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的恩科进士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潍县的恩科进士

  科举取士自隋朝开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前,一直是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也是读书人晋身仕途的主要门径。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乡试、会试,称为正科。从宋代开始,若遇皇帝即位、大婚或皇室重要庆典,则增加一科,称为“恩科”,明清两代都沿用此例。若恩科和正科同在一年,则合并举行,称“恩正并举”。恩科,实际是皇帝借喜庆大典,给读书人再增加一次制度外的中式机会,以示皇恩浩荡。恩科录取者与正科荣耀相同,待遇完全一样。乡试中式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中式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还要参加殿试(廷试),由皇帝主考,按成绩分名次为一、二、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三甲各若干名,录取数额按考生情况和朝廷需要而定。一甲统称“进士及第”,二甲统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统称“赐同进士出身”。一个人连续在乡试、会试、殿试都取得第一名,就称“连中三元”。
  自明末至清代,是潍县科举文化昌盛时期,从清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中进士的王廷猷、郭知逊,到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此后科举废)的陈斐声、陈世昌,前后258年中,潍县共考中进士81名(据《潍县志稿》)。有趣的是,一些着名学者显宦,多出自恩科。81名进士中有两名状元,都是恩科中举,恩科中状元:第一位是曹鸿勋,光绪元年乙亥恩科举人,光绪二年丙子恩科进士一甲一名;第二位是王寿彭,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举中举人,第二年癸卯补行辛丑、壬寅恩正并举中进士一甲一名。潍县在清代官阶最高的是陈官俊,他在嘉庆五年(1800)庚申恩科中举人,嘉庆十三年戊辰正科中进士二甲二名(相当于总排名第五),由庶吉士开始,直升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特许在紫禁城中骑马。他的儿子陈介祺,着名金石家,文物收藏家,万印楼主人,是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恩科举人,道光二十年庚子恩科进士二甲三名。曾任广东、福建巡抚,兼摄两广总督事的张兆栋,与陈介祺同科中进士三甲十八名。着名学者韩梦周,是乾隆十七年(1752)壬寅恩科举人,乾隆二十二年正科进士。官至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的刘鸿翱与其兄刘鸿翥,于嘉庆十四年(1809)己巳恩科同榜中进士,“都人啧啧夸为艺林盛事”。另外,做官颇有政声的郭熊飞,着名书法家郭育才、陈斐声等,也都是恩科进士。
  科举取士破除了“封建门阀”的制约,能广泛地从平民百姓中选拔人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恩正同样,并无二致。唯废除已近百年,今人或有不知其详者。曾听一位教授说,恩科与正科不能相比,“恩科”如同现在正规学术刊物的“增刊”,那上面发表的学术论文,评职称时,学校是不作数的,意即渠道不正,质量难信。他说的或是事实,花钱在“增刊”上发文的事,并不鲜见。但将其视同于科举中的恩科,则误矣。
  【原作者 着名学者刘督宽】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