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战役揭秘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坊晚报人文潍坊第89期--潍县战役揭秘
  潍县战役揭秘
  2013年4月15日 撰稿 刘愉
  65年前的今天,潍县城内外硝烟弥漫,炮火连天,以争夺潍县城为核心的潍县战役正激烈地进行着。在胶济铁路沿线地区绵延数百公里的战线上,国共双方几十万大军展开了一场决战。这场关乎山东局势、牵动国共最高层的战役历时30天,以人民解放军的彻底胜利而告终,昌潍大地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
  在这场异常惨烈的大战中,共产党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国民党缘何惨遭失败?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拨开历史的云烟,透视潍县战役以及与此相关的细节,答案一步步明晰。
  《中央日报》报道谎言不断
  潍县战役又称昌潍战役或胶济线中段战役,1948年4月2日打响,4月27日攻克潍县城,至5月1日先后解放安丘、昌乐县城,整个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国民党方面称为昌潍保卫战或昌潍战役。期间,国民党报纸、电台大肆炫耀其所谓“战绩”,“鼓舞士气”。其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几乎每天必报,刊发报道近40篇,效果却适得其反,尽丧报纸信誉,无怪乎被称作“造谣日报”。
  无视日寇侵占八年事实,吹嘘昌潍为“鲁中堡垒”
  潍县战役的序幕由解放军进军昌乐揭开。1948年4月2日,按照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的部署,渤海军区司令员袁也烈指挥11个团的兵力,向昌乐县城及附近的田马据点合围,切断昌乐与潍县的联系。同时被解放军围困的,还有坊子、寒亭两个国民党军据点。
  4月6日,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向中共中央华东局发电报告:“今日会议决定以稳打稳扎方针,首先集中力量攻占西城,尔后再攻占东城。坊子、昌乐、寒亭等敌为第二步。”其中的西城、东城,指潍县城里和东关坞。同日,从昌乐调出4个团加入潍县攻城部队。
  《中央日报》4月8日刊发消息称,“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牟中珩今告记者:胶东大战已发挥最大之歼敌效能。昌乐号称鲁中堡垒,八年抗战,两载戡乱,屹立无恙,为山东唯一之净土”,“此役乃难得歼敌之硬仗,相必可成功消灭共军实力而使鲁局势改观之目的”。
  为了吹嘘昌乐守卫之坚,这位曾跟随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在鲁南抗日的中将,却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昌乐县城自1938年1月被日寇侵占近八年,县境内设有多处日伪据点;厉文礼1943年投靠日军,其“鲁东和平建国军”8000人驻安丘,4000人分驻潍县、昌乐。尽管张天佐率部一直在昌乐乡村“游击”,岂能称昌乐“屹立无恙”、“唯一净土”?
  到了4月20日,《中央日报》又称“昌潍地区号称‘鲁中堡垒’,不要说在胜利以后与共军对峙,就是在抗战期间,敌人在八年中对这地区从未越雷池一步,是山东沦陷后的唯一干净土地,也是日本鬼子在山东致命的一条盲肠”。
  此说由昌乐延伸到整个昌乐、潍县地区,更是无稽之谈。潍县城1938年1月10日沦陷,一直是日寇重要的占据地;日军在城郊乐道院设立的外国侨民集中营——潍县集中营,为华北最大的外侨集中营,美军曾派空军前来救援,如此大动静,当时有识之士不能不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劲旅”第八军进驻昌潍地区,接受驻潍县及附近胶济沿线日军投降,打通胶济铁路,但凡略作采访,也应知晓。抗战八年,潍县不仅不是“日本鬼子在山东致命的一条盲肠”,恰恰相反,这里倒是日寇通过胶济铁路东西调兵、畅通无阻的中转站。
  极力夸大所谓“战绩”,显示守军“英勇顽强”
  4月4日,《中央日报》关于这场战役的首篇报道,就坚称国民党守军“士气奋发”、“防务强固”。且看此后该报报道的关键词:5日:“固若金汤”、“士气益加振奋”;6日:“坚逾钢铁”;7日:“攻势大挫”;10日:“陆空配合,予以惨重打击”;12日:“守军痛击”……当时最迅捷的传播方式是广播,山东兵团第9纵队司令员聂凤智曾记道,“我未靠近,敌即已广播激战几日”。
  国民党守军既然如此“英勇”,必然会有“重大战果”。除了“弃尸累累”、“歼敌甚众”等模糊说法外,《中央日报》还刊登了一系列数字。譬如,4月14日报道,潍县城西关、南关、北关战斗,“总计歼敌在七千以上,为潍城大战之空前战果”;15日报道,北关一战“敌伤五千人”;22日报道,“恶战达十三昼夜,敌每夜伤亡少者千余多达七千”,自开战以来“歼灭达两万余人,战果巨大”。
  战役结束后,《中央日报》5月10日的报道出现了两种说法。一则“本报5月9日济南电”称,“第九纵队全部摧毁”、“两万死之三万以上受伤代价,换我昌潍空城”;另一篇题为《胶东展开歼灭战,昌潍战果辉煌》的总结报道称,“守军在昌、潍两地血战三十余日,艰苦卓绝,获得辉煌战果”,据山东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张书衡发表的“战果数字”,潍县方面“毙敌”“有数字可查者一万五千余”,整个战役“总数高达三万”。
  此役,解放军投入山东兵团等共计54个团约12万多人。按照《中央日报》的报道,解放军要损失四分之一的兵力。据山东兵团的战报,潍县攻城战中伤亡7980人。而昌乐、田马、坊子、寒亭以及东、西两线阻击,战斗并不激烈,伤亡也不过上千人。整个战役,解放军伤亡总数不超过1万人。而所谓“第九纵队全部摧毁”,纯系捏造。
  报道自相矛盾漏洞百出,最终难圆其说无法收场
  “昌乐城垣五日遭号七万余众之敌七、九及新八各纵残部轮番猛扑后,仍固若金汤。” 这是《中央日报》4月8日刊发的报道。事实上,当时包围昌乐及田马的解放军不到2万人,夸大了近4倍,何况围困昌乐的根本没有七纵、九纵等番号。
  4月20日,《中央日报》报道解放军人数“总计至少在二十万人以上”。而在5月10日的总结报道中,又说“昌潍地区驻守之国军,总计不过一旅,而敌以九万余之众,兵力在守军十倍以上”,前后自相矛盾。
  这里说守军“总计不过一旅”,此前报道却多次称山东保安第一师师长张天佐、保安第三师师长张景月手下有多少多少兵力。其实,昌潍地区国民党守军兵力总数为3万多人,其中正规部队1.2万多,地方部队2万多,正规部队包括96军45师直属部队、212旅等。解放军的12万多兵力,东、西打援部队约占半数,而国民党守军的3万多人,不包括从济南、青岛开来的两路援军。
  《中央日报》4月14日报道,“各县留潍学生在五万以上,均已组织战时工作队,学生执行警察职务,警察携械加入阵地”。4月27日又报道,“潍县战事达到最高潮时,全城人民全部武装,五万多学生均参加战地工作队”。当时潍县城内居民约有八九万,国民党守军2.5万多人,哪来的5万学生?
  4月27日,潍县城被解放军完全攻克,至5月1日,安丘、昌乐县城相继解放,潍县战役以国民党军队的完败而告终。这时的《中央日报》眼看无法收场,便一方面渲染所谓战果,称“潍县孤军达成任务”,一方面想方设法转移读者视线。
  自战役开始,《中央日报》报道使用的名称有“鲁中大战”、“昌潍地区大战”、“胶东大战”、“昌潍大战”等。5月1日始,该报悄悄换了一个称谓:“鲁中大歼灭战”。报道称,“胶济中段战事重心,移到临淄地区”,“胶东战局,已由阵地争夺战,转为主动歼灭战”,“七、九、十三纵队的五万人,均已分别于益都以南及临淄两地被我军层层包围”。
  面对国民党军的溃败,《中央日报》无法收场,只好睁眼说瞎话。潍县城守将、国民党96军军长兼整编45师师长陈金城以及张天佐等弃城出逃,却称为“以战事重心已移临益地区”,“奉命撤出”;昌乐城被攻克,张景月率残部逃走,倒成了“守军之主动撤防,系为策应东进国军围歼陷于临淄、益都之线之七纵队”;昌潍地区国民党军大部被歼,少数漏网潜逃,则美化为“昌潍各据点守军,为配合益临大战,现已采取机动战”。
  国民党形势判断失误频频
  国民党报纸、广播之所以谎言不断,皆因最高决策层“宣传”所需,下面层层谎报邀功而致。另外,从中也反映出国民党各层面对军事形势以及大局趋势的误判。什么“共军‘五月渡江’”,什么“昌潍地区绝不是单纯军事力量所能撼动的”,要打“军民总体战”,又是什么祝贺“潍县解围”……从国民党最高决策层,到军队中高层指挥,乃至一线将领,其预先部署、实际动作及作战结果,均证明了这一点。
  蒋介石及其幕僚误判:解放军打响渡江前奏战
  “在高喊‘春季攻势’的山东共军,自从三月中旬在济南外围碰了个硬壁,深感到伟大济南难撼。为了掩饰它的败迹,从三月下旬回师胶东,妄图在昌潍一带能够打下一个半个城维持一下‘情面’。同时,共军还有一个‘如意算盘’,它妄想由胶东到鲁南建立一条走廊,争取所谓‘海援’基地,梦想东北共军在山东半岛登陆后可以长驱南下。所以,胶东昌潍大战也可说就是共军‘五月渡江’的初步企图。”
  这是4月25日《中央日报》所刊《昌潍大战透视》的开篇。尽管报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宣传”,但从中不难发现国民党高层对整个战争形势的误判。到1947年底,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被华东野战军彻底粉碎,便将兵力集中于胶济、津浦两大铁路线,企图固守津浦路中段、胶济路济南至潍县段以及青岛沿海一线,利用坚固的城防阻挡解放军的攻势,以保持东北、华北与华中三地区的联系。1948年春,中共中央指示华东野战军,要求山东兵团先扫胶济路之敌,再清津浦路中段,最后拔下济南。
  早在潍县战役打响前的3月20日,中央军委发给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等的电报中,有这样一句:“进攻昌潍得手后,休整半月,待命进攻津浦路济南徐州段。”此前,许世友率部在济南附近佯作进攻,迷惑敌人,却被认为“在济南外围碰了个硬壁”。之后,许世友大军攻克周村、张店,再指潍县,一步步执行已定的山东作战计划。国民党方面却以为,潍县之战是实现“五月渡江”的前奏。
  “五月渡江”之说始自年初。1月29日,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临时军事会议,“针对共军所谓五月渡江之春季攻势作全盘研讨,并对最近苏北、天长一带及长江沿岸防务作彻底检讨”。到了春季,“五月渡江”在国民党中、高层人员中传得沸沸扬扬,就连美国军事评论家也认为“此举不免”。长江不保,大局危矣,南京方面一时风声鹤唳,有“恐怖五月”之称。
  迷信所谓军民总体战,妄想依靠“人民的力量”
  动员和组织群众打人民战争,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国民党军不少高级将领也深知此理。但国民党及其军队的腐败,让民众离他们越来越远。更为可笑的是,潍县战役期间,国民党方面竟寄希望于其“军民总体战精神”。
  4月7日,面对中央日报记者的采访,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牟中珩宣称,“胶东各县自卫队均已集中,并发动民力,保卫乡土”。4月15日,《中央日报》报道,“守将陈金城、张天佐顷电此间友好称:潍县人民动员发挥军民总体战精神,以最后一滴血,必守最后一寸土”,“潍县发挥总体战精神,合城人民总动员,全部武装”。
  潍县城百姓是否真像他们宣传的那样,被国民党守军“总动员”?原住城内、现今80以上的老年人自然十分清楚。除了被强迫组织拆除民房、修筑工事的部分市民外,没有多少人“支援”守城军士。然而在国民党“观察家”眼中,却并非如此,依然固执地认为:“昌潍地区绝不是单纯军事力量所能撼动的。”
  为证明其“论断”,“观察家”进一步诠释:“这一地区,北面由益都经潍县到寒亭(这一线约170华里),南面由临朐到安丘(约140华里),东面由寒亭经坊子到安丘(约140华里),西面由益都到临朐(约70华里)。在这一广大区域内,不可轻视的是人民的力量。”
  这支“人民的力量”来源于何处?他们将这“功劳”归于张天佐,称他抗战期间任国民政府昌乐县长时,“就调查户口,编组保甲,完成全县民众组训”,自21岁至45岁之男丁均已武装,组成自卫总队,由县长自兼总队长,区长为大队长,乡镇长为中队长,保长为分队长……不妥分子根本就无法越入这个界限”。
  1943年,张天佐升任山东第八区行政区督察专员,又将此法推广到潍县、益都、临朐、安丘、昌邑等县。“各乡镇有完备的电信网,张氏任专员并兼任保安第一师师长,保安师的弟兄都是当地农民,由张氏直接率领,并且在抗战期间就办了兵工厂,能造快枪同手榴弹,这地区真可说是‘粮弹充足、士饱马肥’”。另外,第八区毗邻的第十四区,辖寿光、广饶、临淄、博兴、蒲台五县,“在抗战期间也是控制了一部土地的,现在昌乐外围田马据点就是十四区寿光县境的地方,专员张景月也是从抗战时期任职至今”。
  其实,在潍县战役初期,昌乐的国民党军队就被压缩到了县城周围,张景月也率部退到昌乐县城,广饶、临淄、博兴、蒲台四县出逃的地方武装皆躲到田马据点。所谓的“军民总体战精神”、“人民的力量”,实乃痴人说梦。
  解放军调整部署,王耀武竟祝“潍县解围”
  到4月18日,山东兵团已经将潍县东、西两城周围,除西关之外的国民党守军基本消灭。此时,王耀武调度的济南、青岛两路援军,正向潍县推进。不久,许世友下达命令,围攻潍县城前沿部队向后收缩一步,调整部署,加紧准备,寻机发动总攻击。
  许世友的策略是,攻其要害,余者不击而败。对昌乐、寒亭、田马之敌围而不攻,东、西两路援军全力阻击,第九纵队司令员聂凤智率主力强攻潍县城。聂凤智则准备采取“专业分工”的打法:攻关部队暂作休整,待机进攻;攻城部队全力准备攻打潍县西城。如此部署,一是让部队得到及时休整,二是术业有专攻,分工部队能够针对所承担任务进行专门研究和准备。
  山东兵团“扫围”遇到强力抵抗,进展缓慢,攻城部署正在调整,王耀武以为许世友围城半月之久,伤亡甚大,加之两路援军步步紧逼,已无力攻城。他一时高兴,竟在济南开会“祝捷”,庆贺“潍县解围”。中央日报记者21日发自济南的消息称,“刻因我两面对进夹击,敌心力交困。二十日午我再度出击,敌已撤离城关十余里,紧张一时之潍县,转告缓和”,“据今午空军侦察,潍县周围十五华里以内,已无敌踪,潍县之围告解”。
  4月22日晚10时许,聂凤智发出《第九纵队总攻潍县西城的部署命令》,要求各攻击部队于23日黄昏后发起总攻。此时,王耀武仍然沉浸在解围的兴奋之中,中央日报记者这天发自济南的消息是,“由胶济路两端增援昌潍之国军,昼夜兼程东西对进”,“该部援军中途绝不停留,仍向昌潍挺进”,“昌潍地区围剿形势即“观察家”的话说,“今后已非昌潍解围问题,乃如何歼灭顽敌不使漏网问题”。这位观察家恐怕不是王耀武,也是他的属下。
  第二天傍晚,第九纵队准时发起攻击,一天一夜攻克潍县西城。
  两路援军为什么迟迟不至
  战役筹划期间,山东兵团就部署了两路阻击部队。西路为第7纵队、渤海新13师,共12个团的兵力,阻击济南东援的国民党部队;东路是第13纵队39师、胶东新5师及滨北、南海军分区武装,共10个团的兵力,阻击青岛西援的国民党军,同时防御烟台可能出击之敌。战役推进至后期,陈金城多次致电,请求坐镇济南的王耀武速派援军。直到解放军攻克潍县城,国民党从济南、青岛出动的两路援军还在途中。
  丁治磐只保自己地盘,遭到阻击半途而止
  最早出动支援潍县的部队,是驻青岛第11绥靖区司令官丁治磐所属54师、64师和57旅,共计15个团的兵力。4月6日,潍县战役打响的第5天,青岛援军就开始行动了。
  丁治磐与王耀武,一个是第11绥靖区司令官,一个是第2绥靖区司令官。丁治磐兼任青岛警备司令,王耀武为山东省主席,但青岛特别市直辖于国民政府。丁治磐比王耀武大10岁,在军内起步要早,王耀武却于抗战期间一跃赶上丁治磐,两人同为军长,比肩而立。1946年3月,丁治磐任第2绥靖区副司令官兼青岛警备司令,成了王耀武的下属。1947年底,王耀武建议设第11绥靖区,并力荐丁治磐为司令官,获批后二人再次比肩。
  这次王耀武受命蒋介石指挥昌潍大战,丁治磐行动早却动作慢,一路拖拖沓沓,时停时进。史料载,西援部队为丁治磐率领。其实不然,有日记为证:4月11日,他接待外国客人并游公园,“樱花尚未大放”。此后的日记,也没有他亲临前线的记录。按照常理,作为青岛的最高军事长官,除非军情特别紧急,丁治磐不可能脱身半月二十天离城援战。
  丁治磐4月11日的日记还写道,“潍县被猛攻”,“状态惨烈”,“部队出击五日,牵制敌军两师”。所谓的“敌军两师”,是第13纵队司令员周志坚率领的39师和胶东新5师。丁治磐自称“牵制”,事实却相反,是周志坚布兵待敌,牵制了丁治磐的青岛援军。
  直到4月23日,青岛援军耗时半个多月才赶了不到一半的路程,进至大沽河东岸。在周志坚率部节节阻击下,他们停滞于大沽河两岸。4月26日,其前锋推进到平度境内南沙岭一线,到潍县城还有近半的路程。至潍县战役结束,青岛援军行至平度、高密境内而止,因为平度、高密是第11绥靖区所管辖区域最西面的两个县。
  怕济南被攻不敢东援,请愿团赴南京求救
  作为昌潍之战的最高指挥官,王耀武似乎并没有那么着急。战役前期,他自信陈金城能够顶得住,倒是担心自己大本营济南的安全。4月8日起,王耀武再次部署济南防卫,“对大济南保卫工事,经动员民工,完成周围五十里之济南长城”。对王耀武此时的心态,北平的《观察》杂志分析,“周村失守之后,国军不能不加强济南的城防,而在昌潍被困时,济南的守军也就不敢冒险东进,应援解围”。
  据《中央日报》报道,因昌潍被围,战况日急,昌乐、潍县等地在省城的专科以上学生组织绝食请愿团,4月13日,请愿团10名学生代表乘火车赴南京,“吁请中央早日派大军解救昌潍”,“启程之时开始绝食,如不达请政府派兵增援目的,誓不回返”。
  这时,国民政府正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绝食请愿团到达时,正处于蒋介石与陪选的居正“竞选”中华民国总统的关键时期。《观察》杂志一篇文章称,“上面的命令,一贯的是‘死守’、‘死守’,但却始终不肯派援兵。后来还是由山东全体国大代表以退出大会为要挟,向当局请愿,这才调来一个旅的援兵,并命王耀武亲赴前线指挥”。4月16日的《中央日报》报道,“国军劲旅星夜北上增援,昨晚今晨陆续到达某地”。
  4月16日,王耀武奉命亲率73师、74师出城东进,随后又调84师加入,兵力为6个旅共18个团。加上南京方面调来的一个旅,济南援军达到20个团,比第7纵队司令员成钧率领的西线阻击部队多出8个团。
  王耀武东进受困,差点被消灭在胶济中段
  早在4月6日,成钧就签发了《阻击由济南东援之敌的作战预备方案》。方案中,计划作战时间为三周左右,阻击阵地从距济南70多公里的章丘开始,一直延伸到益都以西的金岭镇一带,分步实施,力求在运动中歼灭和牵制敌人。
  王耀武率军离济东进,成钧的阻击部队在章丘一带等候多时。一个要东援,一个要阻击,两支部队对峙了三天三夜。4月18日,成钧按照预先计划东退至长白山附近。4月23日,济南援军先头部队进至周村,成钧命令一部绕到周村以西的张店迎敌,两军战线沿胶济铁路两侧摆开,绵延四五十公里。
  4月26日,济南援军一部绕到金岭镇,企图攻占益都未逞。《中央日报》却报道,“强大国军越过益都后,向尧沟地区挺进”。最终,王耀武所率援军止步于益都以西,闻知潍县城被攻克后,即回撤济南。
  之后不久出版的《新闻天地》杂志说了实话:“潍县失守时,由济南东进的增援部队,仅抵达金岭镇以东的淄河店。所谓血战弥河两岸,实际上还只是‘宣传词令’。”《观察》杂志一篇文章则直说:“王耀武不但昌潍之围未解,其解围兵团反为共军所包围。要不是陆总徐州司令部又增来黄百韬的一个旅应援,恐怕就不能全师而回了。”陆总徐州司令部,是指王耀武第2绥靖区的上级徐州绥靖公署。
  此言不虚。王耀武率部5月1日开始回撤,7日前后部队陆续回到济南附近。此间,许世友从已经结束战斗的潍县、昌乐抽出部分兵力西进,与西线阻击部队一起追剿。因为战线过长,又有接应,才使得王耀武主力大部撤回。
  《中央日报》纸上谈兵,凭空造出南北援军
  4月27日,《中央日报》“地图周刊”刊发了一幅“昌潍坚守”示意图,图中增加了三路援军:南路从沂水方向北上,北路从羊角沟方向南下,东路从平度方向西进。
  从平度来的东路援军,应当属于青岛西援部队。有史料记载,青岛援军出发后分了两路,一路沿胶济铁路西进,一路绕道胶济铁路以北地区。所谓平度方向援军,即从胶济铁路以北地区行进的这一路。
  羊角沟南下援军,则是子虚乌有。4月11日《中央日报》称,“共军由岞山、羊角沟增调援兵两万余,正向潍县前进中”。到了27日,又报道“据传已有国军从羊角沟登陆,向潍县外围挺进”。实际上,无论“共军”还是“国军”,都没有从羊角沟出动的部队。
  由沂水北上的南路援军,同样是纸上谈兵。当时临沂地区属于国民党第9绥靖区,司令官为李良荣,驻地临沂城。《观察》杂志曾披露,“山东被分割为四个不相干的绥靖区,无事时互争地方权利,有事时彼此坐视不救”,“共军鲁中南部队集中昌潍外围,后方空虚,临沂方面的第九绥靖区坐视不问”。
  对于国民党军这种内耗现象,美国驻南京军事顾问团团长巴大维深有体会。他在一份述职报告中写道:“……从济南调去的政府军三个多师,遭遇劣势的共军,因为无心奋力作战,未能冲到潍县;从青岛调去的政府军没有与敌人作战,就返回青岛了。”称青岛援军没有作战,当属夸大,救援行动消极,却是事实。
  潍城鏖战大半月异常惨烈
  潍县战役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潍县战役,含昌乐、寒亭、坊子、安丘等战斗,自4月2日至5月1日共30天;狭义的潍县战役,指潍县攻坚战,自4月8日至27日共19天,是整个潍县战役的中心和焦点,也是最艰苦、最惨烈的一战。攻坚战中,山东兵团伤亡近八千人,国民党军死伤也达七八千,攻守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民的胜利来之不易,远非当下某些“戏说”的战争剧那样“轻松”。
  守敌疯狂阻击,扫障勇士倒在血泊之中
  潍县攻坚战的总指挥是山东兵团第9纵队司令员聂凤智,攻城主力为第9纵队、第13纵38师、渤海纵队、鲁中军区部队、西海军分区部队,共25个团6.4万人。潍县城内外国民党守军2.5万人,正规部队与地方武装大约各占一半。
  聂凤智分析,敌军的地方武装“封建地域性很深,反共反人民最坚决,与我有斗争经验”,“若被我包围无路可走时则能坚决抵抗,对守备围寨亦有些经验”。守城主将陈金城也非常了解这些地方武装,遂以其为主防守北关、西关、南关等外围阵地,借此消耗攻城部队的力量。
  按照聂凤智所拟预定方案,潍县攻坚战时间大约8天,其中外围作战3天,4到5天攻下主城,且“力争缩短战斗是有利的”。清扫外围的攻关部队官兵常常自嘲为“扛扫帚的”,比喻捞不着打主攻,专干些轻松活儿。没想到,这回“扛扫帚的”碰上了硬石头,仅外围作战就用了十多天。
  潍县城外阵地布满地堡群,最典型的是子母堡,中间为主堡垒,周围散布数个到十几个附属堡垒,堡垒之间有地下交通沟相连。地堡群外围多设有宽、深三四米的壕沟,以及鹿砦、铁丝网、陷阱等防御设施,守备兵力全部隐蔽在地下。
  在北关、西关、南关等城外阵地中,北关阵地面积最大,与城垣连接最紧密,防守最严,它包括北关主阵地和北宫、东北关两个附属阵地,三处互为犄角,主阵地背靠西城,又有城内守军支持。4月8日,负责攻打北关的9纵26师开始挖地壕,实施外围土工作业。4月10日夜,26师的三个团分西、中、东三路向北关外围阵地发起进攻。
  78团4连攻打北关外的辛庄阵地时,全连已经冲到土围墙脚下,爆破围墙的炸药却没有炸响。守军踞于3米多高的围墙顶上疯狂射击,4连百多名指战员牺牲在壕沟里,仅有20多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登上围墙。
  驻防北关的是国民党正规军一个营和地方武装两个营,每人带有10天的食粮和弹药。一阵炮击之后,77团先头营发起冲锋,守军地堡内的机关枪和步枪组成交叉火力网,一批批战士倒在血泊中。由于该团坑道作业不足,第一轮攻击受挫。据后来逃到青岛的国民党守城士兵回忆:“打到激烈处,感到昏天黑地,不辨方向”。
  正面强攻不克,77团改为从侧翼进击,地道一直挖到守军碉堡附近。突然钻出来一批“地下尖兵”,守军被打个措手不及。
  面对守军依仗复杂、坚固、隐蔽工事的疯狂阻击,聂凤智原计划3天结束的外围战,仅北关一处就打到4月15日,用了整整7天。而国民党地方武装守卫的南关,攻关的渤海纵队与之反复拉锯六七次,激战10天,仍没有攻下。
  敌炮轰炸突破口,突入城内连队牺牲大半
  攻关部队将各关外围之敌扫清后,核心阵地久攻不下。驻守这三关的多数为国民党地方武装,他们在飞机空援下拼死抵抗。至4月18日,渤海纵队才将南关拿下。如果这样拖下去,正中陈金城的圈套。聂凤智请示许世友,决定停止攻关,放弃原来西、北两个方向攻城的计划,改为全部从北面攻击。9纵25师、27师以北城墙中点为作战分界线,西、东两路强攻潍县西城;其他方向以围为主,寻机进攻。
  潍县西城城墙高十二三米,顶宽6米,上部有铁网向外斜罩,护城河宽、深约4米。4月23日下午5时30分,攻城大炮怒吼,炸声如雷,光照如昼。守军料想不到,解放军竟有如此猛烈而集中的炮火。城头炮弹落处,工事几乎全毁。
  炮击一个半小时,攻城突击部队开始爆破外壕,抵近城墙,用滑竿输送炸药爆破城墙。激战至午夜后,27师79团撕开一个口子,突上城墙。守军炮火迅速向突破口集中,砖石飞崩,大批战士牺牲。
  79团2营5连1排战士下城后,软梯被打烂,2排、3排战士纷纷跳下城去,半数摔伤跌昏,苏醒后仍然带伤战斗。天亮后,守军的炮弹、燃烧弹一起打来,5连占领的荷花湾小学阵地顿成一片火海。5连勇士打退了守军20多次进攻,全连剩下不到30人。
  在城头坚守突破口的79团2营、3营其他勇士,与守军数次争夺厮杀,血战大半夜,2营8连1排仅余9名战士。天亮之后,突破口全部暴露在守军射程内,空中飞机炸,城内炮火轰,城头砖崩尘扬,血肉横飞。
  守军一波又一波涌来,企图堵住被攻城部队撕开的口子。79团2营、3营的勇士们利用残存和突击修筑的工事掩护,拼死坚守。弹药不多了,他们就用炮弹炸开的砖头、石块,向城下的守军猛砸。
  敌将领化妆出逃,士兵毫不知情仍然死拼
  4月24日,聂凤智下令白天冒险强行攻城。中午过后,25师成功登城,不久渤海纵队和鲁中军区部队也从城南攻入,近3万人陆续冲进城内,与守军巷战、肉搏。至晚上9时许,攻城部队全部占领西城。
  西城攻克之前,陈金城率余部东逃,欲坚守东城等待援军。4月25日至26日,在扫清西城外围残余之敌的同时,聂凤智调整部署、补充兵力,于26日傍晚下令再攻东城。
  西城城墙比东城城墙高出数米,聂凤智部署重型火炮分置东城西南、西北,所有轻型火炮架上西城城头,居高临下,抵近射击,一举摧毁东城墙头工事。战士们徒步抢渡白浪河,不到半小时就打开突破口,冲入城内。一夜激烈巷战,攻城部队占领西城近半数阵地。
  拂晓之前,陈金城、张天佐等化妆成普通士兵冲出东门,企图南逃,再转去昌乐。城内守军却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依然在各自阵地继续拼死顽抗。天亮后,国民党飞机不断盘旋,见阵地犬牙交错,难分你我,未敢投弹。直到接近中午,失去统一指挥、散布各处的守军才陆续停止抵抗,或缴械投降,或向东逃窜。
  此时,山东兵团西海部队、鲁中部队早已在东郊张网以待,逃出东城的守军大部被歼灭、俘虏。陈金城等一批将官被俘,张天佐被击毙。
  5月8日,山东兵团向中共中央军委、华东局、华东野战军报告《潍县攻城战斗简要情况》。其中攻城部队伤6548人、亡1432人,共伤亡7980人;国民党守军死伤7366人,俘10085人,总计23721人。国民党守军逃走的一千多人,还有不少在逃跑途中被歼。
  山东兵团进行战后总结时,聂凤智的一句话耐人寻味:“土顽倒很棘手。”
  敌营之中有没有红色间谍
  潍县战役的胜利,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对国民党守军工事、兵力乃至部队特点的详细了解。早在战役打响前,山东兵团就与地方党组织联系,通过多条渠道搜集情报。除了山东兵团各部队侦察人员和地方情报网之外,国民党守军内部是否有共产党潜伏的红色间谍?美国学者易劳逸所著《蒋介石与蒋经国》一书披露,“1948年4月,山东潍县的重要战役中,国民党第96军的参谋长就是共产党特务”。
  第96军参谋人员是卧底?查来查去无定论
  美国学者易劳逸关于潍县战役中有“共产党特务”的说法,书中注明材料来源于《剿匪重要战役追述与检讨》,这份材料是上世纪60年代台北军方编辑的内部资料。
  潍县战役期间,国民党96军少将参谋长为李友尚,他同时兼任45师参谋长。李友尚为广东罗定人,黄埔四期毕业,后任排长、连长、旅少校参谋、营长,曾经参加北伐和“一·二八”淞沪抗战。
  淞沪抗战结束,李友尚所在的国民革命军19路军被蒋介石强行调往福建“剿共”。1933年11月,19路军与红军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并在福州成立反蒋抗日的人民革命政府和人民革命军,李友尚任人民革命军的营长。第二年,人民革命军在蒋介石镇压下失败,李友尚投奔校友唐云山当师长的第93师,先后任营长、团长、副师长。抗战期间,他参加过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入缅参战、桂柳会战等。1946年,李友尚入陆军大学深造一年,毕业后即入96军,晋升为少将参谋长。
  李友尚在潍县战役中被俘,1949年春获释。返回老家途中,李友尚路经广州,见到老朋友、国民党广州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余汉谋打算推荐他任一个区的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被他谢绝。李友尚回到罗定县时,这里虽然未解放,但已是四面楚歌。4月,广东第12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谭启秀力邀他出任副司令员,李友尚碍于老乡情面,只好答应做他的私人助手。期间,李友尚劝说谭启秀释放了在罗定扣押的中共地下党员。不久,李友尚离职定居香港,1995年在港病逝。看来,李友尚并非红色间谍。
  如果《剿匪重要战役追述与检讨》所记“参谋长”或为“副参谋长”、“参谋”之误,那么副参谋长系万壑涛。此人籍贯湖北通城,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七期毕业,又入陆军工兵学校学习,历任营长、干训团教官、补训师主任、团长、游击挺进纵队司令等职,潍县战役被俘时为96军少将副参谋长兼政训处长、45师副参谋长。万壑涛与李友尚一起获释后,回老家通城又当上了国民党的县自卫团团长。通城解放时,万壑涛向解放军投诚,后任通城县纺织厂厂长,1952年病逝。万壑涛更非共产党的潜伏者,而96军参谋名单难觅,留下悬疑。
  少将陈霖是敌还是我?扑朔迷离难寻答案
  驻潍县的国民党高级军官中,还有一个人物后来难寻其踪,他就是96军45师少将副师长陈霖。在潍城一些年长的文史工作者的记忆中,原来一直有一个说法,陈霖极有可能是我军潜伏敌营的地下工作者。
  96军中将军长陈金城被俘后回忆,他们冲出潍县东关时,陈霖逃了出去,他和李友尚被俘。在笔者所能查到的资料中,找不到陈霖出逃以后的任何信息。
  潍县地下工作者丁友鲲等人《在潍县解放前的一个地下工作组》的回忆文章中记道:1947年11月,地下工作组外围人员丁汉章暴露,交通员陈培基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之下,陈培基始终没有暴露。潍县地下工作者丁友鲲积极设法营救,最后通过层层关系,做通了兼任潍县城防指挥部司令的陈霖的工作,陈培基获释。
  据一份资料称,陈霖是安徽人,黄埔军校三期生,少将衔,曾在汤恩伯手下任鲁苏皖边区战时青年训导团副主任等职,后来随第96军驻守潍县,任45师副师长。
  那么,陈霖从潍县战场“出逃”后又到了何处,其真实身份究竟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潜伏人员?至今仍然是个谜。潍坊老摄影家孟宪基收藏有一张照片,系陈霖与潍县县立中学参加元旦演出学生的合影,拍摄时间为1948年1月,是目前所发现陈霖的惟一一张照片。陈霖到底是敌是我?潍县战役之后他又去了哪里?期望知情者帮助解开这个谜底。
  地下工作者活跃敌区,搜集情报进行策反
  目前公开的资料,山东兵团关于潍县国民党守军的情报,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山东兵团各部的侦察,二是地方党组织领导的地下工作线。
  战役期间,山东兵团各部队除了派出侦察兵潜入敌阵侦察、抓“舌头”外,许世友还要求从纵队司令员到团、营、连、排干部,每次战斗前,都要靠前侦察,摸准敌情。此外,通过通讯窃听等方式,侦知守军调兵部署动态。
  地方上的地下工作线,隶属潍南县委领导的有两条。一条是潍城地下工作组,在负责人张永正带领下,于战前摸查潍县城驻军分布、工事构筑等情况,绘制了图表。战役期间,他们活跃于城内,在群众和国民党士兵中宣传,瓦解和动摇守军的军心,并利用内线破坏、扰乱守军的通讯设施。参加行动的有高月亭、杨芳田、杨云、杨祝年、刘绍武、杨祝三、陈景仲、魏光泽、刘寿仁、郭用宪、罗敏书等。另一条是坊子地下情报站,成员李克谦、崔龙翔等提供了坊子守军布防资料及火力图。
  在潍北县委领导的地下工作组,成员有丁友鲲、陈培基、刘景元、于跃初、于少卿等。他们于战前秘密绘制了详细的潍县城布防图,哪里设有炮兵阵地,哪里是碉堡、仓库,哪里有电台等等,都一一详细标注说明。
  中共坊青工委的郭兆熙、杜崇庆、刘荣业、尹宗礼等,搜集了潍县县城、潍县火车站、坊子、廿里堡等处情报;耿长江打入国民党潍县人民自卫总队,策动副总队长范企奭率部1500人举行了起义。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作者刘愉提供。
  本期稿件资料来源:《中央日报影印本》、《潍县战役资料选》、《潍县战役》、《蒋介石与蒋经国》、《国民党战史初稿》、《丁治磐日记》、《潍城文史资料》以及《观察》、《新闻天地》杂志等。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