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梁台的传说
新闻作者:吴国宗
古青州府东南70余里,有木梁台一座,台高25米,东西长50米,南北长30米(现在距昌乐县红河镇台东村西200米)。四周长满了各种茂密的树木,一座仿古寺庙矗立在台当中,既神秘又壮观。
在当地传说中,一说是:姜太公当初受封齐国,所拥有的领域包括今山东省益都县以西至历城、聊城两县之间,以及河北省沧州东南、山东密州的景诸县,东南至海的一大片地方,跟同一时期的其他诸侯比较起来,算得是一个幅员辽阔,而又地位尊贵崇高的大国。当时齐国的国都设于营丘,亦即现在山东省昌乐县的东南部,当时,由于姜太公实行了良好的安民政策,薄徭役、扩农桑,极大促进了齐国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经济繁荣、政通人和。当时齐国治下的一个县在木梁台修建寺庙,供养送子观音神像,为当地居民求子拜神所用。姜太公的后裔从大约3000多年以前就繁衍于此,属于东夷文化的产物。
另一说是三国时期管宁(管仲后裔,生于公元158年、卒于241年,享年83岁)、邴原(生卒年不详,曾在青州府协助孔颖攻打过黄巾军,后跟随曹操征战吴国时病亡于军中)二位好友以及随从和家人的墓葬群。
再一说是元朝年间,有一个当地的大财主娶了六房姨太都没有生下儿子,到木梁台上烧香拜神,等到第二年,六姨娘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财主拿出家中所有钱财在木梁台筹建了一所寺庙,里面塑上神像常年供着,延续至今。但据文史记载最有证据的一种说法它是一个汉墓。
此庙曾经几毁几建。雍正十一年毁于水灾,“文化大革命”期间毁于“破四旧”,上世纪80年代无人管理自行倒塌。光绪三十七年重修一次,1995年公社组织红河镇清泉片里的几个村出资重修一次,1999年又由木梁台所在台东村组织周围各村及社会名流和部分香客的自愿募捐重新整修一次,庙内各位神像也重塑一新。
传说中木梁台寺庙当中的各路神仙可灵了。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四月初八都是进香的日子,西至青州府、东至安丘县城、西南至临朐、北至寿光的四村八邻的人们都来进香,香火兴旺。一是传说台上不管上去多少人,都能容纳,并且不显拥挤(其实当时只因为台的四周都设有上下通道,人们边上边下,所以始终不显拥挤)。二是庙里的送子观音十分灵验,要男有男要女有女,有求必应,越传越神。三是当时庙里的收藏者一些带花边的瓷盘瓷碗(因为这种盘和碗上口大、下口小,既盛菜不多又很好看,俗称删边碗),供四乡八邻的乡民娶媳妇办喜事借用。说是应有尽有,没有借完的时候(其实乡民的喜事不可能在一天同时办理,有借的又有还的,所以,没有借完的时候)。可到了后来,有的户用完后看到这种瓷器质地不错就少归还甚至不归还。这种瓷盘瓷碗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民间还流传不少,每逢村里有人结婚,都是西家三个、东家五个的凑上一桌两桌的,到现代已经很少见到。个别保留下来的已经成为明清时代的文物,据说已经很值钱了。
今年的三月初三,正值是礼拜天,笔者去游览了一番。那天,天气尚好,春风习习、暖意融融,所以去烧香的人非常多,加之又是台东集山会,不下于三四千人。寺庙周围唱戏的、念佛的、唱歌的、卖东西的各种声音汇集在一起,很是热闹。南北路两侧多是卖布卖鞋的、东西路两侧多是卖香卖纸和小孩玩具的。山的南面更是热闹。最北边是红河镇的昌红吕剧团在唱吕剧《小姑贤》东边是一帮老太太挑着花篮扭秧歌、再往南是一群老太太坐在地上围着贡品念着佛,往西是一些京剧爱好者拉着二胡唱京剧。路口处还有卖包子的、卖油条的。站在正面往上一看,天阶上川流不息,寺庙的大门口处十分拥挤。院子里竖着四块石碑,记载着重修庙宇的历史和募捐人的名单,其中有一块记载着历史上“陨霜杀麦”事件(既抗击倒春寒的故事)。寺庙的里面更是热闹,烟灰缭绕,磕头的、作揖的排队等待。庙的正中央侍奉玉皇大帝和皇后,两侧则是太皇太后、太太皇太太后、老母爷老母娘,最西边是送子观音娘娘,东边是什么姐姐等等,一共十几处神像被重塑一新,煞是壮观。
(作者单位:县粮食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