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潍坊的官道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城市潍坊的官道
  时间:2012年4月22日 作者:王瑞甫
  官道是古代由官方组织修建、用于连接国内各地的道路,是我国历代王朝上传下达、确保政令畅通的主要渠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诗中送岭南荔枝进京走的正是官道。
  城市潍坊的前身潍县是山东官道上的重要枢纽。到了清代,有多达八条官道在此交汇。1912年,官署公文改由邮局寄送,潍县各条官道逐渐废弃。如今,官道在大街小巷中仍有迹可循。如此,让我们按迹循踪,看悲欢离合、兴衰际遇。
  封面图片:潍县城坞图。载于1941年刊印的《潍县志稿》
  ............................................................................
  半岛地区条条官道通潍县
  城市潍坊历史上对历代所修筑官道的系统记载不是很多。现在见到的最早的系统记载出现在清代。因为所处位置的特殊,到了清代,多达八条官道通过城市潍坊的前身——潍县城。如果当时能够从空中俯瞰,便可以发现山东半岛地区几乎条条官道通潍县。清代以潍县城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八条官道,在潍县城的关厢交汇,并绕城而行。仅在西南关难寻古官道踪迹。
  清代时八条官道在潍县关厢交汇
  到了清代,古时的八条官道以潍县城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辐射。这八条官道分别是:自潍县城东门向东通平度州;自潍县西门向西通省城济南府;自潍县南门向南通安丘县;自潍县北门向北通莱州湾;自潍县东门向东南方通高密县;自潍县南门向西南方通临朐县穆陵关;自潍县北门向东北方通莱州府;自潍县北门向西北方通寿光县并进京。由此可见,山东半岛地区几乎条条官道通潍县。
  当时,鲁东与鲁西间的主要通道除了由羊角沟经小清河到济南的河道之外,便是由芝罘(今烟台)经潍县到济南,或由胶州经潍县到济南的陆上通道。这两条陆上通道是山东半岛与中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动脉”,而潍县就在“动脉”的连结处。
  在古代,传统城池如果作为固定的州城或县城并延续下来,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以城池为中心,在城池周围不同的方位形成新的居民点。这些居民点的形成原因基本上都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内建筑密度越来越大,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来安置越来越多的居民和传统工商业项目。于是,建设用地就只好在城外附近解决了。形成这类居民点一般遵循的规律是:沿城门外的官道大路两旁向外建设扩张,然后逐步形成新的建成区。这类建成区史称关厢,位于城乡结合部,作为城池的发展和延伸部分。在历史上,多数关厢呈现出半城半乡的特点。但也有发展较快较好的关厢,甚至仿照主城的样子修城墙、设城门,市容市貌堪比城内。
  城市潍坊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因而,城市潍坊历史上最早的建成区拓展活动也表现为以潍州(北海)城→潍县城为中心,在城池周围沿城门外的官道大路旁,在不同的方位先后形成了六处新的居民点,而且都是作为该城的关厢出现的。按照它们在城池周围不同的方位,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东关、西关、南关、北关、东北关和西南关。清代以潍县城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八条官道,在潍县城周围的五个关厢交汇,并绕城而行。仅在西南关这一处关厢难寻古官道踪迹。
  东关坞形成受通莱州府官道影响
  城市潍坊的八条古官道中,现有的文史资料都是对潍县城附近向西通省城济南府、向东北方通莱州府、向西北方通寿光县并进京的三条古官道的具体记载,而且也不很系统。
  自潍县城西门向西通省城济南府的官道穿越西关的路段称西关大街;自潍县城北门向东北方通莱州府的官道穿越东关的路段称北大路、穿越东北关的路段称东北关大街,向西北方通寿光县并进京的官道穿越北关的路段称西北大街。这三条官道的交汇处都位于北关,由位于潍县城北门外北月河北岸横穿北关的北关大街将它们连接起来。
  现有的文史资料因何只对这三条官道有具体记载?原因也不复杂,这三条官道都是潍县通往上级官厅住地的必经之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通莱州府的官道对古代潍坊城市面积扩张的影响最大。这是因为明洪武十年(1377年)潍州降格为潍县后,直接隶属于莱州府。而自明代起,莱州府一带的传统商业活动便一直活跃,区位优势也让潍县在这一时期成长发育为传统工商业发达的城市。这样,潍县与东面莱州府一带各州县的联系便十分频繁。城市潍坊在近1400年发展演变史上出现的唯一城池——潍州(北海城)→潍县城面积狭小,又受到城高池深的限制,至少自明代起,城内便已经无法满足工商业者的用地需求。城池东临白狼河(今白浪河),东城墙外不多的用地空间也早已用尽,而城池对面的白狼河东岸是与莱州府各地往来的必经之处,土地平坦开阔。工商业者创业发财首选河东之地顺理成章。因而,潍县东关在6个关厢中面积最大、拓展速度最快,并进而在清末形成东关坞。东关坞与潍县城隔白狼河正对、面积不相上下,最后形成“双城”格局。
  城市潍坊其余的五条官道都没有具体记载。根据古旧地方志书中相关地图上的地理标识可以大致分析出的古官道有两条:自潍县城南门向南通安丘县的官道穿越南关的路段称东股道、向西南方通临朐县穆陵关的官道穿越南关的路段称西股道,这两条官道的交汇处位于南关,由位于潍县南门外、正对潍县南门且纵穿南关的南关大街将它们与潍县城及城外的其它官道连接起来。上述说法在民间采风中得到了验证,但没有见到任何文字记载。
  而自潍县城东门向东通平度州、向东南方通高密县以及自潍县城北门向北通莱州湾的古官道就是在古旧地图上也很难找到踪迹了。根据相关文史资料,解放前东关坞城内的南沟街、安丘巷和固堤街共三条街道从名称上看应该曾经是这三条古官道的原址所在地。
  至少有八处官道 如今仍有迹可循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被推翻后,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裁撤各地驿站,官署公文改由邮局寄送。此后,潍县城一带另择路径逐渐形成现代公路体系。各条古官道便逐渐废弃了。它们在潍县城周围六个关厢相关路段的原址,后来都演变成普通的街巷。1981年至今,潍坊市拆旧建新式的旧城改建活动一直持续进行,因而八条古官道的不少路段已经陆续改建成各类楼宇建筑,难寻踪迹了。
  古官道在潍县城周围五个关厢的相关路段,目前至少有八处在城市潍坊的街巷中仍然有迹可循:
  潍坊市奎文区福寿东街的游麟路至大石桥段,是北大路的原址。北大路是潍县向东北方通莱州府的古官道穿越潍县东关的路段;
  潍坊市潍城区福寿西街的大石桥至和平路段是东北关大街东段的原址。东北关大街是潍县向东北方通莱州府的古官道穿越潍县东北关的路段;
  潍坊市潍城区东大街的长胜小区西沿至北门大街以西段,是东北关大街西首以及北关大街的原址。北关大街是潍县向西通省城济南府、向东北方通莱州府、向西北方通寿光县并进京的三条古官道的连接大路;
  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的月河路至永安路段,是西关大街的原址。西关大街是潍县向西通省城济南府的古官道穿越潍县西关的路段;
  潍坊市潍城区向阳小区内的一条无名通道,是南关大街的原址。南关大街是潍县向南通安丘县、向西南方通临朐县穆陵关的两条古官道与潍县城及城外的其它官道的连接大路;
  潍坊市奎文区友谊街的四平路至奎文门段,是南沟街的原址。安丘巷仍原址、原名保留,大致是今奎文区安丘巷的后门街至东风东街段。南沟街和安丘巷可能是潍县向东通平度州、向东南方通高密县、向南通安丘县古官道的原址。
  交通要冲北大路店铺林立
  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东关坞城内有一条连接东关北门(游麟门)和东关西北门(耀武门)的大路,称北大路。根据有关文史资料的记载,北大路是胶东各地来潍、进京、赴济南、去沂蒙山区各地的官道穿越东关的路段,属交通要冲。潍县东关的原址大致位于今潍坊市奎文区的友谊街→凤凰花园(小区)南沿→白浪河东岸→福音小区北沿→工福街→游麟路→苇湾小区东沿→东风东街→南巷子小区东沿→南苑小区东沿→友谊街范围内。
  位于东关圩北圩墙外得名北大路
  早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东关坞的前身——东关圩(wéi)筑成后,北大路便是东关圩北圩墙外的官道大路,这便是北大路名称的由来。由此可见,北大路至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到了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东关坞建成之后,北大路成为东关坞城内的一条大路。北大路长约0.42千米,宽约7米。北大路东端折向正北便正对东关北门。出东关北门便是潍县通莱州府官道大路的郊外路段。北大路西端出东关西北门、跨过大石桥便与潍县城通莱州府的官道穿越东北关的路段——东北关大街的东端相连接。
  北大路最初只是连接东关北门和东关西北门的这条官道大路的名称,而在民国年间出版的地图上,大石桥西端东北关大街的东段改称大石桥头,东北关大街的西段也沿用这个名称改称北大路。为了便于分别,称最初的这段北大路为东关北大路应该是合适的。
  根据有关古旧县志的记载,东关西北门外的大石桥,自清代康熙年间至清末,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是潍县城区一带横跨白狼河联系本地河东、河西,以及胶东各地沿官道来潍、去济南、北京、沂蒙山区各地必须经过的唯一一座可以常年通行马车的传统石桥。在这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不但自潍县城北门向东北方通莱州府的官道,而且自潍县城东门向东通平度州、自潍县城东门向东南方通高密县、自潍县城北门向北通莱州湾等凡是需要横跨白狼河的官道可能都必须经过大石桥和东关北大路。因而,东关北大路和大石桥在民初以前官道畅通无阻的时代里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北大路还是店铺林立的城市街道
  东关北大路虽然是官道的组成部分,但因为在清末它就已经是东关坞城内的街道,故道路两边以坐商经营为主。东关北大路还是店铺林立、各业兴旺、景象繁华的城市街道景色。
  东关西北门门洞的南墙上,嵌有一块名为《修耀武门里大路众家所捐钱项》的石碑。石碑立碑时间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详细记录了这次参与修缮北大路的多达302笔捐款者的名录。其中,仅工商户捐款者就来自服装业、皮货业、客栈业、茶业、银钱业、纸业、榨油业、烟业等多个行业的业商。廿里堡、茂子庄、吴官庄、辛庄、北杨庄等附近或远在数十里以外的村庄也捐款修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北大路地处胶东各地沿官道来潍、赴京和去省城济南交通要冲的社会关注度和东关特别是北大路一带的繁荣景象。
  同样与捐款办公益事业有关,东关北大路东端附近曾流传着这样的民间传说,目的是倡导多做善事、不要亏心的社会风气——
  杜氏一族曾是潍县东关一带的大姓家族之一。当地曾称“韩、谭、李、杜、王,打煞人(潍县方言,把人打死的意思)不抵偿”,便是对东关这五大家族人多势众、仗势欺人的夸张说法;杜氏一族族人的墓地俗称杜家墓田,位于东关北大路东端路北附近。清代咸丰、同治之交修筑东关坞时,因为事关自身安全,有实力的大姓家族便纷纷慷慨解囊、捐资相助,而家底殷实的杜氏一族却一毛不拔。于是,修建东关坞城墙时便在东关北门以北附近故意拐了个弯,从杜家墓田中间穿过。杜家墓田便一半留在了城内,一半留在了城外。杜家墓田留在东关坞城内的部分,因
  没有人烟,曾俗称“小鬼庄”。而杜家墓田西界附近住着一些人家,便俗称“阴阳界”。后来,这些地方的居民也逐渐多了起来。形成街道后,“小鬼庄”取“太平、吉祥”之意定名为太平庄,“阴阳界”取“出入平安”之意定名为平安过道——太平庄、平安过道都曾是东关北大路附近的城市街道,已无迹可循,原址位于今奎文区游麟小区东南部。
  北大路东端曾建潍县汽车站
  民国初年裁撤各地驿站,东关北大路便不再是官道。
  1920年,烟(台)潍(县)汽车路(即后来的烟潍公路、今206国道)开工建设。烟潍汽车路的走向大致与潍县通莱州府古官道的走向相同。1922年,烟潍汽车路开通后仍直达东关北门外。就在这年,烟潍汽车处在东关北门内的东关北大路东端设立潍县汽车站。
  这个汽车站是城市潍坊历史上的第一个长途汽车站。但时间不长,到了1924年,烟潍路潍县汽车站便迁移至东关北门外的新建站房。
  1935年,洋灰桥(今潍坊市胜利桥)建成通车。洋灰桥为钢筋混凝土桩板桥结构,长106米,宽3.5米,负荷60吨,是城市潍坊历史上的第一座现代公路桥梁。洋灰桥建成通车后,烟潍汽车路在东关北门外沿着东关坞的东城墙和南城墙绕行至洋灰桥过白浪河。东关北大路以及大石桥的交通要冲地位便被完全取代了。
  1938年1月,日寇侵占潍县,随即封闭东关北门和西北门,以便“强化治安”,防止抗日人员的活动。东关北大路的对外交通便基本断绝。此后,东关北大路逐渐演变为普通的城市街道。
  解放初期,潍坊市整顿街道名称时,将大石桥两端原来潍县通莱州府的官道穿越东关、东北关的路段并称北大路。1967年,潍坊市北大路取“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之意改称援越街。1981年,潍坊市援越街的原东关北大路段改称北大街。1994年,潍坊市拓宽改造福寿东街的鸢飞路至大石桥段时,北大街并入福寿东街并注销名称。工程完成后,该段福寿东街拓宽为35米。2008年,潍坊市实施福寿东街、福寿西街改造提升工程。工程完成后,福寿东街、福寿西街的主路面、非机动车专用道、人行道、绿化景观一次成形。
  最初的北大路、后来的北大街,现在是奎文区福寿东街的游麟路至大石桥段。福寿东街,目前东起永春路,西到大石桥,长约8.6千米,宽35米到45米不等,为横贯城市潍坊东部的交通主干道之一。
  东北关大街上大集好热闹
  东北关大街是自潍县北门向东北方通莱州府的官道穿越东北关的路段。潍县东北关的原址大致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的胜利西街→和平路→曹家巷小区北部→长胜小区西沿→福寿西街→油坊中路→北宫西街→白浪河西岸→胜利西街范围内。在民国出版的地图上,东北关大街已更改了名称并分为两段:大石桥头(街)、北大路。因为更名时间已久,即使本地人,大多也不知道东北关大街。
  大石桥是当时唯一常年通行马车的传统石桥
  元代诗人张起岩《潍州八景·石桥漱玉》诗云:“潍水潺潺渡虹桥,水声相激韵琼瑶;倚筇听罢精神爽,暂把心中郁闷消。”石桥漱玉,描述的是白狼河湍湍河水流过石桥桥洞、撞击桥石发出的声响就像冲刷美玉一般,让人心旷神怡。石桥,原指位于潍州城东门(后来的潍县东门即朝阳门)外的青龙桥(原址在今潍坊市亚星桥附近)。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潍县拆除青龙桥。拆下的桥石在青龙桥北大约0.8千米处又建起一座多孔漫水石桥,因桥梁风格敦实、牢固,看上去经久耐用,故命名为万年桥,俗称大石桥。此后,石桥漱玉继续为潍县十景之一,而石桥则改指大石桥了。
  大石桥不仅因作为潍县十景之一而名声在外。自清代康熙年间至清末,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大石桥是潍县城区一带横跨白狼河联系本地河东、河西,以及胶东各地沿官道来潍、去济南、北京、沂蒙山区各地必须经过的唯一一座可以常年通行马车的传统石桥。
  在清代末年出版的地图上,大石桥西端连接东北关大街。东北关大街长约0.65千米,宽约5到7米不等,因作为横贯东北关的主要大路而得名。东北关大街东端跨过大石桥进东关西北门便与北大路的西端相连接。沿东北关大街东端西行0.23千米左右便折向西南方向。东北关大街西南端与北关大街东端相接。
  在民国出版的地图上,东北关大街已更改了名称并分为两段。原东北关大街自大石桥西端西行0.13千米左右到与老驴市街十字路口处改称大石桥头(街),其余路段则借用东关北大路的名称也改叫北大路。因为更名时间已久,故即使世居本地的人,大多也只是知道大石桥头和东北关的北大路,而不知道东北关大街。
  老驴市街铁匠市,大石桥附近的集市好热闹
  相关文史资料对大石桥和大石桥西端古官道的记载不多。就在这些不多的记载中,也可以发现这里的繁华热闹与白浪河对岸仅有一河之隔的东关北大路是不一样的。
  民国以前的东北关大街两旁,客栈、货栈、大车店、轿行、脚行、车行、骆驼店鳞次栉比,往来客商车水马龙。清同治十一年(1885),潍县电报局开张营业,局址就在东北关大街中段路北。尽管只能办理单一的电报业务,但潍县电报局是城市潍坊历史上第一家现代电信营业机构。民国初年,官道不再是官道,东北关大街作为交通要冲的功能也逐渐淡化。
  民国时期,在大石桥头(街)一带活动的业商以露天经营为主,因而这一带主要显现的是集市的景象。相关文史资料显示,大石桥头(街)西端十字路口,与大石桥头(街)、东北关北大路交叉的一条南北方向的街道就是潍县著名的老驴市街。顾名思义,老驴市街是牲畜交易市场所在地。老驴市街的牲畜市是潍县大集的组成部分,也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牲畜市场。各省的客商都来这里交易。每逢集日,各路客商云集,市场上人喊马叫,十分拥挤、热闹。这个时期,大石桥头(街)、老驴市街一带是潍县大集东北关部分的北沿。
  老驴市街北段的原址为今潍坊市潍城区槐香小区连接福寿西街通道的南段。老驴市街南段的原址已无迹可循,目前在大石桥西南、白浪河西岸的建筑工地内。
  大石桥附近的白浪河西岸有个铁匠市,也是潍县大集的组成部分。铁匠杜瑞林,师从四通捶第四代传人武玺珏,后来成长为潍县著名的四通捶拳师。他在铁匠市边打铁,边收徒授艺。许多铁匠和仰慕者拜他为师。他广收弟子,对发扬光大四通捶以及在东北关一带形成和延续拜师习武、护身强体的民风所发挥的作用是值得一提的。
  铁匠市的原址也已无迹可循,目前也在大石桥西南、白浪河西岸的建筑工地内。
  老驴市街北端有一处属于东北关的居民点,名叫张家庄(原址为今潍坊市潍城区槐香小区)。因为具有靠近潍县大集的地利优势,张家庄兴办的源盛隆、丰隆等纸坊,主产春联对子纸(即色纸、丹红纸)行销国内各地。同时他们还制作账簿、信纸、信封、请柬等,生意很是红火。张家庄还生产土制香烟,曾兴办三十多家土制香烟作坊,达到日产香烟五万盒(每盒五十支)的规模。除了自己的大金雁、绿竹、红花牌香烟,张家庄还制作“山寨版”的美国骆驼、红圈,德国老刀,国内大前门、红锡包等名牌香烟,据说可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当地有“知不道(潍县方言,“不知道”之意),摸不着,张家庄子靠着白浪河”的说法,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意思,可能与张家庄善于制作“山寨版”的名牌香烟有关系。
  潍坊大集迁离大石桥
  解放后,大石桥西端的东北关北大路一带作为潍坊大集主体部分的所在地,繁华喧嚣的景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潍坊大集迁至北宫桥(今潍坊市北宫东街、北宫西街过白浪河桥)以北为止。
  1974年,白浪河泛滥的洪水冲垮已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大石桥。1985年,潍坊市拆除大石桥旧桥,拆除后在原址稍偏北处建成柱式变截面箱形高水位城市道路桥梁。新建大桥继续沿用大石桥的名称。新大石桥长105米,宽20米,高7米,当时是准备全面拓宽改造北大街的前期配套工程。
  1994年,潍坊市打通福寿东街、福寿西街后,大石桥成为福寿东街、福寿西街的过白浪河桥。1991年、1994年、1995年,北大路分三次整体拆除并注销名称,其和平路以东段1994年并入福寿西街。北大路的和平路以西段,原址目前大部分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长胜小区内,已经无迹可循。北大路西南端原址保留,并入东大街。2008年,潍坊市实施福寿东街、福寿西街改造提升工程。
  目前,大石桥仍为潍坊市福寿东街、福寿西街的过白浪河桥。最初的东北关大街、后来的大石桥头(街)和东北关北大路,现在是潍坊市潍城区福寿西街的大石桥至和平路段和潍坊市潍城区东大街通潍城区实验小学、长胜小区西沿的路段。福寿西街东起大石桥,西到西外环路,长约6.6千米,宽30米到35米不等,为横贯城市潍坊西部的交通主干道之一。
  西关大街上的那些人和事
  潍县西关位于潍县西门(迎恩门)外的西月河西岸,其原址所在地大致包括现在的潍坊市潍城区中和街小区和西园小区。解放前,西关四周筑有圩(Wei)墙,因而西关是城市潍坊古代发展演变历史上出现的四处古旧城圩之一,称西关圩。西关大街就位于西关圩内,它既是西关圩东、西圩门之间的连接大路,又是自潍县城西门向西通省城济南府的古官道穿越潍县西关的路段。
  设官道急递总铺,为山东古官道枢纽的中心之一
  西关大街长约0.3公里,宽约7米,因为它是西关圩内的主要通道而得名。
  明、清时期,西关大街在潍县的官道中,位置和作用都特别重要。这是因为,古官道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即设置一处驿站驿馆,以方便官署公文传递人员和往来官员食宿。
  明、清时期的驿站驿馆称为“铺”。今奎文区廿里堡以前就是驿站驻地,只是按当地习惯将“铺”写作“堡”,却仍读Pu。当时,潍县是山东官道上的重要枢纽,八条官道在此交汇。而潍县官道的急递总铺一直设在西关大街上。因而西关大街实际上处于这个枢纽急递的中心位置。
  照此推理,当时,官道总铺所在地西关大街与在潍县交汇的八条官道应该都有畅通便捷的连接大路,但未见相关记载。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出版的地图上都能够大致分析出的相关连接大路有:
  西关大街东端出西关圩东圩门,跨过西月河上的一座小桥,可以穿越潍县西门进入城内,该处原址即今潍城区东风西街月河路口及其附近;
  自西关大街东端西行二三十米,有一个丁字路口。丁字路口向北岔出的大路穿越西关圩北圩门,绕潍县城外西月河西岸和北月河北岸而行,可以通往潍县北关大街,连接潍县通往莱州府和北京的两条官道。这条大路的原址即今潍城区月河路的东风西街至东大街段以及东大街的西段;
  自西关大街东端西行一百米左右,又有一个丁字路口。丁字路口向南岔出的大路穿越西关圩南圩门,绕潍县城外西月河西岸附近和南月河南岸而行,可以通往潍县城南门,连接潍县通往安丘和临朐穆陵关的两条官道;这条大道穿越西关圩的部分称中和街,原址为今潍城区中和街小区内的一条无名通道。其沿潍县南月河南岸而行的部分,原址大致在今潍城区胜利西街的永安路至向阳路段范围内;
  西关大街西端出西关圩西圩门(望山阁),便是潍县通济南府官道大路的郊外路段。
  西关大街与潍县其它官道的连接大路,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出版的地图上也难觅踪迹了。
  郭、高两个家族建有深宅大院,出过不少名人
  由于西关大街处在省内古官道枢纽的中心位置,明、清时期数百年间,官吏、经商者、科举赶考者在西关大街上往来频繁,因而西关大街两旁,商铺、酒店、客栈林立,生意十分兴隆,景象十分繁华。
  因为人气旺盛,西关吸引了不少人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因而西关大街两旁建有多处富裕之家的深宅大院。这些深宅大院,一般是粉墙青瓦风格,拥有古朴大方的大门,门前有石鼓和多磴石阶,院内厅、厢、廊、厦错落有致,厅内油漆门柱、木雕窗棂、重梁叠栋……一切都显得十分考究。
  自明代起,高、郭、刘、李、边、田、王、张、刘姓等人家在西关定居,并形成了各自的家族。清代,高、郭两个家族在西关大街上都建有深宅大院,也都产生过名人。
  高守训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考取进士,曾任江苏宜兴知县,退休后回潍在潍阳书院执教,名声很大;高鸿裁(1852-1918年),曾在北京任史馆编修,是著名的收藏家和古文、金石学者。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他购得一块珍贵的汉祠壁砖,上面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十二个字。他有《上陶砖瓦文捃》、《历代志铭证存》、《齐鲁遗书十八种》等古文、金石学方面的著作传世。
  郭襄之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举人,曾任西宁兵备道,立有战功;郭恩孚(1846-1915年),当时与高密的傅丙鑑、平度的白成泉、掖县(今莱州市)的董锦堂并称胶东四大诗人。他著有《果园诗钞》、《天中岛》、《果园枕戈集》等文集。
  有了这些名人,高、郭两个家族在西关便十分显赫荣耀。而高氏一族人多势众,势力很大,还形成了为人处世精明、不吃亏的风格。与高氏一族打交道的人,多有被割了一刀的感觉。于是,当地民间便有了“西关高,一把刀”的说法。
  祖籍东邑黄县(今烟台龙口),在陕(山)西谋生多年的冯立望,回老家探亲,不想路上断了盘缠,在西关高家牌坊(位置在现在的东风西街和苗圃一路附近,该牌坊解放后被拆除)时,碰上了边相亭。边相亭是个热心人,让冯立望回自己家里歇息,并送盘缠让其回老家。冯立望十分感动,为了报恩,他将四通捶传授给了边相亭。四通捶是内家拳法,讲究“意、气、力、势、法”四通。这套拳的招数朴实无华,具有快、准、狠、九攻一守的特点,专攻击对方的要害部位,非常适合对打技击。边相亭勤学苦练,四通捶拳术日益精湛,并开始教授弟子。四通捶被外人称为“边家捶”,逐渐成为潍县著名地方拳术之一,因为有了四通捶,潍县城一带拜师习武、护身强体的风气曾延续多年。因而,西关边氏一族对本地民风的深远影响也是值得一提的。
  ◎相关链接
  西关大街几经演变 后来并入东风大街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潍县到济南官道的重要性便大打折扣,西关大街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
  1913年,设在西关大街上的潍县官道急递总铺奉命撤销。官道不再是官道,西关大街在潍县官道上的特殊重要性也随之消失。
  1938年1月,日寇侵占潍县,随即封闭潍县西门,以便“强化治安”,防止抗日人员进城活动。西关大街的对外交通便基本断绝。经过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西关大街的衰落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到1948年潍坊特别市设立时,西关大街的面貌已接近农村街巷了。
  1977年,潍坊市向西延伸东风大街,由月河路起向西延伸到潍博公路(今潍城区安顺路),西关大街并入东风大街并注销名称。工程完成后,该段东风大街成为宽22米的城市干道。修建这段东风大街时,因路面拓宽的需要,拆除了原西关大街两侧具有清代民居特色的多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原来多为西关大街两旁富裕之家深宅大院的组成部分。
  1994年,潍坊市以白浪河为界,改称东风大街河东段为东风东街,改称东风大街河西段为东风西街。
  这样,西关大街便演变为现在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的月河路至永安路段。东风西街,目前东起亚星桥,西到杏(埠)乐(埠)公路,长约11.5千米,宽60米,双向10车道,为横贯城市潍坊西部的交通主干道。
  北关大街桥头路旁热闹非凡
  潍县北关位于潍县北门(望海门)外的北月河北岸。今潍坊市潍城区平寿湖南岸以及北马道小区、翠竹园小区一带,就是潍县北关原址的所在地。别看现在这些地方的街道和建筑与附近其它居民小区相比较,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之处。但在明、清数百年甚至可能在这之前更长的时间里,这里却是本地以及胶东半岛各地与北京、济南之间互相往来必须经过的通衢大道北关大街所在地。当年,北关大街繁华热闹的景象就像本地版的《清明上河图》。
  连接通往莱州府、济南府和北京的三条官道
  在清代末年出版的地图上,一条大路横贯潍县北关,称北关大街。虽然称为“大道”,但宽度却也就在七米左右的样子。这条大道的东端与西端都是三岔口。
  北关大街东端的三岔口位于潍县北关与东北关的结合部,通向东南方向的大路绕潍县城外北月河北岸而行,原址即今潍坊市潍城区东大街东段;通向东北方向的大路就是前往莱州府和胶东各地的官道穿越东北关的路段——东北关大街,原址即今潍坊市潍城区东大街通往潍城区实验小学门前及长胜小区的部分。
  北关大街西端的三岔口通向西南方向的大路绕潍县城外北月河北岸和西月河西岸而行,通往潍县西关并与前往省城济南府的官道相接,原址即今潍坊市潍城区东大街西段以及月河路的东大街至东风西街段;通向西北方向的大路就是前往寿光县并进京的官道,其穿越北关部分称西北大街,原址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翠竹园小区一带,已无迹可循。
  这样,一条北关大街就把潍县通往莱州府、济南府和北京的三条官道连接起来了。因而,北关大街是民国以前本地及胶东各地沿官道赴京和去省城济南的必经之路。
  北关大街西端向东一百多米处有一个丁字路口。由这个三岔口向正南方而行,通过北月河上的一座小石桥可以穿越潍县城北门进入城内,因而这个丁字路口及其附近俗称桥头。
  在民国时期出版的地图上,北关大街分成了三段,名称从东到西依次是凤凰嘴街、东寨门外(街)、北关大街。
  凤凰嘴街长约0.18公里,因附近一处名称为苇湾(即后来的潍城区平寿湖)的湾塘与北月河接口处形似凤凰的口部而得名,范围包括北关与东北关结合部的三岔口以西附近地区。
  东寨门外(街)长约0.16公里。为了防匪防盗,当时在北关大街上设有一道木寨门。因木寨门设在北关大街桥头以东一百多米处,故称东寨门。这段大道位于东寨门以外而得名。东寨门外(街)东接凤凰嘴街,西接北关大街。
  北关大街长约0.23公里,范围包括西端对接前往省城济南府和前往寿光县并进京两条官道的那处三岔口以及桥头丁字路口附近。
  桥头一带数百年来车水马龙繁华热闹
  民国以前,官道作为异地陆路交通主要载体且畅通无阻的年代里,本地及胶东各地沿官道赴京和去省城济南的必经之路——北关大街上,最繁华热闹的地方就是桥头及附近的大道两旁。而且直到民国时期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里,这里依旧维持了延续了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繁华景象。
  在桥头丁字路口附近的北关大街旁,曾有几家买卖一直不错的花店。这些花店可不是做鲜花生意,而是白天买卖棉花,晚上作客栈旅馆,给在官道上异地往来途经潍县需要住宿休息的人员提供着方便。每年春、夏、秋时节,广饶、章丘等地来潍揽活养家糊口的锯锅匠,大多是这些花店的常年老主顾。其中的一家悦来花店规模最大,每年从鲁西北收进棉花和乐陵小枣,然后转手倒卖,收益可观。“四喜”、“三庆”等外地来潍戏班,都曾住在悦来花店。
  北关大街上曾有一家颇具规模的骆驼店,备有既舒服又稳当的骆驼轿子出租给进京赶考人员或长途旅行的富人作交通工具;还备有马拉轿车和毛驴,主要出租服务对象是来自外地的沿官道旅行赶路的人员和附近居民。桥头一带,杂货店、点心铺、羊肉馆、朝天锅、包子铺、火烧铺等供应各类吃食和用品的商铺和摊点应有尽有,主要服务对象也是来自外地的沿官道旅行赶路的人员和附近居民。
  林立的店铺、飘香的饭菜、“叮叮当当”的驼铃声、“吱吱呀呀”的马车木轮声……构成了北关大街及“桥头”一带延续数百年车水马龙、人员往来络绎不绝的景象。
  “生意”同样不错但与北关大街及桥头一带的景象大不相同的另外一处地方就是凤凰嘴三岔口附近了。
  凤凰嘴,听起来是个不错的名字。凤凰嘴街东端三岔口以西的十几处草房看上去也很不起眼,却是卖淫嫖娼的场所。这里地处官道大路旁边,有往来便利的地利优势,又处于北关与东北关结合部的三不管地带。根据相关文史资料记载,民国以前,这里的卖淫嫖娼活动便已经猖獗多年。这里的“从业人员”以来自潍县北部一带的中年妇女居多,故史称土娼。由于不是什么正大光明的事情,嫖客来去一般都偷偷摸摸、遮遮掩掩,当地便俗称这类土娼活动场所为“半掩门子”。凤凰嘴“半掩门子”为城市潍坊历史上见诸记载的最早的卖淫嫖娼场所。
  日寇侵占潍县 通衢大道遭殃
  虽然自民国初年起,北关大街不再是官道,但民间仍延续了异地往来走老官道的习惯。因而,这里便继续维持着往日的繁华景象。
  1938年1月,日寇侵占潍县。此后不久,为了“强化治安”,防止抗日人员进城活动,日寇封闭了潍县城的西门和北门、东关坞的北门和西北门。这样,潍县通往各地的各条老官道便被斩断,这些地方水马龙的繁华景象便风光不再,而且不可遏止地衰落下去了。到1948年潍坊特别市设立时,凤凰嘴街、东寨门外、北关大街的面貌已与农村街巷差不多了。
  因为位于前往寿光县并进京的老官道穿越北关部分的路段——西北大街以东,1958年凤凰嘴街、东寨门外、北关大街并称东大街(西北大街改称西大街)。1967年,东大街取“毛泽东思想放红光”之意改称红光街。1978年前后,红光街沿原北关大街以西的古官道原址向西延伸并与新修成的月河路北端相接。1981年,红光街恢复东大街名称。1994年、1995年、1996年、2000年,东大街分四次整体拆除,相关小区建成后原址恢复并拓宽改造。2002年,东面的月河崖街并入东大街,东大街东端便与和平路对接。2006年,东大街又进行了综合改造。
  这样,曾经的通衢大道北关大街经过近百年演变后,成为现在东大街的中段。东大街目前位于潍坊市潍城区和平路→东风西街→月河路→福寿西街→和平路街区内,长1.3千米,宽10米左右,为横向连接和平路和月河路的一条普通的城市街道。
  南关大街是知名的商业街
  在清末出版的地图上,潍县南关位于潍县南门(安定门)外的南月河南岸,北端正对潍县南门一带,略呈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南北最长处约0.4千米,东西最宽处约0.2千米。今潍坊市潍城区双合小区、向阳小区以及党家湾小区东北部一带大致就是潍县南关原址的所在地。在这张地图上还可以看到,一条大路纵贯潍县南关,称南关大街。
  官道利用率不高,南关一带缺少文字记载
  南关大街长约0.35千米,宽约6米,因作为潍县南关的主要大路而得名。
  在民国年间出版的地图上,南关大街的南端是一个三岔路口。自这个三岔路口通向东南方向的大路称东股道,为潍县通安丘县的官道穿越南关的路段。自这个三岔路口通向西南方向的大路称西股道,为潍县通临朐县穆陵关的官道穿越南关的路段。东股道解放后称双合东街,其东南段的原址为今潍坊市潍城区人民街的和平路至向阳路段的一部分,其它部分已无迹可循,原址在今潍坊市潍城区向阳小区南部、双合小区东部。西股道解放后是双合西街的一部分,现在也已无迹可循,原址在向阳小区南部。
  这个三岔路口正南方、迎面正对南关大街的地方建有一座观音庙。常见的寺院都是坐北朝南,而这座寺院因为坐南朝北,故俗称倒座观音庙,并因此成为南关一带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倒座观音庙内大殿神龛的前、后、中等部位都塑有观音菩萨金像。院内矗有一块四面碑,其中的一面刻有佛祖像。钟楼内悬挂着一口重达一百千克的大钟。在民国时期倒座观音庙先后为镇公所、警察分驻所占用。解放后倒座观音庙改为向阳路小学的校舍、教工宿舍,1992年整体拆除。
  南关大街的北端通过南月河上的一座小石桥可以穿越潍县南门进入城内。南关大街的北端向西沿南月河南岸而行,可以前往潍县西关,与通往潍县的其它官道连接起来。
  这样,一条南关大街便把潍县通往安丘县、临朐县穆陵关的两条官道与其它官道连接起来了。因而,从位置上看,民国以前官道畅通无阻的时代里,南关大街也应该是处于交通要冲的官道大路。
  尽管在民间采风中得到的情况表明,直到解放初期,沿南关大街一带的这些古官道去安丘县和临朐县穆陵关方向仍然可以正常通行马车,但目前公开发表的关于潍县南关、南关大街的文史资料也为数不少,里面却只字没有对古官道的记载。
  南关大街一带的古官道为什么被遗忘了?主要原因可能是民国以前,沿潍县这两条官道前往的安丘县、临朐县穆陵关既不是什么政治中心,也不是传统工商业发达的地区。这两条官道的利用率自然也就不高。
  据相关文史资料的记载,在潍县的六个关厢中,南关形成居民点的时间最晚,直到清代中叶才形成街巷也说明了这一点。
  南关大街名声在外,曾是著名的商业街
  民国时期,南关大街一带在当地的名声十分响亮。南关大街一带名声在外的原因之一,便是因为有世居南关大街及其附近地带的丁氏一族。
  南关丁氏一族的始祖丁山,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领导机关住地)举家迁来潍县后,便定居在潍县南门外。因而,丁氏一族可能是潍县南关一带最早的居民。丁山有四个曾孙,名字分别叫纪、伦、琰、雄,被称为丁氏老四支。以后,丁氏一族的不少族人迁到潍县城里和附近其它村庄居住。
  迁出的族人中,名声最大的是迁到潍县城里的一支。到清代中、后期十四世祖丁廷模时,丁氏一族的这一支逐渐发迹为潍县首富。丁廷模共有三个兄弟:廷选、廷举、廷珍。兄弟四人成年分家后各自拥有的大宅院,当地人分别俗称为“丁大宅”、“丁二宅”、“丁三宅”和“丁四宅”。其中老四丁廷珍的家业最大,时称“丁半城”。丁廷珍的儿子丁善宝便是十笏园的创始人和园主。而十笏园在城市潍坊历史上以及现在的知名度是众所周知的。
  留在潍县南门外、后来的南关和南关大街一带的丁氏族人,以老长支和老三支的后代居多,当地称之为“南关丁”。
  “南关丁”是南关一带人多势众的大家族。南关大街两旁对峙的东高崖子和西高崖子,附近与南关大街相连的丁家老过道、厦檐屋过道等街巷,都是“南关丁”族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南关大街一带名声在外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因为民国时期这里是知名的商业街。
  在潍县的六个关厢中,南关因为所傍倚的官道最偏僻,所以形成街巷的时间最晚。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德国人修通胶济铁路并在南关以南设立潍县火车站(今潍坊火车站)。同年,清政府外务部批准潍县为商埠,两年后正式开埠。潍县商埠区就与南关东沿比邻。自1920年起至1936年,以潍县为起讫点先后修成烟潍、台潍(即后来的潍徐公路,今国道206线)、潍道(今潍坊-高青公路)三条公路,时称“汽车路”。潍县火车站通过这三条公路辐射胶东、鲁南、鲁西北地区,南关都是必经之处。南关凭借独具的地利优势,建成区面积成倍扩大并迅速崛起为工商业发达的地区。
  民国时期,南关大街中段和北段两旁,林林总总分布着面食店、点心铺、杂货店、中药铺、铁匠铺、铜匠铺、锡匠铺、木匠铺等工商业店铺。著名的潍县南门早市的水果市场也坐落在这一带,随季节上市的樱桃、杏、桃、李、葡萄、梨等时令水果应有尽有。
  胶济铁路的建成通车、现代公路体系的形成,对经由潍县城各个关厢的其它古官道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只有民国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古官道南关大街是直接受益者。这也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商业色彩退化 现是无名通道
  解放后,国家逐步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南关大街的商业色彩便逐渐退化,成为普通的城市街道。
  1965年,潍坊市合并南关大街、博古街(今潍坊市潍城区向阳路的胜利西街至金巷子段),取“心向红太阳毛主席”之意将这两条街道并称向阳路。
  1981年,南关大街从向阳路析出并恢复原名称。
  1992年,南关大街整体拆除并注销名称。潍坊市潍城区向阳小区建成后,南关大街原址的大部分改造为向阳小区内的一条无名通道。
  ◎相关链接
  “南关丁”人多势众
  “南关丁”是南关一带人多势众的大家族。南关大街两旁对峙的东高崖子和西高崖子,附近与南关大街相连的丁家老过道、厦檐屋过道等街巷,都是“南关丁”族人集中居住的地方。由于丁氏一族在南关聚族而居,虽然后世分支不同,但都是一个老祖宗。所以一旦有人打架骂街骂到祖宗,就能牵扯到很多人。“南关丁”们闻讯便不约而同地聚集起来,仗着人多势众,靠群打群殴凸显本家族的威风。因此,当地有“南关丁,一窝蜂,不用搬,来了兵”的说法。
  “南关丁”中也产生过名人,其中名声最大的是十六世祖丁象兰。他是一位资历很深的塾师,是清代潍县状元曹鸿勋的启蒙恩师,在当地培养出许多有作为的人才。曹鸿勋任陕西巡抚时,曾聘请丁象兰为内账房总管。丁象兰去世后,由曹鸿勋题写神主牌位。
  三条古官道功能过早丧失
  清末,潍县东关坞城内曾有三条街巷——南沟街、安丘巷和固堤街。根据相关文史资料的记载,这三条街巷都曾是官道大路。南沟街可能曾是潍县向东通平度州、向东南通高密县、向南通安丘县的古官道,安丘巷曾是潍县向南通安丘县的古官道,固堤街曾是潍县向北通莱州湾的古官道。但相关文史资料对这三条古官道的情况都没有具体记载。
  明代到清初,南沟街是通往三地的古官道
  南沟街因明代位于东关圩南圩墙外且地势低洼、兼有大路和向附近的白浪河排水的功能而得名。东关圩建成于明代成化年间,故南沟街至少在明代就是官道大路。
  金大定六年(1166年),一位僧号叫本敬的和尚,靠化缘募集资金在潍州(北海)城东门外的白狼河上(今潍坊市亚星桥处)建起一座石桥。这是现在见到的、城市潍坊历史上兴建道路桥梁的最早记载。清初,石桥原址改建为一座三十多孔的石桥并命名为青龙桥。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潍县拆除青龙桥。
  自金代到清代,五百多年的时间里,潍州(北海)城、潍县城东门外白狼河上的石桥是古代城市潍坊一带有记载的、可以常年通行马车的唯一一座传统桥梁。因而从明代到清初,出潍县城东门,穿越石桥,沿位于白狼河东岸、绕东关圩的西圩墙和南圩墙而行,应该是向东去平度州、向东南去高密县、向南去安丘县最便捷的路线。这就基本可以推断出,南沟街从明代到清初是去这三地的古官道。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青龙桥拆除后,南沟街便不再具有这样的便捷优势了。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南沟街东段为南北走向,西段为东西走向,总长约0.7千米,宽约5米。南沟街的东端南起东关南门(鸣凤门),北行约80米后折向西。南沟街的西端就是东关西南门(奎文门)。但这时的南沟街早已经是一条普通的城市街道了。
  民国时期,南沟街上的玉露春澡堂是城市潍坊历史上最早的大型现代浴池。玉露春澡堂开业于1925年。1934年完成改建后,玉露春澡堂自备发电机,采用大型蒸汽锅炉烧水。浴池大楼是一座“日”字形两层五面楼房,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拥有200多个床位供顾客浴后小憩。1948年解放后玉露春澡堂曾一度更名为东风浴池,后恢复原名称。1999年旧城改造时整体拆除,原址在今潍坊市奎文区凤凰花园(小区)北部。
  解放后,南沟街演称南大街,并向南延伸对接胜利大街(今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街)。1967年,南大街取“要武、要造反、要夺权”之意改称要武街。1981年,要武街恢复南大街名称,并由南北向东西方向折弯处向东延伸至工农路(今潍坊市奎文区潍州路)。1988年、1991年、1992年、1996年、1999年,南大街分五次整体拆除,相关小区建成后分别原址恢复、逐段拓宽改造并对相关地段进行裁弯取直。其中,南大街原南沟街东端的南北方向路段并入四平路。2002年,南大街以坐落于本街东端路北的综合性商场的名称更名为友谊街。2006年,友谊街又进行了综合改造。
  最初的南沟街现在大致是潍坊市奎文区友谊街的四平路至奎文门段和四平路的胜利东街至友谊街段。目前,友谊街长0.9公里,宽约20米,东起潍州路,西到奎文门,中间与四平路交叉。
  安丘巷、固堤街是明代中叶以前的古官道
  顾名思义,安丘巷因为曾是通往安丘县的官道大路而得名。固堤街则因为曾是通往潍县北部重镇固堤镇(今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驻地)并由此通向莱州湾的古官道而得名。
  根据安丘巷和固堤街所处的位置,可以推断出这两条街道至少应该是东关圩形成以前的古官道。
  东关圩形成以前,出潍县东门,穿越金代就已经存在的那座石桥,由石桥东端东行约0.3千米便到安丘巷所在的位置,由石桥东端向东北方向约0.45千米便到了固堤街所在的位置。因而这两条路线是当时去安丘县和莱州湾的最便捷路线。明代成化年间东关圩形成时,并没有在正对潍县东门的石桥东端设立圩门。于是,东关圩的西圩墙挡道,安丘巷和固堤街便不再具有这样的便捷优势了。
  清末到民国年间,安丘巷长约0.25公里,宽约4米,南起吕家槐树底街,北到东关大街(今潍坊市奎文区东风东街的潍州路至亚星桥段)。
  固堤街长约0.16公里,宽约6米,南起李家街(今潍坊市奎文区李家街),北到西四平街。这两条街道在这之前早就已经是普通的城市街道了。吕家槐树底街、西四平街,原址都已难寻踪迹,分别在今潍坊市奎文区后门街西端偏北、福寿东街西端路南一带。
  安丘巷南端有一棵树龄600多年的老槐树。当地民间曾有“先有老槐树,后有东关”的传说。1997年,老槐树枯死,已枯死的老槐树树干和树冠现在依然原址伫立。民国年间,当地知名的商号德茂颜料庄坐落在安丘巷。
  民国时期,李家街、固堤街、西四平街并称李家街。解放初期,固堤街、西四平街由李家街析出并恢复原名称。1967年,李家街、固堤街、西四平街再次合并,取“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宏伟壮阔”之意改称宏伟路。1981年,宏伟路复称李家街。2008年,李家街的原固堤街段整体拆除,已无迹可循,原址为今潍坊市奎文区恒泰电子街、李家街口以北的一处建筑工地。
  1967年,安丘巷取“破四旧、立四新”之意改称四新巷(四旧,指资产阶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四新,指无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1981年,四新巷复称安丘巷。1987年、1988年、1997年安丘巷分三次整体拆除。相关小区及商业设施建成后安丘巷原址恢复、拓宽改造并向南延伸至南大街。2006年安丘巷又进行了综合改造。
  最初的安丘巷现在大致是今潍坊市奎文区安丘巷的后门街至东风东街段,在城市潍坊曾经的古官道中是唯一的一条原址、原名保留者。目前,安丘巷长0.3千米,宽约15米,南起友谊街,北到东风东街,为金融机构、综合商业机构、中小型餐馆、小吃摊密集分布的特色街道。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