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七载春风在潍县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郑板桥:七载春风在潍县
  来源:齐鲁晚报|作者:倪自放
  【寻访郑板桥】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书写出“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一生为官只有12年,这12年全部是在山东度过的:在“荒邑小县”范县(原属山东,今属河南)当了5年知县后,又到潍县也就是今天的潍坊做知县。被称为“东莱首邑”的潍县为郑板桥施展从政抱负和综合艺术水平的升华巨变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在郑板桥后来弃官要离开潍县的时候,曾经吟诗表达他当时最深切的感受——“七载春风在潍县”。
  竹枝词话写潍县
  潍坊十笏园,是潍坊市博物馆的办公地点之一,里面有不少郑板桥的纪念性遗存。潍坊市博物馆孙敬明研究员已经与十笏园朝夕相处了几十年,提起郑板桥,孙敬明就像说起自己非常欣赏的老朋友。
  孙敬明说,郑板桥对潍县的风俗民情独具慧眼,其创作的反映潍县风俗民情的《竹枝词》,可以看出他对潍县的风光景物感情至深。竹枝词起源很早,主要为七言绝句的韵语,内容多是反映市井俚俗与男女恋情。根据孙敬明的考证,郑板桥在潍县任上一共创作《竹枝词》40首,在其歌咏某地风俗事物的诗话中,数量遥居第一。郑板桥的40首《竹枝词》是浓缩蕴涵潍县二三百年前风光景物、生活场景的历史,是我们今天研究“东莱首邑”潍县风俗民情最直接、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孙敬明为记者举例,《竹枝词》第十三首,写秋日里的城中名门望族,“连云甲第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是处池塘秋水阔,红荷花间白荷花。”这是写的潍县名门郭家。潍县境内,从金元到明清时期,私家园林日渐兴盛,有的选在城中,历代修葺扩建;有的选在城东南的白浪河岸,小者占地数亩,大者占地数十亩上百亩。郑板桥在潍县的时候,正是潍县名门郭家最鼎盛的时候,郭家子弟与郑板桥关系密切。
  《竹枝词》第二十首,写潍县新婚娶妻的热闹场景,“迎婚娶妇好张罗,彩轿红灯锦绣拖。鼓乐两行相叠奏,漫腾腾响小云锣。”彩轿、红灯、旗伞仪仗,潍县俗语“新婚小登科”,花轿上路,连县太爷也得让道。一般的花轿礼仪,唢呐鼓锣,前呼后拥数十人,有时候有上百人。所以潍县县城中,早就有以婚丧嫁娶为业的店铺和队伍。新婚人家视家庭经济状况,有的仅仅租赁花轿礼仪,有的要雇用全套人马。城中豪门权贵为了夸富斗阔,不惜花费万金请来华丽仪仗,场面盛大,届时万人空巷,全城出动看新婚娶妻。
  清廉爱民“七品官”
  潍坊市博物馆孙敬明研究员说,郑板桥50多岁才初入官场,十几年的游宦生涯,虽然让郑板桥尝遍了官场的滋味,但却留下了清廉爱民的美名。其中比较出名的是郑板桥“以工代赈”和“除暴安良”两件事。
  郑板桥1746年到潍县任知县,那一年山东大饥,潍县甚至出现了“人相食,斗粟值钱千百”的情景。郑板桥当即把自己的养廉银捐出来救灾,同时下令开仓赈灾。按照清代的律令,地方官不到万不得已时不得动用官仓粮食。凡动用官仓,必须先得到朝廷的批文,否则将获重罪。当时情况紧急,许多百姓命在旦夕。若是按照朝廷的要求一级一级地呈报,不但是否能够获得批准不好说,就是文件在路上辗转的时间也太长了。于是郑板桥当机立断:现在是紧急时刻,等到朝廷的批文到了,不知道要饿死多少老百姓啊,出了事我担着!这一次开仓赈灾,共救活灾民一万多人。后来朝廷体谅他的爱民之举,不但没有治罪,还嘉许了他的能力。可是在封建官场中,这种独木秀林、特立独行的行为,很容易招致别的官员的嫉恨,这也让郑板桥的官场之路十分坎坷。
  郑板桥除暴安良的故事,在民间多有传说。据说有个富豪盐商抓到一个贩私盐的小贩,送到潍县县衙要郑板桥惩处。郑板桥见那小贩十分可怜,就与盐商商量,明天让他在你盐店带枷示众如何?那位盐商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郑板桥找来一个宽大的芦席,让人编成一个高8尺、宽一丈的大枷,并且在上面贴满自己写的诗文和画。第二天,郑板桥让小贩戴着这个“大枷”站到盐商的店门口,一下子把店门堵得严严实实。十分夸张的“大枷”,加上县令的书画,自然引得满城的人都过来观看,弄得盐商整天不能营业。那位盐商领教了县太爷的厉害,只好到郑板桥那里苦苦哀求。郑板桥虽然只是戏弄了一个盐商,但其作用和影响是相当明显的,试想如此这般地折腾了一番,还有哪个盐商敢再“东施效颦”。
  逸闻常在笑谈中
  除了为官和作诗作画,郑板桥还是一个狂怪特异的人,有关他的性情行事,历经数百年的传承演绎积淀,郑板桥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了。
  孙敬明研究员曾经对郑板桥的诗文进行过考证,发现郑板桥自己主张做文章要做“掀天揭地之文,呵神骂鬼之谈”。其实他不光在诗文中骂鬼神,对于昏庸贪婪的官员,也是不留情面的。根据清朝时候的笔记逸闻记录,因为郑板桥在诗书画方面的雅望,很多上级官员都知道他的才华,对他也很器重。有一次郑板桥到济南公干,有关上司邀请他到趵突泉喝酒相聚,在场的文人雅士对上级官员小心奉迎,大都作诗填词颂扬功德。郑板桥却对此非常不屑,上司让他作诗,郑板桥当场完成:“原原有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混是卤,更谁人辨识清泉”。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趵突泉,而实际上却是在讽刺上司浑浑噩噩、平庸无能。据称,郑板桥后来正是被这些官员诬陷而被迫弃官的。对于那些不学无术的秀才文人,郑板桥也是开口即骂,用诗词进行鞭挞,潍县的一位监生,被他骂做“驮钱驴”。
  现存的郑板桥留下的判案文书有六大本,涉及到三百多个案例,文笔相当生动。其中令人称妙的有一个判案文书说:“衙门不比菜园,未便出入由尔,不准!”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知道郑老先生是在何种情形下,因何人、何种案由而作出如此判决的,但每读至此,都不由得让人忍俊不禁。据说当年郑板桥刚到潍县上任的时候,马上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县衙门口:黑漆衙门八字开,有钱没理莫进来。这是在表明自己与别的官员不同,只认公理王法,不受金钱驱使。看来当时郑板桥虽然是秉公断案,让人心服口服,但有时候难免有人纠缠不休,所以才大笔一挥,写下了这绝妙的判词。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