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往事
来源:潍坊晚报 时间:2011.11.27 撰稿:刘愉
1916年,潍县建塔子坡机场,是在战火燎原的时候。十几年后,潍县建三里庄机场,又是战火燎原的时候。潍坊历史上的前两座机场,是用大碌碡碾压出来的,更是战争的产物。乡民们初见飞机,除了“惊为天仙”,一定还有身处乱世的惊恐。如今,飞机早已不再稀罕。飞行往事朝花夕拾,我们不禁发愿:要发展进步,要国泰民安。
..........................................................................
孙中山创办航校迁往潍县
孙中山对飞机的作用和意义有很深刻的认识。1916年,远在日本,一直筹划和指挥国内讨袁事业的孙中山,在日本朋友梅屋庄吉的资助下,创办了革命军的首所航空学校——中华革命党近江八日市飞行学校。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学校于当年的5月4日正式开学。5月15日,居正派遣袭击队潜入济南,偷袭山东督军府,失败后退出。5月20日,居正让东北军顾问萱野长知致电梅屋庄吉陈述战情,询问将飞机立即送往潍县就地训练怎么样?因战事紧迫,亟需飞机队助战,飞行学校全体学员从神户乘船启程,于7月2日抵青岛转乘列车,7月4日到达了潍县。
海外建航空学校,为讨袁护国助力
“用飞机在敌人上空飞行,撒下蒙汗药,使敌人全部昏睡不醒,我们不用开枪打炮,只是去捉俘虏就行了。这岂不是战争的一场大革命吗?”1916年2月6日,孙中山的日本朋友梅屋庄吉将日本著名的民间飞行家坂本寿一介绍给他,两人用英语交谈得十分投机。兴奋之余,为人严谨的这位民主革命家诙谐地说了这番话。
早在几年前,孙中山对飞机的作用和意义就有了深刻的认识。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三年后欧洲也造出了飞机。又三年,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于广东青年冯如之手。
当时遍游欧美各国宣传革命的孙中山预言:“飞机将成为新式的军事武器,大大有助于实现我国国民革命。”
1911年1月底,我国第一个飞行家冯如在美国奥克兰市作飞行表演,孙中山观后赞叹:“吾国大有人矣!”他勉励冯如认清形势,把才智献给祖国。辛亥革命爆发,冯如参加了革命军,被任命为广东军政府飞机队队长。辛亥革命爆发不到两个月,革命军又有3支航空队建立:华侨革命飞机团、湖北军政府航空队、上海军政府航空队。这4支航空队虽然没有参战,但壮大了革命军的声威。当时北京的报纸曾转载沪电称:“革命军有一支强大的空军。”
清政府军咨府大臣载涛1910年赴法考察军事,也对这最新式的玩意儿产生了兴趣。载涛回国后,马上命人从日本购进设备材料制造飞机。可惜,造成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时就坠毁,载涛又派人从英国买回1架,因为无人会驾驶,成了展览品。同年,日薄西山的清政府在北京南苑设立飞行机小试验厂。吃了教训的清政府开始派出人员出国学习,聘请外国飞行家来华指导。辛亥革命后上台的袁世凯,于1913年在南苑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
远在日本,一直筹划和指挥国内讨袁事业的孙中山,在梅屋庄吉的资助下,创办了革命军的首所航空学校——中华革命党近江八日市飞行学校。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学校于1916年5月4日正式开学。学校位于京都附近的近江八日市町,第一批学员47人,在至今保存的教官与学员在飞机场的留影中,依稀可辨他们的名字:广东香山刘季谋,四川姚作宾,广东开平胡汉贤,广东台山马超俊,坂本寿一、立花了观,下、广东夏重民,上、江苏周应时、广东新宁曾苏汉,四川苏帏鲲……
坂本自制教练机,训练用上自行车
在教官与学员的这张合影中,奇怪的是大多数人推着一辆自行车。有关专家考证,自行车是学员学习所用,目的是训练他们的平衡能力。
学校的教官是坂本寿一。坂本寿一当年不到30岁,却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架技超群的飞行家。他留学美国洛杉矶州立工业学院汽车系时,对飞机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后在福特汽车厂工作期间,自制了一架30匹马力引擎的单翼飞机。之后,他又进入世界各国学生云集的查·卡奇斯飞行学校,1912年取得国际飞行执照,曾创下飞行80余次,坠落18次,但一次也未受伤的奇迹。
学校正式开学的前10天,中华革命军代表周应时与坂本寿一签订了《飞行教授协约书》。其中规定,学习时间为六个月,须保证学生获得完全的飞行技术,需要时教官须前往中国从事航空事业。学校的教练机共两架,一架是坂本寿一自制的80马力双翼机,另一架是梅屋庄吉租来的。学习和训练科目包括,飞机设计、飞机原理、地面高速滑行等等,学员能够独立进行地面滑行后,在教练的陪同下试飞。
在学员马超俊的记忆中,正式开学前的筹备阶段,先期到达的部分学员就已经进行了一段训练。时间大约在1915年下半年,学员20多人,训练事务由日本教官立花了观主持,飞行教官还有尾崎行辉及其子尾崎雄飞,美国人史密斯。立花了观留美数年,一直研究航空飞行,技术娴熟。练习期满后,表现突出的马超俊成为第一次飞行的人选,立花了观登机指导。飞机上升到1000多米时,机件发生故障,飞机抛锚,立花了观迅即指挥迫降。此时机身突然翻转,瞬间坠地,引擎摔得粉碎,两人被压在机舱下,不省人事。马超俊记得,不知昏迷了多长时间,隐约听到有女人的呼喊声:“飞机师死了!”又传来许多男女老幼的呼号求救声。教官和学员们用铁斧凿开机身,才将两人救出,送往福田医院。31岁的马超俊住院治疗两个星期痊愈,教官立花了观住了整整一月才出院。
袭济南遇挫,航校迁潍县
40多名学员在日本进行紧张训练的同时,驻扎潍县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在总司令居正指挥下,攻城掠地,战火如荼。
1916年5月4日,东北军首攻潍县城不克,居正一面布兵围城,一面分兵向四周出击。到5月中旬,益都、安丘、昌邑、寿光、高密、诸城、昌乐、临朐、周村等均被东北军占领,潍县城仍然两军对峙。
5月15日,居正派遣五六百人的袭击队潜入济南,偷袭山东督军府,伤亡数十人,失败后退出。5月20日,居正让东北军顾问萱野长知致电梅屋庄吉陈述战情,询问:“将飞机立即送往此地(指潍县)就地训练如何?”
梅屋庄吉随即电告坂本寿一:“飞行学校将迁至中国,速来京商议。”坂本寿一接电后,立即乘火车赶到东京。在梅屋庄吉住处,坂本寿一看过萱野长知从潍县拍来的电报,面露难色。
坂本寿一告诉梅屋庄吉,机场的各种设施刚建成,开始训练才半个多月。如果这时将飞机迁往中国,不但要中断训练,而且还要重新修建机场及各种设施。
梅屋庄吉也对航校中断训练、仓促迁移感到惋惜,但中国战事紧迫,亟需飞机队助战,遂说服坂本寿一马上迁校。
于是,坂本寿一回到学校,就立即开始了迁校的各项准备。
5月25日,东北军进驻潍县城。但是济南攻不下,由此直捣北京、推翻袁世凯政府的目的就难以实现。
已从日本返回上海指挥讨袁的孙中山,同样十分焦急。6月7日,他向居正发去电报:“飞行家尾崎同廖国仁、谢松生赴潍,与兄商飞行事。”
6月6日,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总统。孙中山决定收束革命军,电告居正“按兵勿动”、“飞行上事应停办”。
此后,是孙中山改变了决定,还是梅屋庄吉没有与回国的孙中山沟通,目前尚未发现资料佐证。事实却是,按照梅屋庄吉原先计划,飞行学校全体学员从神户乘船启程,7月2日抵青岛转乘列车,7月4日到达了潍县。
塔子坡建起潍坊首座机场
1916年夏季,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派人通过勘察,将飞机场址选定。飞机场的大体方位在原潍坊拖拉机厂西厂区西侧、胶济铁路以北的塔子坡一带。他们发动组织附近群众日夜赶修,用碌碡(liù zhóu)反复碾压地面,并搭盖了一些草棚,作为简易机库,占地大约60亩的飞机场很快建成。潍县塔子坡飞机场是潍坊历史上的第一座飞机场,也是山东境内由中国自行建成的第一座机场。中华革命党近江八日市飞行学校迁至潍县后,原校名撤销,更名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华侨义勇团飞机队”,隶属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华侨义勇团。齐鲁大地最早的中国航空队由此诞生。这个飞机队应当是华东和华北地区最早参加军事行动的中国航空队。
山东境内,中国最早自行建成的机场
夏日炎炎,在潍县城西南角一片开阔的田地里,一群农民忙着清除杂草乱石,平整地面。1916年夏季,山东境内,中国最早自行修建的飞机场在这里开建。这座飞机场在潍坊的有关史料中没有记载,民国《潍县志稿》以及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潍坊市志》、《潍城区志》也找不到片言只语。早在1964年出版的《广东文史资料》中,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司令部机要秘书钟冰的一篇回忆文章记载了此事。飞机场到底在何处?揭开此迷的是潍城区的两位老人。
1994年1月,潍城区70多岁的文史研究者刘秉信和张温光,冒寒寻踪查访。时间已经过去78年,能够记事的老人已经不多了。刘秉信和张温光愈感紧迫。他们不顾严寒,撇开春节前的忙碌,寻访了10多位90岁左右的老人,基本找到了飞机场的大体方位:原潍坊拖拉机厂西厂区西侧、胶济铁路以北的塔子坡一带。之后,他们又找到后来在此地建厂施工的当事人佐证。从开始查找,到最终确定,刘秉信拖着有病的身躯,与张温光行程上千里,用时一年多。这时春节已临,两位老人相对而视,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据调查,当时东北军派人通过勘察,将飞机场址选在了塔子坡。他们发动组织附近群众日夜赶修,用碌碡反复碾压地面,并搭盖了一些草棚,作为简易机库。那时飞机的速度很慢,机身也轻,起飞、着陆滑行距离短,对跑道质量要求不是很高,占地大约60亩的飞机场很快建成。
潍县塔子坡飞机场是潍坊历史上的第一座飞机场,也是山东境内由中国自行建成的第一座机场。山东的前两座机场为德、日军队所建,一座建于1898年,系德军租借青岛后在城外建成的野战机场;另一座建于1914年12月,为日军攻占青岛后在即墨城北修建的军用机场。
齐鲁大地,最早的中国航空队诞生
中华革命党近江八日市飞行学校迁至潍县,原校名撤销,更名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华侨义勇团飞机队”,隶属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华侨义勇团。齐鲁大地最早的中国航空队由此诞生。
华侨义勇团飞机队队长由骑兵队长吴光梅兼任,管理主任胡汉贤,副官马超俊,助理员兼通译刘季谋,总务李赦,军需马少汉,会计兼出纳马栋廷,书记兼飞行记录员韩鲲,飞行员30多人。教官为坂本寿一、星野米藏和身体已经康复的立花了观等,在飞机队服务的日本技术人员还有熊本九兵卫、岩名正次郎、广濑太三郎、谷口忠藏、妻岛一义、青本弘等。机场修好后,学员们按照八日市飞行学校的课程,继续进行训练。
8月初,标准的飞机库建成,坂本寿一驾机进行试飞。东北军参谋长蒋介石在日记中记录了此事:“8月4日,晴。代理总司令(许崇智)派介石至西操场观操,飞行机试验滑走。”“8月7日,朝六时半,代理总司令往西操场观坂本氏之飞行,飞高约800米,飞行时间约15分钟之久。”华侨义勇团团长夏重民记道:“乡民见之,惊为天仙。”
最初飞行教练机只有2架,是原飞行学校所用,拆解后由日本带来重新组装而成。7月底,孙中山派在美国负责革命军筹饷和党务活动的林森购进一架,由尾崎行辉带来。坂本寿一与尾崎行辉一直不合,尾崎行辉带飞机到达后,欲另组一队。
与坂本寿一交好的星野米藏闻知后大为不悦,夏重民致电孙中山汇报此事。经过调和,尾崎行辉将飞机交到飞机队,此后再无尾崎行辉在潍的记载。
尾崎行辉同时交到飞机队的,还有3辆自行车。自行车为当时飞行训练必用,可在近百年前的潍县城,自行车与飞机一样不可能觅见。中华革命军将飞机带到潍县的同时,也将先进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捎来,让潍县人大开眼界。
最后,飞机队组成三队,第一队由胡汉贤率领,第二队由刘季谋率领,第三队由李赦率领,每队飞行员10人,机械员2人。飞机队每日除有飞行任务外,仍按照八日市飞行学校课程训练。
展开空袭战 投掷土炸弹
“为瓦解敌军军心,5月10日,由飞机队派出全部三架飞机,飞往济南上空散发传单,晓喻敌军弃暗投明,不可附逆,并在城内外低空盘旋。那时我们飞机队的学员还不会驾驶飞机,只得由日本教官驾驶,我们每机各派一人随机散发传单和绘图、观察等工作。”“当时山东的北洋军队没飞机,经这一威胁,一时军心大变,听说山东督军靳云鹏还因此向袁世凯提出辞职,后以张怀芝为山东督军。”飞机队第一队胡汉贤记载。
“5月中旬,我与刘季谋奉命飞往济南,轰炸山东将军府,投掷炸弹,声震全城,将军张怀芝仓皇失措。”另外一当事者马超俊记道。
两位当事者的记忆有不少错误。史料载,飞机队7月4日到潍,而靳云鹏因曾密电各省准备联名通电袁世凯取消帝制一事,早在5月30日就被袁调任北京将军府将军。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的军事行动,6月10日即告停止。倒是接替靳云鹏的山东督军张怀芝,不断派兵袭扰,居正7月12日致电孙中山文称,“五师驻潍致扰秩序难复”,“临朐、安丘、临淄三县至今未还”。7月31日,居正赴京与北京政府商定改编东北军。蒋介石日记记载,8月4日飞行机试验滑走;夏重民8月8日给孙中山的电报中说:“飞机抵此一月,以飞机库未竣工,故久未飞行。今已竣工数日,已于本月六日七日飞行两次。”由此分析,飞机队首次军事行动,应该是在8月7日以后。
北洋军第五师5月25日从潍县城撤出后,屡屡袭击侵占东北军驻扎地区。义勇团飞机队试飞成功之后,开始对不断东侵的北洋军进行威慑性飞行。飞机队常常在第五师占据地区做低空飞行,并撒放传单,使他们军心震动。一次在进行侦查飞行时,发现了五师的一个骑兵队,飞行员便拉低俯冲过去,五师骑兵吓得纷纷落马,仓惶逃进高粱地,马匹惊得四处乱窜。当时没有炸弹,飞机队搜集了一些盛装“三炮台”香烟的空铁罐,装上炸药,制成土炸弹,从空中向北洋军投掷。尽管土炸弹杀伤力不大,但这种轰炸引起了北洋军的极度恐慌,从而为东北军就改编事宜与北洋政府的谈判增添了筹码。
中国航空队参加军事行动,始于1913年。这年,袁世凯政府两次动用飞机协同陆军作战,一次是进剿蒙古多伦地区叛军,另一次是镇压河南白朗军。此后,袁世凯又多次动用南苑航校的飞机,配合镇压南方反袁力量。驻扎潍县的飞机队,应当是华东和华北地区最早参加军事行动的中国航空队。1916年10月,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接受北洋政府改编,在潍三个月的华侨义勇团飞机队解散,潍坊历史上第一座飞机场就此废弃。
韩复榘赴潍调度飞机助战
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展开大战,逐鹿中原。驻守济南的国民政府军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将总指挥部撤到了潍县城。中原大战的战火燃到了潍县境内。7月9日,飞机师驾容克、摩斯飞机各一架前来支援,降落潍县三里庄飞机场。飞抵潍县的两架飞机,稍作休整后马上投入了战斗。以后的半个多月,飞机师每天驾机出动轰炸晋军各处阵地。属于阎锡山晋军的第四路军总指挥张荫梧部进占寿光城后,晋军以寿光为大本营,向胶济沿线的昌乐、潍县等处进击。韩复榘急派飞机将此况书面送往在津浦线作战的第二军团总指挥刘峙,请刘峙面送蒋介石。8月4日,晋军以一个师的兵力围攻潍县城。飞机场失守,飞行师带机返回大本营。晋军围城10余日,始终没有叩开潍县城大门。
仓促修建机场,急调飞机援战
作战一方为国民政府军,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总司令。另一方为讨蒋联军,包括阎锡山的晋绥军(简称晋军)、冯玉祥的西北军、李宗仁的桂军,阎锡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4月5日,蒋介石下达“讨伐令”,与阎、冯、李之间的军阀混战全面展开。战至6月28日,阎锡山的晋军占领济南。6天之前,驻守济南的国民政府军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见事不妙,致电请示蒋介石,将总指挥部撤到了潍县城。
韩复榘驻守济南期间,国民政府航空署派去航空第二队供其调用。济南失守,航空第二队撤回。到潍县后,韩复榘致电蒋介石速派空军支援。7月8日,航空署副署长黄秉衡接蒋介石命令,电告韩复榘:“奉总司令命令,着第二队火速派员驾机一架赴潍县,归韩总指挥联络。”第二天中午前,飞机师赵敬贤、高会一、王凤歧、汪树棠驾容克、摩斯飞机各一架,降落潍县三里庄飞机场。三里庄飞机场位于潍县城西郊三里庄附近东北,王家楼西南,面积约1平方公里,是潍坊历史上的第二座飞机场。对于飞机场的建设,史料中存在两种说法。
说法一:1929年秋张宗昌下令建设,跑道和其他建筑物尚未建,此说载于1991年出版的《潍坊市志》。如果是张宗昌所建,时间不对。早在1928年秋,身兼山东督军、省主席和直鲁安国军副总司令、第二军团军团长等数职的张宗昌,已兵败逃往天津。如果说1928年秋建的,尚在情理之中。
说法二:韩复榘所建。1994年出版的《潍城文史资料》记载,“1930年6月韩复榘到潍后,决定辟建飞机场于县城西郊。知县张风乔奉命派人找北三里庄庄长单洪举等人带路,查看地形,决定在北三里庄迤东修建飞机场,共占用黄家庄子、徐家小庄、姚家坊、北三里庄等村土地约400亩。当时征调附近农民进行抢修,用十几人拉的大碌碡碾平地面,作为土跑道,并盖有简易草棚。”韩复榘6月22日抵潍县到7月8日,用大约十天左右时间突击建成简易机场,也不是没有可能。
在济南就指挥一个航空队的韩复榘,当然知晓飞机的威力。之所以到潍半月才急向蒋介石请调飞机,是因为尚不具备飞机停落条件。在这半月之内,是修复旧机场,还是重建了新机场,还待有关专家和知情者进一步考证。
战机逐日轰炸,千里飞送战报
飞抵潍县的两架飞机,稍作休整后马上投入了战斗。据阵地战报载,7月11日,高会一、王凤歧驾机西飞临淄晋军阵地,轰炸金岭镇,投掷一批30磅炸弹;第二天,赵敬贤等驾机赴淄河一带侦查;14日下午,两架飞机分别往辛庄、文登、临淄、广饶等地侦查。以后半个多月,赵敬贤等每天驾机出动轰炸晋军各处阵地。
7月25日,属于阎锡山晋军的第四路军总指挥张荫梧部进占寿光城。在当地民团配合下,晋军以寿光为大本营,向胶济沿线的谭家坊子、尧沟、昌乐、潍县等处进击。已经从济南西退400里、负责胶济路作战的韩复榘感到事态的严重,急派飞机将此况书面送往在津浦线作战的第二军团总指挥刘峙,请刘峙面送蒋介石:“职督率后方部队与敌激战,而铁路正面之敌复乘势猛攻。职路各部遂陷于腹背受敌,兹为后方联络计,已暂令各部转进昌乐以东……待我李(李韫珩)师到后,即会同反攻。”
8月4日,晋军以一个师的兵力围攻潍县城。飞机场失守,赵敬贤等带机返回大本营。所幸晋军围城10余日,始终没有叩开潍县城大门。8月17日,韩复榘重新返回济南。《潍坊市志》载:“阎锡山部攻打潍县,激战半日,未克退兵,机场失用,场地重被耕耘。”
1930年阎锡山晋军撤走之后,机场是否重被耕耘,尚待考证。另据记载,1932年,已经担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韩复榘集结重兵赶赴潍县,进攻独霸胶东的“胶东王”刘珍年,又下令整修三里庄飞机场,调来了两架飞机助战。1934年,韩复榘派军围剿惯匪刘黑七时,20师师长孙桐萱之弟孙桐岗驾驶小型侦察机,在三里庄飞机场起降。孙桐岗曾在德国学习航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飞行员。孙桐岗驾机侦查刘黑七匪部流窜方向,及时报告部队进行追剿,最后刘黑七逃到天津日租界。
此后,三里庄机场再无飞机来过,附近村民找出原来埋在地下的界石,各自复耕种田。1937年,韩复榘安排在机场旧址上扩建1.5平方公里机场,场地修平后,尚未启用,日军侵入山东。
◎相关链接
日军两建机场 航拍高密兵营
1938年1月,日军侵占潍县城。他们将一战后一直驻兵的坊子,作为屯兵、输运的基地,设北大营兵营。10月,在北大营以北东王家村后修建军用飞机场。日军强抓大批民夫,每天三四百人,自带干粮、工具,在其监督下挖土运土、整平碾压,稍有怠慢就遭打骂。历时两月,强迫出夫3万人次以上,占用良田900多亩,修成简易飞机场。机场1938年底开始启用,1940年弃用,后日军在这片地上种苜蓿,辟为牧马场。此机场惯称坊子飞机场,是潍坊历史上的第三座飞机场。
坊子飞机场弃用后,日军又建了潍坊历史上第四座飞机场——廿里堡飞机场。该机场建于1941年,位于茂子庄以南,占地1500亩。日军强逼周围农民出夫,平整地面,用水泥、沙石为基础,上铺沥青,修成跑道,能够降落小型飞机。日军管理人员住廿里堡烤烟厂南厂,机场也有少数中国人,都是勤杂工。为了运送物资方便,他们从廿里堡车站修了通往飞机场的铁路支线。飞机场戒备森严,周围布有铁丝网,禁止外人靠近。
日军侵占期间,外地飞来以及本地起飞的飞机,经常侦查和轰炸潍县周围地区。史料载,1938年6月21日,两架日机轰炸诸城营马村大集,40多人死亡,伤者数十人;24日,两机轰炸坊子蔡家集,炸死群众30余人,伤者不计其数。1939年8月,日机在坊子南眉村集投弹两枚,炸死群众4人,炸伤数人。日军每次成规模的军事行动,都有飞机配合作战。1942年8月安丘唐王山之战,日军出动飞机10多架。在高密,日本的侦察机拍下了日军兵营的航拍照片,这是迄今发现的潍坊历史上的第一幅航拍照片。
1944年1月,日军第一飞行师团108联队的一架972型战斗机在潍县北部迫降,飞行员山田井马被潍北民兵俘虏,缴获重机枪两挺、电台两部,飞机被烧毁。山田井马是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的侄子,为108联队中尉。经与日方交涉,我方释放山田井马,换回了遭日军俘押的清河区公安局长李震和临淄县长李铁锋。
美国航空队解救被囚侨民
1944年8月,从潍县集中营逃出的狄兰和恒安石,赴重庆与美国驻华总部联系后,驻华总部安排美国十四航空队的飞机将两人送回,并带来了部分物资。1945年8月17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三天,美国十四航空队的飞机飞临潍县城郊上空,美国驻华总部派出的“鸭子行动队”7人小组从天而降,前来解救关押在潍县集中营的千余名外国侨民。从这天开始,十四航空队连续几天派飞机空投物资,有各种食品、药品以及衣服、皮鞋、香烟、火柴、牙膏等生活用品,还有儿童玩具。8月30日,万伯格中校一行乘坐的飞机降落潍县廿里堡飞机场,接管潍县集中营。直到10月份,将侨民们陆续送回。
风雪之夜冒险空投 物资散落人员摔昏
1944年的一个冬夜,风雪交加。平度境内、靠近昌邑的三合山附近,三架B-29飞机来回盘旋。一会儿,飞机转向北去,直抵渤海上空。然后折回,沿潍河和胶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南飞。夜色中,几只降落伞伴着漫天狂舞的雪花飘落下来。
飞机是驻重庆的美国驻华总部所派。1944年8月,从潍县集中营逃出的狄兰和恒安石,被国民党鲁苏战区游击第四纵队接应到昌邑北部驻地,并派副官李凤年与联络两人出逃的牧师王绍文,赴重庆与美国驻华总部联系。驻华总部安排美国十四航空队的飞机将两人送回,并带来了部分物资。美国十四航空队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飞虎队”,因为在潍县和昌邑一带,日军和抗日部队占据区犬牙交错,拉锯战时有发生,所以空投定在一个月光之夜。飞机下午5时从重庆起飞,中间在巩县加油,约晚上9时到达目的地。不料遭遇风雪天,夜黑雪舞,地点辨别不清,辗转多时,只好估计大体方位进行空投。
曾在鲁苏战区游击第四纵队任职的郝毓秀,40多年后撰文记录了这段史实。空投后,王绍文落在东冢村附近,降落伞随风拖拽,身上擦伤数处,昏迷过去,被人发现救活送回四纵队。李凤年挂树落地,醒后找到人家打听是东冢,即向西越过胶河。因夜黑迷路,好不容易回到了第四纵队司令部驻地。
后半夜风雪骤然而止,月光如昼。第四纵队司令部马上派出部队,分头寻找空投下的物资。12箱物品大部分落在黄埠以东,电台机件破损散落,数日未找全。狄兰和恒安石按照美国驻华总部“可就地参加抗日工作”的指令,跟随鲁苏战区游击第四纵队行动,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中国小伙田野拍摄 留下空降珍贵照片
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一架B-29大型轰炸机低空飞来,大蘑菇似的降落伞相继飘落……在一片即将成熟的玉米地里,一年轻人控制住颤抖的双手,按下照相机快门。
1945年8月17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三天,美国十四航空队的飞机飞临潍县城郊上空,美国驻华总部派出的“鸭子行动队”7人小组从天而降,前来解救关押在潍县集中营的千余名外国侨民。住在附近、爱好摄影的黄安慰恰巧遇见,抢拍了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此前,他曾经跟随父亲黄乐德为集中营内侨民募集善款。集中营获得解放,这位年轻人激动的心情不亚于被囚的侨民们。
从小在潍县城长大的潘理达老人记得,那天母亲准备了四个大西红柿,让他跟同学一起去乐道院同外国人交换衣物。当时他才8岁,从南关走到乐道院,又热又累,早已气喘吁吁。他见许多外国人蹲在电网边,摆着一些衣物等日用品,与当地人交换食物。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天上飞来了一个大家伙,肚子下的两扇铁门大开。霎时间,五颜六色的大蘑菇满天飘飞。后来听人说,这些降落伞有的高挂在树枝上,有的落到了河里。
“一夜之间,我们的世界已完全改观。银色巨型轰炸机每天在上空盘旋,每次腹部裂开,就有救济物品随伞下降。”在被囚的小女孩戴爱美眼中,这大肚子的飞机实在神奇。从这天开始,十四航空队连续几天派飞机空投物资,有各种食品、药品以及衣服、皮鞋、香烟、火柴、牙膏等生活用品,还有儿童玩具。空投的食品多得吃不了,侨民们就连降落伞一起送给附近的乡民。可是这样的空投实在有些危险,有一次,一箱罐头洞穿了集中营内厨房的屋顶,所幸没有伤人。附近一个老乡的孩子却没有这样幸运,被落下的一个箱子砸伤了头部。
8月30日,受美国驻华总部委派,万伯格中校一行乘坐的飞机降落潍县廿里堡飞机场,前来接管潍县集中营,并负责运送侨民返回。此时胶济铁路已经中断通行,侨民返回只有空路。起初用大型飞机运送,不长时间跑道压坏,修复后只能降落小型飞机。小型飞机一次只能乘十几人,直到10月份,才将侨民们陆续送回。
◎相关链接
七两黄金换张飞机票
抗战胜利后,廿里堡飞机场由国民党空军司令部从南京派来的人员接收。接收后,成立了空军站,职员40多人。站长李靖诚住在东关,管理人员住在飞机场西南边的樊家庄内。内战开始后,飞机场成为国民党的运兵基地。1946年,国民党第八军在军长李弥的指挥下打通胶济线,相当部分兵员和物资由此空运。
尽管国民党军占据了胶济沿线城镇,但铁路仍然没有全程恢复通行,潍县的商人购存大批黄菸运往青岛,当地所需物资有的要从青岛补充货源。所以,不仅军事物资和人员,大批商品和来往人员也亟需航空运输。1946年,国民政府航空署将廿里堡飞机场开辟为商用航线,驻青岛美国第十四航空队与救济总署联合设立了青潍运输办事处,在潍县南坝崖街东设立了售票处,后又迁到东关观音堂巷,从事航运事宜。当时飞机票成了热门货,不少商人千方百计到处托关系,才弄到一份航运单或一张飞机票。特别是临近潍县解放时,飞机票更为难买,地主豪绅纷纷逃往青岛,有的用七两黄金才换一张飞机票。
一直到潍县解放前夕,民航局直辖空运队、中央航空公司等国内航空公司的客机、货机,均在潍县廿里堡飞机场起落。
韩开国总理曾经迫降潍县
1945年8月11日,金九决定向韩国派遣国内挺进队。任命光复军参谋长李范奭为国内挺进队总司令,要求美军驻华总部尽快协助进入韩国。18日晚,飞机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汝矣岛机场降落,李范奭(shì])以汽油用尽为由,拒绝飞离,日方答应滞留一夜。8月19日下午2时许,李范奭与毕尔德率队返航。临近黄昏,到达山东半岛上空时油将耗尽,飞机在潍县降落。曾投降日军、担任鲁东和平建国军司令的厉文礼,在日本投降后摇身一变,又成了国民党诸安昌潍警备司令,率部驻进了潍县城。而李范奭与厉文礼是老相识,于是在潍县停留了8天。
飞机缺油迫降 遭到日军包围
暮色渐渐降临,一架C46运输机在潍县廿里堡机场降落。20多名荷枪实弹的军人走下飞机,环形排开,列成战斗队形。远处,一队全副武装的日本士兵,从两辆军用卡车上跳下……
这天是1945年8月19日。飞机上下来的是李范奭将军率领的韩国光复军国内挺进队,以及毕尔德中校带队的美军使节团。1940年9月,流亡中国、被誉为“韩国国父”的韩国临时政府主席金九在重庆成立光复军。1945年8月11日,金九决定向韩国派遣国内挺进队。任命光复军参谋长李范奭为国内挺进队总司令,要求美军驻华总部尽快协助进入韩国。8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7日凌晨4时,挺进队乘上回国的飞机,但由于美方的坚持,原计划7人的挺进队减到了4人:总司令李范奭与队员张俊河、鲁能瑞、张德棋。飞机刚刚飞临山东半岛上空,机上的无线电报告,日军仍与盟军在多处开展激烈空战,加上天气恶劣,李范奭与毕尔德中校决定返回西安。
返回西安的第二天清晨5时,他们再次出发,挺进队副司令金俊烨替下了队员张德棋。当晚,飞机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汝矣岛机场降落,遭到驻守机场日军的包围。日军以坚持要等到驻地的投降书签字后进行交接,催促他们尽快离开。李范奭以汽油用尽为由,拒绝飞离,日方答应滞留一夜。8月19日下午2时许,李范奭与毕尔德率队返航。为了避免可能遭到的袭击,他们北飞后才转向飞回中国。临近黄昏,到达山东半岛上空时油将耗尽,飞机只好在潍县降落。
飞机停稳,李范奭他们发现,日军士兵在机场周围的帐篷间来来往往。“也许是时值日落时分吧,在这个机场里连晚风也颇为凄清。”张俊河回忆道。因为有了汝矣岛机场的经历,便有了开头如临大敌的一幕。
他们匍匐在地上,手指扣向扳机,眼睛紧盯着前方,却不见对方扑来。张俊河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估计,也许日军要等到天很黑后才采取行动。因此,“只有再等待,等待着经受又一次的考验”。
情况紧急之时 巧遇当地驻军
事情并没有挺进队员们想象的那样糟糕。他们不知道,就在两天前,一个代号“鸭子行动队”、营救乐道院集中营被关押侨民的7人小组已经到达潍县,向驻潍县日军递交了美国驻华总司令魏德迈将军签署的文件。曾投降日军、担任鲁东和平建国军司令的厉文礼,在日本投降后摇身一变,又成了国民党诸安昌潍警备司令。潍县机场的防务,在侵占潍县的日军未正式签署投降书前,仍然由日方代管。所以,守卫机场的日军并没有发起进攻。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国民党部队的士兵。关于细节,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
据李范奭回忆,“日本守军包围了我们,我突然想到自己任职中国政府总司令部顾问的身份”,于是,随机应变向日军中校下达命令:“我们是为解除日军武装,来视察准备情况的,日本警备从现在开始解散,飞机场由我们管理。日方工作人员马上接受解散,同时往南退出两公里外,立即执行命令。”他又写成书面命令,交由一骑自行车的中国青年送到日军中队长手上。不久,李范奭用望远镜看到,机场的日军开始撤退了。他向周围的居民打听,得知国民党厉文礼部已经回到潍县城。便以“王慕白“的名字写了纸条,请那青年转交。
在张俊河的叙述中,还要复杂一些。李范奭见机场东面有几个农民模样的人向这边张望,便向他们招手呼唤,其中五六个人来到他身边。李范奭用中文写了封信交给一青年,信中写道:“我们是美军司令部派出的盟军使节团,前来洽商日军投降的步骤,希望日军立即撤至两公里之外待命。”青年读罢信,顿时改变了态度,掏出身分证件给李范奭看。原来,青年人是厉文礼部队的便衣人员,正在机场附近执行巡察任务。李范奭看完证件,又给厉文礼写了一封信,嘱咐青年前信交日军司令后,将此信马上送到厉文礼手中。
李范奭与厉文礼是老相识。10年前,李范奭卸任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洛阳分校韩籍军官大队队长,化名“王慕白”来到山东,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参议和少将高参,在第三路军总指挥、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手下任职一年左右。此间,李范奭担负了驻潍县的74师的整编任务。在潍期间,李范奭与当地军政商各界联系密切,相处融洽,与县长厉文礼成了朋友。
◎相关链接
享尽山珍海味 逛遍整个县城
信送出去了,接下来是难耐的等待。张俊河回忆,与紧张、焦虑同时袭来的,还有饥渴,他们每人分了一包巧克力糖,算是晚餐。
来中国30年,已经成为“中国通”的李范奭,当然成了他们一行的指挥官。毕尔德中校一直保持缄默,他认为一生转战于中国战场上的李范奭娴熟地做着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事。在厉文礼的部队没有到来之前,戒备仍然不敢解除,李范奭与美军的沙增特少校一起察看了机场周围的情况。
夜已经深了,月亮还没有升起来,只有点点星光在闪烁。大约深夜午时,远处出现了一束束灯光,逐渐向机场移动,挺进队员以为是日军来袭,不由得把枪口转向那方。汽车越来越近,“它们停在距我们约二百米的前方,我们紧张地注视着”。忽然,传来了大声呼唤的声音,听明白之后,李范奭说,是他的朋友厉文礼来到了。“在这黑漆漆的异域的黑夜里,我们再一次激动万分。”
李范奭在1945年9月28日撰写的《关于这次进入国内经过的报告》中写道:“守卫机场的日兵见我们的座机降落,虽然在百米之外携带有机枪,却未敢造次。我们当即占领机场,布置警戒,并与中国游击队取得联系”,已经进驻潍县的国民党厉文礼部,“立即出动部队迎接我们,并派一个连的警卫部队接管了机场。我们入城后,受到盛大欢迎”。
李范奭和毕尔德一行在潍县停留8天,8月27日乘机离开。在等待返回西安的日子里,他们“享尽了山珍海味”。金俊烨与张俊河、鲁能瑞三个年轻人逛遍了潍县城,并在一家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27日上午10时,他们上飞机前,与厉文礼等潍县的军政官员合影留念。1948年大韩民国政府成立,李范奭成为首任国务总理兼国防部长官。
王耀武空中督师难挽败局
1948年4月2日,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指挥近十万大军开始包围潍县。蒋介石极为信任的山东军政主官王耀武第二天飞临潍县,为在潍县城内坐镇的陈金城打气。4月8日,第九纵队司令员聂凤智命令西海军分区一团,首先拿下飞机场,切断守军空中支援。当天傍晚,西海一团占领廿里堡飞机场。自此,国民党守军的粮食弹药补给,便依靠空投。4月23日黄昏,许世友下达对潍县西城发起进攻。在济南遥控指挥的王耀武趁夜色飞临潍县上空督战。然而,这一切终究没有挽回国民党守军的败局。4月27日,陈金城被俘,潍县解放。
一飞潍县打气 机场遭遇尴尬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东战场上的第一个攻坚战——潍县战役拉开帷幕。1948年4月2日,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指挥近十万大军开始包围潍县。第二天,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乘机飞临潍县。
作为蒋介石极为信任的山东军政主官,王耀武深知,鲁东重镇潍县的得失,对全省局势至关重要。一年前,莱芜失守,孟良崮遭败,对他打击甚大;年初,王耀武得知许世友从胶东西进欲攻潍县,却不料许世友虚晃一枪,越过潍县直取周村、张店,将他的胶济线一字长蛇阵拦腰截断,然后乘胜回击潍县。潍县城高池深,由与他同岁的黄埔学兄陈金城坐镇,固然不弱,但王耀武还是不太放心。
4月3日上午11时,王耀武的座机在廿里堡飞机场降落,整编第96军军长兼第45师师长陈金城等潍县守军将官早在此等候。王耀武下飞机后并未进城,直接来到机场休息室,召集陈金城等人谈话。
王耀武首先询问攻击部队情况,师参谋长李友尚告诉他,寒亭和坊子以东一带是渤海纵队和第十纵队,在潍县西南角可能是另一纵队,番号待查。王耀武转而问陈金城,潍县城防工事如何加强。陈金城回答:“工事是在尽量加强,但还要有兵来守。过去第八军在此是以三个旅九个团的兵力计划构筑已成的工事,现在我们因兵力少不能利用,只好放弃。”
见学兄陈金城面有难色,王耀武给他打气:“到必要时我可空运一个旅来。”机场在潍县城南二十里外,陈金城担心保不住,便对王耀武说:“等到必要时机场也就无法保持,要运即刻就决定,我就加强机场守备。”其实,王耀武手中哪还有一个旅可派,学兄将他一军,他却不敢接招,只好以“回去再考虑”敷衍,将话头转到别处。
王耀武接着对城防诸问题进行指示,如城墙四周务必做到扫清射界,勿使敌人接近城垣等等。随后又说,飞机场是目前潍县地区唯一的空运补给线,非到万不得已,决不放弃。约l2时,王耀武乘机飞回济南。对于空运部队问题,王耀武无明确答复,陈金城也就未加强机场的守备。
营长太太失信 炮击吃饭守军
到4月8日,山东兵团完成了对潍县外围守敌的分割,开始对外围守军进行清扫。同日,第九纵队司令员聂凤智命令西海军分区一团,首先拿下飞机场,切断守军空中支援。
这天傍晚,西海一团轻装前进,向廿里堡飞机场挺进。9日拂晓,到达预定阵地黄土埠附近。据陈金城回忆,当时他接到报告,飞机场四周不时出现枪声,空运飞机白天飞临上空不敢降落,寒亭方面也有部队运动。为避免兵力分散,陈金城决心将守卫部队集中于潍县城郊,以作长久防卫,消耗攻击部队战力后,待机反攻出击。陈金城这一部署,不无道理。当时守军接近五万,攻城部队不到10万,守、攻兵力比例大约1:2。对于攻城部队来讲,以3倍于守军以上的兵力才有把握。这样的兵力对比,加上高大坚固的城墙,对陈金城来说应当是极为有利的。陈金城令第八保安总队副队长屈宴宾,“于黄昏前将坊子守备部队和机场警戒部队,逐次掩护撤守潍县西城,加强西城守备”。
机场警戒部队还没来得及回撤,西海一团就发起了进攻。黄土埠是守卫机场的重要据点,驻有国民党部队一个营。9日晨,西海一团俘虏了守军一个营长和一个连长的老婆,经过教育放了她们,她们答应说服家人投降,并定于中午12时来谈判。否则,西海一团将立即攻打据点。过了中午,仍然不见人来,西海一团便向据点发起炮击,6发炮弹落在了正在吃饭的守军中,守军顿时乱作一团。下午4时,守军放弃据点逃跑。西海一团二连追到一河边,将逃跑的守军截住,100多人举手投降。一架运输机正在盘旋准备降落,当发现有部队向机场挺进时,仓惶逃跑,西海一团随即占领了廿里堡飞机场。
“敌机在空中急得嗡嗡叫,再也不敢降落了,只能靠空中补给。”西海一团参谋长姜子金后来回忆说。几天后,《大众日报》、《人民日报》相继刊发消息,报道解放军“十一、十二两日中先后收复潍县飞机场、发电厂,切断了潍城蒋军的空中交通及电源”。
二飞潍县督战 守军兵败山倒
王耀武接到飞机场失守的电报,随即电令陈金城:“受美军委托营救潍县外国教堂之德国牧师及美国牧师,希在城内妥选地区赶筑小型机场,并限期完成具报。”陈金城将修建临时机场的任务,交给212旅旅长汪安澜。临时机场建成后,降落过一架美制小型教练机,且因跑道不坚,陷入泥潭未能起飞。许世友大军兵临城下,空中被炮火封锁,飞机更难再起降了。
从飞机场被西海一团攻克之日起,国民党守军的粮食弹药补给,便依靠空投。担负此任的是美国十四航空队,陈金城指定粗通英语的副参谋长万壑涛负责陆空联络。最初,号称“空中堡垒”的美军战机从青岛起飞,直接向潍县城北一带攻城部队阵地扫射、轰炸,并向城内空投物品。后来攻城部队迫近城下,飞机空投的弹药、食品、药品等,许多飘落城外,成为解放军的战利品。
4月23日黄昏,许世友下达攻城令,对潍县西城发起进攻。潍县战事吃紧,在济南遥控指挥的王耀武坐不住了。当晚,他趁夜色飞临潍县上空督战,通过无线电话再次为陈金城打气:“援军胡景瑗等部,已过周村向潍县急进中,望你力督官兵固守待援”,“总统非常重视潍县作战情况,对潍县官兵甚为眷念,成功之日,从优奖赏”。
然而,这一切终究没有挽回国民党守军的败局。王耀武所承诺的援军,被山东兵团打援部队截击,退向济南。一天后,解放军占领潍县西城。4月26日,山东兵团乘胜再攻东城。27日3时左右,陈金城眼看东城不保,给王耀武发去急电求援:“战局危急,拟向仓上转移,希即转饬青岛方面即时派飞机来潍县掩护突围。”天亮后,约有二三十架飞机陆续飞临,陈金城等在炮火硝烟中向城东逃去。中午12时,惊恐、疲劳而昏睡的陈金城被俘,潍县完全解放。
据刘秉信先生回忆,潍县解放后,在南关大操场上,发现了被国民党守军遗弃的2架小型飞机。这处大操场,曾是国民党军的临时停机坪。
毛泽东未实现的潍坊之行
1947年3月初,蒋介石命胡宗南以10倍于解放军的兵力围攻延安,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由刘少奇、朱德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察冀解放区领导工作;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机关,辗转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一些不实的消息传到莫斯科,斯大林和苏共中央信以为真,为中共中央特别是毛泽东的安全担心,主动提出派专机来接毛泽东等中共主要负责人去苏联。毛泽东第二次提出访苏时,列出了具体的出行路线和方式,如果从空中赴苏,潍坊的廿里堡飞机场成为最优的转机地点。可因为战事激烈,几次推迟终未成行。
致电斯大林赴苏 首选从潍坊乘机
1948年7月4日,河北西柏坡,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致电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与前两个月相比,我的健康状况大为好转。我拟近期动身前往贵国。有三条路线可去:陆海空。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务必经过哈尔滨,因我要同东北的一些负责同志商谈。望派飞机于本月25日前后到潍县……如果您决定接我们走海路,望在本月底派船赴指定的港口……如果我们不能乘飞机,也不能乘船,那我们无论如何本月15日前后也要动身北上。”电报中还说将有20人同行,如果乘飞机前往,请派两架飞机。
这是毛泽东第二次提出要求访问苏联给斯大林发去的电报。毛泽东赴苏联访问,最早是由斯大林提出的。1947年3月初,蒋介石命胡宗南以10倍于解放军的兵力围攻延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由刘少奇、朱德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察冀解放区领导工作;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机关,辗转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中国战事激烈,西方通讯社报道,“八路军在陕北受挫折,损兵折将,溃不成军。高级将领,如贺龙,甚至毛夫人江青都被俘虏,已被解到西安……”这些不实的消息传到莫斯科,斯大林和苏共中央信以为真,为中共中央特别是毛泽东的安全担心,主动提出派专机来接毛泽东等中共主要负责人去苏联。当斯大林了解到事情真相后,建议暂时推迟。双方几次沟通,确定1948年7月毛泽东访问苏联。
到了1948年春,国内形势的发展超出了当初的预计,已经转战到阜平的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提出希望能够提前访问苏联。可此次仍未成行。
毛泽东7月4日第二次提出访苏的电文中,列出了具体的出行路线和方式,并以“无论如何本月15日前后也要动身北上”表示访苏的坚决。这时,潍县解放、潍坊特别市建立已经2个多月,中共华东局驻扎益都,鲁中、鲁南解放区连成一片,而济南、青岛、烟台尚未解放,如果乘机从空中赴苏,潍坊的廿里堡飞机场成为最优的转机地点。
战略大决战正酣 访苏计划未成行
7月14日,斯大林复电毛泽东:“鉴于征粮工作已经开始,从8月份起领导同志要分赴各地,至11月方回,所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请毛泽东同志把访问莫斯科的时间安排到11月底,以便能同所有领导同志见面。”
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电报往来,是通过在毛泽东身边的苏联医生兼联络员奥尔洛夫进行的。7月14日接到斯大林复电的当天,奥尔洛夫在回复莫斯科的电报中写道:“毛泽东请求转告以下答复:‘斯大林同志:同意您在7月14日电报中所述意见。我们把到您那里去的时间推迟至10月底11月初。’”9月18日,毛泽东再次致电斯大林,表示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要当面协商,但因忙于前线战事,要求将赴莫斯科的行期改到12月底。
这年秋冬,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展开大决战。9月24日,许世友率军攻克济南,华北、华东解放区连成一片,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之幕从此开启。11月2日,为期52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林彪指挥大军入关,11月29日再战平津。到12月底,淮海、平津两役大战正酣,毛泽东已经无法抽身,便于12月30日电告斯大林,再次推迟行程。
1949年1月14日,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毛泽东赴苏问题。斯大林认为,毛泽东此时前来未必合适,遂决定先派苏共中央政治局的委员米高扬到中国。
半个月后,米高扬化名安德列夫秘访西柏坡。在一周多的时间里,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分别与他进行了会谈,就中苏两党对中国革命的前景和两党两国的未来关系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3月2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往北平。7月,中共中央派刘少奇秘密访问莫斯科。至此,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访苏之事终未成行。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莫斯科,已经到了1949年年底了。
就此分析,即使按照1948年11月到12月行期,毛泽东莫斯科之行也不会经过潍坊,因为那时济南已经解放了。唯一的机会,是计划中的1948年7月4日之行。可惜,历史没有假设,毛泽东转道潍坊之行在历史之手的挥动中,匆匆错过了。
◎相关链接
毛泽东访苏 带去潍坊萝卜白菜
194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七十诞辰,毛泽东决定率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祝寿,并就两党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商讨和签订有关条约、协定等。在为斯大林准备的礼单中,就有潍坊的大白菜和大萝卜。
12月1日,毛泽东专门给山东分局起草了一个电报:“山东分局:斯大林同志今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七十大寿,中央决定送山东出产的大黄芽白菜、大萝卜、大葱、大梨子作寿礼。请你们接电后于三日内(即十二月四日之前)购买每样五千斤,共二万斤,由中央派飞机到济南接运。飞机于12月4日到济南,请注意时间。你们采购上列各项物品(大黄芽白菜、大葱、大梨、大萝卜)时,请注意选择最好的。中央。十二月一日下午五时。”据有关资料记载,其中的大黄芽白菜、大萝卜为潍坊所产,大梨子为有名的莱阳梨。
如今这份电报手稿的高仿复制件,在潍坊市档案馆公开展出。在这里展出的,还有1947年至1948年毛泽东指挥潍坊地区的战役时起草的电报手稿复制品。
本期图片 刘愉 提供(除注明出处外)
本期稿件资料来源:胡汉贤、马超俊、郝毓秀、潘理达、李范奭、张俊河等的回忆文章,《国民党战史初稿》、《潍城文史资料》、《潍县战役资料选》、《师哲回忆录》、《开国前夜》等书以及潍坊市档案馆有关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