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家族与老龙窝的传说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刘墉家族与老龙窝的传说
  刘墉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被人们尊为“高密三贤”之一。有关刘墉家族的史料和传说很多,尤其是在清朝的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居住在高密逄戈庄村的刘氏一族,原本是逃荒而来的平民百姓,却訇然而起,大放异彩,一门出了十一个进士,三十五个举人,连续三代尚书、阁老。这使得刘墉及其家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富有传奇色彩,一时间众说纷纭。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刘氏家族的发迹是因为其祖先葬在了风水宝地老龙窝,是沾了老龙窝好风水的光。
  刘墉的祖籍本是安徽省砀山县刘家庄。明孝宗弘治末年(1510年),安徽砀山一带发生灾荒,连续三年大旱,又加上蝗虫,赤地千里,庄稼颗粒不收,致使灾区百姓饥饿难耐,无法生存。为了寻求生路,当地灾民四处逃难,纷纷离开家园,流落异地他乡。逃荒要饭的人群当中,有母子二人,男孩子叫刘福,那妇女就是刘福的娘。母子俩一路向东北方向讨饭,辗转来到山东高密的西南乡逄戈庄村,看到这里的人心地善良,积德行善,母子俩便在这里暂住了下来。
  逄戈庄有一户地主,姓逄,因为老掌柜的乐善好施,人们尊称他为“逄老善人”。为了维持生活,刘福就给逄家放牛,而刘福他娘则给逄家洗衣做饭,逄老善人还把一间园屋给娘俩住着,从此,这娘俩便在逄戈庄定居下来。
  逄戈庄村前,有一块数十亩的荒草地,地势低洼,每年大雨时节,四处的流水都往洼地里汇聚,因此,这片洼地常年积水,野草丰茂。大片野草郁郁葱葱,刮风时野草随风摇摆,极像一条条巨龙盘旋起舞,村里人便称这地方为“老龙窝”。
  刘福自从雇给逄家后,天天到老龙窝去给逄家放牛。有一天,刘福看见一个从外地来的陌生人。这个陌生人站在老龙窝边东瞅瞅西望望,然后悄悄走进老龙窝里,挖了一个坑,把两个鸡蛋放进坑里,撒上草盖严实了,站起来看了看,又悄悄地离开了。刘福在一旁看明白了,回到家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娘。他娘说:“我在家时听老人们说,南方人会看地。他们把先人的骨灰装在瓦罐里,随身带着,到北方来找风水宝地,如果找到了,就把自己先人的骨灰罐埋上,他们的后代就会出大官。”娘又嘱咐刘福,你明天一早,带上咱家的两个鸡蛋,到老龙窝去看看,若是那个陌生人埋的两个鸡蛋孵出了小鸡,老龙窝就是块风水宝地,你就把你带的两个鸡蛋换上。第二天,刘福早早地来到老龙窝,扒开杂草一看,两个鸡蛋果然孵出了小鸡,刘福忙用自己带去的两个鸡蛋把那两个已孵出小鸡的鸡蛋换出来,重新撒上草盖好了,又急忙躲进旁边的草丛里。不一会,那个陌生人匆匆忙忙地走来了,他找到放进鸡蛋的地方蹲下看了看,看见两个鸡蛋一个也没孵出小鸡来,起身长出了一口气,又疑惑地转身看了看,就慢慢地离去了。
  到了这天的傍晚,那个陌生人又来了。这会他带来了两根柳木棍,看看四处无人,又偷偷把木棍插进了原先埋鸡蛋的地方,围上土,撒上草,伪装好了,又悄没声地离开了。这一次,又被躲在草棵后边的刘福看明白了。刘福回家又对他娘说了。他娘说,老人们也说过,插在风水宝地上的柳木棍,一黑夜就能发出新芽来……娘又教导了刘福一番。第二天早晨,刘福起得比上一次更早,他急急忙忙跑到老龙窝,看了看那陌生人插的两根柳木棍,上面果然都发出了嫩嫩的新芽。刘福把新芽掰干净了,又在新茬口上搽上土,一点痕迹也看不出来了。刘福刚躲进草丛里,那个陌生人就急急火火地赶来了,他走近柳木棍一看,柳木棍上一个新芽也没有,立即现出很颓丧的样子,自言自语道:这里明明是一块风水宝地,怎么成了一块不发科的死地呢?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又说道,这是天意,不是先人没积下阴德,就是后人没有福气。说完,就灰心丧气地走了。
  从此,刘福他娘知道老龙窝是块风水宝地,并嘱咐儿子:“要攒钱,把老龙窝这块地买下来。等我死后,就把我埋在老龙窝里。”
  原来,这老龙窝就是逄老善人家的地。刘福在逄家先是放牛,后来干庄稼地里的活,他既勤快又诚实,使得逄老善人对他很有好感。几年以后,刘福手中攒了点钱,他便恳求逄老善人说:“俺娘年纪大了,一旦有个好歹,连个安身的地方都没有。我想把老龙窝这块荒地拿钱买下来,日后好作俺娘的坟茔地。”逄老善人本来就乐善好施,一听刘福这样说,觉得他是个大孝子,就满口答应说:“老龙窝常年积水,只长草不长庄稼,什么钱不钱的,我把这块荒地送给你,给你娘作安葬之地。”刘福说:“这样不中,日后若后人们发生争执,先人在地下也不会安宁。我不光要买,还要立个字据。”逄老善人连说:“中、中,钱就不用你拿了,你装壶酒我喝,就权当把这块地换去了。”刘福花钱买了一壶黄酒,又从家里捉了一只肥鹅,送给了逄老善人,并请逄家的老账房先生写了一张换地文契。老账房先生在文契上写道:一湖黄酒,一河鹅,换去庄前老龙窝,立此文契为证据,以免后人动干戈。念完文契后,逄老善人和刘福都署了名画了押。
  过了一些年后,刘福的娘死了,刘福就把她埋葬在老龙窝里,并在坟墓的周围栽上了很多树木。因为此地西边不远处就是潍河,每年春天刮风,河滩上的沙土就随风飘扬流动,这些流动的沙土,遇到老龙窝的树木就停了下来,越积越厚。十几年的功夫,就把又洼又涝的老龙窝变成了可以耕种庄稼的良田。树木也因沙土堆积生长得更加葱茏旺盛,大有藏龙卧虎之势。
  刘福的娘去世后,刘福娶妻成家,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并且子孙满堂。可逄家自从老善人去世后,他的子孙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日子就逐渐败落了。于是,逄家的子孙就认为刘福是沾了老龙窝风水的光,争吵着要把老龙窝索要回来,并告到了县衙门。县令把两家人传唤到大堂上,刘福据理力争,并呈上了换地文契。县太爷接过文契,读道:“一湖黄酒,一河鹅,换去庄前老龙窝……”,县太爷宣读完毕,大声喝道:“你们这些不肖子孙,这明明是你们先祖署名画押的文契,你们竟敢无理取闹,耍刁放赖!再者,一湖的黄酒、一条河里的鹅,也够多的了,换老龙窝那么一块荒地还不绰绰有余?你们若是还敢胡搅蛮缠,我定打不饶!”就这样,刘福凭着手中的地契,打赢了官司,保住了老龙窝。
  随后,刘福家的日子虽然一天天好起来,但家境仍然较为贫寒,一连三代,都是以务农为主,直到第四代刘思智,才开始有读书人,虽然层次很低,只是个邑痒生,但刘家正是由此奠定了基础,逐渐由读书走向仕途。传到第五代,即刘墉的高祖父刘通,已考中了秀才;到第六代,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就考取了进士,当上了户部广西司员外郎,他是刘氏家族在外任职的第一位高官;到第七代,刘墉的祖父刘  考中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祖父的二兄刘果,也是进士,官至江南学政;第八代,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中进士,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第九代,刘墉,中进士,官至吏部、礼部、工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至于刘墉父辈中的叔伯、同辈中的兄弟,考中举人、进士,为官的就更多了;第十代,刘墉的侄子刘环之,中进士,官至吏部、兵部、刑部尚书,内阁学士。
  刘墉没有亲生儿子,他过继了个儿子名叫刘锡朋。刘锡朋没有考取功名,嘉庆皇帝只荫封他“在刑部行走”,等于现在机关里的一个小职员,无职无权。刘锡朋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刘光海,一个叫刘耀海,这兄弟二人为官不能,经商无术,只种了几亩薄地,衣食难保,家庭非常贫困。
  纵观刘氏家族的发展史,如其说他们的发迹是因为祖坟占了老龙窝这块风水宝地,倒不如说是他们因为读书成才、“学而优则仕”的结果。因为刘福虽然把她娘埋葬在了老龙窝,但随后三代并没有多大起色,依然是家境贫寒。若论老龙窝所起的作用也仅仅是使涝洼荒地变成良田而已。而真正使刘氏家族走上发迹之路的,是从第四代刘思智读书开始的,到第五代刘通中秀才已初露发迹的端倪,尤其是在第六代上,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读书非常刻苦,成为刘氏家族第一个进士。对于刘必显的读书,在《乡园忆旧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公名必显,年少与民避乱山中,众方喧阗,忽闻读书声,迹之,则公于石上摊书朗读。”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对儿孙的读书学习也管教甚严。有一天,刘统勋去查看他二儿子刘堪的学习情况,看见刘堪把念的经书弄得乱七八糟,有的经书弄上墨水脏了,有的经书掉在桌下的地上,当时就气愤地指着刘堪骂道:“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读书不用功,经书不爱惜,像你这种不争气的蠢才,要了有何用!”刘统勋越说越气愤,狠狠地踢了刘堪一脚,又有木杖责打了一顿。刘堪因受伤过重,卧床不起,不久就丧了性命。刘堪虽然功名无成死了,但刘堪的儿子,即刘统勋的孙子、刘墉的侄子刘环之却很争气,他考中了进士,官至吏、兵、刑三部尚书。刘墉本人少年时读书也异常刻苦,他长时间趴在桌子上读书写字,把脊背都趴弯了,成了驼背。以致后来为官时,人们送他个绰号叫“刘罗锅”。
  因此,客观公正地说,刘氏家族的一度发迹,不仅是做晚辈的刻苦读书的结果,也是做长辈的重视教育的结果。至于风水一说,不必去深究,也不必去较真,仅是民间传说而已。再就是刘氏家族从刘锡朋往后的几代人虽然祖坟仍占着老龙窝,家道却和逄氏家族一样由兴盛走向败落,更说明了刘氏家族的兴衰与老龙窝的风水没有根本的联系。在此还需特别说明,上文仅是以史而论,于当前现实无关。至于现在的逄戈庄刘氏家族有若干后起之秀,则是他们自身努力的结果。
  (本文参阅并引用了刘志成著《刘墉传奇》中的有关内容,谨请刘先生见谅。)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高密市注沟镇逄戈庄人,清朝乾嘉年间重臣、著名书法家,为乾隆十六年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编修、陕西按察使、湖南巡抚,直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等职。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