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小苏州”文化之梦
《潍坊日报》财富周刊
宋潍晋
“绿水绕东城,随处泛青波,家乡已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水已成为这座城市苏醒的灵魂……”去年早春我在潍坊晚报写过一篇《珍爱这片美丽的土地》,时至今秋,在潍坊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的时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振兴文化产业的号角劲吹,潍坊这座文化古城迎来了系统、全面地发掘、保护、传承老潍坊文化遗产,实现文化复兴的良好机遇。
“潍州原是小苏州”,假如说水景、湿地为潍坊恢复了灵性,使这座城市在自然环境方面有了烟雨江南的轻灵之美,那么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则更将为这座城市增添人文方面的气质和神韵,由外而内,真正焕发当年“小苏州”秀美而风雅的迷人风采!
这是众多了解潍坊、热爱家乡的人们多年的内心渴望,这是众多默默探索、积累、孜孜以求的仁人志士的目标和理想。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下,相信潍坊珍贵的传统工艺品种终将如一粒粒淹没于历史尘埃中的珍珠被重新发掘出来,再现昔日光彩,那么,一条将它们整合串连在一起的链条显得十分重要,从而实现潍坊传统文化资源的全面、系统、完整的呈现。
于是,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潍坊市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项目应运而生,作为潍坊历史文化的缩影和潍坊城市符号,必将受到世人的瞩目。
难掩的潍坊历史文化辉煌
名人辈出,文化遗珠数不胜数
作为齐鲁大地上的古州名郡,潍坊在清乾隆年间,已有“南苏州,北潍县”的美誉,而潍坊的历史,却比人们知道的还要久远许多。1996年,寒亭区朱里镇发掘出了一处遗址,经考证,这处名为“前埠下”的遗址,是迄今为止山东省境内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表明8000多年前在潍坊已经有很成规模的人类活动。
在日月轮回沧海桑田的演变中,潍坊地区逐渐成为了齐鲁大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一直到近代,潍坊都是闻名遐迩的手工业名城,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名人名家,留下了绚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不完全统计,生于潍坊地区或曾活动于此的高层次文化名人多达百人,他们对潍坊地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五帝”之一的虞舜、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公冶长、春秋时政治家晏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清代古文字学家陈介祺、明代散曲家冯惟敏、小说家丁耀亢、清代内阁大学士书法家刘墉,现代艺术家郭兰村、画家郭味蕖、陈寿荣、著名诗人臧克家、作家王统照、莫言、现任美协主席刘大为等,均为潍坊文化增添了绮丽的篇章。而原籍他乡却在潍坊执政理事的北宋词人苏轼、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也都在这片文化沃土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经由潍坊流传出的民间艺术资源更是丰富多彩,有百种之多。嵌银漆器、景芝酒传统酿造技艺、崔字牌香油传统技艺、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茂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聂家庄泥塑、高密剪纸、潍坊核雕等民间工艺品、诸城派古琴等民间音乐,柳疃丝绸工艺、刺绣工艺、“秃尾巴老李传说”等民间文学资源,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仿古铜、核雕、刺绣、布艺玩具等其他传统工艺品也都蜚声海内外。
除了绚丽的手工艺品,潍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餐饮文化。“老潍县菜”最早可追溯到明清,与“肉火烧、朝天锅、和乐”三种地方名小吃一同声名远播。曾有专业人士对潍坊菜做过大致的统计,仅凉菜品种就有107种,清朝时期在京城风靡一时的“四大凉菜”——拌辣皮、芥末鸡、炝芹菜、麻汁杂拌就是出于潍坊。
……
这一切,构成了潍坊所独有而丰美的历史文化景观。
这应该是我们这座城市永远的骄傲!” 本刊记者 薛静
潍坊“自家宝贝”如今几人识
“麻布绒绣”、“蓝靛花布”等面临绝代失传
虽然为人熟知的潍坊风筝、年画等数种民间艺术文化已得到了很好的扶持和发展,甚至走上了世界舞台,但不可忽视的是,有一些民俗文化种类却随着历史的车轮,渐渐湮没在尘埃当中。
“三千砸铜匠”时代下的花丝首饰、铜铃,“九千绣花女”盛景中的手工刺绣“麻布绒绣”、“蓝靛花布”,都面临着绝代失传的尴尬境地,曾享誉全国的吉利宫灯、小章竹马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提起这些曾在潍坊历史上享有盛誉的民间工艺,不少现代的潍坊人可能会这些“自家宝贝”感觉很陌生。
“如今许多土生土长的潍坊人甚至都说不上来十种不同的民俗工艺。而实际上潍坊拥有的民俗工艺有几十种之多!”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丁传信曾经这样痛心的表示。在他看来,潍坊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有风筝、年画,更有刺绣、木雕、铜印、烙画、拓片,但有些曾经风光一时的民俗工艺品,正在逐渐消失。
“这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究其原因,潍坊文史专家于家干表示,在生活速度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新的娱乐方式和流行文化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方式急剧变化,许多传统文化和艺术跟不上人们的需求,自然就容易被摒弃在时尚和流行之外。“不仅仅是民俗文化,就连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餐饮文化都受到了影响,现在外地人在潍坊想找一家真正正宗的潍县菜馆都不是太容易。年轻人大多追求口感上的强刺激,对潍县菜传统的清淡口味接受度不高,一些潍县菜馆为了迎合这些年轻人的需求,只好改变传统做法,于是‘迷踪菜’大行其道……”
也正是受这种影响,喜欢并愿意继承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许多民俗工艺受制于传统,为了保证价值所在,至今仍以纯手工制作,费时费力但经济效益却不显著,投入与产出差别很大,因此许多年轻人宁愿选择更加见效益的工作,也不愿从事传统工艺制作。“我们厂一直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采访中,潍坊红木嵌银厂副厂长陈红光这样对记者表示,“嵌银工对个人技术要求非常严格,一个资质高的工人从学徒到出徒最快也要两年时间,但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能熬得住。”
与此形成鲜明呼应的是,已是花甲之年的麻布绒绣大师丁培玲,虽然已经收了徒弟,但这些徒弟们大都已经四五十岁,即便是在十年内这项极具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民俗工艺尚不至于失传,可麻布绒绣更远的未来,依旧让人担心。 本刊记者 薛静
展望篇
政府牵头全面挖掘潍坊文化宝藏
于家干的潍坊文化之忧
□“我非常着急,因为现在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研究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大家一说潍坊就是风筝、年画,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好,而是能代表潍坊的,绝不仅限于这些……”
□“此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如何用一种崭新的方式融合传统文化,向年轻人传达文化魅力,并让其接受和喜欢?”
——于家干(潍坊文史研究人士,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员)
只有对城市热爱至深,才愿意花费所有精力去研究与城市相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因为这都是些十分琐碎的事情,毕竟在飞速发展、自由开放的现代社会,吸引、诱惑人的事情太多了。
于家干老先生在最近十年,投入了几乎所有的精力去研究潍坊的文化与历史。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古籍,并笔耕不辍,希望为潍坊传统文化多留下点什么。“我非常着急,因为现在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研究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今年67岁,趁着身体硬朗,还能跑3年,可3年以后呢?”老先生的眼中透出深深的忧虑。
但他的顾虑并不止于此。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研究,更重要的是保护和发扬。显然,潍坊做得还不够,甚至说是远远不够,尤其是民俗文化方面。
“大家一说潍坊就是风筝、年画,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好,而是能代表潍坊的,绝不仅限于这些……”对其他文化种类保护、挖掘及宣传上的薄弱,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这些宝贵民间资源的消失。更有一些宣传,因为对实际情况不了解,导致了张冠李戴等诸种错误问题的出现,谬种流传,这令老先生愈加担心。
“此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如何用一种崭新的方式融合传统文化,向年轻人传达文化魅力,并让其接受和喜欢?”这也是于家干老先生近几年主要考虑的问题。
而在近期去了一趟韩国旅游归来后,老先生在这方面的感触越来越深。
“韩国将他们的传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用现代的舞台表演,演绎历史,让所有到首尔旅游的人,都心悦诚服地接受一个小时的韩国民俗文化的洗礼。演员们从心底热爱自己的文化,穿着绚丽的民族服装,表演自然而奔放,内容都是典型的韩国传统文化。但在表演过程中,观众与演员经常互动,让他们感觉如临其境,无不拍手称绝!表演场场爆满。
这让老先生开始重新思考潍坊传统文化的传承模式。
“要最大程度地让年轻人参与进来,用最现代的表现形式。”于家干认为,舞台表演是一种很理想的方式,潍坊完全可以参考韩国的这种旅游模式,因为潍坊拥有几十种民俗工艺品,拥有茂腔、潍坊锣鼓等多种表演形式,如果策划得当,融会于一炉,将更具感染力和欣赏价值。
“文化只有在继承中创新,转变成产业,才能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所有潍坊人的责任,如何将其转化成生产力,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于家干老先生坚定地说。 本刊记者 薛静
展望篇
政府牵头全面挖掘潍坊文化宝藏
目前,潍坊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可资借鉴和推广的成功经验。目前在产业发展、文化挖掘等已经走在前列的风筝、年画、书画,为其他文化品种的保护推广提供了思路。
1984年潍坊市政府举办了首届国际风筝会,当年就创下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尤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此,每年潍坊都会举办风筝会,至今年已是28届。由风筝带动的深层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更是成为潍坊重要的经济盛宴,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风筝会潍坊每年招商引资均超过了200亿元。
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三大年画之乡的杨家埠,在政府的引导下,把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与发展文化旅游相结合,开发建设了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同时也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4A级景区,借年画之势,打造了一条集民俗、旅游、娱乐、影视制作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条。
向来是全国书画市场风向标的潍坊,书画早已经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在此基础上,2008年潍坊举办了第一届文展会,到今年不仅是文展会,还一同举行了第一届中国画节。据了解,展会期间,总成交额超过10个亿。中国画节组委会人员向记者透露,明年的中国画节已在筹备中,潍坊作为中国画节的平台将长久持续下去,文展会与中国画节正在崛起成为又一个高含金量的潍坊文化品牌。
纵观这些成功的经验,我们不难看出,想要传统文化永葆青春,仅有民间人士的热心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角色应由政府担当。
“物质可以无限制复制,但精神无法复制,在城市中,精神即文化。”潍坊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文展会策划人王居明表示,在发掘、保护、传承潍坊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政府。“因为只有政府才有能力整合所有的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最大程度的对传统文化意义进行深挖。”
王居明认为,传统文化产业要取得突破,首先需要政府牵头,对文化进行梳理。
“由政府立项,调集专家进行统一研究,深层次发掘潍坊的历史,找出地域文化的不可取代性,并对其进行整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只有明白了从何而来,夯实了根基,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新、发展。否则大家都是一头雾水,对一种文化是怎样流传下来的都还不明白,怎么发扬光大?”
其次,有目的、有目标地对传统文化产业做好规划十分重要。
“潍坊的很多传统文化产业都是自我求突破,很多个人为此奉献巨大,一些私立美术馆承载了传承弘扬潍坊城市文化的重担。但可惜的是,潍坊都有自己的文化交易所了,却居然连一座公立美术馆都没有,要知道,美术馆在普及民众鉴赏水平和培育艺术气息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培养人才方面,应由政府出面,设立相应机构、相应团体。
“一个城市可以出很多匠人,但很难出一个名家。在培养人才这方面,政府的先决作用至关重要,为有潜质的人才做展览、出书、送出去进修等等,都是培养名家的必经之路。个人与民间团体的作用毕竟单薄,如果政府能够出面进行执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潍坊在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方面任重而道远。传弘文化,不是为了缅怀过去,更不是为了悲伤春秋。在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的思考,同样适应于对城市发展的思考。历史的过去与现在一直都是紧密相连,在我们现代人努力建设经济强市之时,也要重视那些散落在历史中的古人、古物、古迹。他们既是过去的见证者,同样也是未来的见证者。如何珍视传统,发挥文化作用,进而为建设潍坊新明天做出贡献,是摆在所有潍坊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刊记者 薛静
全国书画看山东 山东书画看潍坊
王居明(潍坊市美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作为传统文化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潍坊书画产业创造了无数辉煌。文展会与中国画节正在崛起成为又一个高含金量的潍坊文化品牌。
中国书画圈内有一个共识:“全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潍坊。”
对此,潍坊市美协副主席王居明介绍说:“我们并没有自吹自擂,这句话早就提出来了,也是艺术圈一致的观点。中国的大画家、大书法家、大艺术家,很多来潍坊开过展览。潍坊就是一块试金石,你的作品是否受市场认可、能否卖出合理的价位,来潍坊一试便知。比如说你对自己的作品心理预期是1万,但在潍坊只能卖8000元,对不起,你只能回去继续提高,在潍坊卖不了1万其他城市更卖不了。”王居明说。潍坊在全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的这种独特地位,源于潍坊的书画艺术水准,在全国占领先位置。
“潍坊从古至今培育了大量书画界人才,从宋朝的张择端,清朝的陈介祺,近现代的郭兰村、郭味蕖、陈寿荣、于希宁、刘大为,个个都是中国画界的重要人物。很多著名的中国画家都是潍坊籍人士。”王居明介绍,在艺术气息极为浓厚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潍坊籍从事书画艺术品的工作者和在校艺术生占重要比例。
除了人才培养,潍坊在市场培养方面也卓有成效。目前,潍坊的画廊无论是数量还是品位上,都在国内首屈一指。因此,书画艺术品行业内同样还流传着另外一个共识:“按照行政区划、城市规模来说潍坊是一个中等城市,但在艺术品发展领域一直都是一线城市。”
似乎是为了印证这种观点,今年成立的潍坊文化交易所,在全国现有的18家交易所中,是唯一一家设立在中等城市的文化交易所。其他17家,不是北上广,就是各省会城市。
也正是在这种丰厚的市场基础上,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从2008年开始,潍坊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文展会。至今年,已经是第四届,同时举办的还有第一届中国画节。
“去年文展会的时候,当时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参观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潍坊完全有实力承办国家级展事活动,文化部和中国美协都会予以支持。于是举办中国画节的想法应运而生。”在王居明眼中,潍坊是最适合举办中国画节的城市。“潍坊有浓厚的书画艺术品市场气息,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并且还是中国重要的艺术品集散地,最重要的是,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并为此专门出台政策进行扶持。”据了解,今年的第一届中国画节参展作品达到3000余幅,成交额突破4个亿,百度检索条目高达34万多条,达到了效益与口碑的双丰收。
王居明表示,明年中国画节和文展会都将继续举行,在丰富潍坊文化产业的同时,拉近百姓与高端艺术的距离,提高市民的鉴赏水平和艺术素养。
本刊记者 薛静 文/图
十笏园的前世今生
文化研究人士胡一平
文史作家邓华
一方十笏园,半部潍县史。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这是郑板桥在任潍县县令时写下的诗句。沿着时间的河床,逆流而上,“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盛景会清晰地出现于我们的眼帘之中。在“南苏州,北潍县”的清代,潍县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业中心,小商品中心和物流中心。而一切盛景之中,十笏园是有力的支撑点。
建筑经典
潍坊文史作家邓华先生正在编著《潍坊经典建筑大全》,在浩若烟海的建筑书稿当中,十笏园是他最偏爱的篇章之一。 “别的古建筑,一般两幅至六幅照片便表现完了,但十笏园我编了六个页码,还觉得意犹未尽。”邓华先生告诉记者,十笏园在经典建筑烟海中,的确是太让人太难以割舍了。
多少了解点潍县历史的,不会不知道十笏园。对于初略了解十笏园的人来说,十笏园的建筑属性也是第一位的。这也难怪,作为建筑,十笏园的确太经典了。
十笏园是中国北方园林袖珍式建筑的代表。十笏园始建于明代,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后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被称作“丁家花园”。十笏园位于潍坊市胡家牌坊街中段,坐北向南,青砖灰瓦,主体是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占地较小,喻若十个板笏之大而得其名。
十笏园既是一处著名的古代园林她吸纳了南北园林建筑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又有独到的发展,如今,又是潍坊市文物陈列馆所,曾经是潍坊市博物馆原馆址所在地,异彩纷呈的文物分批轮流陈列,向观众开放,使这座名园更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十笏园全区分三跨。东西都是较为疏朗的园林式庭院。中跨是纯园林。三跨并行,中跨辟园,呈现前园式,与江南园林的后院式、别院式还是有所差别的。
十笏园表现为北方园林的特点,但尽量做一些变体,使园林兼具江南园林的自由风格:
第一是轴线与对称。中轴上分南庭院、中山水、北庭院的格局。又是南北两院夹一庭的形式。中轴上由南到北分别为十笏草堂、院门、岛石、四照亭、院门、砚香楼。
南院以十笏草堂为倒座(即坐南朝北)主厅,左右出耳房。耳房面积、大小不一,以此打破严格对称。北院是以砚香楼为主厅,左右出耳房,再配以厢房。东厢一层,西厢二层。东耳两间,西耳一间。
第二是建筑形态。园林建筑的梁架用了斗拱、翼角起翘较为平缓,装饰风格较为浑厚,这些都是北方园林的典型特征。像四照亭这样的水榭,也用了一斗三升,不能不说是受了北方园林的影响。但是,在栏杆做法上,还是尽量做得低矮、轻盈,倒是有几分江南风味。
第三是池周堆山、理水和建筑的布局深得江南园林的衣钵。池岸的进退、驳石的堆叠与江南园林无异。东山的耸秀,孤石的玲珑;亭楼的高居,廊舫的依水,都是江南园林的格局。但是这个山水格局是统一在轴线格局之下。
十笏园面积虽小,但由于设计精巧,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呈现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胜。园中楼台亭榭,假山池塘、客房书斋、曲桥回廊等建筑无不玲珑精美,共34处,房间67间,紧凑而不拥挤,身临其境,如在画中,给人一种布局严谨、一步一景的感觉,体现出北方建筑的特色。
昔时盛况
抛开十笏园建筑属性的一面,十笏园也可作为研读老潍县经济的一把钥匙。
潍县地处平原,在清代是一个商业活动频繁的地方,这里的商人、文人既可南下苏杭,也可北上京都。“潍县商业繁华,经济发达,但经济中心便以十笏园向四周辐射的。”潍坊市历史文化研究人士胡一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借用两句古语,把十笏园称作“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一点也不为过。
“十笏园相当于红楼梦当中的大观园。”胡一平先生说,十笏园是胡家牌坊街上最知名的建筑,而胡家牌坊街是潍县最著名的商业街。“潍县当时是全国的纺织业中心、小商品批发中心、东方物流中心和胶东半岛茶批发中心。”胡一平说,而所有这些中心,其实落实到潍县当中,都是以十笏园为“圆心”向四周辐射的,所以要研究老潍县的经济演变,十笏园是一把重要的“钥匙”。
“如果考究一下旧时商业中心的地理位置,你会知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胡一平说,这样的中心一般都处于城市当中的“高地”上,这样才不至于遭受洪涝之害,另外,这样的中心还需要靠近水源,这样附近的居民和商户取水才方便,而十笏园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暗合了这两点。
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胡一平先生还向记者讲了一个老潍县曾广泛流传的一句话:“三山不见山、九湾不见水。”而这句俗语当中的“三山”所指的是隐藏在街巷民居之中地势比较高的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当中,一个便是在十笏园西北角、关侯庙街北首所处的位置。
“十笏园得名是在1885年丁善宝购宅修葺之后,此时虽然清政府已显风雨飘摇之势,但由于潍县独特的地理特点,未遭列强铁蹄践踏,所以十笏园得名之时,正是潍县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因而处于经济中心的十笏园,也便格外引人注目了。”文史作家邓华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历康乾盛世之后,潍坊手工业的发展犹为显著,“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便是当时的写照,而如果要追寻这一写照的注角,十笏园是避不开的一个话题。
“老潍县有四大家族,分别是丁家、陈家、郭家和张家,而十笏园便是‘潍县四大家族’之一丁家的花园,丁家是首富,有‘丁半城’之称,所以丁家的产业,是老潍县经济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华说,十笏园的历史与大家大户有关。
园内春秋
“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十笏园是一座清代建筑,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胡一平介绍说,其实十笏园是一座明清两代的建筑,十笏园当中著名的砚香楼和春雨楼,都是明代建筑,丁善宝所做的不是将原房舍推倒重建,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修葺改建的。
从明清的朝代交替,到康乾盛世的繁华,再到清末民初的争纷,潍县经历的,十笏园都一一见证,大起大落之后,十笏园依然完整。在十笏园的青砖灰瓦间,凝聚着的,有历史的沧桑,更有浓重的人文气息。
“十笏园成立之后,几乎所有到过潍县的历史名人,均与十笏园有关。”胡一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十笏园落成之后,除了高朋满座,文士竞骚的文人气氛外,还在历史变迁之中,见证着一幕幕重要的历史节点。
潍县文人中,郑板桥不得不提。同在潍县,郑板桥与十笏园没有留下多少秩事。但郑大人的县衙与十笏园原址不过咫尺之遥,同样出名的一人一地,应该是有着割绝不断的牵连的吧。胡一平先生告诉记者,十笏园后就是关侯庙,庙里有一位僧人名叫尚彻。郑板桥与尚彻交往甚密,常喜欢与尚彻在庙南的葡萄架上吃葡萄论诗词。“郑板桥呆过的葡萄架在庙南,说不定就是十笏园的一部分,这也或未可知。”胡一平说。
郑大人尝果论诗的所在是不是十笏园,这个权且不论。十笏园中的水池西有回廊,廊上雕花牙,柱间设栏杆,在长廊的墙上嵌郑板桥竹兰图石刻五方。五方石刻,将郑板桥与十笏园永久地联系在了一起。
潍县状元曹鸿勋在园内留下了《十笏园记》;康有为曾居于十笏园,留下了著名的《十笏园留题》:“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石立红荷。我来山下凡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就连金代道士谭处端所书的劲拔“龟蛇”二字也留在了十笏园。
此后,1915年底,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公然复辟帝制,自任“中华帝国皇帝”。受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委派,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居正1916年来潍指挥讨袁战争时,下榻于十笏园;军阀混战,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大战爆发。阎军攻占济南后,属于蒋军集团的山东军阀韩复榘将作战总指挥部迁至十笏园……
1978年,十笏园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十笏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潍坊市全部收回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古建筑,开始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对整个十笏园古建筑群进行大规模的恢复性重建。
2007年潍坊十笏园博物馆成立后,十笏园古旧建筑群的角色回归进程明显加快。
嬗变新生
十笏园如此重要,市委市政府对它重视有加,规模宏大的系列的保护工作全面展开。
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项目旨在保护十笏园片区历史文化环境、展现老城区历史风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该项目由专业的仿古建筑公司成都亚林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潍坊市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潍坊市投资公司所属的潍坊金城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建设开发,中建八局负责工程建设总承包,山东经纬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工程监理。
据了解,十笏园文化街区内的建筑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文物古迹建筑,二是新建仿古建筑。街区占地149亩,规划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4亿元。十笏园文化街区范围包括十笏园、关侯庙及传统民居所组成的街区核心及周边区域。园区内规划建设分三街、一路、六大区域(板块)。三街:东起曹家巷西至向阳路分三条街,即十笏街(餐饮文化街)、胡家牌坊街(风雅文化街)、关侯庙街(民俗文化街);一路:南起东风西街北至十笏园街区中心广场为十笏路;六大区域(板块):风雅文化区、历史文化游览观赏区、民俗文化区、传统居民区、餐饮文化区、主题酒店区。
该项目是我市为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十笏园古建筑群而确定的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依托十笏园深厚的文化底蕴,规划建设以古玩、字画为重点的文化产业聚集地,打造潍坊文化旅游商圈的核心。文化广场致力于打造以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为核心,将建成集旅游、文化、商业、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全新的城市中心片区。
潍坊市博物馆研究员、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孙敬明表示,十笏园文化街区项目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十笏园的保护,更能引起市民对古代文化思考以及对古建筑的鉴赏和欣赏。除此之外,十笏园文化街区项目建设完成后,也能为我市打造一张更好的旅游名片,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来我市旅游观光。
十笏园文化街区工程如此浩大,古色古香的青砖灰瓦间,我们不是要追寻一个古迹斑斑的背影,显然,通过这次拯求,十笏园将获得新生。
骆雁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