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潍坊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印象潍坊:明代潍县陈氏一门三进士
  2013年11月01日 10:05
  来源:潍坊日报
  大明衣冠
  陈宗仁“鱼跃龙门”
  首中进士
  封建社会,人们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相信只要念好了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也有颜如玉”。但是,一般读书人需要通过科举制度,取得贡生、举人、进士等功名,才有资格当官。陈大观家长支的子孙,可谓诗书继世,就是没有人能够考出个功名来。传到第七代陈潭与小弟宗仁(原名陈深,字讷庵),虽然家道穷困,但兄弟二人还是努力读书。一天,陈潭抚摸着小弟弟的头顶,感慨地说:“夫世之垂手取青紫者非人哉,吾世宜有兴者,意在子乎?”又说:“如两行并仆,何如一至”。(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社会上那些取得富贵荣华的人,当初也是出自普通的布衣百姓,咱家也应该有人发迹,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如果咱两个人都稀松平常,倒不如其中的一人能够脱颖而出”)。于是陈潭毅然决定牺牲自己靠科举求取功名的机会,下海经商。靠异地贩卖承担了养家糊口和弟弟读书所需的一切费用。
  陈宗仁不负兄长厚望,在明嘉靖十三年中了举人,使家人看到了科举进取的曙光。宗仁在嘉靖二十年中进士前,为报答长兄养育之恩,就为住在一起的陈潭的两个孙子,陈所养与陈所问当塾师,细心讲经授课。陈潭的儿子陈懿训,为让两个孩子专心攻读,白天家门上锁,还让这两个男孩穿上大红大绿的女孩儿衣服,不许也不能上街贪玩。
  功夫不负有心人,明万历四年(1576),19岁的陈所问与哥哥陈所养同科中举。万历十四年(1586),陈所问又中了进士。再后,陈所问的嫡孙陈调元,明崇祯十二年中进士。由此,这一读书人家,实现了由科举出仕而改换门庭。
  陈所问当县官
  大堂高悬“青天白日”匾
  《潍县志稿》记载:陈宗仁在洪洞县当知县时。“持守廉洁,爱民慎刑,不近豪势,筑堤修城,建仓广储”。因此,朝廷命他进京行取,次御史。可惜,还未就任就病故于京城。陈宗仁离开洪洞县时,当地的老百姓曾成群结队在路上攀辕卧辙,不让他离开。后其政绩载入山西《平阳府志》,潍县崇祀他为乡贤。陈宗仁做官的操行,为后来他的侄孙陈所问和陈所养出仕做官,树立了典范。
  陈所问,字尔虚,号葵窓,其学问过人又写得一手好字。明万历十四年(1586),到直隶真定县当知县时,他亲手书写了“青天白日”匾,高悬在大堂之上。后来擢升为南京广东道监察御史,朝廷曾委派他外出巡仓、屯田、印马等差使。他完成任务出色,还节余下公务差旅银子一万两,按惯例应归所问所有。他也曾抚摩着小儿子陈祝祚的头顶开玩笑说:这么多钱,足可够你们弟兄舒舒坦坦过一辈子的吧!小儿子对此不敢回答。所问笑着说:当年我在真定当知县,从不妄取老百姓的任何财物,如今岂能混朝廷的账!在他如数上缴国库后,朝廷给他赏金15筋(斤),他又把这些银子,全部用于救济鳏寡孤独。
  陈所问因积劳成疾,42岁时病故于南京任上。在清理遗物时,除了书籍、被褥,别无值钱的东西。幸亏他的同年好友,山东临清老乡柳佐出资帮助殡殓,并将灵柩送回了老家。
  陈所问死后,入真定县名宦祠,在家乡也被崇祀为乡贤。《真定县名宦录》记载:“莅治五年,百废咸修,政举民和,狱清盗息,恩溥及千万姓”。称赞他“凡地方利之当兴者,必尽兴之,害之当除者,必尽除之”。又说他“在任五年,不取一芥,不染纤尘,囊橐萧然,宛一寒士”。所问胞兄陈所养,曾任湖广南漳县知县。据《陈氏家乘》记载:“公在南漳任职时,贿赂公行,官常不饰,公独清廉公正,暮夜无金。”
  后来所问嫡孙陈调元、曾孙陈梦熊,分别在直隶河间府宁津县、直隶卢龙县当知县时,都曾在大堂上悬了青天白日匾,他们不是借此炒作造势,而是身体力行。他们认为,这既是持守了官德,也是传承了家风。
  陈调元明末进士
  做了清朝的官
  陈调元(1595-1684),字巽甫,号北溟,他“生而魁伟,韶年知攻苦”,“于书无所不读,过目永不遗忘”,曾是县学中执牛耳的人物。但是,明天启七年(1627)科考,出人意料,他却只考取了一名副贡,险些名落孙山。陈调元没有因此而气馁,相继在明崇祯元年(1628)拔贡、十二年(1639)中举、十六年(1643)虽然高中了进士,但是,命运又与他开了个玩笑,就在他中进士这一年,明王朝覆亡了。清顺治二年(1645),他才得授直隶河间府宁津县知县。于是,这位明末的进士,就做起了清朝的官。
  陈调元上任宁津县时,这里正有“巨寇李兴起事”,以马队数千包围了宁津县城,杀害了守城的游击将军。于是,陈调元出奇计,诱杀了起事的首领马南浦,而后又申请朝廷以大兵压境,在城南二十里神堂,俘斩了许多起事的“贼众”并获骡马七百头,保住了宁津县城。顺治五年(1648)冬,他以“歼寇保城”功进京。在京25年时间,他先后被授刑科给事中,晋礼科右给事中。擢升刑科都给事中。可能一时忘乎所以,他是汉人做官,误参了满族的权臣,惹怒了皇帝,险些被一撸到底,降职到銮仪卫当差。再后来,虽然又被起用为行人司副司正,此时已经70多岁的陈调元,在官场沉浮了28年后,再无希望晋职卿寺要职,他只好以“祭祖”为由,祈求休致,回到了家乡。当时潍县正修县志,调元受知县王珍邀请,担任了总纂。他在康熙《潍县志》的“序言”中,还称自己是“落魄薄宦”呢。
  陈调元回到家乡,办了另一件大好事,就是在县城东门外白浪河上,建成了沟通东西两城的青龙桥。据说,此前五百年,这里因水深激流,只能在枯水季节搭一临时单人行木桥,妇女过河要坐肩舆。调元为倡建大桥,首出银500两,在知县王珍支持下,费时数月,建成石桥30余孔,解决了老百姓过河难,邑人为此,竖了牌坊,并为他立了“万民感恩”碑。
  陈调元以文采出众。80多岁时,还能在灯下作细书小楷,常鼓七弦琴吟唱诗文。他曾不时自遣说:“我不过是天民、逸民与网民,处士、进士与辱士而已矣”。又曾不止一次告诫子孙,宦场多凶险,出仕做官,要一生“惟谨”,并为此写下诗文说:“尔祖清白过一生,历世未肯坠家声,生平戒慎无他事,可将此心质太清”。他立下遗嘱:“不要在墓前树碑,也不要举乡贤以取名后世”。晚年的陈调元,除了关心自己和家族的声名,最关心的依然是子孙们的学业和前程。他都身染重病,饭食难进了,还肃衣危坐,草写出“屯田”一策,命其两个孙子熟读,以备秋闱科试呢。
  6代后人做清官
  没有走出祖居老过道
  《潍县志稿》在卷七的名人“宅居”中记载:“陈宗仁宅在城内北门里道西,今犹呼陈家老过道,其从孙所养所问亦居之”(这说明了兄弟两家三代共居)。又陈宗仁曾孙陈祝升字子云,顺治举人,曾在直隶固安任知县,其墓志铭记载:“先生宦游(做官)归来,四壁如故,未尝增一椽之舍,拓一亩之田,日邀亲朋话故旧,课子若孙诵习而已矣”;再据陈梦熊为其父撰写的“行述”中也提到:“先父(调元)清介性生,绝口不言田产事,筮世(在外做官)二十余年,奉祖父训惟谨,茅屋数椽,仍先侍御(指陈所问)之环堵。瘠田数亩仍先侍御之瓯窭”还说他“家无藏器、无积币,不殊先侍御白日青天之盟心”。看来,清白传家6世的陈氏,确实是从不富有。也无怪其后人,相继在清代中叶,就迁移到附近的撞钟院前后街及其前后湾涯,落户于潍县城里的贫民窟中,靠体力劳动或耍手艺谋生了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