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知潍县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郑板桥知潍县
  秦始皇废除分封诸侯制,实行郡县制,把“县”设为中央控制管理地方的基层组织。掌管县级部门的行政长官叫“县令”(秦制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叫县长)。县令是由皇帝或官府任命的最小行政长官。其后历代官制基本上承袭秦制。由于县令官微职小,因此古代的人们称其为“七品芝麻官”。
  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这七品芝麻官究竟出了多少,没人数得清。在县令任上政绩卓著,青史留名的则寥寥无几。但一提起清代的郑板桥,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清正廉明爱民如子的好官。人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扬州八怪”中以画竹著称,被誉诗、书、画“三绝”的大画家。尤其是他那句“难得糊涂”的处世格言,不知引发过多少人对人生的回味和感慨。
  郑板桥(1693—1765)姓郑,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扬州兴化县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49岁至61岁出任山东范县(今河南)、潍县知县12年。为官期间嫉恶如仇,痛恨奸吏,对百姓关怀备至,与山东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被百姓称为爱民如子的父母官。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二十五日,郑板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兴化县城内之汪头。幼年家贫丧母,赖乳母教养。郑板桥的父亲郑立庵是当地稍有名气的文化人。家境所迫,立庵以坐馆蒙童维持生计,板桥便随父亲读书。童年时期的郑板桥少有才名。传说郑板桥家隔壁是一个旧陋的铁匠铺,有一次立庵先生看着铁匠铺,给学生们出了个“两间东倒西歪屋”的对子让同学们对,郑板桥脱口对出了“一个千锤百炼人”的下联,众人皆啧啧称奇。板桥曾在外婆家随一位叫曾梅岩的先生学习。曾先生有一次让生徒们作立志对联。板桥的联是“其人如碧梧翠竹,其志在高山流水”。这些有关郑板桥聪颖的佳话,至今在板桥的家乡流传。
  封建社会里进了读书人的圈子,共同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科举进士。板桥也不例外。约在及冠之年,板桥便应童子试,取得了秀才身份。雍正十年(1732年)板桥40岁赴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44岁赴北京应礼部考中进士。
  考中进士后的第五年,也就是乾隆七年(1742年)春天,他再次进了北京,是年他49岁。据丁家桐先生《扬州八怪全传》分析:“此次入京,有三种可能,一是应吏部之召,二是自行入京谋职,三是有人已与郡王通了关节,请郡王向吏部推荐。”这里所说的郡王是指乾隆皇帝的叔父,雍正的幼弟,自号紫琼崖道人,比板桥小18岁的郡王允禧。据板桥晚年的《自序》载,允禧与板桥有交。不管出于哪种原因,看来板桥此次入京都与正式人士为官有关。也就是在此年板桥被正式委任了官职。板桥原来想当一名京官,但事实上是放了个外任,而且仅仅是个小小的七品县令。板桥自己有一方闲章“七品官耳”。可见他自己也对这个官职不太满意,没放在眼中。
  郑板桥第一次做县令,所到的地方是当时属山东管辖的范县。范县是鲁西较为荒僻的地区,人口只有10万左右。这与当时领二州六县,人口为326万余人的江南富庶城市扬州相比,实在是地僻人稀,荒凉得很了。但刚刚出仕为官的郑板桥,并未因地僻人少而懈怠。他在范县勤政爱民,接近百姓,常问民疾苦,接触书生和范县各阶层人士,广泛听取各阶层人士的建议,力求在这偏远穷困的小县做出政绩。可见初入仕途的郑板桥对仕途还是颇有热情的。
  郑板桥在范县做了3年县令,虽然没有很大的政绩,但口碑颇佳。乾隆十年(1745年),郑板桥被由范县调往潍县任县令。潍县不比范县,城镇较大,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是山东东部的大邑。郑板桥由范县调潍县,虽说仍然是任县令,但实际上应该说是得到了上司的重用。郑板桥在山东的影响,主要是其调任潍县以后产生的。
  “连云甲第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潍县城中的豪绅大户颇多,他们当中许多人都与省城和京内的要员有密切联系。在这样的县做官,最难以处理的就是与这些人的关系。既不能得罪他们,使你难于在本县工作,又不能屈服于他们,成为他们的工具。据传说郑板桥来潍县上任的路上,便遇到了几个不怀好意的乡绅买通了去接他上任的轿夫,想先捉弄他一番,探探新大老爷的脾气。郑板桥坐上轿子,便觉得轿子像簸箕一样,颠得他五脏六腑都快要出来了。问领班的衙役是怎么回事,领班衙役说这是潍县的规矩,郑板桥没作声缩回了轿里。过了一会儿领班衙役喊“歇肩”。轿夫们本该落下轿子,将轿杆从抬的肩膀上换到另一只肩上,再抬起继续走。但轿夫们见刚才被捉弄的大老爷大气未出,认为好欺;又见郑板桥身体比较瘦小,于是轿夫们相互使了个眼色,喊了个一、二、三!便把轿杆一齐举过头顶换到了另一肩上。后边大胆的轿夫竟放肆地轰笑着说:“轻的像个屁一样,还歇肩呢。”郑板桥在轿子里听得清楚,但仍未作声。又走了一会儿,板桥命轿夫们落轿,指着不远处当地农民们准备盖房和盘炕用的一垛墼块,问前来迎接的潍县县衙管事:“那是什么?”当管事给他介绍了墼块的用途后,郑板桥说自己是南方人,从来不知道泥巴还能这样制成坯盖房子。他要衙役们搬20块放在轿里,带回县衙,学学是怎么做的。这种墼块一块约10几斤重,加上郑板桥的重量,重新上路后直累得轿夫们气喘嘘嘘,面面相觑。郑板桥巧妙地先给乡绅和轿夫们一个下马威。
  郑板桥来到潍县的前后几年里,适逢该县连年灾荒,郑板桥到潍县后所见到的是:田园荒芜,灾民流离,卖儿卖妇,饿殍遍野。出身贫苦的郑板桥,作为地方父母官,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必须解民于倒悬。即任之初,他所做出的两项举动,使潍县人民永远怀念:一件是冒着丢官的危险,私自开仓赈济灾民。二是动员潍县城内的豪绅捐资重修县城,让灾民以工代赈,帮助饥民度过灾荒。
  开仓赈济一事,约在丁卯之春。此时已连续10个月无雨,田中颗粒无收,春荒严重,有的地方家禽和耕作用的生畜都被吃光了,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形。县衙官仓有储粮,但要开仓赈济需逐级批复后方可动用。私自开官仓官员要担当责任。当时灾情紧急,如辗转申报等待批复,又不知有多少灾民饿死。郑板桥毅然决定开仓赈贷,并表示上面降罪,由他一人负责。于是由饥民具结领粮,救活万余灾民。春荒过后,接着丁卯之秋连续两个月阴雨,引发水灾。没有办法,郑板桥亲自捐出养廉的银两充当粮款,再次由饥民具结借粮。但单凭板桥自己的俸禄,即使全部捐出又能救得多少灾民呢?最终他想到了动员乡绅出资,让饥民出工修城以工代赈的办法,帮助灾民度过灾荒。
  潍县城池创于汉代,后曾多次翻修维修。最后一次明代明崇年间翻修的石头城墙,到清雍正八年已塌毁得非常严重。过去城池的主要作用是防匪防盗,同时也防洪。修筑城池,有利于保护潍城内居民的安全。而潍县城内住有许多富商和豪绅,修筑城池对他们有益。在当时灾民为求生存,劳动力非常低廉的情况下,富商豪绅捐资修城,既是救济灾民的义举,又廉价修筑了城池,对自己的财产安全有益,可谓是名利兼得,动员富豪们出资应该是行得通的。看来郑板桥的这一举动是经过了缜密考虑的。为了带动潍县城内的富商豪绅响应出资修城的号召,郑板桥先亲自出资三百六十两,修城60尺,作为榜样。在他的缜密策划和亲自带动下,这次捐资修城活动成功了。修城工程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月开工,士绅富豪们捐了8786两银子和粮食若干,修城1800余尺,于次年三月完工。潍县城内的豪绅们在为捐资修城完工庆贺自豪时,郑板桥一定为通过修城救活了一大批灾民而感到欣慰,而被救活的无数潍县人民也永远记住了这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
  郑板桥的爱民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情,而这种感情又真切地反映在了他的为官和艺术创作活动中。正如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一诗中所写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有一方闲章为“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字里行间可见他对天下百姓的炙热情感。在范县和潍县民间,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郑板桥判案机智诙谐、体恤民情、惩恶爱民的故事。郑板桥审石头的故事是郑板桥惩恶济贫故事中的一则。据说在潍县大堂衙门前的街上,有一对以卖粥为生的老夫妇。这天郑板桥从粥棚前经过,见老夫妇卖粥用的两只大缸被打碎了,老夫妇正守着打碎的缸片愁得啼哭。郑板桥派人问是谁打碎的,老夫妇说是那边正在吃饭的几个恶少,刚才在这里斗殴给打碎的。去问那几个恶少,他们说是地上的一块青石头给打碎的。于是郑板桥下令,将大青石头绑了,押往大堂审个明白。众人都听说郑大老爷断案如神,但谁也不信郑大老爷还能审石头,于是几个恶少和众人跟着进了大堂要看个究竟。进了大堂郑板桥命衙役把大门一关对众人说:“今天粥缸被打碎时大家都在场,都是见证人。打碎缸的凶手究竟是石头,还是你们当中的某人,今天大老爷我要审个清楚,审不清楚都有嫌疑,谁也别想走。”几个打碎缸的恶少面面相觑,其他人心里暗自叫苦,知道今天不指认出原凶是走不了了。而郑板桥只管审他的石头,一回打板子,一回高喊招供。折腾了半天,板桥对大家说,石头不招,大家谁知道是谁打碎了老人家的缸?跟着进来看热闹出不去了的人们早憋得心烦了,一齐喊知道。还没等郑板桥让指认,几个恶少早自己跪地求饶了。
  封建社会中的官吏,逢迎上司,趋炎附势,以求仕途通达者多;爱民如子,不畏权贵,不以仕途进退累心者少。而郑板桥便是后者中的一位。这种违背官场常规的作为,已经注定了板桥不会在官场中发达,也不会在官场中待久。事实正是如此,在范县和潍县县令任上待了12年的郑板桥,尽管百姓山呼“爱民如子”、“为民请命”,“青天大老爷”,郑板桥也没有得到半步升迁。相反最终只落得个掷去乌纱,回归故里,卖画为生的结局。
  郑板桥的离任,真相有些迷离。一种说法是擅自开仓赈济,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诬告罢官,另一种说法是辞官。罢官的说法似乎有些讲不通,因为私自开仓赈济的事,发生在郑板桥初到潍县不久的乾隆十二年(1747年)。而郑板桥去官归里是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6年前私开官仓的责任,不会隔了这么久才追究下来。因此还是郑板桥厌倦了官场,辞官的可能性大。郑板桥为官12年“无留牍,无怨民”,深受人民的爱戴。离任前板桥作过一幅画,画上的题诗写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他离开潍县时,全城百姓倾城出动夹道含泪相送。人们看到,绝意仕途的郑板桥只带了3条毛驴,一条驮着仆人,一条驮着书籍、阮琴,一条他自己坐着,两袖清风,一官归去,离开黑暗腐朽的官场,重返扬州,卖画为生去了。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