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61期--城市潍坊的治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61期--城市潍坊的治所
  城市潍坊的治所
  2012年9月17日 撰稿:王瑞甫
  地方政区实体行使权力的办公场所泛称治所。自唐武德二年(619年)形成潍州和北海县治所同城的格局,到1948年4月设立潍坊特别市,1300多年的时间里未见治所变迁的记载。此后,治所几度迁址,1998年,潍坊市领导机关迁入潍坊市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至今。我们从治所的级别、演变轨迹及其多样复杂的背景中,可以直观感受到潍坊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近1400年间的发展历程。
  衙门的仪门,民国时称二门,门内牌坊为《戒碑》木牌坊。
  王瑞甫 翻拍于民国《潍县志稿》
  ............................................................................
  城市潍坊治所几度变迁
  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在乾隆十一至十七年(1746至1752年)间任潍县知县。郑燮号板桥。因为才华横溢、书画和文学作品等身且为人刚正、为官清廉,“郑板桥”的名头自清代以来便在城市潍坊一带一直家喻户晓。现在,郑板桥的形象已具有潍坊城市象征和名片的作用,潍坊也因为郑板桥而在海内外拥有了更大的知名度。郑板桥在自己的作品《潍县竹枝词》中描述道:“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郑板桥笔下的潍州既是城市潍坊最早的历史曾用名称,也是古代在城市潍坊设置的行政级别最高的政区实体。地方政区实体行使权力的办公场所泛称治所。而城市的名称则随着政区实体名称的变化而变化。
  城市潍坊历史曾用名称有三个,潍州和北海最早
  潍州和北海同为城市潍坊最早的历史曾用名称。在历史上,潍州是政区实体,相当于现在的潍坊市。潍州存续期间一直实行州管县体制,相当于现在的市管县。隋、唐之交城市潍坊出现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初城池时,北海的全称是北海县,也是政区实体,隶属于潍州,而且潍州和北海县的治所都在这座城池内。在历史上,潍州和北海县存续期间基本保持了州、县治所同城的格局。也正是因为如此,城市潍坊最早的名称既是潍州、也是北海。
  唐武德二年(619年)设立潍州,潍州和北海县治所同城的格局以及城市潍坊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初城池——潍州(北海)城也同时出现了。武德八年(625年)撤销潍州建制。宋建隆三年(962年)北海县升格为北海军并撤销北海县建制。宋乾德三年(965年)北海军升格为潍州并撤销北海军建制,同时北海县恢复建制。明洪武元年(1368年)北海县整建制并入潍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潍州降格为潍县并撤销潍州建制。因而,自唐初到明初,潍州和北海县的存续时间都是有断档的。潍州降格为潍县并撤销潍州建制后,潍县治所即原来的潍州治所。于是,潍县成为城市潍坊的第三个历史曾用名称。1948年4月潍县解放后,以潍县、坊子两地的城市部分及其附近区域设立潍坊特别市。潍坊取代潍县成为城市名称。
  潍县解放前的1300多年间未见治所变迁记载
  自唐武德二年(619年)形成潍州和北海县治所同城的格局,到1948年4月潍县解放设立潍坊特别市,1300多年的时间里未见治所变迁的记载。现存的明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旧地方史志无一例外地记载着,明代洪武年间潍州降格为潍县并撤销潍州建制后,改潍州治所为潍县治所。这处治所位于最初的潍州(北海)城、后来的潍县城内正北上首,原址为今潍坊市潍城区向阳路的胡家牌坊街→城隍庙街至北马道段及其两侧,当地人俗称其为衙门,并形象地描述其建筑格局为“衙门八字朝南开”。
  1948年4月设立潍坊特别市。1949年6月潍坊特别市改称潍坊市。1950年5月山东省昌潍区(简称昌潍专区)领导机关由益都(今青州)迁至潍坊,与潍坊市合并后仍称山东省昌潍区并撤销潍坊市建制。在这期间,潍坊特别市、潍坊市、山东省昌潍区领导机关都在俗称为丁六宅的一处大宅院内办公。丁六宅原址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向阳路的胜利西街至东风西街段中部,该段向阳路的路东、路西都曾是丁六宅的大宅院所在地。
  1951年1月设立县级潍坊市。潍坊市隶属于昌潍专区。潍坊市领导机关在十笏园古建筑群内办公。十笏园古建筑群即今潍坊十笏园博物馆,位于潍坊市潍城区胡家牌坊街。
  1956年,山东省昌潍区领导机关从丁六宅迁往新址,俗称地委大院,位于今潍坊市奎文区鸢飞路→行政街→潍州路→胜利东街→鸢飞路街区内。1967年3月,昌潍专区改称昌潍地区。
  1975年,潍坊市领导机关从十笏园古建筑群迁往新址,俗称市委大楼,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曹家巷的东风西街至胡家牌坊街段路西。
  1981年7月,昌潍地区改称潍坊地区。
  1983年10月, 撤销潍坊地区,组建地专级潍坊市。原潍坊地区领导机关组建为新的潍坊市领导机关。原潍坊地区领导机关住地为地专级潍坊市领导机关住地,此后,潍坊市领导机关住地由市委机关大院、市人大和政协机关大院、市政府机关大院等部分组成。市委机关大院、市人大和政协机关大院位于今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街鸢飞路至潍州路段的中部,市政府机关大院为地委大院原址。同时,原县级潍坊市领导机关组建为潍坊市潍城区领导机关。
  1998年,潍坊市领导机关迁入潍坊市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至今。潍坊市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位于潍坊高新区府安巷→胜利东街→府佑巷→府祥街→府安巷街区内。
  ◎相关链接
  历史上的州和军
  州在我国古代和近代都是地方政区实体。州所辖区域的大小在历代各有不同,后来多用于地名,如现在的广州、福州等等。
  城市潍坊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初城池——潍州(北海)城出现后的潍州存续期间,历代建制州的简明情况大致是:唐代较大的州设府或总管府,也有不设府的州;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州直辖于中央,州长官称知XX(州的名称)州事,简称知州。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在州之上设路,地方政区实体从此分为路、州、县三级;金代仿照北宋,地方政区实体也分为路、州、县三级。州分为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等三类,州长官分别称节度使、防御使、刺史;元代的地方政区实体出现了行省(相当于现在的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明代的州有直隶州和属州之分。直隶州设府,直属于中央或各承宣布政使司(行省的行政治所)。属州则隶属于直隶州。
  一般而言,设府的州,治所俗称府衙,州长官称知XX(州的名称)府事,简称知府;不设府的州,治所俗称州衙,州长官简称知州。潍州在历史上没有设过府。
  军是宋代的地方政区实体,地位略低于州。北海县在宋建隆三年(962年)升格为北海军。北海军在宋乾德三年(965年)升格为潍州。
  专区与地区
  省(包括自治区)设区与省设地区,都是我国的省(自治区)根据管理需要,先后设立的政区。每个省(自治区)设有若干个区或地区。一个区或一个地区辖若干个县、自治县、县级市。区或地区领导机关都是省(自治区)领导机关的派出机关,按照代表省(自治区)领导机关赋予的职责管理所辖区域。
  1950年5月山东省昌潍区领导机关迁入潍坊、与潍坊市合并后的存续期间内,中共山东省委派住昌潍区的领导机关称中共山东省昌潍地方委员会,简称昌潍地委会或昌潍地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派住昌潍区的领导机关先后称行政专员公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山东省人民政府昌潍区专员公署,简称专署。故山东省昌潍区在习惯上也取“专署指导工作的区域”之意简称昌潍专区。但昌潍专区的名称仅限于行使政府职能时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专区陆续改称地区。昌潍专区于1967年3月改称昌潍地区。
  由于山东省昌潍区和昌潍地区领导机关都是山东省领导机关的派出机关,故存续期间其所住城市的名称没有相应地称昌潍,而是一直采用与之同城办公的县级潍坊市领导机关的名称前缀称潍坊。
  衙门是与城市同龄的治所
  唐武德二年(619年)形成潍州和北海县治所同城的格局,并同时出现城市潍坊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初城池——潍州(北海)城。由于这年距今已近1400年,明初北海县整建制并入潍州又比潍州降格为潍县整整早了十年,现有的历史资料中也没有发现对北海县治所情况的任何记载,这些因素导致无论是起初潍州和北海县治所的具体位置、北海县治所的基本情况还是潍州与北海县并存时期州、县是否合署办公等等都已经无从考证。
  衙门所处位置符合我国封建时代正统标准要求
  城市潍坊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治所,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向阳路的胡家牌坊街→城隍庙街至北马道段及其两侧,当地人俗称衙门。衙门称县尹署,而且县尹署为古潍州旧治。所以,衙门在明洪武十年(1377年)前是潍州的治所。而在这一年,潍州降格为潍县,衙门便又成为潍县的治所。
  衙门的最初建成年代未见记载。城市潍坊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初城池——潍州(北海)城也就是后来的潍县城,遵循了先设计、后建设的方法。衙门位于这座城池的正北上首位置,而且城池的纵向中轴线由城池的南门(安定门)近似直通到衙门前,并又作为衙门所属建筑物的中轴线,一直延伸到衙门北沿。按照我国封建时代正统标准的要求,只有衙门才有权力、有资格占用城池的这个位置。由此也可以推断出:自从有了潍州(北海)城,衙门就是在这个位置兴建的。它与城市潍坊拥有同样悠久的历史。
  元代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潍州知州张萃在这里重建潍州州衙。这是目前见到的关于衙门的最早记载。后来的明、清两代屡加重修,但占地规模未变,潍州和潍县也先后一直以衙门为治所。
  从民国初年到1948年春,衙门是潍县县署、县政府所在地。其中,潍县沦陷时期(1938至1945年),伪潍县地方治安维持会和伪潍县县公署(即俗称的潍县汉奸政府)先后盘踞衙门。
  1948年4月,潍坊特别市公安局成立,1949年6月改称潍坊市公安局,都以衙门为办公场所。
  1982年,向阳路向北延伸时,大致以衙门所属建筑物的中轴线为向阳路该延伸段的中心线,衙门所属建筑物几乎全拆除,衙门原址的大部分成为向阳路的路面。衙门便不复存在了。
  衙门中轴线也是城池纵向中轴线,布局中规中矩
  人们在民国时期见到的、现在能够回忆起来的衙门,建筑规模大致有2.4万平方米。相关地方史志和文史资料对衙门的记载,具体展现出了衙门建筑布局的全貌。
  衙门的南端矗立着一座牌坊,上书“东莱首邑”四个字,即著名的东莱首邑坊。其周边地理环境大致是:以牌坊前为起点向东接胡家牌坊街(今潍坊市潍城区胡家牌坊街);向西接城隍庙街(今潍坊市潍城区城隍庙街);向南则正对县治前街北口。而潍县南门内,南门大街→田宅街→县治前街一线(即今潍坊市潍城区向阳路的胜利西街至胡家牌坊街→城隍庙街段)就是潍县城的纵向中轴线;东莱首邑坊向北则是一条通往衙门内的平直的甬道。
  东莱首邑坊最早由潍县知县胡璟增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东莱首邑四字与这座牌坊是否同时出现则未见记载,但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这样称呼了。沿以东莱首邑坊前为起点的甬道向北不远处是一处影壁。沿甬道绕过影壁向北就是“八字朝南开”的衙门大门。1928年以后衙门大门的上额书有“潍县县政府”五个字,大门两边有高大石狮一对;再向北为衙门仪门(民国时期称二门)。仪门上额正面书有“北海名区”、背面则书有“镜清砥平”共八个字。东莱首邑坊、影壁、衙门大门和仪门统称县门口,南北长约130米左右。
  沿甬道进入仪门内才算是真正进了衙门。仪门内仍为一条通向正北的甬道。甬道北端便是大堂。仪门东面有常平仓,西面是潍县监狱,现在的潍坊市拆迁办公室所在地就是潍县监狱的原址。
  仪门内、衙门大堂前的甬道上立有《戒碑》木牌坊。《戒碑》的正文全文共有“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字,正对大堂,目的是警示大小官吏要廉洁自律。大堂在民国以前是知县接受民众申诉并审理案情的地方,是地方权力的象征。当地民间传说中,清代乾隆年间的知县郑板桥是青天大老爷的形象。他不动声色地惩治盐商,巧令私自相爱的和尚、尼姑还俗并喜结连理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都与大堂有关。
  大堂后面的建筑物名为静观堂,俗称二堂。二堂在民国时期改为礼堂。二堂两端为东、西花厅,民国时期拆除西花厅,改建为办公处。二堂后为后宅门。
  后宅门内,民国以前是知县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区域——后宅。主要设施有:后宅门向北为三堂,三堂内悬挂着一块匾,上书“良心”二字,仍是警示大小官吏要凭良心为官做人。三堂两端为东、西书房。三堂正后方是县宅,民国时期称上房,是知县的寝室。知县,全称为知××(县名)县事,为我国古代一县区域内的最高长官,也称县令、县尹,俗称县官。
  后宅的东、西两面在民国以前分别是县丞和典史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地方。县丞,为知县的佐官,主要职责是文书及官仓和监狱管理等;典史,为知县的属官,掌管一县的缉捕和监狱等。
  从衙门的南沿到北沿,东莱首邑坊、影壁、大门、仪门、戒碑、大堂、二堂、三堂、县宅都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也是潍州(北海)城→潍县城的纵向中轴线。可见,衙门的建筑布局与古老的城池布局一样,都是中规中矩的。
  ◎相关链接
  历史上的州、军、县 辖区简况
  潍州
  唐武德二年(619年)辖北海、连水、平寿、华池、城都、下密、东阳、寒水、訾亭、潍水、汶阳、胶东、营丘、华苑、昌安、都昌、城平17县。武德六年(623年)辖北海、营丘、下密3县,其余14县撤销建制。
  宋乾德三年(965年)辖北海、昌邑、昌乐3县。元至元三年(1266年),昌乐县整建制并入北海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北海县整建制并入。昌乐县恢复建制划归青州。
  北海县
  唐初到五代,辖区不详。有据可考的仅有唐武德八年(625年)辖5乡(又称辖9乡),其中2乡名称分别是鹿台、唐安;五代时期(907至960年)有记载的仅高阳乡。宋建隆三年(962年)升格为北海军并撤销建制。宋乾德三年(965年)恢复建制,辖儒教、通德、高阳、斟城乡。金代辖斟城、儒教、逢陵乡和固底镇。元代到明初辖儒教、崇德、永丰、清和、崇道、大有乡。
  北海军
  宋建隆三年(962年)辖原北海县域、昌邑县。宋乾德三年(965年)升格为潍州。
  潍县
  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以后,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东关南、东关北、东关南北、东南北、西关南9隅,范围包括潍县县城及附近关厢;同时辖崇道、永丰、大有、务本、儒教5乡。此后所辖隅、乡的名称都没做改动。
  清代乾隆年间(1736至1795年)撤销东南北隅建制。清宣统二年(1910年)撤销隅、乡建制,全境划为16区,分别是城区、廿里堡、辛冬、望留、流饭、高里、大庙头、固堤、寒亭、牛埠、富郭庄、蔡家集、邓村、南流、水坡、道口。
  1929年全境划分为11自治区,分别是城区,第一到第十区。1931年改城区为第一区;原第一区改为第十区;第九区撤销建制,所辖地域分别并入第八、第十区;原第十区改为第九区。
  深宅大院伴随城市新生
  1948年4月,潍坊特别市领导机关接掌、管理获得新生的城市潍坊时,办公场所定址在潍坊特别市县城市区南门大街(当地俗称南门里,1948年5月改称博古街)的一处深宅大院内。这处大宅院俗称丁六宅,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向阳路的胜利西街→东风西街段中部,该段向阳路的部分主路面以及路东、路西都曾是丁六宅旧址所在地。
  大宅门丁六宅见证了城市新生
  丁六宅原系清代潍县士绅丁善长的私人宅院。丁氏家族是潍县著名的四大家族之一。其始祖丁山明初迁来潍县,到清代中、后期十四世祖丁廷模时,丁氏家族发迹为潍县首富。丁廷模共有三个兄弟:廷选、廷举、廷珍。兄弟四人成年分家后各自拥有的大宅院,当地人分别俗称为丁大宅、丁二宅、丁三宅和丁四宅。丁四宅的主人丁廷珍有三个儿子:善宝、善庆、善长。兄弟三人成年分家后也各自拥有自己的大宅院。丁善宝继承丁四宅,其余两兄弟的大宅院便分别俗称丁五宅、丁六宅。这便是丁六宅名称的由来。
  丁六宅主院位于南门大街路西,计有房屋百余间,前为大厅,后为上房。不但拥有待客室、账房、仓库、车库、马号、工匠房等服务于衣食住行的设施,而且花园、假山、荷池、石桥、长廊等园林设施也一应俱全,布局错落有致;主院对面的南门大街路东计有房屋七八十间。因院内有明代藤萝一架,因而该处宅院也称藤萝树底,大致布局前为大厅,后为上房。厅房、台屋分布齐整。大厅后的一座九联间台屋也是丁善长经常居住的地方。可见,丁六宅是名副其实的大宅门。
  丁善长无亲生子女,后来过继侄子丁毓庚(丁善庆的长子、丁善宝的嗣子)的三子丁锡纶(字叔言)为嗣孙。丁善长去世后,丁叔言继承丁六宅的家产。他是当地著名的开明绅士,清宣统三年(1911年)便利用藤萝树底旧址兴办一处学校。日寇侵占潍县前夕,丁叔言追随潍县县政府撤退到安丘坚持抗战。
  1938年1月,日寇侵占潍县,随后侵占丁六宅。潍县沦陷期间,丁六宅主院为日本宪兵队潍县分队盘踞。1940年,丁六宅藤萝树底为伪莱潍道尹公署盘踞。1943年2月,丁叔言被日军俘获,后投降日寇。1945年日寇投降后,丁六宅作为敌伪财产被接收。
  抗战胜利后,山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丁六宅藤萝树底旧址。潍县战役期间,潍县城防司令部盘踞丁六宅主院旧址。
  1948年4月潍县解放。新成立的潍坊特别市领导机关迁入丁六宅旧址办公。丁六宅旧址也是以后的潍坊市、与潍坊市合并后的山东省昌潍区领导机关的办公场所。丁六宅主院旧址先后是市委和地委会所在地,藤萝树底旧址先后是市政府和专署所在地。1956年,山东省昌潍区领导机关迁出丁六宅旧址。在这期间,丁六宅旧址的建筑格局基本保持了原貌。
  此后,昌潍专区招待所迁入丁六宅主院旧址,丁六宅藤萝树底旧址则成为政法机关的办公场所。1975年,丁六宅主院旧址划拨为潍坊商业学校的校园。大致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丁六宅旧址内的古旧建筑和设施陆续拆除并建设为办公、教学、住宅楼房。1982年,潍坊市拓宽向阳路时,丁六宅主院旧址沿向阳路走向、20多米宽范围内的古旧建筑全部拆除。
  目前,丁六宅主院旧址为潍坊商业学校的向阳校区。院内,一栋民国时期建造的两层楼房原址尚存,俗称小黄楼。丁六宅藤萝树底旧址为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机关大院的一部分。
  小黄楼是潍坊特别市指挥中枢所在
  潍坊特别市领导机关1948年4月迁入丁六宅旧址办公时,丁六宅主院旧址的东北角建有一栋两层楼房。这栋楼房俗称小黄楼,因外墙呈黄色而得名。小黄楼外形有八个楼角,故又称八角楼、元宝楼。这栋楼房,上下两层并建有地下室,一层、二层各有五个房间,面积200多平方米。
  小黄楼建于1935年前后,原是一块空地。小黄楼建成后成为丁六宅主要家庭成员的住处。
  1938年1月日寇侵占潍县后,日本宪兵队潍县分队盘踞丁六宅主院。小黄楼地下室成为日军对我抗日军民实施暴行的场所。日寇所用酷刑有所谓灌“洋油”、灌辣椒水、火烧、冷冻、压杠子、坐老虎凳等等,无所不用其极。苦主熬刑不过发出的恐怖的惨叫声曾惊扰得附近居民彻夜难眠。
  1948至1956年,丁六宅旧址作为潍坊特别市、潍坊市和山东省昌潍区领导机关住地期间,小黄楼是主要办公场所之一。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潍坊特别市首任市委书记曾山、首任市长姚仲明,都曾在小黄楼工作过。解放初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活力、建立健全良好的社会秩序、确保各方拥有安居乐业好环境方面的重大决策大都出自这里。因而,在城市由持续战乱到迅速获得新生的过程中,小黄楼是名副其实的指挥中枢所在地。1950年以后,小黄楼还曾经是昌潍地委会办公室、宣传部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简称农工委)等部门的办公地点。
  ◎相关链接
  特别市、市、专区 辖区简况
  潍坊特别市
  1948年4月辖县城、东关、南关、北关、坊子5市区和望留中心办事处。1948年8月望留中心办事处划归潍县。1949年2月撤销北关市区建制。1949年4月,廿里堡区由潍县划入。
  潍坊市
  1949年6月辖县城、东关、南关,坊子4市区和廿里堡郊区。
  昌潍专区
  1950年5月与潍坊市合并后辖昌乐、潍县、潍北、昌邑、昌南、安丘、丘南、淮安(后改为潍安)、寿光、寿南、益临、益都、益寿、临朐14县。
  1951年1月,设立县级潍坊市。
  1952年7月,益临、益寿、潍安3县撤销建制。
  1953年7月,临淄县由淄博专区划入。设立羊角沟区。潍北、丘南、寿南3县撤销建制。
  1955年3月,博山县由淄博专区划入。同年,羊角沟区并入寿光县。
  1956年,胶州专区撤销,胶县、胶南、藏马、五莲、诸城、高密6县由原胶州专区划入;平度县由莱阳专区划入;昌南、藏马2县撤销建制。
  1958年10月,潍县并入潍坊市。博山县划归淄博专区。临淄县并入益都县。胶县、胶南2县划归青岛市。
  1961年,胶县、胶南2县由青岛市划入。潍县和临淄县分别从潍坊市和益都县析出。
  1961年至1967年3月辖潍坊市和益都、昌邑、高密、诸城、昌乐、临朐、寿光、安丘、潍县、五莲、平度、胶县、胶南、临淄14县。
  附:敌伪县级以上政区概况
  1940至1945年,伪莱潍道辖潍县、高密、安丘、昌乐、昌邑、平度、掖县7县范围内日伪控制的区域。
  山东省第八区辖潍县、昌乐、安丘、益都、临朐5县范围内国民党军队控制的区域。1945至1948年其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潍县。
  地委大院布局规范简约
  1956年,山东省昌潍区领导机关从丁六宅旧址迁到新驻地,在当地俗称地委大院,位于今潍坊市奎文区鸢飞路→行政街→潍州路→胜利东街→鸢飞路街区内。地委大院诞生以前,这里是潍坊市东郊地带,距当时城市潍坊建成区的边沿——东关东门(即升曦门,位于今潍坊市奎文区东风东街潍州路口西)和东关南门(即鸣凤门,位于今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街四平路口北)都不到1千米。大院建成后便作为新市区很快与城市潍坊自然融为一体了。
  地委大院有东西两院,整体结构整齐划一
  建成后的地委大院为不太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0.6千米,南北宽约0.3千米,占地面积约0.15平方千米,办公、宿舍一体。自建成起,地委大院基本保持东西两端为宿舍区、中间地带为办公区的格局。因建成之初离城市中心地带较远。为了方便工作和生活,大院内建有理发店、浴池等服务设施。
  地委大院的整体结构整齐划一,用横平竖直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院内绝大多数建筑物坐北朝南,方位很正。用于联系各处的院内通道不是正东正西,就是正南正北走向。大院内的建筑物以简易平房和简易楼房为主,最高的楼房也不过三层。可见,大院的整体布局规范简约。
  建成之初,地委大院是两处独立院落,俗称东院和西院。两处院落东、西相对,中间被南北走向的行政路隔开。两处院落的大门也分别在行政路两边东、西相对。行政路,是与地委大院伴生的一条新建城市道路,并取院内山东省昌潍区行政专员公署中的“行政”二字而得名。1981年,行政路改称行政街,不但改了名称,而且改了道。原来的行政路东起跃进路(今潍坊市奎文区鸢飞路),北到胜利大街(今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街),中间由东西走向向北拐一个直角成南北走向。改道实际上是裁弯取直。改道后的行政街东起跃进路,西到公安路(今潍坊市奎文区四平路),原行政路直角拐弯稍偏北处改建为地委大院南沿院墙的一部分。这样,地委大院的东院和西院合为一个大院,大院正门由在行政路上东西相对的两处改为在胜利大街上坐南向北的一处,但在习惯上仍然称东院、西院。行政街后来进行了多次延伸和升级改造,目前长约1.2千米,宽约10到15米,东起鸢飞路,西到白浪河东岸,为潍坊市奎文区的一条以服装专卖、餐饮为主的特色街道。
  布局调整完成后的地委大院,设有四处大门:东南角一处坐北向南,面向行政街,为主要供行人通过的便门;东北角、正北、西北角各一处,都是坐南向北,面向胜利大街。正北门为正门。
  领导机关数度更名,院内建筑陆续拆旧建新
  地委大院建成之初,地委会及其主要直属机构分布在西院,专署及其主要直属机构分布在东院。
  1967年,昌潍专区改称昌潍地区,领导机关改称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简称昌潍地革委,为党政合一的领导机关。1971年3月,中共昌潍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昌潍地区第一届委员会。中共昌潍地区委员会简称昌潍地委,是昌潍地区党政领导机关。此后,昌潍地革委便成为昌潍地区行政领导机关。1978年,昌潍地革委改称昌潍地区行政公署,简称昌潍行署。1981年,昌潍地区改称潍坊地区,领导机关名称也相应更改。而在这期间的地委大院内,基本保持了地委机关及其主要直属机构住西院、行署(地革委)及其主要直属机构住东院的格局。
  大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陆续对大院内的建筑物进行拆旧建新式的改造。八十年代初,地委大院对面的胜利大街路北又新建一处院落。1982年,平度县建筑公司施工建成的潍坊地委办公楼、诸城县建筑公司施工建成的潍坊行署办公楼,都是砖混结构,高4层,建筑面积2860平方米,均被省建工局评为1982年度省级全优样板工程。
  1983年10月,撤销潍坊地区,组建地专级潍坊市。原潍坊地区领导机关组建为地专级潍坊市领导机关。此后,原地委大院办公区成为潍坊市人民政府及其主要直属机构的办公场所。
  周边规模扩大,发展成为新的中心区域
  山东省昌潍区、昌潍地区、潍坊地区先后都是潍坊市的上级领导机关。故自从诞生了地委大院,便以地委大院为中心,周边附近区域内,专区地区直属机构、驻军机构,宾馆、招待所、邮电、电业、自来水、公交等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新闻、文化、体育、园林、医院、学校、幼儿园等服务机构,综合商店、食品店、蔬菜果品店、粮店等直接服务于生活的网点陆续迁入和新建。出现地委大礼堂、八一礼堂、文化礼堂、邮电大楼、人民体育场、东苑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和景点。围绕地委大院周边形成的新市区规模越来越大。而且新市区与城市潍坊的原有建成区实现无缝隙对接,成为城市潍坊的组成部分。
  到1983年10月撤销潍坊地区,组建地专级潍坊市时,跃进路→民主街→公安路→南大街→工农路→东风大街→跃进路范围内(即今潍坊市奎文区鸢飞路→民生东街→四平路→友谊街→潍州路→东风东街→鸢飞路范围内)已发育成为城市潍坊新的中心区域。而地委大院则是形成这个新中心的名副其实的源泉和引擎。
  ◎相关链接
  革命委员会
  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或革委,是1967至1980年间国内省级以下(含省级)地方领导机关以及各级企事业单位管理机构的名称。
  1966年全国“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上海首先发起“一月风暴”,由群众组织夺取上海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权力,组建一个名为“上海人民公社”的新的地方领导机构。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上海,夺权后组建新的领导机构,但名称不统一。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认为“上海人民公社”的名称不好,认为还是叫革命委员会好。于是,全国省级以下(含省级)地方领导机关以及各级企事业单位管理机构的名称全部改名为革命委员会。
  作为地方领导机关的各级革委会,实行“一元化领导”方式,即原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和行政领导机关合二为一。革委会组成人员采取“三结合”方式,由部分原领导干部、群众组织代表、工农兵代表组成。原领导干部由于熟悉业务,一般负责日常工作;群众组织代表和工农兵代表则掌管大政方针。后来,各级地方党政领导机关恢复后,地方各级革委会成为地方行政领导机关。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议案,将省级以下(含省级)作为地方行政领导机关的革命委员会改组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而其它类型的革委会组织有的则延续到1980年。
  昌潍地区辖区简况
  1967年3月,辖潍坊市和益都、昌邑、高密、诸城、昌乐、临朐、寿光、安丘、潍县、五莲、平度、胶县、胶南、临淄14县。
  1969年12月,临淄县划归淄博市。
  1977年,设立黄岛区。
  1978年,胶县、胶南县和黄岛区划归青岛市。
  1978年至1981年7月,辖潍坊市和益都、昌邑、高密、诸城、昌乐、临朐、寿光、安丘、潍县、五莲、平度11县。
  潍坊地区辖区简况
  1981年7月至1983年10月,辖潍坊市和益都、昌邑、高密、诸城、昌乐、临朐、寿光、安丘、潍县、五莲、平度11县。
  市级机关,从大院到大楼
  1983年10月,撤销潍坊地区,组建地专级潍坊市。原潍坊地区领导机关组建为地专级潍坊市领导机关。原潍坊地区领导机关驻地为地专级潍坊市领导机关驻地。此后,市级机关大院由市委机关大院、市人大和政协机关大院、市政府机关大院等部分组成。市委机关大院、市人大和政协机关大院位于今潍坊市奎文区鸢飞路→胜利东街→潍州路→院校街→鸢飞路街区内,俗称北院;市政府机关大院即原地委大院,俗称南院。1998年,潍坊市领导机关迁入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至今。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位于潍坊高新区府安巷→胜利东街→府佑巷→府祥街→府安巷街区内。
  市级机关大院由两处院落组成
  北院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成之初,北院在胜利大街的跃进路至工农路段并列着两座一模一样、坐北朝南的大门,大门内是两座一模一样、坐北朝南的办公大楼。院内一道红砖砌墙将大院划分为两个独立院落,并在红墙上开有便门供两个院落间互相通行联络,但只能步行。后来拆除这道红墙合为一处院落,两处大门则原址原样保留下来,都是正门。院楼北端另有一处大门,坐南朝北,面向院校街。该处院落也略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0.3千米,南北宽约0.2千米,占地面积约0.05平方千米。北院仍为办公、宿舍一体,与南院相同。北院格局为南办公区、北宿舍区,整体布局与南院一样体现着规范、简约的特点。
  大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南院院内的建筑物陆续进行了拆旧建新式的改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基本完成改造后,院内建筑物以标准的多层办公楼和单元式多层宿舍楼为主。办公楼高不超过四层,宿舍楼高不超过六层。而北院因为建成时间较晚而没有拆旧建新式的改造活动。北院建筑物的高度和风格与改造后的南院大致相同。
  1998年,潍坊市领导机关东迁至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至今。此后,北院在1998至2008年间曾是潍坊市奎文区领导机关的驻地。2008年,整体拆除北院和南院办公区的建筑物,原址目前正在建设为潍坊CBD范围内的综合性商住区。
  市级机关大院在存续期间,对大院附近城市中心区域的扩大和上档升级,继续发挥出了强劲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市直属机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城市服务机构和网点在大院周围错落有致,分布趋于合理,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到1998年潍坊市领导机关东迁时,附近潍坊市奎文区新华路→胜利东街→虞河路→南乐道街→鸢飞路→幸福街→潍州路→民生东街→鸢飞路→福寿东街→新华路范围内成长为功能完备的城市建成区。该区域目前已经是城市潍坊中心区域的组成部分了。
  已成为展现城市新形象的载体
  1998年,潍坊市领导机关迁至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内。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于1996年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主楼21层,高88米,两侧为12层。建成后,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所在的楼院占地面积约0.1平方千米,坐北朝南。楼院正门前的胜利东街北海路至潍县路段,建于1997年,长约2.3千米,宽约60米。楼院东、西、北三面依次是府安巷、府佑巷和府祥街,为伴随楼院落成而新建的三条城市街道,并取安定、祥和之意命名。府安巷、府佑巷都是长约0.3千米,宽约20米,南起胜利东街,北到府祥街。府祥街长约0.7千米,宽约20米,东起东方路,西到北海路。
  自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楼院正门横跨胜利东街,迎面就是人民广场。人民广场位于潍坊高新区东方路→健康东街→北海路→胜利东街→东方路街区内。1997年开建,2000年建成,以后又多次整修。人民广场空间格局合理,功能齐全,通过南北轴线和环线,有机联系,浑然一体。空间环境设计展现出山水相依、疏密有致、层次丰富的特色。
  人民广场南部的文化艺术中心,于2007年9月开工建设,为组团式建筑群,共分五个组团:城市规划艺术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图书馆、科技馆;大剧院、双塔及商业配套;音乐厅。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总体布局南北轴线对称,融合潍坊世界风筝都的涵义,采用展翅飞翔的风筝形态的构图手法,既有民族传统韵味,又有现代风格的建筑形态与景观空间。城市规划艺术馆、工人文化宫和青少年宫已投入使用。
  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人民广场、文化艺术中心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已经成为展示城市新形象的载体。
  人民广场和文化艺术中心都是市民活动中心。接受强劲的带动和辐射,附近潍县中路→樱前街→新华路→北宫东街→潍县中路范围内已发展成为功能完备的新的城市中心区域。
  ◎相关链接
  潍坊市辖区简况
  1983年10月,撤销潍坊地区,组建地专级潍坊市。原潍坊地区领导机关组建为地专级潍坊市领导机关。同时,撤销县级潍坊市和潍县。原潍坊市和潍县所辖区域组建为潍坊市潍城、寒亭、坊子区。同时,益都、临朐、寿光、昌乐、安丘、昌邑、诸城、五莲、高密9县由原潍坊地区划归潍坊市管理。潍坊市辖3区、9县。
  1986年,益都县改置青州市。
  1987年,诸城县改置诸城市。
  1992年,五莲县划归日照市。设立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
  1993年,寿光县改置寿光市。
  1994年,设立潍坊市奎文区。安丘县改置安丘市。高密县改置高密市。昌邑县改置昌邑市。
  1995年,设立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开发区(简称海化区),2006年更名为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简称滨海区)。
  2003年,设立潍坊出口加工区。2011年1月,潍坊出口加工区升级为潍坊综合保税区。
  2007年,设立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简称峡山区)。
  目前,潍坊市辖奎文、潍城、寒亭、坊子4区,滨海区,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峡山区4开发区,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6市,临朐、昌乐2县。
  开发区
  开发区指由地方政府规划一个专门的区域,成立管理委员会和投资有限公司,投入资金进行载体建设。开发区一般具有政府职能部门的性质,开发区的主要管理人员经常是当地政府行政管理的高层人员来兼任或专职。
  开发区由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根据国家相关外资产业政策对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鼓励类项目进行税收减免,优惠提供工业用土地和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各种资金和实体投资办厂、办公司。一般这种规划出来的地方都比较大,配套设施齐全,招商引资后能带动当地经济起飞。
  较为常见的开发区类别一般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
  潍坊的开发区中,高新区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滨海区2010年4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于2011年1月由国务院批准设立。
  十笏园曾为市机关所在地
  1951年1月,设立县级潍坊市。市领导机关的办公场所定址在位于潍坊市胡家牌坊街的十笏园古建筑群内。十笏园古建筑群包括三部分,按照建成年代的先后排序依次是:关侯庙、孔相祠宗教祭祀类建筑;丁四宅、丁二宅民居建筑和十笏园园林建筑。此后,在当时的条件下,潍坊市领导机关在利用十笏园古建筑群作为办公场所的同时,也将古建筑群特别是其中的十笏园园林建筑部分视为文物并进行了保护。
  关侯庙、孔相祠宗教祭祀类建筑约有千年
  关侯庙、孔相祠宗教祭祀类建筑部分位于十笏园古建筑群的西北部,建在与胡家牌坊街相连的一条南北走向小巷尽头的一处高台上。民国时期,这条小巷的名称是关帝庙巷,后关帝庙巷并入胡家牌坊街。
  关侯庙始建于北宋时期,其具体始建年代不详。如果始建于北宋中期(可能性较大),那么关侯庙就具有了千年的历史,也足以作为现存的实物来证明潍坊的确是一座千年古城了。即使是始建于北宋末年(可能性不大,因为北宋末年是战乱时期),关侯庙也有近900年的历史了。关侯庙曾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清康熙十五年(1639年)重修,为到目前为止城市潍坊存续时间最长的房屋类古建筑。
  关侯庙庙前有石阶,石阶之上为山门。院内的大殿建于青石砌成的高台上。相传高台为汉建安年间(196-219年)刘备(即后来的蜀汉昭烈帝,221-223年在位)发兵救助北海相孔融时的阅兵处——但这只是传说而已。大殿内原塑有关羽、周仓、关平塑像,大殿屋脊敷设琉璃瓦,飞檐斗拱,十分雄伟。庙院东南角原有钟楼一座,内有大钟一口。
  大殿西偏北处建有孔相祠,供奉汉北海相孔融。祠内原有孔融塑像和白描石刻像。孔相祠始建于宋政和四年(1114年),原址在潍州州衙北面的北城墙顶上,具体位置不详。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孔相祠迁移至现址重建。
  丁四宅、丁二宅民居有北方四合院式风格
  丁四宅、丁二宅的民居建筑部分主要位于十笏园古建筑群的东部,原来都是潍县丁氏家族的大宅院,其名称的由来不复赘述。
  丁四宅、丁二宅民居建筑部分具有我国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风格。建筑年代依次为明代、清代早中期和晚期,其建筑风格尽管略有变化,在构造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先立木柱,后砌砖墙,直檐式大屋顶,高大的前廊,廊上的檐枋雀替及斗拱部位便成了雕刻师们一展身手的地方。经过作画、雕坯、出细等多道工序,雕刻出各种高浮雕、浅浮雕形式的作品。其内容非常广泛,特别是融于整个建筑群的彩绘、木雕、砖雕分别装饰着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廊心、柱础石、墙基石、匾额、帘架、门罩、屋顶等,雕刻题材丰富多彩,技法精致多样。内容包含:岁寒三友、四季花卉、莲生贵子、麒麟送子、一路连科、佛家八宝等题材,令人目不暇接。整个建筑群成为艺术的载体,与书法匾额、楹联处处显示着大宅院主人喜爱诗书的风范,渗透着浓郁的儒家思想,其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十笏园园林面积不大却有景观20多处
  十笏园园林建筑部分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系清代潍县丁四宅的主人丁善宝在购得西邻郭家的一处废园后重建、改建而成的。
  郭家的那处废园也很有来头:最早为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府邸,曾先后转手给清代彰德知府陈兆鸾、直隶布政司使郭熊飞,最后成为“丁四宅”的一部分。
  郭家废园改建完成后命名为十笏园,为丁四宅内的私人园林。
  十笏园名称的由来,园主丁善宝在专撰的《十笏园记》中这样解释:“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
  十笏园园林建筑部分面积仅3430多平方米,有东、西跨院,面积不大,却有假山、池塘、曲桥、回廊、亭榭、书房等景观二十多处。其主体建筑砚香楼为明代所建,系原郭家废园中予以保留的建筑。
  东跨院前院正厅为十笏草堂。堂前,山石花木散点,池中荷香四溢。
  四照亭坐落于东跨院内水池中,西有曲桥同回廊相连,亭北六角门上有“鸢飞鱼跃”四字,相传为唐文学家韩愈手迹。
  池东临半壁假山,拾级登山,怪石布列,路随峰转。
  山顶筑有六角攒顶的蔚秀亭,亭内嵌“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白描罗汉刻石一块。
  山东端落霞亭内装嵌郑板桥的手迹刻石。
  山脚下小亭名漪岚亭,游人小坐,可平视喷泉,俯看游鱼,情趣悠悠。与漪岚亭隔池可望四角攒尖顶、名为“小沧浪”的茅草亭。
  “小沧浪”院西有二层三开间檀庑殿式建筑,名春雨楼。院中北楼为十笏园的主体建筑,系明代所建,名砚香楼。
  西跨院一排西厢房组成的院落又称“园中园”,自南而北依次是静如山房,秋声馆;北厅名深柳读书堂;此厅后园仍为厢房,其北厅名“雪庵”。1925年,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派、君主立宪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游览十笏园时将“雪庵”改题为“小书巢”。
  利用时注重保护 展示其文化底蕴
  1951年1月起,潍坊市领导机关在对十笏园古建筑群进行利用的同时也注重了保护。因而古建筑群的格局几十年间变动不大。195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法院院长董必武在工作途中专程到十笏园回廊观赏郑板桥的竹兰图石刻,并称赞潍坊市有文物保护意识。
  1958年,潍坊市确定十笏园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潍坊市博物馆成立,是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的专门机构。
  1975年,潍坊市领导机关由十笏园迁入新建的办公大楼内。丁四宅其他部分及丁二宅、关侯庙、孔相祠等处仍为潍坊市直属部门的办公场所和机关服务场所。
  1978年,十笏园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潍坊市博物馆迁入十笏园。自此开始,十笏园开始了作为展示城市潍坊丰厚历史文化载体的角色回归历程。
  1983年,潍坊市组建为地专级市。原潍坊地区领导机关组建为地专级潍坊市领导机关。原县级潍坊市领导机关组建为潍坊市潍城区领导机关。潍坊市博物馆的名称和地址都没作改动,是地专级潍坊市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的专门机构。
  1988年,国务院公布十笏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保护范围的除了十笏园园林建筑,还包括十笏园以东、以北的古民居和关侯庙等古建筑,共有房屋251间。总面积10400平方米。自此,开始了整个十笏园古建筑群的角色回归历程。
  2003年,潍坊市全部收回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古建筑。潍坊市博物馆迁出十笏园。此后,潍坊市开始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对整个十笏园古建筑群进行大规模的恢复性重建。
  2007年成立潍坊十笏园博物馆后,十笏园古旧建筑群的角色回归进程明显加快。目前,潍坊市正在继续对包括关侯庙、孔相祠在内的古建筑进行修旧如旧式的恢复性重建,并继续征集与十笏园古建筑群有关的碑刻、文献等实物,力求让整个十笏园古建筑群整修完成后集古典园林、庙宇、祠堂、民居于一体,比较全面地反映城市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建筑风格,成为展示潍坊这座千年古城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平台。
  30多年前曾是第一高楼
  1975年,潍坊市领导机关从十笏园迁至新建办公大楼。大楼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曹家巷→东风西街→向阳路→胡家牌坊街→曹家巷街区内。这里原来是成片的、明清时期的古旧民居。潍县丁四宅的粮仓和一些闲置房屋就坐落在这一带。1972年左右,潍坊市开始拆除此处的古旧民居,开工建设市领导机关办公大楼。潍坊市领导机关迁入后,这幢大楼在当时俗称市委大楼。
  市委大楼曾是城市潍坊的地标性建筑物
  建成后投入使用的市委大楼,坐北向南,东西长约120米,南北最宽处约25米,中间主体部分高五层,其它部分高四层,为正面在东西两头前出的长方体标准办公楼。
  当时,城市潍坊一带的建筑物以平房为主,楼房非常少见。走在城市潍坊的大街小巷,以灰白色调为主、因高低差别而显得参差不齐的平房成片绵延,一眼望不到边。偶尔,一栋两层青砖青瓦、三四个房间长短的传统楼房映入眼帘,便显得有些突兀。城市繁华地带,无论是以前的传统楼房,还是解放后的新建楼房中,常见的为两层,三层的不多见。就连同城办公的潍坊市的上级——昌潍地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地委大院内,也是以简易平房为主,两三层高的简易办公楼房仅有不多的几栋。因而市委大楼是当时潍坊市乃至昌潍地区最高的楼宇建筑物。
  市委大楼外墙的主调是瓦红色水磨石,外墙的一些纵向和横向的边框则用白色水磨石进行装饰。整栋大楼的外形既显得整体端庄宏伟,又显得线条流畅活泼。在当时,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外装修风格,市委大楼在昌潍地区和潍坊市都独树一帜,十分超前和抢眼。用现在的话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市委大楼是城市潍坊当时名副其实的地标性建筑物。
  城市变迁,第一高楼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建成初期,市委大楼所在的院落里除了办公大楼,北面还坐落着市级机关礼堂。院落设有两处大门,分别位于院落的东南角和东北角,都是坐西朝东面向曹家巷,南门是正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潍坊市陆续拆除院落南面原潍县东岳庙和丁氏祠堂的古旧建筑,并动迁这些古旧建筑内的潍坊市图书馆、潍坊市东风大街第一小学等数家单位,将院落拓展至东风大街(今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将院落正门改为坐北向南面向东风大街。院落占地面积也由约0.01平方千米扩展为约0.02平方千米。
  潍县东岳庙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大殿供奉东岳齐天大帝,即泰山山神。殿后是天后宫,其它宫殿还供奉痘神、佛教神灵等。封建时代农历的初一和十五,潍县知县一般都要拜谒神灵,祈求本县风调雨顺、百业兴旺。拜谒完毕还要休息一下。东岳庙东北角便专门辟有一处院落。院内的北草厅名为安澜轩,就是专供知县休息的地方。可见,东岳庙是一处道佛合一的官庙。
  东岳庙在民国时期成了潍县民众教育馆,解放后成了潍坊市图书馆。与东岳庙一墙之隔的丁氏祠堂则是潍县四大家族之一的丁氏一族的家庙,解放后成了一处公办小学。
  1983年10月,潍坊市组建为地专级市,并设立潍城、寒亭、坊子三个区。这样,潍坊市从政区设置上具有了较大城市的构架。原潍坊地区领导机关组建为专级市潍坊市领导机关。原县级潍坊市领导机关组建为潍坊市潍城区领导机关。潍坊市潍城区领导机关仍然以原市委大楼为办公场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时尚的多层办公楼、商用楼、住宅楼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座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潍坊第一高楼便不断被更高、更时尚的楼宇建筑物超越,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和记忆。
  2008年,潍坊市潍城区领导机关西迁,其所在院落整体拆除。原址目前正在建设为十笏园文化街区的一部分。
  ◎相关链接
  县级潍坊市辖区简况
  1951年1月,辖5区,分别是:一区县城、二区东关、三区南关,四区坊子,五区郊区。
  1956年6月,撤销区建制,辖城关、东关、南关、坊子4街道办事处和1个郊区办事处。
  1958年,潍县并入。辖城关、东关、廿里堡、坊子、治浑街、沟西、望留、成章、于河、双杨店、高里、固堤、泊子、南村、朱里、寒亭、十里堡、东庄、车留庄、段家、穆村21个人民公社。
  1961年,潍县析出。辖城关、东关、南关、坊子、龙甲、河北、二十里堡、虞河头、宁家沟、石沟河、张路院、胥家、红星、河西14个人民公社。
  1965年7月,辖城关、东关、南关、坊子、宁家沟、二十里堡、东郊、西郊8个人民公社。
  1980年11月,城关、东关、南关、坊子4人民公社恢复街道办事处名称。红星公社由潍县划入。
  1980年11月至1983年10月,辖城关、东关、南关、坊子4街道办事处和宁家沟、红星、二十里堡、东郊、西郊5个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是1958到1983年前后,国内直属于县级政区实体的基层政区和经济组织合一的实体。
  人民公社的起源是1949至1956年的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互助合作的形式起初以互助组为主,后来逐渐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分别简称初级社、高级社。到1956年底,全国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到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农户达到总农户总数的87.8%,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1958年全国实现人民公社化。通过人民公社化,国内的农村人民公社既是联合一定地域内高级社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又是取代乡、镇级政区实体的基层政区实体。自此起,农村乡、镇改称人民公社。公社以下,行政村改称农业生产大队,简称大队。大队以下为农业生产队或农业生产小队,简称队或小队。同时,全国的城市街道办事处也改称人民公社,但仍行使原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属于城市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成立初期,生产资料实行过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制度,并取消了自留地。后经多次调整,1962年以后,绝大多数人民公社实行了“三级(队、大队、公社)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恢复和扩大了自留地和家庭副业。
  1978年,全国开始进行广泛、深入的农村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了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打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统一经营模式。
  1980年,全国的城市人民公社恢复街道办事处名称。1982年起,全国农村逐步恢复乡、镇,行政村建制,潍坊市是1983年10月组建为地专级市以后恢复的。这样,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大队、队、小队最后都成为历史名词。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