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民择善而从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齐鲁文化有所不同 潍坊市民择善而从

  成功与否,源于性格;兴衰与否,源于文化。将来中国的城市竞争力的最高层次,就是文化层面的竞争。作为一个文化底蕴特别深厚、商埠文明渊源极深、工业基础相当深厚的城市,潍坊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应该推崇开放的齐国海洋文化,还是信奉保守的鲁国农业文明,还是选择二者兼容,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古齐长城的万般情结
  周灭商以后,为巩固东方的统治,首封齐、鲁于今山东境内。齐鲁两国大致以东西走向的泰山山脉为界,即山北为齐国,山南为鲁国,地盘基本相当。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的军事防线。始建于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 ,经齐灵公、齐威王不断增修,至齐宣王时基本完成。后来又加整修,先后历经400余年,比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还早数百年。其中,齐长城东段自博山、沂源交界处鲁山,经沂水、临朐交界处大岘山穆陵关,过安丘南、莒县北、五莲北、诸城境,至胶南县小珠山东北于家河村入海。也就是说齐长城穿潍坊的临朐、安丘、诸城而过,潍坊在古代分属齐鲁两国,目前的大部分辖区在原齐国境内。这本来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现在提起似乎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但在过去的几千年,独尊鲁文化,还是信奉齐文化?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潍坊人,她牵涉到潍坊人立世、创业的思想归属这个大问题。
  原来,从秦始皇开始一统天下,齐鲁在两国疆域上的融合并没有促使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真正交融,两者依然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因为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实在太大,很多观点甚至完全对立与矛盾。齐国是沿海文化类型,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鲁国是大陆文化类型,安于义理而厚重不倦,有似于山。所以现今山东各地区要么明显的倾向于齐文化,要么明显的偏重于鲁文化。现今的济南就在齐国的范围内,但济南这块土地的子民从整体上看更认同鲁文化,并成为鲁文化在山东的中心与代表,就连先前的齐国都城临淄,这一孕育齐文化的中心也成为鲁文化的重镇。齐文化当前在山东的据点仅余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地区,从历史上看其他三座城市百年前也仅仅是个小渔村、小码头而已,文化底蕴尚属浅薄,能否真正扛起弘扬齐文化的大旗,值得斟酌。同时,潍坊的各县市齐鲁文化的传承也等等不一,有时观念上的不同,归根结底主要还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齐鲁文化的不同之处
  首先是形成的社会基础不同:其一,自然环境不同。齐立国于今淄博市的临淄一带,这里北临渤海,东为半岛,是滨海半岛型环境。鲁立国于泰山之阳的汶泗流域,土地肥沃、湖河纵横,是较典型的内陆河谷型环境。齐、鲁立国的不同自然环境,对其立国方略、文化政策以及世俗民风产生重大影响:在经济上,齐有“鱼盐之利”,以商工立国,鲁有灌溉之利,以农桑为业;在政治上,齐国注重现实的需要和开拓,鲁国注重祖宗的成法和经验;在风俗上,齐国盛行海仙崇拜,鲁国注重对谷神的祈求。 其二,立国之君不同。齐姜太公出身微贱,曾“屠牛朝歌,卖食棘津”,有丰富复杂的社会经历,在佐周灭商中创出奇迹般的业绩。因而,他在建齐之初,能够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制定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立国之策。周公为武王之弟,自幼在制礼作乐的环境中长成,是宗法和礼乐制度培育出的王公贵族。他在制定鲁立国之策时,注重宗法,崇拜祖先,提倡述而不作。齐文化崇尚变革、创造,鲁文化偏于封闭、守成,应当与太公与周公个人的上述差异有直接关系。其三,对土着文化吸收的不同。齐、鲁所封之地虽同为东夷文化的范围,但齐地主要是莱夷和岛夷,鲁地受淮夷影响大。立国之初,齐国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文化政策,使齐地夷人的文化得以大量保留;鲁国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文化政策,使土着夷人的文化被大量的摒弃。
  由于以上原因,齐、鲁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两个不同风格、不同系统的文化型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齐重工商而鲁重农桑。姜太公以工商立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之时,实行“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政策,进一步确立了农工商各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齐重工商成为一条基本的政策。战国时代,齐国冶铁、冶铜、制陶、制骨、纺织、漆器等手工业皆已十分发达。鲁国重农。随着社会的变革,鲁国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其贸易交换始终不发达。考古挖掘至今,仍少见鲁币的出土,与齐国形成显明的对照。其二,齐重尊贤而鲁重亲亲。《吕氏春秋·远见篇》、《汉书·地理志》、及《淮南子》等书都记载了初封齐、鲁之时,太公与周公互问何以治国的话。太公曰:“尊贤”,周公曰:“亲亲”。这一治国方针对后世影响甚大,成为传统。齐历代政治家大都重视尊贤、举贤,管仲、晏婴都非贵族出身而掌齐国之政,成就大业。战国之世,齐相邹忌、军师孙膑、上卿淳于鬓都是出身低贱之人。而齐设稷下学宫,不分国籍与出身选七十六位人才为“上大夫”,且“高门大屋尊崇之”,更是在先秦列国中绝无仅有的尊贤壮举。鲁国立国伊始遵从了周公“尊尊尚恩”的方针,遂使鲁国建立起一整套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统治系统:侯、卿、大夫、士,层层封立,公族几乎控制了鲁国全部的政权官位,这在早期虽能保持政权的稳定,但随着“礼崩乐坏”春秋战国时代的到来,它又成为“祸起萧墙”、国力日削的根源。其三,齐尚变革而鲁重守成。齐国由“辟草莱而居”的滨海小国而为泱泱东方大国,走的是务实发展、因时而变之路。太公立国,不拘周法,“因俗简礼”开其端,管仲“政不旅旧”随其后,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的创新改革措施。战国之世,田氏代齐,既不拘姜氏之齐法,又能吸收各国之所长,重用人才,变法革新,富国强兵。鲁文化以“尚古”、“从周”为宗旨,以谨守周礼,“述而不作”,因循守旧为尚,以“周礼尽在鲁”为一种最高的追求。鲁国史上,也有改革家,但其环境所致,难于成功。儒家私学在鲁的出现,为学重传承、阐释,更使守成风气传扬下去。所以齐国总的来讲是追求霸业,追求富国强兵的。而鲁国一直追求的是礼乐教化,所以从春秋和战国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齐国一步一步地强大,鲁国一步一步地衰落。后来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鲁国到了战国时期已经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了。
  择善而从的历史必然
  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种种原因,齐文化失去她应有的光环,但完全可以称为中国遗失了的海洋文化。齐文化作为历史的存在,已经深深地沉淀在潍坊先民的血液灵魂、心理结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之中,其中的精华,对今天潍坊乃至全省、全国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共建,具有良多借鉴价值和启迪作用。
  因循齐文化的变革性特点,进一步求新、求变、求活,敢于超越前人,敢于突破自我,敢于打破常规。姜太公封齐时的“因其俗,简其礼”、“尊贤尚功”等社会变革举措,使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桓公称霸时的“相地而衰征”、“均田分力”、“四民分业”、“几而不征”等一系列系统而深刻的变革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威王时一改旧法,重赏严罚,开门纳谏,结果使齐国大治,一举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可以说,正是齐人有强烈的变革意识,运用变革性思维方式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才使齐文化常变常新,使齐国成为泱泱大国,雄距东方。
  因循齐文化的开放性特点,进一步开阔视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齐国从太公开始就大搞开放型经济。到了管仲相齐时,这种开放型经济有了长足进步和更大发展。管仲不但积极利用本国自然资源的优势,通过向梁、赵、宋、魏等国出售食盐以赚取丰厚利润,还“因人山海假之”,大做转口贸易,从中牟利。甚至为“聚天下之财”,管仲竟创造性地构建起了颇具现代经济雏形的“吸引外资”模式,充分利用齐国优质的服务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使“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纷纷到齐国来做生意。
  因循齐文化的重商特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弘扬齐文化的重商传统和当前壮大民营经济、优化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工作结合起来,做重商、亲商、安商的模范。齐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商业,善待商人。这在先秦诸国“重农抑商”的氛围里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姜太公大农、大工、大商,农工商并举,齐国才由地薄民寡的小国一跃而成为东方经济富庶之大国;以古论今,今天我们应摒弃“无商不奸”、“小人喻于利”的轻商思想,大力倡导“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的理念,真正形成尊重投资者,尊重纳税人的良好舆论氛围,努力营造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促进工商业的快速发展。
  因循齐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在商业活动中进一步兼容并蓄,注意吸收和容纳,既要尚利,也要崇德,大力倡导商业诚信,做到“诚信无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特点在齐文化中尤为明显。在处理“义”和“利”上,其他诸侯国或崇义,或尚利,都很一元化,只有齐国既坚持仁礼义,又高度重视物质利益和物质需求。今天我们在商业活动中倡导优质服务、礼貌待客,实际上是对儒家“礼”的批判性继承;所讲的信用、公平、兑现的观点,实际上是儒家“信”的体现。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讲货真价实的经济。与此相对应,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就是要在商业活动中讲诚信。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奸商成为过街老鼠,文化层次较低的“暴发户”逐渐在竞争中被淘汰,只有仁者风范的儒商最有竞争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1世纪里,诚信商业、儒商时代必将是中国的大趋势,今后的商战也必将是一场文化大战。
  我们不难看出,齐文化是一种崇尚改革开放,追求务实创新,主张崇德尚利的先进文化。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人们应该以齐文化为主导,还是继续以鲁文化为独尊?答案不言而喻。在这方面,潍坊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珍惜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把齐鲁两种文化进行科学的扬弃改造,使之成为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有力武器,高度开放,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和谐发展,努力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后记:真正的文化,我始终认为不是几处庙宇、几卷古书、几尊石像,而是刻在人骨子里惯性的思维方式。真正的文化研究,应该为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服务,而不是躲进小楼吟诗作赋孤芳自赏。纵观潍坊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是其中一个显着的特点,同顶一片蓝天,同样的机遇,同样的政策,差别为什么如此大呢?根子还在种种不同的地域文化上,从骨子里说还是齐鲁两种文化碰撞的物质反映。同时,我们还应该知道,姜太公初都营丘(昌乐境内),再迁寿光,三迁临淄,也就是说,齐国国策是在潍坊大地制定并成熟起来的,齐国的立国根本是“鱼盐之利”,淄博没有盐场,盐场就在我们潍坊正在开发的“三北”地带,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临淄作为齐国国都,历朝历代受到打压,以致变为鲁文化的重镇,老潍县却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城内人的行为习惯、处事风格、立世观点与城外的人们几乎截然不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齐文化受到屡屡打压后,还在民间顽强地生存着,信奉齐文化的人们在历史上某一个时期逐渐地向潍县县城靠拢,保存下了齐文化的原生态,这个课题值得现代潍坊人去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