) 原籍昌邑县南逄乡南马埠村。
他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作战勇敢,曾3次荣立三等功。后在战斗中失去左臂和右手,成为一等残废军人。1948年复员,安置在昌城东隅村居住,由国家供养。
回乡后,他以坚强的毅力和决心,天天磨练用胳膊干活。半截胳膊磨破了皮,汗水湿透了衣服,也全然不顾。一段时间后,他不但能料理自身的生活,还学会了用口衔笔写字。
1951年,上级号召恢复发展生产,建设新中国,政府分给他一份土地。自幼勤劳的张万祥不让别人为他“代耕”,坚持用残臂学着挑水、掘土、匀粪、捉虫、扶犁耕地等。 这一年,他响应上级号召,自己开荒3分地,并亲自挑水浇地,带动了群众性的生产运动。
1954年,他团结23户农民,组织起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年冬,他带领社员冒着风雪严寒,日夜不停地打井13眼,为抗旱夺丰收打下了基础。
1955年合作化以来,上级号召虫口夺粮,他无双手,捉虫困难,就用半截胳膊夹着长杆拨开豆叶,用脚指夹着豆虫扔到桶里,一天捉虫十几斤。秋天,播种小麦,为了多施基肥,他亲自挖湾泥,并背筐拾粪350多斤。
他积极参加社会工作,曾任互助组长、副村长、农业社社长、生产队长、大队长、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工作一贯积极认真,任劳任怨。
1958年以后,他领导技术队,开垦涝洼地30多亩,种植了水稻。利用壕沟、水溏,引种养殖了菱角、莲藕、螃蟹、鱼等,每年为集体增加收入4万多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第四生产队生产班子瘫痪,他自报奋勇担任队长,带领社员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在任队长的7年中,自己从来未缺过一天勤。因此,他领导的生产队顶住歪风邪气,夺得粮食亩产过千斤的成绩,成为全社的先进队。
1972年,他分管大队副业生产,白手起家办起了缝纫、理发、皮革、修理等十几个副业项目,当年纯收入3.5万多元。
他助人为乐,复员军人王桂原的母亲病重,他拿出自己的钱帮助治病。军属刘纪刚病故,无钱办理丧事,他听说后马上拿着钱送上门去。五保户王徐氏、残废军人祁云海、烈属孟于氏等老人的衣食住行,他都挂在心上,亲自照料。
他两次出席全国烈、军属,荣、残、复、退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4次出席省烈、军属,荣、残、复、退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曾被评为山东省革命残废军人一等劳动模范,授予“没有双手的劳动模范”、“全身是手的生产能手”的光荣称号。他还被选为第五、六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参加省和地区组织的报告团外出作事迹介绍。他的事迹,省、地、县多次举办展览,进行宣传表彰。
赵树槐
赵树槐(1906-971) 农民烟草专家,临朐县纸坊乡西朱堡村人。
他建国初期任互助组长、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过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先后被选为山东省第二、三、四届人代会代表。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苦心钻研黄烟栽培和烘烤技术,取得丰富的经验,是有名的“黄烟土专家”。
1949年,西朱堡村的黄烟75%死于黑胫病(俗称腰烂病),他决心探索黑胫病的防治办法。次年,从育苗开始,进行细心观察研究,发现黑胫病系由积水造成。
得出了“病从水上得”的初步结论。在烟苗移栽时,即采取起垄、开挖排水沟等措施,使黑胫病发病率下降。1951年至1954年,他连续进行试验,效果明显,于是“治病先治水” 的经验在全村推广。 1954年发病率降至8.6%以下。 1964、1965年,中国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工作组在临朐城关公社搞黄烟种植科学实验,推广赵树槐防治黑胫病的经验。 据对2.03万亩黄烟的调查,黑胫病的发病率降至5%以下。
他对“青花病”、苗床后期烟苗“窜高”、“老秸”等烟病的防治和田间管理、轮作换茬、烘烤等方面,都进行过研究,均取得成熟经验。1965年,西朱堡村黄烟亩产达到240公斤, 采用“先拿水后拿色”的烘烤法,烘烤时间缩短,烤烟质量提高。
他的经验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迅速推广。他先后到河南、云南、河北、山西、辽宁等地传授经验。为推广其烘烤技术,全国黄烟烘烤学习班曾在西朱堡举办;美国、阿尔巴尼亚等国的专家也来参观学习。1952年,他被评为山东省烤烟劳动模范;196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聘他为研究员;1964年,应邀担任《中国烟草》杂志社审定委员会委员。1965至196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等有关单位编印了《大力推广赵树槐同志烤烟高产优质经验》、《赵树槐同志烘烤金星6007烟叶的经验》、《赵树槐同志烤烟生产优质技术经验要点》等书,发行全国。
宋法钧
宋法钧(1910.9.28-1985.11.28) 山东省林业劳动模范,临朐县宋王庄村人。
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43年当地解放,担任村农救会长,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任村长,1953年后,任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主任。1959年任宋王庄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九山公社林场场长、公社党委委员。1962年至1980年,先后担任大队党支部委员、民政主任等职。
1951年,他和宋法言(原村林业队队长)等村干部带领宋王庄村群众在荒山秃岭安营扎寨, 开展治山绿化活动。苦战7年,植树造林16000亩,成活率达98%。
2000亩农田免除山洪冲刷,恢复农田300亩。养羊由300只发展到1200只。1956年、1959年,他两次出席全国林业战线先进集体和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国务院两次授予宋王庄植树造林先进单位称号,并奖励汽车1部,奖金300元。1959年,国家林业部、山东省林业厅的领导人陪同苏联专家邦达连柯到宋王庄参观万亩黑松林。
1960年2月在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 他被授予林业劳动模范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