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朝抗倭统帅邢玠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95期--援朝抗倭统帅邢玠
  援朝抗倭统帅邢玠
  2013年6月3日 本期撰稿 邢其典
  邢玠,字搢伯,别号崑田,明朝青州府益都县人。生于嘉靖十九年(1540),卒于万历四十年(1612)。生前官至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等职。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发动了侵朝战争,妄想以武力征服朝鲜,进而入侵中国,称霸中亚。在这种形势下,明朝政府果断出兵援朝,这一年是农历壬辰年,史称“壬辰之战”,战争历时七年。朝鲜沦陷后,帮助朝鲜国土大部光复。战争议和无果而终。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本再次侵略朝鲜。朝廷命邢玠以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统率大军援朝抗倭。历经三年,彻底消灭侵朝日军,取得“东洋大捷,万世之功”。
  孜孜求学,胸怀报国大志
  邢玠亲自撰修的青州邢氏祖谱,距今已经401年。
  位于青州将军山麓的邢玠塑像。
  邢玠父亲邢镔与夫人郑氏,对邢玠要求甚严,邢镔排解纷扰,名著乡里。父亲的这种侠义的襟怀,母亲的乐善好施、深明大义,无疑给少年时代的邢玠以重大影响。
  青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名臣良相辈出。邢玠读书的青州府学,就供奉着十三贤,有宋代三位青州知州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他们既是世人崇拜的对象,也是学子景仰的楷模。其中,连中三元的王曾也是青州人。邢玠非常崇拜这位老乡,特别是他的那种不计个人得失、以社稷为重的大丈夫气概,对邢玠的成长以及他后来的施政思想影响较深。
  乐善好施,承继父辈情怀
  邢玠祖居青州南望城埠下一个小山村,后移居城里。邢玠的祖父邢聪生四个儿子,邢玠的父亲邢镔排行第四。邢镔读过几年私塾,他身体魁梧健壮,农闲练武,夜读兵书,看庄护院,热心为邻里排解纷扰,名著乡里。
  嘉靖后期,曾经有一伙强盗占据青州城南黑虎峪。首领王堂气焰嚣张,率领人马打家劫舍、拦截商旅,给青州通往西南各县的官道造成了严重威胁。邢镔看不下去,赤手空拳来到了寨中,对首领王堂说:“我就是镔。我们这个小地方,不值得你们停留,更不足大王涉足此地。海阔天空,好地方到处都有,何不择善而居?”王堂久闻邢镔大名,见其双目炯炯、仪表堂堂,透出威仪。又见他徒手而来,言辞慷慨,柔中有刚,怀疑设有奇计,左右盼顾只好怏怏而去。
  不几日,又有一伙强盗徐子由、刘伦来到城南占据了长峪。这伙人性情彪悍,不听劝告,抢劫行人,作恶多端。对长峪地形,邢镔比较熟悉。为了慎重起见,他和几位青年进一步查看了地形。长峪一带南北狭长,而东西山势险峻,易设埋伏。邢镔召集邻村青年数十人,自己单枪匹马前去挑战。盗贼不为警惕,依仗人多前来追赶。伏兵大呼而起,群贼惊慌失措,束手就擒。自此道路畅通。众人登门而谢,而邢镔则闭门谢客。
  邢镔一家,虽然家境清贫却不失其志。有一件事四乡皆为口碑:同乡王大章,是周围四乡有名的经商富户。一次外出,丢失了三十两银子。邢镔捡到,守在路旁等待失主。时至傍晚,失主前来认领。王大章拿出十五两以示感谢。邢镔说:“衡析之与全匿之,孰多?”谢遣而去。
  邢镔这种侠义的襟怀和气魄,无疑给少年时代的邢玠以重大影响。
  邢玠的母亲郑氏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平日里她乐善好施、接济乡邻,关键时刻深明大义。邢玠初仕密云,她训以“缓刑、宽税、密云大治”;出任浙江道御史、巡安甘肃,则示以“泣罪图”,告诫体恤民情;邢玠赴朝作战,她要求“身为臣冠,当思赴国家之急。”由此可见这位母亲博大的胸襟。
  晨耕暮读,踏上乡试之路
  邢玠少年,敏而好学,考入青州府学。青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名臣良相辈出。青州邢氏故地东关柳行头,西邻教场,北邻宰相王曾故宅。王曾少年家贫,八岁而孤,由叔父养大。状元及第,便服回乡,知州李继昌感叹曰:“君乃真状元公也。”在任知制诰兼史馆修撰时,真宗大兴土木,文武官员无人敢于谏阻,唯王曾进言:以邦国大计为重,爱惜民力。39岁便以副相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少年时代的邢玠,最崇拜的乡贤就是连中三元的宰相王曾,经常去王曾故居瞻仰宰相遗风。他崇拜这位乡贤的旷世才华,更景仰他那种不计个人得失,以社稷为重的大丈夫气概。
  嘉靖三十五年(1556)春,邢玠入府学已一年有余。他求知上进,知书达理,深受师长喜爱。正在他学习一帆风顺之时,父亲邢镔却突然病故。父亲病危之时,紧握邢玠手曰:“吾素以义概为闾里先,庶几寸树,以佐公家之用,今已矣。汝他日在事,殉国、捐躯,勿忘吾言。”又言:“处世惟乐善为最。与人交,宁负亏,勿亏人。”邢玠泣而书之。
  从此,邢玠愈加懂事。读书之余,尽量帮助母亲操持家务,侍奉奶奶以及田间农活。
  他与其他学子一样,除研读儒家经籍之外,《御制大诰》、《律令》也是必修之课。通过几年学习,既要通晓六经大义,又要诗词歌赋均有造诣,还要学习诏书、奏疏、议论时政、著文章、应策问,以备应考。
  晨耕暮读,历尽艰辛,邢玠比常人更加努力。经过十年寒窗苦读,通过乡试、会试,终于在隆庆五年(1571)春,邢玠的文章以手笔峻拔、议论纯正、忠肝义胆、不计利害而在殿试中脱颖而出,进入三甲获进士出身,被任命为密云县令,从此踏上了仕途。
  少年忧患, 终生廉洁奉公
  邢玠一生,经历了三位皇帝,即嘉靖、隆庆、万历。目睹当时的内忧外患和民间苦难,这对他后来从政之路也有着重大影响。
  邢玠少年时代,正是嘉靖王朝中后期,社会极为动荡。嘉靖三十一年(1552)洪涝成灾,冬季大寒,麦苗冻死。次年春,大饥,灾害遍及山东、河北两省。尽管官府大设粥棚,开仓赈灾,但因灾民过多,出现了“燕地饥疫,民多流殍”现象,蒙阴县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事件。嘉靖三十九年(1560),“七月,青州蝗灾,所过田禾一空。遍满庐舍。禾稼殆尽,秋粮无收。”(嘉靖《青州府志》)。也就在这一年,二代衡王修石坊、刻寿字、大庆华诞。蝗灾遍野,秋粮不收,又面临新的春荒,而王府却在喧嚣寿诞,可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民间曾私下传唱:“千石王府宴,万石两牌坊。”  社会动荡,官宦奢侈,民不聊生。同时,倭寇之患也愈演愈烈。嘉靖三十三年(1554)初,倭寇从太仓溃围而出,抢夺民船入海,转而大掠通州、如皋、海门等县,又把明朝在当地的盐场焚掠一空。数条大船上有几百名倭寇,乘海上大风到达山东沿海,进而大掠青州、徐州一带。
  这些倭寇“勇而憨,不甚别生死,每战辄赤体,提三尺刀挥而前,无能捍者。”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官军固守城池不敢迎击。倭寇横行,给百姓心灵造成挥之不去的阴影,更在少年邢玠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邢玠少年时代就经历了战乱、贫困生活的考验,所以俭洁勤政而不忘百姓。他的著名篇章《崇俭录》就是对其一生勤俭廉洁的真实写照。邢玠的后裔居住在青州考院的后马槽,后为邢家巷。小院平房,生活一般。
  邢玠在援朝抗倭中,因国库空虚、粮饷不足,曾将董一元、麻贵、陈璘、刘綎四大总兵费用“故数四驳减”,不及原来半数。邢玠之所以敢在临敌大战中裁革大帅费用,关键自己身正言直:“三年之内,臣并未支东征钱粮一分。”廉洁正气,由此可见一斑。
  援朝回国后,邢玠四疏请辞,直到三十九年五月才得到批准。
  万历四十年(1612)二月十五日,邢玠病逝,享年73岁。临终之前,他放心不下的还是国家的安危,口述遗疏,提出“要破党用人”;“节内需,发帑金,济边饷,以救国家之危”;“罢税监、惜民力,以谢天下……”其遗疏数千言“言甚剀切,盖盎然有没不忘君之意焉”。天子念公平日勋劳,予祭、加笾、遣官营葬事,恩恤隆渥。
  “历任四十年,强半在边方,益所谓积劳之臣也,播事则议抚,东事则议战,虽功效不同,而其谋略为世所重云。”盖棺定论,这是朝廷对邢玠大半生从政经历的评价。
  初仕密云,治行天下第一
  密云县古北口长城。 摄影 李兰瑞
  望京楼。 摄影 张肇基
  密云素有北京“东北大门”之称。与明朝对垒的就是威名赫赫的蒙古部落首领俺答汗,《明世宗实录》记载:从嘉靖初年,密云百姓已多次受到蒙古骑兵的侵掠。嘉靖二年(1523)五月,蒙古骑兵入侵密云石塘岭,杀死指挥殷隆等多位将士。嘉靖十一年,蒙古骑兵再次兵犯密云。嘉靖二十八年,俺答两次侵掠宣府大同,直逼密云邻县怀柔。“庚戌之变”中,密云百姓更是惨遭屠戮。因历经边寇掳掠,百业受损,民不聊生。邢玠到任后,修长城、御外患,开官仓、抑粮价,核案件,清监狱,对土地清丈造册、均摊赋税,使密云出现了政通人和、风调雨顺的局面,百姓生活有了好转。在此基础上,又开漕运、通航船;抓治安,确保了一方百姓安居乐业。
  助修长城,受到皇帝嘉奖
  隆庆五年(1571)春夏之交,31岁的邢玠告别邻里乡亲,偕母亲妻儿,轻车简从赴任。密云位于北京东北部,是京畿重镇。行前吏部曾有交待:密云乃京师锁钥,军事重镇。因历经边寇掳掠,百业受损,民不聊生,朝廷忧虑已久。这次经吏部及高拱、张居正两位辅臣推荐,皇上期望甚深。一路上,母亲也反诫儿子:“缓刑宽税,体恤百姓”,邢玠深感重任在身。
  上任之时,密云县历经战乱,千疮百孔,民不聊生。为此,邢玠夜不能寐。他与县丞、主簿议论县政,商定当务之急:一是北部靠长城的七个乡镇青年,帮助戚继光部下修筑边墙(长城),抵御外患;二是动员城区货栈,收购山区干鲜果品供应京城市场,增加山民收入,帮助度荒;三是着手复核案件,清理监狱,以减轻县署负担;四是调减赋税,休养生息。
  密云县有北京“东北大门”之称,从唐朝开始,密云的几个路口均有重兵把守。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与明朝对垒的蒙古部落首领俺答汗经常侵掠,百姓更是惨遭屠戮。明朝修长城,设关隘也均在于此,派出重兵把守。
  隆庆二年(1568)五月,戚继光奉命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宜,隆庆四年(1570),顺天巡抚刘应节接任总督。从此,刘应节与戚继光同心协力,屡挫来犯之敌。北京一带长城是明初所建,历经百年,多有所坏。戚继光提议修缮长城,并跨墙建空心敌台,内可宿百人,可迅速集结作战。
  密云县境内,明长城从东部栅子村入境,沿县东、北、西三面边界,起伏穿越54个村庄,最后到达县境西南小水峪村,出县境而入怀柔。县内全长600多华里。规划建设空心敌台、敌台、烽火台666座。古北口长城地段,敌楼密度最大,但因人员缺乏,工程进展缓慢。
  新任县令邢玠到来,让戚继光看到了希望。总兵盛邀邢玠登上重修的铁门关和司马台,登高远望,长城尽收眼底。
  邢玠古北口之行后,通过以工代赈的方法,大力支持边墙建设,工程进度快,质量好,戚继光和刘应节都非常满意,还受到了隆庆皇帝的嘉奖。
  官仓粜粮,解百姓燃眉之急
  修筑边墙之后,密云县解除了多年来的威胁,社会日趋稳定。但是,当地富户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牟取暴利,致使密云粮价节节上升,官府难以控制局面。这让邢玠十分心焦。时任蓟辽总督的刘应节对此也非常关注。他给邢玠出谋划策:官仓现有20万石军粮,可以卖出,平抑粮价,保证百姓吃饭,大局就不会乱。几天后便将此上报朝廷,得到准允。并规定“每米一石,折银七钱(《明穆宗实录》卷五十八)”。
  接到朝廷公文,邢玠立即组织官仓粜粮。由三班衙役值班巡逻,以维持市场秩序。原来密云县城及统军庄、石匣、古北口等镇存粮大户、米店老板已将粮价抬至每石一两银价以上。这次官价只有七钱,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巨商大户无不震惊。看到官府是有备而来,不敢轻举妄动。由于密云市场粮价下跌,怀柔、顺义、昌平等周边县粮价也随之大幅下滑。
  缓刑宽税,密云初现大治
  邢玠根据朝廷近几年的“宽恤事宜”律定,清点狱中犯人,廓清罪行,分门别类进行处置。这些年,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时有饿殍,有些良民百姓被迫聚众哄抢大户存粮,这类案件人数不少。而巨商大户与京城关系千丝万缕,案件审理常因制肘而久拖不决。这次邢玠新官初任,顾虑较少,上有朝廷诏令,后有总督御史支持,审理积案快捷决断,公正廉明,十年积冤一朝如洗。百姓称颂,官署也卸下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由于风调雨顺,秋粮大丰收。又加上官府减税免租,百姓安居,在上缴当年皇粮国税之后,又对往年逋税进行了补交。年底县署户科结算,除上解赋税之后,县库增加了上万石存粮。由于丰收,市场粮价下降,户科将官仓售粮折色银购成新粮,除补足二十万石军粮外,又增加了上万石粮食。县署户科拿出千石粮食及折色银两,对官差衙役历年欠薪全部补齐。按照旧例,各项起解、留存之后,库存丰盈为历年之冠。
  密云地处京畿,官宦富户密集,官庄、军垦名目繁多。大户占地越来越多,缴税越来越少;小民地少,赋税却越来越重。
  邢玠按照朝廷旨意,对土地进行清丈造册赋税均摊政策,全县14万亩土地又增加两成以上。一些大户将山岭薄地转让,官府也将近年来的撂荒地分配于民。农民有了土地,赋税减免,连续两年丰收,百姓富庶,官仓也随之丰盈。除去提解、存留、役食以外,年增余粮上万石,折色银上万两。
  综合施治,惠及芸芸众生
  此外,邢玠又办理了另外几件事关民生的大事。
  首先是护城坝续修加固。密云县城坐落在县境西南部,北依群山,南连平原,潮、白二河绕其左右,每逢汛期山洪暴发,对县城构成威胁。隆庆四年(1570),时任县令张思正曾安排勘测修筑护城坝。秋收结束后,邢玠调集上万民夫上阵,至翌年春,大坝竣工。与此同时,对县城的城墙及城门破损地段进行了重点修复,使之坚固如初。
  其次是开通漕运。明朝中叶密云曾引白壮潮,进行过开发利用。由于河道淤塞,码头破损,还有一些半拉子工程,很难发挥效益。若通漕运,可使运输、储粮、佥商“一举而三善备矣”。邢玠据此,于隆庆六年春枯水季节,组织民夫清河道、修码头,开通漕运,使密云水路通衢,商贾云集,成为京郊一大商埠。密云的果品蔬菜土特产品即日现身京城,而京城的百货生活用品也畅销密云。漕运开通不仅繁荣了经济,还使向石匣城、古北口等关隘运送军粮、马草、兵杖辎重也更为方便。
  其三是重修县署。官不修衙,这是为政者的常识,但邢玠却在任职的第三年着手重修密云县公署。原因是密云山明水秀,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而且蓟辽总督府驻密云县城,蓟州总兵常驻古北口。京城文武官员、绅士贤达,经常以拜访总督、总兵之名,造访密云。密云县署也逐渐成为食宿、会客接待中心。因县署破旧,户部上疏重修县衙。邢玠只好领旨筹建。
  其四是整顿社会治安。有一件事让邢玠寝食不安:区区县城之内,县署、督府、中卫各种驻兵繁杂,人员交错,相互之间时有摩擦,对百姓时有骚扰。有的将士曾转战南北,居功自傲、欺行霸市,屡屡致残人命。而这些人往往与京内人事相连,处理起来比较棘手。
  一日,一牙兵正在市井闹事。邢玠事先告知督府,然后手持官府文书将其呼至县衙。被三班六役剥去衣帽大刑伺候,历数罪状才服服在地。画押之后“三木囊之”。此案审判震惊全城。从此再无一敢闹事者。总兵戚继光闻之此事后叹曰:“此公将为治军之良将也”。
  政局动荡,走上治兵之路
  明朝九边镇图。
  太保公邢玠与王夫人像。
  明朝从建国初期就把防卫重点定在北边。从辽东到甘肃,设置了九个边防军事重镇,从永平、密云往西两千多里,有关隘129个,都可以设防。九边以京师为中心,形成了北部疆界的屏障。
  万历二年正月十九日,皇帝在皇极殿嘉奖二十五位廉能官员,邢玠治行第一。因政绩突出,万历三年(1579),邢玠由密云县令晋升为都察院浙江道御史,巡按甘肃。从此,在甘肃、陕西、山西等三边重镇历任近20年,逐步走上了文官治军之路。
  临危受命,镇抚边关巡抚大同
  张居正辅佐万历皇帝推行新政时,邢玠身负御史之任,巡按甘肃边防治军、检查军队粮饷,视察边塞开矿、垦荒、军垦等项事务,积极推行新政,使各等衙门、大小臣工政风日渐好转。出任河南按察使司佥事,他宽刑缓税皇恩百姓。对所管狱讼刑名进行了全面审理。首辅大臣叶向高对其评价:“戊寅出佥河南按察事,兼摄八道,宿案若洗”。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殁。朝廷之上政局动荡,北部边防也日趋不安。这一年,邢玠转山西太仆寺卿,治兵宁武,从此走上了文官治兵之路。
  政局动荡,直接影响到边关防御:武备松弛,将不习武,兵不操练,屯垦收入瞒报,将官贪饷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宁武驻兵素有彪悍狂妄,难以节制之名。
  邢玠认识到,要想戍边,必须整治军纪。正在这时,宁武守将王大纲提出要以军饷抵顶采青费。邢玠不允,王大纲便将邢玠邀至帅府,暗地里安排军士李现纠集300余人冲入大营,逼挟粮饷,鼓噪作乱。邢玠拍案而起:“你们敢以此要挟恐吓于我!谁是主谋,胆敢如此?”王大纲借机斥责部下,退出大堂。邢玠从容而归。作乱军士乘机抢劫市商。邢玠下令击贼有功,在市民协助下,缉拿了一批为首肇事者。大堂之上,邢玠责以大义,按法诛王大纲等八人,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第二年,邢玠晋山西粮储参政,很快又晋升为陕西按察使治兵甘州。甘州孤悬西部边远,明设左右中前后五卫,是陕西都指挥使司治所,也是九边重镇之一。地理位置险要,而面对的是蒙古游牧部落扯力克的部下,他们经常出没塞下,进犯甘州、洮河、西宁等地。
  邢玠安排部下深入牧区了解虏骑动向,以备制敌。在甘州水塘一地,“公令多以畜饵之。虏益深入,焚燎四合,先于水口设三伏以待。虏见火惊走,炮弩齐发,击杀数百人,所遗无算。”慑于邢玠威严,不敢再窥边矣。在陕西边境有些“板升”地(蒙汉人混居的地方),汉人充当奸细,犯边案件经常发生。邢玠“夜集精兵驰围之,擒首恶冯尚文等三十人,余悉招降。
  万历十六年(1588),邢玠加右布政使。两年后为山西布政使,随即晋升右佥都御史。
  万历十八年(1590),邢玠受命巡抚大同。这时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已江河日下,北部边防形势更加严峻,边防优势尽失。内蒙古火落赤等部缕次侵扰,杀死杀伤戍边将士不计其数。宣府、大同、陕西、宁夏西北诸镇官员腐败、军纪松弛,士兵闹事时有发生。面对严峻形势,邢玠认为整饬边防军务已势在必行。
  临危受命,整饬大同防务
  大同位于山西省最北部,毗邻内蒙古,山势险峻,战略位置重要,是京师的西北门户。长城以外就是蒙古游牧部落。从俺答建立的新城(现在的呼和浩特)可朝发夕至。自“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历代皇帝对大同防务都特别关注,历代镇守大同的官员都如履薄冰。
  尽管如此,但自张居正去位之后,“军令不肃,士不用命,贼虏横行,兵法荡然”已成大同的重症所在。一是边将占用军士。各边镇中,总兵及各级军官占用大批军士做役工习以为常。“取其大概,总兵占数百人,副将、参游以下各占数十人。一镇之卒近半数为私门之役。”大同八万将士能征善战者不足两万。二是扣减军饷。据记载,边军每人每月粮饷不过七钱,各种礼仪扣去“一卒之饷,岁入几何,半为私门费矣。”三是轻蔑将权。平日文官对武官将士轻贱凌虐,有功据己,每遇失事便推于将官,致使将官益卑,将权益削。四是馈遗成风。总兵以下走牍而议吏事者,无不馈礼遗金,扶货行贿,趋炎附势。另外,还有一要害问题是总兵麻贵骁勇善战,但刚愎自用,官兵上下矛盾重重,受到御史弹劾。
  邢玠身为大同巡抚,身兼都察院佥都御使,行事果断,在光禄寺少卿鲁乾亨协助下,从严进行整治。首先是调整将帅。以李东阳代麻贵为大同总兵官,同时对各路守将进行了调整。对军中役工进行了全面清理,按照朝廷定制进行分派。对士兵粮饷如数发放,如有剋扣从严惩处。在此基础上,选拔将校,操练军伍,按功行赏,士气大振。其次整顿武备。更换了大炮等武器。对城墙、敌楼、烽火台以及要冲镇堡进行加固整修,使其真正起到屏障作用。军队屯垦经过整顿之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又遇风调雨顺,粮草大获丰收。皇上批准,拨款增购粮草,储备日丰。
  此时,大同镇对面的蒙古已分化成47个部落,权力分散,势力减弱。扯力克与三娘子擒获叛逆部落首领,送交朝廷处理,大同边塞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定。
  兵不血刃,恩威兼施平叛播州
  邢玠从初仕密云,到巡抚大同,在边20余年。既无党阀之争,又无门户之见,以耿直稳健而备受称赞。万历二十一年(1593)八月,邢玠晋升为南京兵部右侍郎,从此,他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全国防务。
  这年秋天,地处四川的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史称“土司之乱”。播州地处四川南端,与贵州相邻。播州宣慰使司是由杨氏世袭。隆庆五年(1571),播州宣慰使杨烈去世,其子杨应龙世袭。杨应龙骄横跋扈,藐视朝廷法纪,居饰龙凤,擅用阉臣,俨然一方土皇帝。万历二十一年(1593),新任四川巡抚王继光下令严提杨应龙勘结。杨应龙盘踞播州,拒不服从。王继光与总兵刘承嗣兵分三路进剿,被杨应龙设伏兵打败,官军几乎全军覆没。此后,杨应龙“召集恶苗,杀虏人畜。前恶既盈,后恶愈炽”。万历皇帝着令“川贵抚臣,整兵备饷,协心剿除,以安地方。”刘铤、李如松星夜前去落实备战。同时,皇帝命朝臣推荐才望大臣任川贵总督。九卿科道奉旨廷推,力荐邢玠。万历皇帝下旨:“邢玠以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使总督川贵军务,着依限前去,事完回京。”
  邢玠身处兵部,对国情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几年,朝廷用于宁夏平叛、援朝抗倭、赈济救灾库银超支颇大。入蜀平叛,尽管可以调用云贵川三省兵马、钱粮,但开支巨大,势必扰民太甚,增加朝廷负担。在这样的形势下不宜大动兵马,耗资费时。
  邢玠到达四川后,首先陈重兵于阵前,造成大兵压境的局面,使四川播州土司杨应龙意识到“待剿即祸重”。随后在翦除其党羽的同时,对杨应龙晓以大义,援引宁夏哱拜叛乱的前车之鉴,说服他只有伏罪听勘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朝廷将悬万金“购尔头尔。”
  杨应龙自知罪孽深重,果然身穿囚服自缚跪于道旁,泣请死罪,把黄元、阿羔、阿苗等12名犯人及罚金献于朝廷,并上缴赎金四万两。邢玠将勘抚情况上报朝廷,并按兵部批复处理此案。将杨应龙革职,其长子杨朝栋代职,次子杨可栋为人质押往重庆。在松坎设立了同知治理,并以重庆知州王士奇为川东兵备使弹压之。
  这样,邢玠恩威并举、兵不血刃地平定了这场长达三年的叛乱,使朝野上下刮目相看。皇帝认为邢玠平叛处理得当,又值满考及大同功,于万历二十三年(1593)十二月三十日升他为都察院右都御使兼兵部左侍郎、荫一子,母封太淑人,后晋二品、封太夫人。
  朝廷重托,统率入朝作战
  釜山战役纪念馆内的壁画,真切地再现了当年激烈的厮杀场面。
  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画像。
  明朝中期,丰臣秀吉用武力统一了日本,“位亚天子,统御百官”,掌管了日本的军政大权。早在万历六年(1578)丰臣秀吉就曾扬言:“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秀吉之素志!”到了万历十九年
  (1591)他就任关白之后更加嚣张:“我有欲统大明国之志,不日泛楼船过海,占据中华易如反掌!”
  丰臣秀吉派人前往琉球、朝鲜一带,收购海图及船只草图,并大量收购木材、火药等,为入侵中国做准备。
  万历二十年(1592)六月,日军兵分八路进攻朝鲜。很快,朝鲜王京汉城失陷。受朝鲜之请,万历皇帝派兵援朝。
  朝鲜沦陷,明廷果断出兵
  七月十七日拂晓,入朝明军对平壤日军发动进攻,抗倭援朝战争正式打响。因明兵多为骑兵,不利巷战,伤亡惨重。万历二十年(1592)年底,朝廷抽调五万精兵,任命李如松为提督蓟辽、山东、保定军务总兵官,与宋应昌一起,东征入朝,抗击日军。
  李如松乃名将李成梁之子,世代将门出身。他指挥有方,亲率兵士阵前冲杀,夺回平壤之后,又乘胜追击,收复了开城。
  日军退守汉城后,利用背靠岳山、南临汉江,居高临下,联营据守。明军攻城受挫,两军相持数月。在这种情形下,李如松密遣精兵突袭,一把大火把日军在龙山仓存放的数十万石军粮烧了个精光,汉城日军弹尽粮绝,只得退出汉城。五月,明军渡过汉江,进驻庆州。至此,朝鲜除全罗、庆尚二道路部分沿海地区外,其余领土已全部收复。
  退守东南沿海城镇的日军向明军求和,并保证只等天朝答应日本封贡议和,便渡海回归日本。
  由于朝廷一部分官员也力主封贡议和,明朝大部队撤回国内,错失了及早收复朝鲜全境的良机。此后,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和谈。明朝主和的官员认为:大明不能与日本交战过频,拖得时间太长,耗费军饷巨大,想通过对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封王的形式结束战争,达到和平的目的。但丰臣秀吉主要是垂涎朝鲜的国土,并不看重封王,对明廷提出的条件并不接受。因此,封王以一场闹剧收场,日本又发动了第二次侵朝战争。
  夜驰王京,指挥若定初战告捷
  万历二十四年春,邢玠平定播州杨应龙之乱回京复命。三月二十九日,万历皇帝谕旨:“升兵部左侍郎邢玠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兼理粮饷,经略御倭。”
  接受御倭重任,邢玠立即着手调兵遣将、筹集粮饷,准备东征援朝。但是时间过了近一个月,各地抽调兵力不足三万。(都以种种理由拖延派兵,有的甚至公然抵制。)邢玠安排天津兵备副使许守恩,以海防、海运、修船三事以备倭患。许守恩迁延不应,反而出言不逊。
  邢玠心如火急,仍以大局为重,几次上疏陈情,陈述调兵事宜,分析敌情。万历皇帝非常理解邢玠的难处,十分同意邢玠对敌情的分析,立即下旨调兵,同时要求“各兵依议调发,总督、经理约束将士,不许纤毫骚扰,犯者即行斩首示众。仍著为令。”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七月,邢玠抵达朝鲜。根据多年的军事经验,他判定日军将很快发动进攻,准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到达朝鲜后,邢玠根据朝廷密旨,第一件事就是计捕欺君罔上的和谈使者沈惟敬,由锦衣卫押送回京,下狱候审。
  邢玠与麻贵设定用兵方案,分别在南原、全州、忠州、星州等要塞城市布兵防守,待后续部队一到,立即转入战略反攻,由南原,忠州发动攻势,直捣釜山之敌。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七月二十五日,日军发起全面进攻。10余万日军兵分两路,左路统帅小西行长率49000人,进攻全罗道重镇南原,右路统帅加藤清正率65000人,进攻全州。刚刚进驻南原的副总兵杨元,率领3000明军和部分朝鲜军队,面对十余倍于己的敌人拼死抵抗,直到八月十六日夜。最后日军攻陷了南原,明军2700名将士阵亡。身负重伤的杨元率领10余人从西门突出重围。驻守全州的陈禹忠得知南原失陷,立即北撤,退守汉城。两路日军会师于全州,又分别攻陷了黄石山、金州、公州等地,汉城屏障尽失。朝鲜局势再次濒临险境。
  日军主力会师以后,向汉城进发。这时,另一个不利消息传来,朝鲜水军于闲山岛附近大败,全军覆没。日军控制了制海权,12万大军水陆并进,直驱王京汉城。镇守汉城的总兵官麻贵心急如焚。汉城明军总计7843人,以此抵抗日军的进攻,犹如螳臂挡车,后果可想而知。麻贵立即报请邢玠:放弃王京,后撤鸭绿江边,再谋复取汉城大计。
  邢玠明白,放弃汉城就等于朝鲜沦陷。原定用兵方略将被全部打乱,在战略上将失去主动权。王京一失,对上无法面对朝廷,对下无法面对朝鲜臣民,甚至成为历史的罪人。邢玠感到事关重大,夜驰王京。
  一到汉城,邢玠立即总督升帐,辕门升旗,大张旗鼓地宣称:“吾征天下兵百万且至矣!”这样以来,王京军心大振,民心稳定。
  稷山设伏 大败日军
  日军统帅得知总督邢玠已进驻汉城,且援军随后就到,狂傲之气有所收敛。但进攻汉城的计划没有改变。邢玠与麻贵仔细筹划,决定在汉城附近的稷山设伏,先挫其锐。
  稷山是保卫王京的前沿阵地。此处地势险要,丛林遍野,几千人深伏其中,犹如大海藏针。九月六日夜,2000精兵埋伏在稷山北部,由副总兵觧生亲临指挥。
  九月七日,日本名将黑田长政和伊达政宗率领日本第三路军先锋部队12000人到达稷山,进入伏击圈,埋伏在丛林中的明军枪炮齐发,杀声震天。日军顿时大乱,本来断后的黑田长政率领3000日军前来救援,也被溃败的日军冲乱。这时又有2000明军前来支援。4000明军全线出击,穷追不舍,日军落荒而逃。战斗直到下午才结束。日本史料留下了这样的记载:“稷山之战,明军数万,遍山盈野”。日军大败,史称“稷山大捷”。
  稷山大捷是关键一仗。此后,日军撤到釜山、西生浦一带,企图持久盘踞,蚕食朝鲜,再图中国。
  进攻蔚山,遇挫失利
  稷山战役胜利后,明军决定攻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蔚山。
  蔚山是釜山的最后屏障,攻占蔚山,就能断其退路,为全歼日军创造条件。当时,在朝日军有12万人,而明军只有4万人,各个击破、攻其要害是唯一选择。明军兵分多路,于二十三日黎明到达蔚山,展开了全面进攻。
  蔚山大战开始,游击摆赛、参将杨登山首建奇功。他们以轻兵诱敌,在海边设伏,一次斩杀日军500多人。余寇仓皇退守岛山石城。为了防御明军进攻,日军在岛山修筑了三道围栏。山高势险,日军据险而守。游击茅国器统领浙兵捷足先登,斩获日军661人。副将陈寅率手下将士奋勇强攻,冒死冲杀立破两道围栏,正在鏖战之时,山下突然鸣金收兵,致使战斗功亏一篑。第二天,日军加强了岛山防守,明军数日屡攻不下。因敌援军赶到,气候恶劣,明军疲惫不堪,遂撤回王京。
  蔚山战役之后,日军继续占领从蔚山至顺天的沿海地区,明、日两军相持以待。
  露梁大捷,抗倭援朝胜利
  邢玠东征凯旋,皇帝亲率朝廷官员迎接。
  抗倭援朝战绩图。
  对于援朝抗倭一事,朝廷内部一直争论不休,蔚山战役失利、明军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朝廷内部主战主和两派又起纷争。
  六月四日,东征赞画兵部主事丁应泰上疏,要求会勘蔚山战役。经理朝鲜军务的杨镐因而被革职回河南,阁臣次辅张位因荐杨镐也被株连。一些大臣以“兵疲饷竭,结局无期”为由再次主张议和休兵。
  对于东征受勘,邢玠理直气壮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为杨镐鸣不平。万历皇帝力排众议,下旨进一步明确了东征事权由邢玠主持,各官不得牵制,使邢玠能够排除干扰,全身心致力于抗倭战争,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露粱大捷”。
  议和声起 皇上赐尚方宝剑
  邢玠对东征受勘之事理直气壮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个别官员强加于杨镐的不实之词进行了批驳。
  万历皇帝考虑到抗倭大局,最终下旨:“东征事权,原系专责总督主持,各官不得牵制”。
  皇上还赐尚方宝剑于邢玠,下旨“大将以下不用命,皆斩!”
  经过几次战役,邢玠认识到,要想大败日军,必须有强大的水军参战。明朝水军人少势弱,不足以对日军构成威胁。于是他上疏朝鲜国王,启用李舜臣重建朝鲜水军。李舜臣原为朝鲜左道水军节度使,曾屡建奇功,但在朝鲜李氏王朝内部党争中受陷害而被捕入狱。李舜臣复出后,重建了朝鲜水军。在此基础上,邢玠回国汇报军情,请调水军支援,题请“吴广领水军属刘綎节制,陈璘领水军赴鸭绿江”。万历皇帝同意,并任命董一元为备倭总兵官。邢玠在回朝鲜之前,首先与兵部对下一次用兵方略进行会商。确定东路军由总兵麻贵率领所部30000人,进攻蔚山;中路军由总兵董一元率领26000人,进攻泗川;西路军由刘綎取代李如梅,率领20000人,进攻顺天。
  时局变化 日军想“溜”
  这时,日本政局也出现了变化。由于战争屡屡受挫,忧愤淤积,一代枭雄丰臣秀吉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八月十八日去世。丰臣秀吉死后,为了战争需要密不发丧,九月五日,五大老又以丰臣秀吉的名义,指示在朝日军与明军和谈,争取体面地撤军。十月上旬,加藤清正派出使者与明军议和。
  邢玠明确答复:“吾受降,不受和。”
  这时,釜山日军已有撤退迹象。与此同时,邢玠接到丰臣秀吉的死讯,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在部署三路兵马出击的同时,命令陈璘统领明军水军全力以赴,截击沿海日军,重点进攻顺天驻军。
  驻守蔚山的加藤清正于十一月十八日开始撤军。东路军统帅麻贵立即抓住战机攻入岛山、西生浦,斩杀日军两千余人,并乘胜追击加藤清正余部。
  泗川驻军岛津义弘也做好了随时起航的准备。小西行长驻守的顺天,不但离海远,而且水陆航道复杂,要想撤军难度很大。邢玠看准了这一点。命西路军刘綎,乘日军撤军之机,攻占了栗林、曳桥。中、西两路军奉命配合中朝水军截断小西行长退路,以全歼顺天日军。
  巧妙布阵 取得“露梁大捷”
  在截击日军撤退的战斗中,水军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路军董一元、西路军刘綎奉命配合陈璘,切断了顺天驻军出海退路。小西行长只好向泗川驻军岛津义弘求援。岛津义弘率领主力部队10000多人,500艘战船与从南海前来救其岳父的宗义智舰队会合,15000多人,浩浩荡荡向顺天出发。
  从泗川到顺天,必须经过一条狭长的海道,此处叫露梁海峡。根据地理环境,陈璘部署副总兵邓子龙为前锋,率领3000人,埋伏于露粱海峡北侧;朝鲜水军统制使李舜臣率领5000人,埋伏于露粱海峡南侧观音浦,而陈璘自已率领所余部队隐藏于竹岛与水门洞港湾内。敌军舰队进入包围圈后,邓子龙部截断敌军后退之路。朝鲜水军李舜臣从观音浦攻击敌人侧面,打乱敌军阵势。陈璘部正面迎击,将日本援军分段消灭在露粱海峡。为了防止敌军冲破包围圈,特地在猫岛水域设置了明军特有的水雷阵。
  十一月十八日夜,日军援军舰队进入露粱海峡,等待已久的邓子龙将军下令发起攻击。30年前,这支能征善战的俞家军在俞大猷的率领下,在中国沿海与倭寇进行过长期海战,经验丰富,堪称明军精锐。邓子龙将10艘舰船编为一组,将日军舰队切成数段,使其首尾难顾,被动挨打。邓子龙率三艘巨舰,舰上装有将军炮、虎蹲炮,射程都在千米以上,只要炮弹落处,日军舰毁人亡。
  岛津义弘仍继续前进。很快,李舜臣率领朝鲜水军出现在他的左翼,直插日军舰群,使日军舰队阵势被彻底打乱。朝鲜水军将这些年蓄积的仇恨,全部倾泻在战斗中。岛津义弘继续挣扎前进,只要越过猫岛就有了一线希望。但在猫岛水域,遇到了明军暗设的以混江龙和水底龙王炮为主的水雷阵。几艘前锋战船被击沉后,岛津义弘只得下令舰队原路返回。这时,陈璘率领的主力舰队出现他的面前。中朝三路水军同时对日军发起了强大攻势。数百艘中朝舰船,上千门大炮一齐对准日军炮击,横行一世的日军遭受了灭顶之灾。
  十一月十九日中午,露梁海战结束。岛津义弘率领50艘舰船,几百名将士突出重围逃离了这片生死之海,小西行长也乘两军激战,乘坐小船经对马岛逃回日本。这次海战,击沉日军舰船900余艘,歼灭日军15000余人。世界海军史上称此次海战为“露梁大捷”。
  露梁海战之后,明朝中、西路军奉命扫荡残余倭寇。两路夹击,日军溺死者不下万余,斩获数千首级。夺取粮食2500余石,马300余匹,倭器刀具不计其数。历时七年的抗倭援朝战争彻底胜利,日本侵朝战争以失败告终。
  凯旋归国,朝鲜君民焚香泣送
  捷报传到北京,朝野上下一片欢腾。万历皇帝立即谕旨:“览奏,朝鲜南海余倭悉皆荡绝,东征始收完局。此乃皇天助顺,俾朕得行诛暴之义,兴继绝之仁。连年东顾之怀,朕方慰释。…文武将士功次即着上紧叙来,念其远征久劳,许其从宽拟叙,咸使沾被庆典”。七年征战终于结束,君臣士民也能过一个祥和的春节了。
  万年二十七年(1599)三月十六日,朝廷命总兵麻贵、董一元、刘綎、陈璘俱撤回听用;李成勋以原官提督南北水陆官兵,充防海御倭总兵官往朝鲜任事。接到朝廷命令,四路明军将士咸集王京。朝鲜国王李昖于四月十二日设宴于训练院为明军将士送行。
  朝鲜为了纪念壬辰之役的全面胜利,在王京建设大报坛以志不忘,在汉城太平馆西为邢玠建立生祠,国王李昖亲书“再造藩邦”四字以谒之。杨镐以配享祀之。朝鲜同时在釜山立铜柱以镇东倭,以昭勋业,以教后人。
  邢玠回国之际,场面甚为感人。标兵营在前,各路凯旋大军相继而行。从王京、开城、平壤至义州,朝鲜君臣率八道士民一路焚香泣送,依依惜别之情难以言表。
  邢玠从汉城一路归来,看到朝鲜历经七年战乱,满目疮痍,百业凋敝,百姓啼饥号寒,遂上疏条陈《东征善后事宜》:留戍兵、定月饷、定本色、留司府、裁饷司、重将领、添巡捕、分信地、议操练、分汛地、责成朝鲜恢复重建事宜。此外,为了帮助朝战后恢复,并请将义州等仓所遗米豆12万石留于朝鲜,以赈民生,振其凋敝。万历皇帝同意了上述建议。
  四月二十五日,万历皇帝率领百官在北京午门迎接参战将士,接受献俘。
  皇上这样评价邢玠:公忠体国,能担大任,秉公易直,是少有的栋梁之臣,升太子太保。
  回国后,邢玠一边忙于处理援朝留守军务,将吏奖罚等善后事宜,一边上疏皇上乞归侍母。万历皇帝未准,邢玠征尘未洗,又受命镇守辽东。
  本期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明史》、《明实录》、《万历邸钞》、《明神宗实录》、《青州通史》、《青州市志》、《密云县志》、《世界通史》、《东亚三国古代关系史》等。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