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潍坊,1400年的城池
  时间:2011年8月21日 来源:潍坊晚报 作者:王瑞甫
  隋唐之交,城市潍坊形成了最初的城池——潍州(北海)城。这处占地不过1.2平方千米的城池,让城市潍坊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建成区。在此后至今的近1400年间,城市潍坊共出现过两处城池(城坞)和两处圩子。如今,这些古旧城圩已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零星几处遗迹。历史是活的,城圩也是。当年,它们又是以什么姿态讲述了一段怎样的故事?
  城市潍坊起源于隋唐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潍坊目前由奎文区、潍城区、坊子区、寒亭区以及高新区的城市建成区构成。这些地方的城市建成区构成潍坊一座城市,且已经越来越密不可分。那么,城市潍坊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根据相关资料记载,隋、唐之交(618年前后),城市潍坊在历史上形成最初的建成区,为一处传统的城池。直到民国时期,这个作为城市潍坊发源地的城池仍然在原址存在,占地面积不过1.2平方千米的样子。可见,到目前为止,城市潍坊的形成和不间断地发育、发展,已具有近1400年的历史进程。
  城市潍坊已经有近1400年历史
  众所周知,城市潍坊是以城市潍县(即老潍县城区,1948年前简称潍县)为基础逐步发展演化而来的。
  清代咸丰、同治之交(1861年前后),城市潍县形成潍县城、东关坞两座城池(城坞)并立的格局。潍县城,因为自从明洪武十年(1377年)潍州降格为潍县后一直是潍县县政权机构的住地而得名。
  从明代(1368至1644年)到民国时期,多种版本的地方古旧史志都说潍县城在汉代(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就有土城。由此推断,似乎现在的城市潍坊也是于汉代最初形成的。但仔细翻阅这些古旧地方史志,“潍县城汉代就有土城”的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还是根据这些古旧地方史志的记载,自汉代起,现在的城市潍坊及其附近地区最早记载的建制县,是汉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设立北海郡时作为该郡辖区一部分的平寿县。自那时起到隋代(581至618年),现在的城市潍坊基本上属于平寿、下密两县的辖区。
  这些古旧地方史志还记载道: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设立潍州,潍州州政权机构与下密(史称西下密)县政权机构同城。于是,下密县城便升格为潍州州城。但时间不长,到了隋大业三年(607年),潍州就撤销,下密县也改为北海县,潍州州城便降格为北海县城。但那时的潍州(西下密)城、北海城大致坐落在后来的潍县城以西1.4千米远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后来的潍县西关境内(今属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道辖区)。
  这些古旧地方史志又记载道:唐武德二年(619年),潍州重新设立。潍州州政权机构与北海县政权机构同城。但这时潍州(北海)城的城址已经是后来的潍县城城址了。六年后,潍州又撤销了。潍州(北海)城降格为北海县城。宋乾德三年(965年)再设立潍州,潍州州政权机构与北海县政权机构同城的格局也重新恢复并延续下来。明洪武元年(1368年),北海县并入潍州,潍州(北海)城成为潍州城。九年后,潍州降格为潍县,潍州城降格为潍县城。
  再后来就更清楚了:1948年设立潍坊特别市,潍县的城市部分改称潍坊;1949年潍坊特别市改称潍坊市至今,城市潍坊也持续发展演变至今。在这期间,1950年至1951年,潍坊市短暂撤销,时间大致是半年。另外,1950至1983年,山东省昌潍专区、昌潍地区、潍坊地区领导机关以潍坊为住地。
  这样,以最初的潍州(北海)城、后来的潍县城为发源地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潍坊便经历了州县同城、县城、再恢复为州县同城、州城、县城、建制市住地、地市同城、再恢复为建制市住地等变化轨迹,城市的发展演变进程一直没有间断过。
  至此,城市潍坊起源及演变的脉络就逐渐清晰了:自唐武德二年(619年)起,在近1400年的时间里,城市潍坊的发展演变是承前启后的连续性进程。因此,城市潍坊应该起源于隋唐之交(618年前后)。城市潍坊及其附近地区在隋代及以前出现的城池,与现在的城市潍坊在发展演变进程上是中断的、没有继承关系的。古旧地方史志中“潍县城汉代就有土城”的说法也是没根据的——按现在掌握资料推断,汉代土城可能是平寿城,但一定不是后来的潍县城。
  城市潍坊最早名称是潍州和北海
  为什么说隋代及以前,城市潍坊及其附近地区出现的城池与现在的潍坊在城市发展进程上是中断的、没有继承关系的?
  自汉代起到隋末,现在的城市潍坊及其附近地区有记载的古代城池主要有三处。
  一处是南北朝时期(420至589年)的平寿城,位于后来的潍县城西南不到13千米的地方,是北魏皇兴三年(469年)到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间的平寿县城。现在,潍坊市潍城区望留街道辖区内仍然有一个平寿村,是平寿城就在该村及其附近的佐证。
  另一处古代城池在南北朝时期和隋代先后是胶东县、潍水县、下密(史称东下密)县的县城,位于今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后吉家村一带。吉家村的历史曾用名称有下密、吉家下密等,村子东南500米左右有城池遗址,曾经发现石柱、大殿、养鱼池的地片实物,都可以作为东下密城曾经存在的佐证。但这两座古代城池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城池的情况也未见任何记载。显然,它们与潍州城、潍县城以及现在的城市潍坊在发展演变进程上毫不相干。
  最有意思的还是第三处古代城池,即隋代的潍州(西下密)城。它的故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今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安顺路、友爱路口附近;另一说是在今潍坊市潍城区于河街道潘里村附近。其中第一种说法与古旧地方史志的记载基本吻合。这座城池在隋代是下密(西下密)县的县城,还做了12年的潍州州城(596至607年)。1932年,考古发现这里有汉代板筑痕迹,还有自汉代至隋代的瓦瓷碎片等实物。据此推断,这里可能还是汉代的平寿城故址。古旧地方史志所言“汉代土城”可能是这里。隋代潍州(西下密)城留给后人的谜团非常多。
  隋大业三年(607年)潍州第一次撤销、下密县改称北海县时,北海县城还在潍州(西下密)城旧址。唐武德二年(619年),潍州第二次设立时,潍州州政权机构与北海县政权机构所在的新的潍州(北海)城城址也就是后来的潍县城城址了。而在此前,后来的潍县城城址处并未见曾经存在城池的记载。
  这就让人们不得不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导致隋代的潍州(西下密)城废弃了?潍州(西下密)城废弃与唐武德二年(619年)潍州重新设立是同时还是在这之前?为什么唐武德二年(619年)后,隋代的潍州(西下密)城就不但突然销声匿迹,而且此后也没有留下可以起佐证作用的任何地理实体,以至于至今连它的大体位置都难以确定?是隋末的战乱把潍州(西下密)城及其所有建筑整体毁灭,城内居民罹难或外逃,一个也没有留在原地吗(但又没发现这样的记载)?
  谜团尽管不少,却也明显地昭示着:隋、唐之交潍州(西下密)城莫名其妙地突然消失是事实,而附近的潍州(北海)城也就是后来的潍县城属于隋大业三年(607年)至唐武德二年(619年)间“另起炉灶”新建的城镇则是符合逻辑的推断。
  由此便可以推断出,城市潍坊起源于隋、唐之交,最早的名称是潍州、北海。
  相关链接
  关于城市潍坊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隋、唐之交(618年前后),城市潍坊在历史上形成最初的建成区,为一处传统的城池。直到民国时期(1912至1949年),这个作为城市潍坊发源地的城池仍然在原址存在。
  1948年潍县解放后,以潍县、坊子两地及其附近区域设立潍坊特别市。这是在历史上潍坊政区成为建制市的开始。1949年潍坊特别市改称潍坊市。潍坊,是取潍县和坊子两地名称的第一个字组合而成的新的城市名称。这是毫无疑义的。自此开始,潍坊既成为政区实体潍坊市(最早是潍坊特别市)的简称,又成为取代城市地理实体潍县的新的城市地理实体名称。
  城市建成区
  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建制市行政区域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城市建成区范围的划定,要考虑自然地形、地貌、基层行政单位的管理界线等因素,以及城市各项用地的完整性,并尽可能与人口统计的地域范围相一致。城市近郊的一些建成地段,尽管未同市区联成一片,但同市区的联系十分密切,已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视作城市建成区。
  城市建成区在单核心城市和一城多镇城市有不同的反映。在单核心城市,建成区是一个实际开发建设起来的集中连片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以及分散的若干个已经成片开发建设起来,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对一城多镇来说,建成区就由几个连片开发建设起来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所组成。
  城市建成区并不是指建成房屋的城市区域,而是指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完备、具备了城市居住条件的区域。
  共有四处古旧城圩
  隋、唐之交,城市潍坊形成了最初的城池——潍州(北海)城,也开始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建成区。此后,直到清末,传统的城市建成区建设大多遵循筑墙、设门,让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建成区成为一个个彼此独立却又能够相互联系的全封闭区域。在历史上,这类全封闭区域的名称,规模较大的叫城池或城坞,规模较小的叫圩(wéi)子(也称围子)。城市潍坊在近1400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出现过两处城池(城坞)和两处圩子,按照形成年代的先后排序依次是潍州(北海)城→潍县城、东关圩、西关圩和东关坞。
  潍州城到潍县城四面都有护城河
  与国内其他地方一样,城市潍坊古旧城圩的主要标志物是城圩墙、城圩门和护城河等城防设施。城市潍坊的古旧城圩中,只有潍州(北海)城→潍县城四面有护城河,属于城池。
  这些古旧城圩的大部分主要标志物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还原址保存完好,或有迹可循。1948年潍县战役中,部分标志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从新中国成立到1990年前后,这些标志物已分期、分批基本完全拆除,原址腾出的土地主要用于新辟道路、新建房屋。目前城市潍坊古旧城圩主要遗存的标志物有:潍县城北城墙两段各约30米的残垣;东关圩的西北圩门——绿瓦阁遗址;东关坞的两段共约1千米长的西城墙和西南门(奎文)、西偏北门(通济)两座城门。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分析,现在的城市潍坊在历史上形成的最初城镇是潍州(北海)城,属于隋大业三年(607年)至唐武德二年(619年)间新建的城镇。这座城镇也就是后来的潍县城,为一处传统的城池。
  潍州(北海)城最初的具体建成年代及占地面积无考。目前见到的历史上关于潍州(北海)城的最早记载见于南宋。
  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金即历史上的金代,1115至1234年)攻破潍州(北海)城,焚毁城池后,弃城而去。
  两年后的伪齐(金人扶持的傀儡政权)“阜昌”二年(1131年),潍州“知州”曹某组织军队士兵对潍州(北海)城因战乱而严重损毁的城墙进行了加厚、增高、补缺等整修工程,时间前后不足两个月即竣工。这是关于潍州(北海)城修缮营卫活动的最早记载。
  明朝张升是城市潍坊史上最早殉职守城军事长官
  因为具有扼住山东“青齐”内陆地区和胶东沿海地区必经通道咽喉的作用,自古以来,每逢战事,城市潍坊一带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以刀、枪、剑为主要兵器的古代“冷兵器”作战时期,拥有坚实牢固城墙及其它配套城防设施的城池在战时无论实战中还是在心理上都能够增加安全系数,坚实、牢固的城池平时也兼有防匪防盗的作用。因而历朝历代的地方官衙都十分重视城池的修筑和维护。
  除了伪齐“阜昌”二年(1131年)整修潍州(北海)城城墙的最早记载,由金、元,再到明代中叶这段长达380多年的时间里,潍州(北海)城降格为潍县城,城池的修缮营卫活动却没再见诸记载,而城池因战乱而屡遭攻破的记载则屡屡见诸史家的笔端。
  金崇庆二年(1213年),元太祖皇帝(即铁木真,1206至1227年在位,也称成吉思汗)率军队攻陷潍州(北海)城,劫掠一空后屠城并将城池付之一炬;
  元至正十年(1350年),刘福通农民起义军攻破潍州(北海)城;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皇帝,1368至1398年在位)农民起义军的徐达、常遇春部攻占潍州(北海)城;
  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军攻陷潍县城。第二年(1511年)春天,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军再次攻陷潍县城,杀死守城指挥张升。潍县知县张志高弃城逃跑,知县也不做了。城内数以千计的人员死于战乱,财产损失无法计算。此后,潍县城内的官吏和民众,听到战乱风声就逃离城池,留下一座空城,任由乱兵来去自如。
  张升是城市潍坊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以身殉职的专职守城军事长官,而张志高则是城市潍坊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弃官逃跑的地方最高长官。
  潍县城池固若金汤,潍县战役前436年间没被攻克
  从明正德七年(1512年)起,有关潍县城修缮营卫活动的记载就多起来了。也就是从这年起,直到1948年潍县战役爆发前的436年间,没再见到潍县城遭到攻克的记载。
  明正德七年(1512年),莱州府推官(辅佐州知府的官员)刘信奉命驻守潍县城后,带领全城军民在5个月的时间里,清挖、筑堤并引小于河水注满护城河,修整四座城门并安放吊桥,城墙加高加厚,城墙四角各建一座角楼,还建起24座敌台和856处卧铺。规模空前的城防设施整修有效恢复了潍县城的城防功能,增强了城池的御敌能力。
  明万历九年(1581年),潍县知县史善言带领全城民众用一年多的时间,大规模整修城池。主要修缮活动有:在东城墙外的白狼河西岸筑起一道长堤,防止洪水冲击城墙;疏通南、北护城河;整修四座城门,北门改建为“瓮城”重门(史称“史公门”,但北门作为“瓮城”重门的历史不长,原因无考),南门建起城门楼;城池的东南、西南角各建一座角楼等等。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为了更有效防御日益逼近的清兵犯境威胁,潍县知县邢国玺率先捐出自己的奉银和积蓄,倡导提议把城池一直以来的土筑城墙全部砌成青石外皮。全城民众深受感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历时八个多月后,潍县城“土城变石城”,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潍县知县周亮工率领全城军民苦战三个月,死保城池免受清军荼毒。此战以后,便有了“潍县石城可抵十万精兵”的名声。潍县城“土城变石城”和潍县城保卫战的胜利对当时城市避免毁于战火,在明末全国性战乱中维持城市经济和文化的正常发展,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潍县共整修城墙近600米,完工后垛齿、城楼表里如一。这是当时潍县因旱涝交集,出现大饥荒后,知县郑夑实施的以工代赈工程。结果一举两得:城池更加坚固,救活饥民无数。这是潍县城修缮营卫活动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把城池修筑与地方减灾工作结合起来。
  清道光二十五至二十八年(1845至1848年),潍县再次大规模整修潍县城城防。因为处于相对和平时期,这次对相关城防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整修,都比较精心和细致,潍县城便显得更加城高池深、面貌壮观了。此后直到清末,潍县城又进行了七次小规模修缮。
  城池没建造设计先行
  潍县城的城门设置颇为讲究,可谓“中规中矩”。东门和西门都在城内的横向中轴线上;南门位于城内的纵向中轴线的南端,而纵向中轴线的北端就是“衙门”,故南门为潍县城的正门;北门则设置在城内的纵向中轴线偏西0.2千米左右,为的是避开位于城池正北上首方位的“衙门”,它是城池的后门。从潍县城城门和“衙门”的规范设置可以判断出,当初的潍州(北海)城、后来的潍县城是先有设计方案、后建城池及其街巷里坊的。
  潍县城城高池深
  民国年间,潍县城是座城高池深的传统城池。东城墙高10.8米、厚8.3米、长836.2米,内面、外面都为青石罩面(注:潍县城墙的相关长度数据系根据古旧史志相关资料公布的数据,用营造尺和现在采用的长度单位米换算而来。营造尺又称商尺,传说为源自商代,唐代以后历代朝廷工部都把营造尺作为官厅长度丈量工具,其一尺等于现在的0.32米);西城墙高12.2米、厚8.6米、长862.9米,内面为沙坝罩面、外面为青石罩面。沙坝系用沙、石灰、黄土各按三分之一比例筑成;南城墙高12.2米、厚8.6米、长1142.2米,内面为沙坝罩面、外面为青石罩面;北城墙高12.8米、厚8米、长1111.8米,内面为沙坝罩面、外面为青石罩面;护城河,东面由白浪河作为护城河功能,西、南、北三面都由宽8米、深5.8米的护城河——月河环绕。
  另外,城池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角的城墙顶上,分别建有文昌阁及魁星阁、南极庙、北极庙、武昌庙等庙宇建筑。
  魁星阁供奉奎宿,有“魁星点状元”的传说。清代,潍县连出两名状元,分别是曹鸿勋和王寿彭。无巧不成书,两人同在一条巷子里居住,巷名为新巷子,位于潍县西南关(今潍坊市潍城区党家湾小区、五道庙小区内)。有心人发现,魁星阁内魁星神像手中的笔尖正对西南关新巷子东口方向,当地人称之为“魁星点状元”;北极庙供奉真武大帝,真武大帝神像座下塑有一只老猫,本地童谣中“摸摸老猫不害眼”的典故即出自这只老猫;南极庙和武昌庙则在清末民初时就已经失修无存了。
  古老城池,先有设计方案之后再建造
  民国年间潍县城面积大约1.2平方千米。由于历史上城池的修缮营卫活动中没有见到城池扩建的记载,故可以由此推定隋末唐初最早形成的潍州(北海)城的城池面积也应与此大致相当。
  潍县城在当地俗称“城里”,周边农民以前所说的“进城”一般就是指到“城里”来逛一逛。
  除了城墙和护城河,潍县城的城门也是值得一提的。潍县城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辟有一处城门,名称分别是朝阳门、迎恩门、安定门、望海门,俗称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四座城门均下为空心门洞上建高大谯楼,远远望去显得宏伟壮观。除北门外,其他三门都沿城门外两侧另筑一圈城墙,然后再在与主门方位不同处开上一道门与城外相通,是二重门。站在城楼上往下看,整个二道城门设施就像一口大缸,故称为“瓮城”。
  因此,潍县城东、西、南门的外层城门是分别朝着南、南、西方向的。1934年,潍县拆除东门谯楼和瓮城,改建标准钟,潍县城东门便朝东开了。
  潍县城的城门设置颇为讲究,用“中规中矩”来评价是十分恰当的。东门和西门都在城内的横向中轴线上;南门位于城内的纵向中轴线的南端,而纵向中轴线的北端就是“衙门”(潍州州衙、潍县县衙、民国潍县县政府、伪潍县县公署、潍坊特别市公安局、潍坊市公安局旧址),故南门为潍县城的正门;北门则设置在城内的纵向中轴线偏西0.2千米左右,为的是避开位于城池正北上首方位的“衙门”,它是城池的后门。
  从潍县城城门和“衙门”的规范设置可以判断出,当初的潍州(北海)城、后来的潍县城是先有设计方案、后建城池及其街巷里坊的。
  四座城门的名称也很有讲究。东门是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故名朝阳门;西门外是通往省城济南的古官道,古代朝廷的诏书、敕令及上级的公文多通过西门送达,故西门命名为迎恩门;南门是西城正门,便取国泰民安之意命名为安定门;北门正北陆地尽头是渤海莱州湾,便取遥望大海之意命名为望海门。
  1982年,古旧城防设施拆除工作基本结束
  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潍县城的城墙、护城河和城门还基本保存完好,或在原址都有迹可循。
  日伪统治时期(1938至1945年),为了“强化治安”,打击和限制抗日活动,日寇封闭了潍县城的西门和北门,只留下东门和南门供车辆和行人通行。
  1948年潍县战役中,潍县城的城墙和城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
  解放初期,潍坊市分数次集中拆除了潍县城东、南两面的城墙和东门、南门,将南月河改建为排水暗渠。潍县城其余地段的城墙、城门及月河,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便开始陆陆续续进行了拆除,到八十年代基本拆除完毕。1982年,潍坊市自“衙门”的二门原址处向北延伸向阳路,在北城墙处青阳楼原址附近沿东西方向拆除一段宽约40米的城墙,以打通向阳路的城内、城外段。
  这个工程标志着潍县城古旧城防设施拆除工作的基本结束。工程结束后,新打通的向阳路的路东和路西,分别保留下两段各约30米的北城墙残垣。
  潍县城城墙、城门和护城河的原址都在今潍坊市潍城区城关街道辖区内:
  东城墙——和平路(胜利西街→东大街段)的西侧和路面上;西城墙——月河路(胜利西街→东大街段)的东侧,今月河楼居民区;
  南城墙——胜利西街(和平路→月河路段)的北侧;
  北城墙——东大街以南60米处到80米处左右;
  东门(朝阳)——亚星桥西头;
  西门(迎恩)——东风西街月河路口东;
  南门(安定)——胜利西街向阳路口北;
  北门(望海)——北马道北门大街口北;
  东护城河——白浪河(胜利西街→东大街段,属于大致位置);
  西月河——月河路(胜利西街→东大街段)的路面上;
  南月河——胜利西街(和平路→月河路段)的路面上和北侧;
  北月河——东大街南侧及路面上。
  潍县城池抵十万精兵
  目前,潍县城残存的标志物只有城池北城墙的两段各约30米的残垣。其中,向阳路东侧北马道路北处的残存城墙,为潍县城北城墙上的著名敌楼——青阳楼原址所在地。青阳楼亭内曾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青阳晴眺”四个大字,为清代道光年间潍县知县何镕的手书。而“青阳晴眺”曾是潍县十景之一。青阳楼的名气还在于,它见证了关系潍县城城池生死存亡的一次历史事件。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将领阿巴泰率兵强攻潍县城,潍县知县周亮工率全城军民严防死守城池,从此有了“潍县石城可抵十万精兵”的名声。
  青阳楼建在敌台之上申冤功能可能子虚乌有
  目前,潍县城残存的标志物就是城池北城墙的两段各约30米的残垣,分别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北马道向阳路口附近、向阳路路东路西两侧的北马道路北处。其中,向阳路东侧北马道路北处的残存城墙,为潍县城北城墙上的著名敌楼——青阳楼原址所在地。
  青阳楼原址曾是潍县“衙门”中轴线延伸到潍县城北城墙处的略偏东位置,建在一座敌台上,而这座敌台可能是明正德七年(1512年)整修潍县城城池时兴建的24座敌台之一。
  敌台是城墙外侧突出的部分,三面对外,一面与城墙相连。体积小的敌台可在上面建堡垒。体积大的敌台,上面就可以建敌楼了。敌台和敌楼都是城池的配套防御设施。敌台的作用是可以与相邻敌台互为犄角,三面阻击进攻城池的敌军。敌楼的主要作用则是观敌瞭阵。
  青阳楼就是建在敌台上的一座敌楼。根据相关古旧史志中的写意插图上描绘的情景,青阳楼大致是一座高两层的楼亭式建筑。青阳楼的名称应该是取“昊昊青天,阳光普照”之意而命名。青阳楼的始建年代和始建地址都未见相关记载,但青阳楼的名称至少在元代就已存在,元代诗人张起岩作《潍州八景》诗,其中就有《青阳晴眺》:“秋风雨霁碧天凉,极目城楼逸兴长。几簇人家山色里,一川黍禾半苍黄。”只是元代的青阳楼与现在见到的青阳楼原址是否是一个地方,目前也不得而知。
  因为青阳楼正对着城墙下的“衙门”,当地民众便把青阳楼与它下面的“衙门”联系起来,希望他们的父母官个个都是青天大老爷。他们纷纷相传:如果有不能上达“县大老爷”(封建时代,民众对知县的俗称)知晓的冤情,苦主即可登上青阳楼高声喊冤。“县大老爷”听到后,就能够允许喊冤者直接进县衙大堂申诉,冤情就有希望得到昭雪。因此,青阳楼在当地民间又称为“申冤楼”。
  作为千年古城,城市潍坊一带的文化底蕴可谓深厚,民间文学、民间故事的内容可谓丰富。但无论是口头传说,还是编辑成册的民间文学、民间故事集中,都没有发现什么人的什么冤情是依靠青阳楼喊冤得到解决的。像宋代贤臣包拯怒铡陈世美、陈州放粮之类荡气回肠的事迹,似乎都与青阳楼以及安居青阳楼下的历任潍县知县们无缘。由此看来,“申冤楼”好像是徒有虚名的。
  虽然青阳楼的申冤功能可能子虚乌有,因为就在潍县“衙门”的眼皮子上面,它在历史上的城市潍坊一带,实在算得上是一处名胜。青阳楼亭内曾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青阳晴眺”四个大字,为清代道光年间潍县知县何镕的手书。而“青阳晴眺”曾是潍县十景之一。
  周亮工率军民严防死守潍县石城可抵十万精兵
  撇开青阳楼的名胜价值不谈,青阳楼的名气还在于,作为一座建在城墙敌台上的敌楼,它见证了关系潍县城城池生死存亡的一次历史事件。
  事件发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那年,清军将领阿巴泰率水陆大军侵入山东,并集中万余步兵和3000骑兵于腊月十五(12月31日)兵临潍县城下,次日开始强攻。清军在重兵轮番围攻的同时,用“红夷大炮”轰击城墙,还挖掘地道企图效法“土行孙”,神不知鬼不觉地拿下城池。就在危急关头,一位至今仍为当地人尊崇的英雄诞生了。
  英雄就是周亮工,当时的潍县知县。他率领全城军民严防死守城池。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就在青阳楼附近。清军调集百架云梯,蜂拥登城,城池危在旦夕。他命幕僚在胸前和衣襟处写上“潍县令周亮工之尸”几个字,还在旁边盖上官印,以表示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他披甲执刀在青阳楼上指挥作战,肩中两箭仍坚持不下火线。他的一位年仅十九岁的夫人王氏也坚定地助夫君一臂之力。她到青阳楼上擂鼓助战,为军士送水送饭,还募集勇士沿绳索溜下城墙出击,迫使清军后退两三千米。她的壮举颇似宋代抗金英雄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因而被誉为“梁夫人”。守城军民深受激励。他们同心同德,始终没让对方踏上城头半步。三个月后的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天,清军不得不停止攻城并撤退。也就是自这次以青阳楼为中心的守城之战以后,便有了“潍县石城可抵十万精兵”的名声。
  周亮工受到当地人的景仰不仅在于他的守城之功。他组织民众兴修水利,重视发挥有专长人才的作用,兴办学塾和选拔培养人才,以书画为载体振兴地方文化等都值得称道。从那以后,潍县城一带学子读书成风,文人、书画家辈出,周亮工功不可没。当地人感念他的恩德,曾在潍县城内海道司巷(今潍坊市潍城区海道司巷)专门为他建起一座生祠,名叫周公祠。作为地方官吏,他享受到了自己的“子民”们最高规格的尊敬和爱戴。不幸的是,周亮工正巧赶上改朝换代。按照正统的封建道德标准衡量,他是一个“贰臣”。
  相关链接
  贰臣
  所谓“贰臣”,在清代早期是特指那些前明大臣中又在新朝任职者。在封建时代,“贰臣”是不讲规则、变化无常、不忠不孝、背主求荣的代名词。明清之际,最著名的“贰臣”当属洪承畴。明代崇祯皇帝(即朱由检,1628至1644年在位)时,洪承畴官至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兵败降清后,他又总督南京军务,经略湖广、两广、滇黔,不遗余力地镇压各地反清势力,为清初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如此,后来的乾隆皇帝(即爱新觉罗·弘历,1736至1795年在位)授意编纂《贰臣传》,他还是被毫不客气地打入由明降清的125名“贰臣”行列。而《贰臣传》中的许多人物都像周亮工那样,是有作为的能臣。满清朝廷称他们是“贰臣”,各地的昭忠祠、乡贤祠却往往摆着他们的牌位,对他们十分尊崇。
  清代初年,周亮工改换门庭继续涉足官场,且累官至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他曾重回潍县。当来到当地民众为他兴建的周公祠参观时,他感慨万千,最后是涕泪交流地离开的。当时的周亮工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抗清护城和勤政爱民受到民众最高规格的尊敬和爱戴。时过境迁,自己却要背着“贰臣”之名在曾经的对手这里做“副部级”高官。他得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是否感到一种造化弄人的无奈?或许,作为历史的巧合,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潍县的青阳楼上的确不申冤?
  东关圩建有八处圩门
  东关圩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修筑而成,是城市潍坊发展演变历史上有记载的、占地规模最大的圩子。直到目前,东关圩的修缮营卫活动也没有见到任何记载。据此推测,东关圩可能属于民间自发修筑而成的。起初,东关圩设置了6处圩门,清代康熙年间又增设两处,圩门共为8处,当地人并称为“八阁”。解放前和解放后陆续拆除了7处,目前,东关圩残存的标志物就剩下绿瓦阁了。绿瓦阁在当时经重修后,每年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十六,都开放庙门,供民众参观供奉。正月十五到绿瓦阁看山塑也在当地民众中相沿成习。
  东关圩占地规模最大
  在城市潍坊的发展演变历史上有记载的、占地规模最大的圩子是东关圩。东关圩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修筑而成,比潍州(北海)城的出现晚了近850年。
  在古代,城池如果作为州城和县城延续若干年后,一般都会在城外围绕城池形成新的居民点,这些居民点也一般都是城池的关厢。潍州(北海)城和潍县城也不例外,东关圩就是它的关厢之一。
  东关圩一带最早有人定居以及最早出现市井街道的确切年代未见记载。金泰和三年(1203年),潍州(北海)城东门外的白狼河上建起一座七孔石桥。元至元五年(1268年)春夏之交,在潍州(北海)城,大雨一连下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停止,暴涨的河水将这座七孔石桥冲得无影无踪。潍州(北海)城这座七孔石桥对岸、东面的“东郭”则变得一片死寂。
  在古代,较大的、有城墙环绕的城市也叫城郭。能称为城郭的城市一般用城墙把城市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核心的部分为内城,简称城;外围的部分为外城,简称郭。这年出现潍州(北海)城有了“东郭”的记载,说明后来的东关圩一带在这个时候已经被看作是潍州(北海)城的外城了,自然已经有人定居,甚至已经出现市井街道了。因此,这是城市潍坊历史上与东关圩有关的最早的记载。
  当然,当时潍州(北海)城与“东郭”隔河相望,并由一座石桥彼此相连,在形态上并不是一体。“东郭”的名称可能只是一种借用。
  明代成化年间(1465至1487年),潍县的“东郭”不但早已出现市井街道,而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在战乱时期能够有确保平安的屏障,并在平时能够有效地防匪防盗,潍县“东郭”的四周便筑起了圩子墙,形成了圩子圈并拥有了自己的名称——东关圩。
  八处圩门并称“八阁” 七处已被陆续拆除
  东关圩建成后,圩墙呈现出内偏、外偏和直、斜不齐的面貌,与隔白浪河相望的潍县城城墙严整规范的面貌是无法相比的。这说明,此前这里早已建成民房的最外边沿是参差不齐的,而圩墙则是参照这个实际情况修筑而成的。这也说明,这一带是先有了街巷里坊,后形成圩子圈的。
  直到目前,东关圩的修缮营卫活动也没有见到任何记载。据此推测,东关圩可能属于民间自发修筑而成的。
  东关圩除了圩墙,也设有圩门以方便居民出入,但没有护圩河。只有位于东关圩西面的白浪河能够起到天然的护卫作用。
  起初,东关圩设置了6处圩门,它们的名称都带着一个“阁”字,分别是东圩门——三官阁、南圩门——白衣阁、北圩门——镇武阁、东偏北圩门——关帝阁、西偏北圩门——观音阁、西北圩门——绿瓦阁。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又增设西圩门——玉皇阁、西偏南圩门——王母阁,圩门增加为8处,当地人并称为“八阁”。
  八阁的外皮都由砖砌、石垒而成,拥有坚固狭长的门洞。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还都在圩门的顶部盖起庙宇,请来神灵看守门户,这从圩门的名称上就可一目了然。
  清同治五年(1866年),新的东关坞完成修筑后,东关圩的圩墙逐渐废弃,原址上陆续建起房屋、形成新的街巷里坊。而东关圩的8座圩门却都在原址予以保留,解放后前和解放后陆续拆除了7处。
  目前,东关圩残存的标志物就剩下了绿瓦阁,位于今潍坊市奎文区通济门东向北约150米处的原址上。
  正月十五民众看山塑绿瓦阁庙宇热闹异常
  绿瓦阁,又称三元阁,俗称鱼店阁子,是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由一位名字叫冯太平的道士通过化缘集资建造起来的,因为阁上大殿殿顶为绿色琉璃瓦而得名。这年距东关圩圩子圈的形成至少已经110多年了。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绿瓦阁。
  到了民国年间,人们见到的绿瓦阁庙宇就是这样一番景象了:
  建在阁顶上的庙宇为一处院落;东山墙上书有“紫气东来”四个红色大字;南殿三间,供奉龙王爷、马王爷(瘟神)等神灵;北大殿三间,绿瓦红墙,画栋彩柱,雕门透窗。殿内塑有高大的关羽坐像和分列两旁的周仓、关平的塑像。关羽坐像两旁及东西两山墙处,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一系列展现关羽生平故事的彩色泥塑群,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彩塑群的背景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刀光剑影的战场、陡峭险阻的关隘。因为主要在大殿的东西两山墙处,当地称这些彩色泥塑群为山塑。
  当时,每年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十六,绿瓦阁庙宇开放庙门,供民众参观供奉。而每年的正月十五到绿瓦阁看山塑也在当地民众中相沿成习,以至于“看山塑”成为当地居民形容热闹拥挤的方言。
  1948年潍县战役中,绿瓦阁部分建筑遭到一定的损坏。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绿瓦阁南、北大殿的主体建筑原址尚存。
  2008年,潍坊市拆除绿瓦阁附近的古旧街巷和建筑,只有绿瓦阁作为文物古迹原址保留。
  相关链接
  东关圩圩墙、圩门原址
  东关圩的大致面积不足0.6平方千米。东关圩圩墙和圩门的原址都在今潍坊市奎文区东关街道辖区内:
  东圩墙——从友谊街四平路口向东北方向穿行至东风东街北巷子口西,再向北再折向西北方向穿行至东风东街四平路口以北160米处路西,最后向北偏东方向穿行至福寿东街游麟路口西南约100米处;
  西圩墙——从友谊街泰华中兴商业街口向北,沿泰华中兴商业街西侧折向西北穿行南下河街三联商厦南邻,再沿南下河街、北下河街东侧穿行至绿瓦阁,最后沿东关坞的西城墙东内侧向北至福寿东街大石桥东头以南;
  南圩墙:从友谊街四平路口以北沿友谊街北侧向西至友谊街泰华中兴商业街口以北;
  北圩墙:从福寿东街游麟路口西南约100米处沿福寿东街南侧向西至福寿东街大石桥东头以南;
  东圩门(三官阁):东风东街北巷子口以西;
  东偏北圩门(关帝阁):东风东街四平路口北160米处路西;
  西圩门(玉皇阁):东风东街与南下河街→北下河街口以东;
  西偏南圩门(王母阁):南下河街东侧、三联商厦南邻;
  西偏北圩门(观音阁):东风东街北下河街口北80米的阳光外滩小区西沿处;
  西北圩门(绿瓦阁):通济门东向北约150米处;
  南圩门(白衣阁):友谊街泰华中兴商业街口;
  北圩门(镇武阁):福寿东街四平路口南50米处。
  西关圩位于官道中心
  明、清时期,以城市潍县为中心共有八条官道通向周边各地,潍县官道的“总铺”就设在西关圩内,因而西关圩实际上处于官道交通枢纽的中心位置。西关圩内商铺、酒店、客栈林立,景象十分繁华。西关圩设四处圩门以方便居民出入,除了西圩门,其它圩门为寨门。四处圩门中,只有西圩门有些名气。西圩门名称为望山阁,望山阁俗称西关阁,门顶上庙宇名称为碧霞行宫。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为西关阁庙会,有物资交流、唱戏等活动。
  明清潍县八条官道 “总铺”设在西关圩
  在城市潍坊的发展演变历史上有零星记载的另外一处圩子是西关圩。西关圩的确切修筑时间则未见记载。在相关文史资料中曾有西关坐落在古平寿城故址的说法。其实西关圩附近有据可查的古城是隋代的潍州(西下密)城,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安顺路、友爱路口附近。1932年,考古发现这里有汉代板筑痕迹,还有自汉代至隋代的瓦瓷碎片等实物。据此推断,这座古城池可能也是汉代的平寿城故址。但这座古城大致在西关圩以西1千米的地方,应该与西关圩没有前后继承关系。
  明洪武十年(1377年),潍州降格为潍县。明代,潍县辖9个隅、5个乡,西关南隅即为9隅之一。这说明在明代,西关圩一带已经是潍县城的关厢之一了。
  明、清时期,以城市潍县为中心共有八条官道通向周边各地。官道是我国古代由官方组织修建、用于连接国内各地的道路和大道,是古代陆路交通的主要载体。古官道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即设置一处驿站驿馆,以方便官署公文传递人员和往来官员食宿。明、清时期的驿站驿馆称为“铺”。今潍坊市奎文区十里堡和廿里堡以前都是驿站驻地,只是按当地习惯将“铺”写作“堡”,却仍读pu。
  这一时期,潍县是山东官道上的重要枢纽,而潍县官道的“总铺”就设在西关圩内,因而西关圩实际上处于这个枢纽的中心位置。官吏、经商者、科举赶考者往来频繁。西关圩内商铺、酒店、客栈林立,生意十分兴隆,景象也十分繁华。
  1912年,民国政府裁撤各地驿站,官署公文改由邮局寄送。此后,城市潍县一带另择路径逐渐形成现代公路体系。经由西关圩的各条古官道便都逐步废弃了。
  1938年,日寇侵占潍县后不久,封闭潍县城西门。西关圩便显得更加封闭。昔日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便风光不再,成为明日黄花。
  西圩门顶远眺孤山望山阁因此得名
  民国年间,人们能够见到的西关圩的四周圩墙大致有高5米左右,宽三到四米的样子,属于土圩墙。西关圩的形状属于不太规则的正方形。其四周圩墙大致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道中合小区南沿→永安路→永安小区北沿→月河路→中合小区南沿范围内。西关圩的面积约为0.15平方千米左右,相当于平原地带一处中上等规模村落的占地面积。
  与东关圩一样,西关圩也没有护圩河。只有它的东面是潍县城的西护城河——西月河。
  西关圩除了圩墙,还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设一处圩门以方便居民出入。除了西圩门,其它圩门为寨门。4处圩门都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道辖区内。东圩门位于东风西街月河路口西,西圩门(望山阁)位于东风西街永安路口西。南圩门位于中合小区南沿,北圩门位于永安小区内。
  西关圩的4处圩门中,只有西圩门有些名气,也有些记载。
  西关圩西圩门的建筑风格与东关圩的圩门相似,外皮由砖砌、石垒而成,拥有坚固狭长的门洞。为了求得心理上的更安全感,也在圩门的顶部盖起庙宇,请来神灵看守门户。除了西圩门,西关圩的其它圩门都是简单的寨门。
  西圩门名称为望山阁,因为站在门顶上能远眺西面10多千米以外的孤山而得名,而孤山晚照是古代潍县十景之一,望山阁因而也沾上了一些名气。望山阁俗称西关阁,门顶上庙宇名称为碧霞行宫。望山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比东关圩绿瓦阁的始建时间仅晚了6年。可能在这时,西关圩就已经形成了。
  1923年,望山阁曾进行过整修活动。这样,当时人们见到的碧霞行宫是一处道、佛合一的庙宇:东面殿堂内供奉张仙爷、三官爷等神灵;西面殿堂内供奉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塑像旁塑有捧着苼、笛、箫、管各类乐器的十个仙女;南面殿堂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北大殿三间为正殿,琉璃瓦殿顶飞檐斗拱。殿内神龛塑有泰山老母像,周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泰山老母的全称是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碧霞行宫因此而得名。
  碧霞行宫西北面有一处院落,供奉福君、孝君、麦妈妈等神灵,也作为庙宇内道士、和尚的住所。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为西关阁庙会,有物资交流、唱戏等活动。
  历史上有记载的、与西关圩有直接关系的公共活动是1936年在西关圩东圩门外、西月河西岸举行的潍县全县童子军大露营活动。全县中小学1000多名童子军成员携带帐篷齐聚西关圩,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安营扎帐,进行野营拉练活动,内容有队形操练、结绳、救护、旗语等。大露营活动结束的当晚,举行了盛大的营火晚会,全场大唱抗日歌曲,倡导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西南北,一起挽救民族危亡。
  秦三占据西关圩强令修墙筑碉堡
  西关圩唯一的一次有记载的修缮营卫活动发生在民国末年的内战时期。这是一次给西关圩民众带来沉重负担和灾难的活动。
  1945年,秦三地方保安部队占据西关圩。秦三,名秦军,字冠三,因在家排行老三,外号“秦三”。秦三系土匪出身,早年在益都、昌乐、寿光、潍县一带流窜作案,抢劫、绑票,无恶不作。当地民众对他深恶痛绝。抗战时期,秦三火并土匪毕允生部并将其枪杀,拉起一支5个营3000余人的队伍,并以苏鲁战区挺进第二纵队第二特务大队的名义,建成一支土匪兼军阀御用军。为了扩充实力,秦三种植、贩卖鸦片,私开兵工厂制造、贩卖军火,私开印钞厂,大量印制假币。抗战胜利后,秦三部改编为地方保安部队,为当时的山东第八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张天佐的属下。
  秦三占据西关圩后,把古老的圩子变成了他的兵营,向当地民众摊派出工,强令修圩墙、筑碉堡、挖战壕,轮流为部队送饭烧汤,还霸占民女、敲诈钱财,稍不如意就滥杀无辜。民众慑于其淫威,敢怒不敢言。
  改编为地方保安部队后,秦三不甘心做张天佐的属下。于是,他投靠国民党第八军军长李弥,还到济南省政府积极活动,寻觅新的靠山,妄图借助他人之力与张天佐抗衡。张天佐也不含糊,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1947年9月,张天佐打电话让秦三开会。秦三一伙一进会场就被早已埋伏好的士兵控制。张天佐枪决秦三并完全控制了他的部队。秦三死了,被其所部蹂躏摧残长达两年多的西关圩民众才得到暂时的喘息。
  解放初期,西关圩的圩墙和圩门逐渐坍塌废弃,原址陆续建起房屋、形成新的街巷里坊。
  目前,西关圩的圩墙、圩门等标志物都已经无迹可寻了。
  东关坞耗时六年建成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潍县知县张楷枝与当地士绅积极筹划,在东关圩的基础上“另起炉灶”,历时近六年修筑而成东关坞。东关坞无论是城防设施还是占地规模,与一座一般的传统县城相比毫不逊色,但因为它是以潍县城的一处关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不能算作“城”。因而建成之初,东关坞的城墙仍然称为“围墙”,民国年间把东关悄然升格为“坞”。1948年潍县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作战部队干脆就把潍县城标注为“西城”,把东关坞的标注又升格为“东城”,把潍县的城防设施并称为“双城”格局了。
  耗时六年兴建东关坞潍县战役中升格为东城
  在城市潍坊的发展演变历史上出现的最后一处城坞就是东关坞。因为建成时间最晚,所以其相关记载也最为明确。
  东关坞开工兴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竣工完成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潍县知县张楷枝发起,当地士绅积极筹划,历时近六年才告成的。
  东关坞系在东关圩的基础上“另起炉灶”修筑而成的,正因为如此,东关坞是东关圩的继承和发展,是“升级换代版”的东关圩。
  建成后,东关坞的城墙高7.7米、城墙基厚5.1米、城墙顶厚2.9米、城墙四周长4.67千米,内面、外面都为沙坝罩面。
  东关坞的四周城墙大致位于今潍坊市奎文区东关街道的友谊街→凤凰花园(小区)南沿→白浪河东岸→福音小区北沿→工福街→游麟路→苇湾小区东沿→东风东街→南巷子小区东沿→南苑小区东沿→友谊街范围内。面积不足1.1平方千米,东关坞的城圈是完全囊括东关圩圩圈的,而东关坞比东关圩的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二左右。
  东关坞也没有护城河。只有位于东关坞西面的白浪河能够起到天然的护卫作用。
  东关坞有一个别称“蛇城”,它的由来也有两种传说——
  颜色说。东关坞城墙内外的沙坝罩面用黄土、石灰、沙子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夯成,风化后城墙表面形象像蛇皮;
  形状说。东关坞形状不规则,东西最长处仅约0.9千米,南北最长处则约为1.5千米。东西短而南北长,像一条盘踞的蛇。
  城坞一词的意思是“作为屏障的小型城堡”。尽管东关坞建成后,无论是城防设施还是占地规模,与一座一般的传统县城相比毫不逊色,但因为它是以潍县城的一处关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按照封建时代的正统观念,东关坞不能算作“城”。因而建成之初,东关坞的城墙仍然称为“围墙”。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国年间出版的相关地图就把潍县城仍然看作“城”,东关则悄然升格为“坞”了。
  1948年潍县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作战部队干脆就把潍县城标注为“西城”,把东关坞的标注又升格为“东城”,把潍县的城防设施并称为“双城”格局了。
  的确,一个建制州、建制县,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同时拥有规模大致相当,且近在咫尺、隔河正面相对,既各自具有独立的城防设施、街巷和里坊,彼此之间又联系紧密且构成一座城市的两座城,这样的“双城”格局在国内历史上的建制州、建制县中是不多见的。
  七座城门名称有讲究与圩门并称为“七楼八阁”
  作为城坞,东关坞的城门也是值得一提的。
  东关坞共设置7座城门。设置城门既要照顾建城前已有街巷里坊外沿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也要方便居民在白浪河取水用水,还要方便与潍县城联系,东关坞城门的设置只能因地制宜。
  东关坞西面连开4座城门,合称东关西四门,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依次命名为奎文门、庆成门、通济门、耀武门,俗称东关西南门、东关西门、东关西(偏北)门、东关西北门。另外3座城门分别设置在城坞的东、南、北偏东三个方位,名称分别是升曦门、鸣凤门、游麟门,俗称东关东门、东关南门、东关北门。
  在东关坞7座城门中,东关东门与东关西门设在一条东西方向轴线的两端,这还说得过去。东关北门与东关西北门也在一条东西方向轴线的两端就显得很不讲究了。另外3座城门的位置就更是互不相干。这样的设置的确是不怎么讲究的。
  东关坞7座城门的设置不那么讲究对称、对应,它们的名称却很讲究东与西、南与北的互相对应,很有些“实际不够、名称来凑”的意思:
  ——东关东门是最早看到清晨阳光的地方,故名升曦门。东关西门是直接看到每一天天光收起的地方,便取“庆幸每天都有所成”之意称为庆成门。东门、西门的对应意义喻义“早起劳作,晚间收获”;
  ——因为凤凰是神话传说中的吉祥神鸟,象征天下太平,东关南门便借用附近居民点凤凰庄的名称取名鸣凤门。麒麟是神话传说中的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东关北门便借用附近居民点麒麟崖的名称取名游麟门。它们的对应意义是“南鸣北游”、“南凤北麟”,祈愿太平、吉祥;
  ——东关西南门称奎文门,东关西北门称耀武门。西南门、西北门的对应意义是“西南文、西北武”,象征着文武兼备;
  ——最后,只有东关西(偏北)门落单,便取“往来通达”之意称通济门。
  东关坞的7座城门的门楼合称为“七楼”,与东关圩时期遗留下来的、合称为“八阁”的8处圩门一起,并称为“七楼八阁”。久而久之,“七楼八阁”便成为东关一带乃至城市潍县的重要象征了。
  相关链接
  奎文门名称由来
  在东关坞7座城门中,奎文门名称的由来值得探讨。
  “奎文”的原意即“奎(星)主文章”。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奎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又称为魁星。奎星(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只脚向后翘起,一手捧斗,一手握笔。
  清末,潍县新建东关坞时设置的西南门,与数百米外潍县城东南角城墙顶上的魁星阁隔白浪河相对,且可以遥遥相望。新兴的东关坞想沾上魁星阁的一些灵气,西南门便近水楼台先得月,取魁星的本来职能“奎(星)主文章”之意定名为奎文。这便是奎文门名称的由来。
  潍坊市自上世纪50年代起便对东关坞的相关城防设施陆续拆除,到七十年代就已基本拆除完毕。只有位于白浪河东岸沿岸的两段总长在1千米左右的城墙和奎文门、通济门和耀武门因为具有抗洪防汛作用而得以保留下来。
  1987年,潍坊市结合白浪河公园建设,原址修复白浪河东岸沿岸遗留的两段总长在1千米左右的城墙和奎文门、通济门,与此同时拆除耀武门。
  东关坞7座城门的原址都在今潍坊市奎文区东关街道辖区内:
  东关东门(升曦)——东风东街潍州路口西;东关西门(庆成)——东风东街亚星桥东头;东关西(偏北)门(通济)——恒泰电子街西头以西、白浪河东岸;东关南门(鸣凤)——胜利东街四平路口北;东关北门(游麟)——福寿东街游麟路口以东20米福寿东街路北;东关西南门(奎文)——友谊街西头、白浪河东岸;东关西北门(耀武)——福寿东街大石桥东头南侧。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