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
潍坊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在境内广泛分布,又因受古老齐鲁文化的影响,历代文事昌盛。
汉代,郑玄被誉为一代经学大师,徐干与北海相孔融等均属“建安七子”之列。安丘汉墓发掘证明,当时的绘画、雕刻、舞蹈和杂技具有一定水平。唐宋为潍坊古代文化艺术的灿烂时期,涌现出李雄、张择端、燕肃、郭乾晖等一批着名国画家。范仲淹、苏东坡、欧阳修等文学家曾在潍坊境内为官,着名词人李清照久居青州,他们的文学创作活动及其隽永诗文,书法墨迹,均对潍坊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元代,潍坊民间的布玩具被列为贡品,集说、唱、舞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跑竹马”流传于昌邑小章。
明代,潍坊文化事业再度呈现出繁荣景象。青州名山得到修葺,古建筑鳞次栉比。市境内庙堂音乐、佛教音乐大盛,庙宇壁画、山塑等民间工艺美术相应得到发展,高密扑灰年画在此时逐渐形成。明嘉靖以后,古代戏剧传播到潍坊,民间通俗文学受到赞赏。临朐冯惟敏的诗文和散曲多揭露封建社会,表现农民的艰辛生活,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而闻名齐鲁。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
清代,潍县发展成一个手工业城镇,商业繁荣,文人墨客云集,涌现出曹鸿勋、王之翰、韩梦周、郭麟等一批文化名人。郑板桥知潍县,其诗、书、画在潍坊一带产生较大影响。金石家陈介祺晚年在故里潍县的学术研究活动,对嵌银、仿古铜、字画拓裱等潍坊民间工艺品种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清道光年间,京剧传入潍坊,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清咸丰以后,各地已出现演出京剧的戏班和培养京剧表演人才的科班。清末,吕剧由黄河下游惠民一带传入,流布于诸城、高密一带的周姑戏几经衍变,发展成为建国后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独有剧种茂腔戏。这一时期,东路大鼓传入,并在当地得到发展。至民国时期,说书场遍布城乡,并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曲艺艺人。
清末至民国初期,由王既甫、王冷泉创立的古琴诸城派,在近代琴坛上独树一帜。诸城、潍县皆不乏古琴演奏者,其中陈子饬弹奏并收藏的“九霄环佩”系杨贵妃用过的名琴,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五四运动之后,王统照、陶钝、臧克家等成为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艺术巨匠。王大化、王滨等踏上革命文艺道路。20年代,诸城和青州等地开始上演话剧(旧称新剧、文明戏)。“左翼作家联盟”领导人之一张眺,在20年代末,即以文学、美术等形式,批判旧世界,号召人们“走向革命的队伍,成为大革命时期的喇叭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潍坊人民自发组织“抗敌剧团”等演出团体,地方和部队的十几个文工团活跃在鲁中、渤海和胶东革命根据地,利用文艺形式,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贡献。
1948年4月潍坊解放。5月,民间职业剧团永乐戏院即恢复演出,并由着名剧作家马少波亲自为该院排练了新编历史剧《闯王进京》。12月,潍坊特别市文工团成立。先后培养了100多名文艺工作者,郎咸芬等成为省内有影响的文艺工作者。建国之初,贯彻了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文艺工作全面发展。50年代中期,全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到17个,工人、农民组织的业余剧团的演出也空前活跃。1953年,山东省电影教育工作队昌潍中队成立。1956年,成立了昌潍专区吕剧团。各县文化馆相继成立。音乐、舞蹈、美术、曲艺以及图书借阅等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展开。1958年涌现出了一批诗歌、民歌作者以及较好的文艺作品。
60年代初,贯彻落实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全区专业剧团进行了整编调整,并挑选优秀演员组建了昌潍专区京剧团。
1965年全区专业剧团学习“乌兰牧骑”,积极上山下乡为农民演出,昌潍专区吕剧团成为全省文化系统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学习榜样。昌潍专区京剧团创作的反映革命斗争史的现代京剧《黎明的河边》,参加华东区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此后,专业剧团学习上演现代戏形成风气。
“文化大革命”期间,潍坊文化艺术事业遭到严重冲击,文化主管部门陷入瘫痪,电影拷贝几乎全部封存,各地公共图书馆被关闭,传统戏剧服装付之一炬,一批有影响有造诣的演员、演奏员被诬为“牛鬼蛇神”。全区各剧种演出团体均演出几块“样板戏”。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工作方针,文化艺术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戏剧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京剧、吕剧、茂腔和歌舞等十几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活跃在城乡舞台。《盼儿记》连续上演800余场,受到首都戏剧界专家的高度评价。1979年以来,全区发表或上演较好的戏剧作品51个,有32个获省级奖励,其中《陈毅打场》获中央文化部创作铜牌奖。截至1990年,有25台创作剧目先后拍成电影、电视剧在省内和全国播放。60多名演员获省级以上奖励。
随着文艺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和作品质量的逐年提高,至1990年,全市有12000余件各门类艺术作品在地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其中300余件获省级以上奖励。电影剧本《喜盈门》、组诗《辣椒歌》、儿童舞蹈《俺抬奶奶去看戏》、年画新作《三月三》和《自古英雄出少年》等均获国家级奖。李冰奇的指墨画作品《荷花》在国际水墨画大展中获优秀奖。1976年至1983年先后有1895幅摄影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15幅作品在全国影展中获奖,居全省先进行列。
电影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电影院、影剧院76座,形成了平均5个村有一个放映队的电影放映网。1990年,放映单位发展到1223个,放映收入达390.6余万元,放映发行工作踏入全国先进行列。艺术教育事业取得成绩,1975年至1990年,潍坊艺术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各类艺术人才500余名,在全省两届教学剧目汇演中,获奖数按在校生比例名列第一。
文化事业机构和群众文化管理机构逐步完善,文化干部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至1990年,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1处,博物馆6处,文化馆12处,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2处,乡镇文化中心站105处,文化站208个,村文化大院3000多处,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群众文化网。临朐县被省委和省政府授予社会文化先进县称号。全市文化系统有高级职称人员49名,中级职称人员375名,初级职称人员500余名。
年画、风筝、剪纸、泥彩塑、布玩具、嵌银、核雕、仿古铜等近20种潍坊民间艺术品,经过挖掘整理和研究开发,先后赴深圳特区和日本、津巴布韦、联邦德国、土耳其、法国等国家举办潍坊民间艺术展览,在对外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潍坊戏剧活动遍及城乡,明嘉靖年间即建有戏楼。清代中叶,杂剧、昆曲、徽调、梆子等剧种在境内普遍流行。戏班很多,每逢山会或节日,各地戏楼和野台子都有戏剧演出。清道光年间京剧传入后,涌现出一批着名演员。潍县人黄腔老生董文于咸丰、光绪年间两次进宫演出,曾得慈禧赏银20两。清同治年间,青州等地就有培养京剧演员的科班,到清末,全市已发展到10多处。专业戏班和票社十分活跃,不仅在本地演出,还经常活动在胶东一带。此间,潍县梆子、冒肘鼓、临朐肘鼓子等地方戏蓬勃发展。其中属于诸城、高密一带的茂腔(即冒肘鼓),风格独特,唱腔优美,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20年代,吕剧传入,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政府重视戏剧事业的发展,地、县、市先后成立了各种戏剧团体。1955年,有20个剧团纳为国家文化系统事业单位。各剧种的剧团在建国后除营业演出外,还担负着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演出及其他慰问演出任务,并参加各种会演、调演。组织各种专业剧团会演、调演和观摩演出18次。1958年开始创作演出现代戏。“文化大革命”期间,“样板戏”在各地上演,其他剧种被排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恢复了传统剧目。1990年,全市各种专业剧团共7个。
民国初年电影传入潍坊。先后在昌乐三清殿、昌邑东关、潍县东关石家巷子华东面粉厂及城隍庙戏楼等放映《欧洲大战》、《孤儿救母》、《无底洞》等无声影片。1939年,潍县南坝崖“中华戏院”改为“兴亚剧场”,始用35毫米放映机放有声电影《千里送京娘》、《灵与肉》、《十三妹》、《秋海棠》等。40年代,益都、高密、寿光、诸城等县相继有了电影,影片内容大致相同。
1950年,潍坊市第一个电影放映单位益都电影队建立。之后,中苏友协电影队、山东省电影教育工作队昌潍中队相继成立。1955年,昌潍中队发展的8个放映单位下放各县。1959年,昌潍专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成立,全区放映单位发展到60个,年发行48个节目,120个拷贝。“文化大革命”期间,除上映“样板戏”等少数影片外,其他国产片、进口片大都封存,1976年10月起,部分影片又陆续与观众见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影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81年,全区有放映单位517个;1984年后,潍坊市电影公司担负全市的电影发行放映工作,至1985年放映单位发展到1782个,建立乡镇电影管理站167个,年发行放映节目188个,72个乡镇有影院。1989年,市电影公司和诸城、高密、安丘3个县市电影公司被评为全国电影系统先进单位。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至1990年,全市有放映单位1223个。
进入90年代,潍坊市文艺创作呈现一派繁荣局面。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坚持“两为”方针,创作出大量反映社会、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据不完全统计,1991-1994年,全市在省级以上出版物发表各门类艺术作品5000余件,450多件获省以上奖励。其中,张玉臻、张来信创作的小品《收购苦恼》、王仲贤创作的歌曲《缤纷的世界》分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第四届群星奖银奖、群星奖;摄影作品《农家小院》获文化部大河上下艺术摄影大赛优秀奖;书法作品《东渡杂咏》获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国画《川藏淡黄花》获全国首届花鸟画展全国奖。戏剧创作又有新作问世,1994年,由牟家明创作的大型茂腔《盼儿记》获全国人口文化奖二等奖,由该剧改编的电影剧本《女人也是人》已搬上银幕。由他创作的大型茂腔《根的呼唤》获省精品工程奖,由该剧改编的电影《莫忘那段情》于1994年公开发行放映。文艺表演取得可喜成果,参加全省青年京剧演员大奖赛,潍坊市青年演员李淑兰、郭文华、李伟分获一、二等奖。1991-1994年,全市专业、业余作者共出版《家住青州》、《失去的彩云》等诗集18部,创建国以来最高记录,其中,《家住青州》获全省群众文艺创作一等奖。
1995年初,潍坊市文化局组织全市戏剧作者召开了大戏创作研讨会,并与寿光市文化局、齐民思酒厂联合在全市发起了“齐民思”杯优秀剧本征文活动。经过一年的努力,共创作大中小型剧本70个。通过评比,评出大戏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一等奖空缺);小戏、小品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其中有8个大戏剧本经过加工,搬上了舞台。青州市艺术团排演的京剧新编历史故事剧《刘姥姥醉酒》选调参加山东省第五届艺术节演出。潍坊市文艺创作室牟家明创作的以反腐倡廉为主要内容的大型茂腔现代戏《根的呼唤》,获1995年曹禺文学剧本提名奖,填补了潍坊市戏剧创作获国家级奖的空白。潍坊市文化局魏金永、潍坊市文艺创作室王汝凯、潍坊市文化局秦景林创作的反映当代城乡生活的18集电视连续剧《娘要嫁人》播放后,引起强烈反响,荣获1955年度全省“五个一”文艺精品工程奖。由王汝凯、陆建华、车进生创作的以社会养老保险为题材的8集电视连续剧《人间重晚情》,是市委抓的一部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省委书记赵志浩题写片名,市委书记齐乃贵担任总策划,已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范作军、王中贤创作的歌曲《心在故乡》荣获第五届全国群星奖金奖,是此次全国评奖中山东省获得的唯一金牌。冯蜂鸣的散文故事《毛泽东留下的谜》在《北京纪事》发表后,又被《科技日报》、《信息快报》、《大千世界》等报刊转载。柳建明的组诗在《诗刊》发表。全市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创作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业余文艺创作队伍已达1500余人,全年参加省以上展赛活动和在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艺作品千余件。在全省群众文艺创作作品评奖中,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6个,名列全省前茅。
1996年,全年共创作大戏14部,有8部搬上了舞台。其中大戏《盛世硝烟》由市京剧团和安丘市京剧团共同排演,获市精品工程奖并列入1997年报省精品工程计划;大戏《根的呼唤》由市吕剧团上演并参加了'96山东吕剧会演,获7项大奖。创作长篇小说4部。创作电视连续剧5部,其中18集电视连续剧《娘要嫁人》由辽宁、上海等多家电视台播放,获省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优秀电视剧二等奖(一等奖空缺);9集电视剧《人间重晚情》先后由中央电视台二、四、八频道播放;其余3部也已定稿,计划两三年内完成拍摄,搬上荧屏。创作小戏、小品40余个,其中有4个在全国百优小品大赛中获三等奖、两个在省以上刊物发表、3个在市以上电视台播放。在'96全省群众舞蹈创作评选中,潍坊市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总成绩列全省第三。其中舞蹈《结晶》和《飞起的梦》被推荐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群星奖评选,双获优秀奖。有20幅摄影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群艺馆、文化馆摄影大赛和第二届全国群文风光、花卉、风情展。
1997年,全年新创作大戏7部,是十几年来戏剧创作成果最丰硕的一年。《闯妮》和《盛世硝烟》被推荐参加省精品工程评奖;大型话剧《亚丑王》被作为省重点作品加以扶持;省《戏剧丛刊》连续发表了潍坊市作者创作的4部大戏。创作出了4部电视剧,其中两集电视剧《大地情深》在第十五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戏曲片评奖中获最佳短篇戏曲电视剧奖,3集电视戏曲片《老河滩》摄制完毕,被推荐参加全国优秀戏曲片评奖;创作长篇小说2部,其中反映建国以来农村历史变迁的《绿潮》列入了山东文艺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创作了1部电影文学剧本和2部广播剧,并完成了两集电视剧《潍县战役》的创作。
1998年,全年组织创作了10部大戏,其中牟家明创作的大戏《盛世硝烟》获华东六省一市田汉戏剧文学奖,张延汾创作的大型话剧《在炎热的夏日》和王汝凯创作的大型话剧《花龙潭》在全省第七届舞台剧本评奖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张崇玖、孙乐文创作的大戏《光耀人间》在《戏剧丛刊》发表,受到专家好评。组织创作了30多个小戏小品,在“曹禺戏剧文学”评奖中获1个三等奖和4个入围奖。广播剧连连获奖。牟家明、张延汾创作的4集广播剧《梦醒龙山》和王兆田创作的7集广播剧《情系渤海湾》双双荣获省精品工程奖。
1999年,全市出版小说、诗歌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小戏小品、美术、书法、摄影等文艺作品28部,其中大戏6部、长篇小说6部、电视连续剧4部。穆陶创作的长篇小说《落日》荣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全国优秀图书奖;秦景林创作的反映农村改革题材的长篇小说《绿潮》、于秀创作的《遭遇下岗》以及《渤海诗草》荣获潍坊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
2000年,组织创作了8部大戏,其中冯蜂鸣的《亚丑王》和王汝凯的《寻找担保》在山东省第八届舞台剧本评奖中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秦景林、王汝凯、牟家明创作的大型现代吕剧《生命的台阶》完成初稿。张延芬创作的小品《抓周》荣获全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小戏小品三等奖。组织创作了4部长篇电视剧,其中郭建华的《庄户人是天》由青岛电视台摄制搬上荧屏。宗淑凤、马倩倩等三人创作编导,张引表演的独舞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填补了山东省“群星奖”舞蹈类金奖空白。
2001年,全市共创作长篇小说10余部,短篇小说1部,散文集2部,诗集1部。其中王汝凯、韩忠亮等18名作者的皇帝系列丛书陆续出版。李树明的长篇小说《槐园》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王耀东的小说《好一朵玫瑰花》获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优秀图书奖,郑海翔、王耀东的小说《热的冬》、《好一朵玫瑰花》获潍坊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据不完全统计,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中篇小说发表30余篇,诗歌、散文等发表200余篇(首)。
2002年,全市文学作品的创作发表数量与上年相比有较大增加,专业作者的50多部长、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报送首届齐鲁文学奖,王耀东的诗集《插翅膀的乡事》获首届齐鲁文学奖(全省239件作品参评,37件获奖)。刘志平创作的小说《最后一笔党费》获“西柏坡杯”文学大赛一等奖。
歌曲创作。2002年创作发表歌曲作品13件,《小学生素养组歌》、《山东人》、《中国茶》创作完成,均发表在山东省委宣传部出版的《希望的旗帜》。
美术、书法、摄影创作。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潍坊市送展作品60余件,入选28件,邱怀霞的年画《婆媳乐》、鞠涛的招贴画《文化为大众服务》获金奖,时振华的中国画《白云生处》、季乃仓、杨志斌合作的年画《幸福家庭喜事多》获银奖,李建祥、郎咸力、侯伯秀等6件作品获铜奖,在全省名列前茅;于新生创作设计的《中秋节》3枚邮票由国家邮政局发行,这也是目前全国发行的3套节日邮票之一;书法界最高赛事,全国兰亭奖书法大赛,潍坊市作者有40余人参加,张法舜、李建国、宫守超、陆明君作品入选;全省群星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展,潍坊有4件作品获金奖,5件作品获银奖,6件作品获铜奖;全国农民美术作品展览中,潍坊市有1件作品获一等奖(全国共3件),2件作品获二等奖,1件作品获三等奖;全国第二届中国画展,王珂作品获银奖;迎十六大全省首届农民画展,潍坊市有20余件作品参展;全国第四届楹联展潍坊市1人入选;由市美协主席曹和平创作的3幅山水画分别入选《山东文联五十年》、《名家翰墨》、《现代中国名家山水画集》3部大型典集,山水画《岁月》荣获山东省迎春画展二等奖;唐国志的1件摄影作品获《大众摄影》全国大赛一等奖,1件作品入选第六届上海国际摄影展,并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大众摄影“十佳”;年画艺术家杨洛书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其创作的年画《一百单八将》被中国文联评为“山花奖”。
2003年,全市在市以上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共发表、上演、播出各类文艺作品1600余件。
文学创作。林培真的长篇历史小说《屈原》、李树高的长篇小说《县委书记》、高辉的长篇小说《河东》等三部作品申报了省“精品工程奖”;阎祚好的小说集《军营春秋》、陈作诗的故事集《银镯奇案》、马克的长篇小说《前夜无光》等三部文学作品申报市“精品工程”。长篇小说《屈原》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连载并获罗贯中历史长篇小说奖。李树高的散文《兰心蕙质》、杨光成创作的《情系绿园》获中宣部、文化部等六单位举办的“全国农民读书征文”一等奖。宋桂娟、逄金英的论文《谈主题印中子由词的使用》获国家级一等奖。作家栾帧获中华诗词发展研究会联合授予的“当代中华诗神”荣誉称号。
歌曲创作。夏德起的《为祖国高歌》、《迎着海洋的风》,周勤润的《火火的秧歌》,张旭的《党啊我向你祝福》、《飞奔的黄河就是你》、《春天》,黄永健的《放歌春天》,张良杰的《盛世中华》,王志义的《无尽的遐想》,李家全的《这里是黄河人的家》,梁晶的《扬帆》,吴超凡的《咱们赶上了好年头》等音乐作品在不同刊物发表、获奖并录制光盘。三首新创歌曲《相信未来》、《咱们赶上了好年头》、《老百姓的故事》申报了省精品工程,刘利民作曲的《盛世放歌》、《心总放不下》、《心向远方》三首歌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民族音乐演创中心举办的“中国之春”中国民族歌曲演创大赛中,被评为指定演唱歌曲。其中《盛世放歌》被评为“中国民歌百首金歌”金奖。
书法美术。由中央电视台、中国书协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潍坊市薛昭东、纪君、丁寒东、谭伟、葛光鹏、齐好功6人作品入选,薛昭东作品入选参加决赛(全国共65件)。丁寒东为山东省三位入选的篆刻作者之一,同时其两方篆刻作品入选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甘肃省人民政府举办的首届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全国书画小品展。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大展,市美协理事李建祥的工笔花鸟《藕塘秋霜》和市美协副主席王珂的国画人物《老俩》获铜奖;市美协主席曹和平和市美协秘书长时振华的山水画册页、扇面等多种类型的国画作品100余件入编由西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山水画作品集,现已在全国发行。
戏剧创作。全市重点抓了六部大戏:王汝凯、王永新的《为求担保》获2003年9月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铜奖;王汝凯、李英明、秦景林创作的以王乐义为原形的大型现代京剧《生命的台阶》,由潍坊市京剧院搬上舞台,已送山东省参加精品工程评奖;以新时期军嫂楷模王慧萍为原型创作的大戏《生命如花》,由市吕剧院排练,并向济南军区首长和省领导汇报演出。李英明、王汝凯创作的大型现代京剧《提速追春》,由市京剧院投入排演;郭建华的大型现代戏《郑国渠》,在《戏剧丛刊》第六期发表;李英明、王汝凯创作以王惠萍为原形的大戏《无悔人生》,在《戏剧丛刊》发表;张延汾创作、市歌舞剧院排演的以张申强为原型的大型现代话剧《风筝谣》,在2003年7月份全省人口文化文艺剧目展评中,被省文化厅、省计生委评为一等奖,同年11月份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话剧金奖。临朐小戏《鱼塘清风》,在山东省“古贝春”杯小品相声大赛中获一等奖。快板戏《顶替》获山东省计生系统文艺调演二等奖。
2004年,全年在市以上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共发表、上演、播出各类文艺作品2000余件,比上年增加300多件。其中获全国级奖的200余件,获省级奖的600余件。
2005年,市文艺创作室王汝凯的大型话剧《花龙潭》获中国戏剧文学评奖铜奖;李英明的大戏《我是警察》已完成初稿。另有13部长篇小说、散文集和诗歌集,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新创作了歌曲30多首,有5首在省级以上获奖。全市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宣传媒体发表各种文艺作品1200余件,其中在省以上获奖20余件。昌邑市夏店文化广播站冯乐友的《心之旅》和昌乐县文化馆丁露君的《广场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全省艺术科学工作优秀成果奖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