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名流刘应节
沿潍蒋公路南行十公里就到达浮烟山,在浮烟山脚下有个村庄名曰刘家庄子村。这个村落与笔者的老家仅几步之遥,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听村里的老人们念叨刘家庄子村明朝曾经出了一个声名显赫的“刘尚书”,他乡试第一,后又中进士,官至兵部、刑部尚书,晚年回乡修建麓台书院,是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一个文武兼备的名士,教育我们向他学习。读中学时,历史老师告诉我刘尚书就是刘应节,为明王朝的国家和地方治理以及抵御外族侵扰做出了一定贡献,顿时头脑中一股英雄气在升腾。
参加工作以后,有幸从事地方志工作,就多了对小时候崇拜的历史人物的了解。据明万历年《潍县志》载:刘应节,字子和,号白川,潍县人。明朝嘉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嘉靖二十六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井陉兵备副使,兼辖三关。...四十三年,以山西右参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四年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旋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谭纶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万历元年,进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总督如故。进南京工部尚书,召为戎政尚书,改刑部。...遂偕汝芳劾罢。卒,赠太子少保。
刘应节的为官从政生涯
刘应节为官清正、政绩突出,先后迁升为户部郎中、怀庆知府,后因胆略过人、善于作战,于嘉靖四十一年升任山西井陉道兵备副使,兼辖京城咽喉重镇三关,刘应节本人也从此与军事结缘,开始了他文人统兵并取得辉煌战绩的历程。嘉靖四十三年,刘应节以山西右参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后又于隆庆年间任河南、顺天巡抚,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取代谭纶总督蓟州、辽东、保定军务。
明朝的北部边疆当时受着蒙古各部的侵扰。蒙古骑兵时常入关,向北京城外侵袭,甚至常常直入昌平、通县等地抢夺财物,骚扰百姓,直接威胁着北京城的安全,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明朝长城边塞在军事上分为九个镇辖区,蓟镇区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灰岭口,全长1200多里,便是刘应节与时任蓟州镇总兵戚继光等人指挥修建的。这段长城具有高宽厚的特点,并且在重要地段修筑仔墙、敌楼,烽火台密集,多种形状,多种用途,集全国长城之特点。当时刘应节上奏朝廷,要求招兵买马、因地制兵和加强防御工事的一些做法,对于抗击蒙古各部的侵扰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直到今天,山海关长城上仍陈列着刘应节的戎装全身塑像和生平介绍,向世人诉说着那段烽火边关的历史。
万历元年,刘应节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虽仍任总督,但官阶已升至正二品。万历二年,刘应节晋升南京工部尚书,后召为戎政尚书,又改任刑部尚书,成为当时张居正内阁的重要成员,后来因得罪了万历皇帝身边的大太监冯保,以“与云南参政罗汝芳出郭谈禅”之名弹劾,遂上书求归,于万历四年辞官回到家乡,出资修建“麓台书院”。万历十九年去世,追赠为太子少保。
刘应节与麓台书院
说起麓台书院不得不提汉朝武帝时丞相公孙弘。据史料记载:汉朝公孙弘(公元前200—前121),字季,西汉淄川国(郡治在今寿光南纪台乡)薛人。少时,家贫寒,曾为富人牧豚(放猪)维持生活。年轻时曾为狱吏,后有罪而免。从此公孙弘下决心学习,上浮烟山读书。汉武帝时,公孙弘已经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拜为博士。公孙弘善于察颜观色,向上奏事不准从不自辩,史称其“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因而能深得武帝之心,官至丞相,封为“平津侯”。公孙弘去世后葬于浮烟山,其墓经千百年演变形成一个宽阔台阜,后人叫它麓台。由于浮烟山地处古营丘、平寿、下密三个政治中心之间,所以浮烟山自古就是名士修身养性、读书论经的宝山胜地。早在十六国时期,南燕末代皇帝慕容超便在麓台读书。明清之际,当地或“进士群”或“校如林”,教育昌明,名儒辈出。
少年刘应节就在麓台读书,每天与苍松为伴,与翠柏为邻,果然不负众望,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乡试第一,嘉靖二十六年中进士,后官至兵部、刑部尚书。回乡时的刘应节已经54岁,对宦海沉浮感到厌倦,相反对著书立说、办学兴教造福桑梓有一种向往。于是,辞官归里后为了教育后人,他卖掉城里的房子,出资修建麓台书院,并亲任主讲,奖掖后进,十九年间培育英才无数。刘应节的好友高桂(麓台村人)丁忧后未得补官,亦教授于麓台书院。
明朝中期至清朝乾隆年间,昌乐阎循观、潍县(今奎文东关)韩梦周到麓台书院攻读,发展成南屋10间、东屋3间、西屋2间,再加上附近佛道寺庙的空房,共计可容百余人,形成一处颇具规模的教育场所,渐渐形成著名的山左文化中心。潍县刘以贵、昌乐阎循中、阎学尹等学者也相继在麓台书院攻读、教学。麓台书院讲授传统经学、理学,建立了“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相互交流。讲会时,全省各地慕名来听讲者不胜其数,如官至宗人府府承、顺天学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掖县毛式郇,官至协办大学士、咸丰皇帝恩师、滨州杜受田父子,再如潍县大名鼎鼎的协办大学士陈官俊等。由于麓台书院学术思想活跃,教学成绩斐然,清廷派出的学使及山东学政等不断来麓台书院视学选贤,麓台书院由此为朝廷输送了大批人才,也对明清时期潍县文化的繁荣昌盛起了重要作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诏令改书院为学堂,书院遂告结束,民国时期则全部拆除。
刘应节与《潍县志》
刘应节不仅为官清正,善于作战,而且也富有文才。他一生写了很多文章,其中《蓟门奏议》八卷、《沿边军筹》九卷、《白川文集》二十四卷、《四镇三关志》十卷等颇有水平。潍县地方志书——明万历年《潍县志》,开篇序言的撰写者正是刘应节。
另外,《潍县志稿》入选的刘应节家族成员有六人之多。其父刘润,“虽隐于农商,而雅好史籍,尤精星数”,潍县地方官倚为智囊团成员,在当地声望卓著。其曾孙刘凤毛,曾任广西桂林通判,后辞官归乡,专致经史与星历之学研究,卓有建树;凤毛子刘炲,“赋性严正,有急智,有卓识”,曾协助潍县令周亮工守城抗清;凤毛另一子刘芳声,“生而颖异,过目成诵”,“及长,性倜傥,好任侠”,有慷慨大丈夫之风,崇祯皇帝死后,仍一心效忠明王朝,“闻福王南渡,从之,明亡,不知所终”。刘炲子以贵,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官广西苍梧县知县,后告归,杜门著述。
如今的浮烟山麓台又成了文化教育的传承地。潍坊医学院、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和山东工业技师学院等大专院校先后落户浮烟山麓台周边,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我们也期待着莘莘学子们不辜负先人们教书育人的初衷,成长为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的英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