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潍坊: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
  潍坊又称潍都,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工艺与美术的结合,体现了风筝的玩赏价值,随着国际风筝交流的逐渐频繁,风筝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形势下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品。其种类有软翅类,硬翅类,龙头串式类板子类和立体桶子类等。它不仅被广泛用于放飞、比赛、娱乐,而且已经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的时尚装饰品。风筝是潍坊的象征,每年的风筝节是潍坊以风筝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活动。
  潍坊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等交相辉映,鼎足而立。
  风筝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会生活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形象,都寄托着“吉祥”和“吉庆”,兴趣和理想。那绚丽多彩的颜色,与其说是所模仿事物的标志,毋宁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放风筝,则是易做、经济、老少皆宜的娱乐,健身活动。在阳光明媚的春天,人们手牵引线,或在春山,或在平原,或在白沙无际的海滩前后奔跑,臂、腿肌肉得到了锻炼,眼睛得到调整,气血为之畅达,这对人的生命是多么有益啊。伴随着风筝的兴盛,潍坊风筝又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糊制风筝成为一种职业,是一种重要生计。据史料记载,早在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和店铺就有30余家,清明时节在集市上摊的有数十户,外地客商在这里络绎不绝,生意十分兴隆。现在的潍坊风筝,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人民的钟爱,伴随着国际潍坊风筝节的连续举办,已成为当代潍坊人的文化象征物,它越洋过海。联结起了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也成为潍坊市经济腾飞的巨大杠杆。潍坊风筝的制作,也走上了传统技法与现代新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进入了风筝发展的新时期。
  潍坊风筝的艺术造型特点和风格
  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
  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品种繁多、起飞灵活。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广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
  体系流派
  今日的潍坊风筝艺术品种繁多,由于风筝艺人和各行各业的风筝制作者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不同体系和流派,大体有如下三种:
  -、传统民间派
  潍坊民间风筝,从历史上看,是相对宫廷风筝和艺匠风筝而言的:在现代,则是相对现代新式风筝而言的。其特点是:
  (1)、民间风筝的制作者,多数是农民和手工艺人,一般地说,在艺术上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的风筝,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制作风格,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民间风筝大都是结合清明、重阳节这些传统节令制作的,所以其主题是有选择的,形式讲究装饰性.
  (3)、民间风筝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纸糊,不甚讲究,但风格粗犷,不矫揉造作.
  (4)、民间风筝受地域性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的影响,而且在制作中往往相互观摩、磋商,加之祖传、世袭的因素,所以, 民间风筝带有古老传统的色彩,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作。
  二、传统艺匠派
  由于出现了卖风筝的生意,专职风筝艺匠也就应运而生。在潍坊历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乃至设计制作,使潍坊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究的精品。当然,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买不起,而买这些风筝的有钱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艺人订作,这就是那句流传下来的谚语所说的情况“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旧朝代更换期间,一些宫廷风筝艺人流落民间,也促进了艺匠派风筝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传统艺匠派对潍坊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使潍坊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潍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代创新派
  近年来,由于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科技人员、工人、城镇居民踊跃参加风筝活动,充分发挥了现代工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崭新的现代风筝。现代风筝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造型简洁、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潍坊风筝历史
  风筝,古名“纸鸢”,又名“鹞子”,是普及于山东各地的一种玩具,尤以潍坊为盛。
  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始兴盛,走向民间却是在明代。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相传有位姓陈的哑巴艺人扎得风筝新颖好看,放得又高又稳,远近闻名。这时,清明节前后竞放风筝也成了当地的踏春风俗。据《潍县志稿》载:“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曾做过七年潍县县令的大诗人兼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这样的诗来怀念潍县:“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把潍县的风筝特点和放风筝的风俗描写的淋漓尽致。“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步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来春燕多”,这是潍县诗人郭麟对他家乡清明寒食放风筝的真实描写。到近代,潍县成了国内外闻名的风筝产地和市场,有首《竹枝词》是这样描写当时风筝市场的盛况的:“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来去忙,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风筝飘洋过海,被带到美国、日本当作艺术珍品馆藏起来。新中国建立后,潍坊风筝作为潍坊市的象征,更加受到当地人民的珍爱和重视。从1984年起,潍坊市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国际风筝节;1988年,潍坊市被国内外风筝界选为“世界风筝都”。潍坊风筝走向了世界,真正达到了它的鼎盛期。
  个性是艺术成功的标志。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方法
  潍坊风筝的独特个性是通过“扎、绘、糊、放”的四艺来具体表现的。
  扎
  潍坊风筝的骨架一般用竹材扎成,扎骨架的工序有:
  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有“抽削”、“推削”诸法)、修竹条、弯竹条、扎结竹条等。风筝架子多种多样,扎法各有千秋,一般说掌握了硬翅风筝、软翅风筝和拍子风筝架子的基本扎法后,就可以自由变化,扎制各种风筝了。前辈艺人们在扎风筝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有的还编成了歌诀。例如扎硬翅胖沙燕的口诀是:胖燕四四法最新,一头一腹一尾根。—亡条平直须坚硬,下条扁软势随形。七段等分论条架,两膀对扎半圆形,中腹应按双分计,尾竹上端中线寻。下端长短如何定,横设架子首尾千.托纸中间方四块,两膀各四必相亭。头部迎风腹为主,冕竹要软好泻风。裆肥纸阔单面软,迎风不会左右慨。
  糊
  糊风筝用纸,用矾绢,用薄绸等,可依风筝形式确定。倒如,糊蜻蜒风筝用绢,因为绢比纸的透明度好,更象活蜻蜒的翅膀,糊龙青鱼尾部用绸,放飞时迎风抖动肖似鱼尾,糊鹰不能用绢,因为绢受风后抖动就不象在空中打旋的鹰了,必定要用皮纸或托裱了的防风纸。糊风筝时,先比着架子剪纸,纸比架子大些,边缘部分剪开一些口子,在边缘涂浆糊后,依次把剪开的边缘糊在纸条上。糊法有两种;一是把纸包贴在竹条的四个面上,此法叫“包边儿”,二是把纸包贴在竹条的两个面上,待浆糊干了之后,用刀把多余的纸裁下来,这种方法叫“裁边儿”。这种方法是要露出一部分削修加工的竹条,以显示艺人的制作技巧。风筝可以先糊后绘,也可以先绘后糊。因为风筝的彩绘图案多是对称的,为了使图案对称一致,艺人们一般是先绘后糊。先把各部分的纸剪好,彩绘、阴干,熨乎,再糊到架子上。彩绘时,各部分衔接处图案不画全,留出一些空白,糊好后再把衔接处的图案补画整齐。各种风筝的具体糊法也各有不同,倒如:沙燕风筝先糊两膀,再糊两腿。最后糊头、腹,米字风筝也是先糊两膀,拍子风筝用平贴法糊纸等等。
  绘
  风筝的绘画构图与设色最能体现地方特色。潍坊的风筝吸取了潍县木版年画的技法,又博采京津画风筝之长,线条粗犷,色彩以红、黄、蓝三色为基础色,重笔浓抹,色调明快,浑朴,在对称中达到强烈的美的视角效果。如潍坊的龙头蜈蚣风筝,胡敬珠派造型以群青色为主,便以浓艳着色,直观效果对比强烈;康万香派则以普兰为主,代表海水,同时以红或桔红的暖色,使整个画面形象鲜明,风筝腾空之后,与蔚兰的天空产生和谐又鲜明的视角效果。西方艺术大师说过:“要懂得用最少的颜色,如果该用七个颜色,你却用二个表现时,那你的本事就更大了。”潍坊的风筝艺人对风筝的构图和彩绘,正是这样做的。他们尽量少用色,以块色为主,非常鲜明地突出了民间艺术色彩单纯而浓郁的特点。
  放
  放风筝的工具有线、绕线工具和供游戏用的各种附加物。放风筝的线有“缝衣线”(适合放小风筝)、“小线”(三股棉线,民间最常用的风筝线)、“衣线”(真丝线,细的叫“丝线”,粗的叫“丝绳”)、“麻线”(从前民间用此线放大风筝)等等,绕线工具最普遍的是“线桄子”,这是一种穿在轴柄上的六角线线轴,可以自由地旋转着放线。收线时,一手拉线,一手打轮,十分方便,样子也玲珑可爱,本身就是一件惹人喜爱的玩具;还有一种“简易桄子”,轴柄上穿着一种扁框,用起来也很方便。如果放大风筝,则要用“线拐子”;放更大的要用“绞车”。风筝的附加物,是放风筝时作游戏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风琴”、“锣鼓”、“送饭儿的”等。
  主要类型
  风筝的种类很多,按形象分有鸟形风筝(如鹰、燕、仙鹤)、虫形风筝(如蜻蜒、知了、蝴蝶)、水族风筝(如金鱼、蛙、蟹)、人物风筝(如孙悟空、胖娃娃、老寿星)、字形风筝(如“双喜”、“福”字、“寿”字风筝)、器物风筝(如扇子、钟、宫灯)、变形和几何图形风筝(如瓦片、八卦、五星),按风筝的构造分有硬翅风筝、软翅风筝、拍子风筝、平桃风筝、软风筝、桶形风筝等;按风筝的功能分有玩具风筝、观赏风筝、特技风筝等等。按大小又可分为巨型风筝与微型风筝。如潍坊艺人扎的“鲤鱼跳龙门”风筝,两层楼高,面积为174平方米,扎风筝的艺人是站在楼上扎成的。巨型立体蜈蚣风筝,龙头状的头和数十节的身,共100多米长。发放时,必须先将尾部和身部逐渐放起,再靠身部几十节圆方形风筝将沉重的龙头提升到空中。小型的蜈蚣风筝一样首尾齐全,却小到可以整个藏在火柴盒中。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