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莲县九仙山历代隐士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6日 09:41 阅读: (115)次 信息来源:人人网五莲县 五莲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九仙山,汉代始名,以“奇秀不减雁荡”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历代的文人雅士,或游览观光,或隐居其中,留下了大量描绘九仙山风光的诗文,使这一名山更增加了许多文化底蕴。
历代隐居九仙者甚多。仅清初,张侗、李澄中等隐居九仙山之龙潭沟时,就与域内外百多文人诗文酬唱,志同道合结同心。据有关资料记载隐居九仙山者二十多人。这些人中,既有因国恨家仇而隐遁山林的抗争者,也有仕途多舛、官场失意的避世者;既有寄情山水、发愤读书的隐逸者,也有附庸风雅、穷愁潦倒的颓废者。
1、孙膑战国中期军事家,战国初期军事家孙武之后,生于“阿鄄间”(今山东省鄄城县孙家老村)。曾和庞涓师从鬼谷子学兵法,后庞任魏惠王将军,自以为不及其才,将他骗至魏国,处以膑刑,故称孙膑。孙膑后秘密到齐国为军师,协助田忌在桂陵和马陵大破魏军,庞涓兵败自杀。至此,齐宣王加封大邑于孙膑,孙膑固辞不受,手录其祖孙武《兵法》十三篇,献于宣王,并请求:“愿得闲山一片,为终老之计。”宣王乃封石闾之山,孙膑住山岁余,一夕忽不见。当地传说,孙膑就是在马陵之战后来到九仙山隐居,聚徒讲学,总结经验,写出了《孙膑兵法》。这部书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此书早佚,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汉墓发掘中出土重现。
孙膑隐居九仙山虽无确切的文献记载,但在九仙山腹地有孙膑书院遗址,并且在九仙山附近还有许多关于孙膑的传说。这大概总有些历史依据吧。
2、丁惟宁隐于九仙山东南麓丁家楼子村,是山中最早的隐士。惟宁,字汝安,号少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直隶清苑县知县,后擢四川道监察御史,充侍经筵。巡按直隶时,真定有白莲狱,株连千余人,惟宁按律悉为宽释,百姓深为敬重。后为郧襄兵备副使。明万历十四年(1586),遭巡抚李材诬陷降职,遂拂衣归里,于西园种菜为乐。年余后,兵备署差官吏解缗八百金,言为丁氏俸禄。惟宁坚辞不受。惟宁性喜山水,游九仙山大乐之,遂卜居此地。平日憩于山谷溪畔大树之下,逍遥于山水之间,常常自称“羲皇上人”。惟宁工诗画鼓琴,诗见景即出,作罢即了,亦不留稿。晚年伐石作石室,室成后,惟宁哽曰:“此足我司空矣!”不久即卒。后来乡人及其后代,将石崖立为丁公祠。留有大量的石刻碑记、题词、诗句等。著有《金瓶梅》一书,目前正在确认是否为真。有子六人:耀斗、耀昂、耀翼、耀箕、耀亢、耀心,以长子耀斗、五子耀亢最具盛名。
3、王乘籙世居九仙山北王家大村,是较早居于山中之人。乘籙,字仲仙,明诸生,性豪迈,不拘细节,善诗,诗清健,平生与丁耀亢、孙江符相友善。崇祯六年(1633)临殁,辑所作诗,各付一册,嘱丁、孙剞劂以传(刻板付印),然未果。逾八年,孙江符梦见王乘籙责以诗曰:“早知死后能相负,悔向生前识故人”。孙、丁俱殁,李澄中、张衍始求而刻之,不及百篇,书名《钟仙遗稿》。
4、臧惟一、臧惟几奉五朵峰建光明寺。惟一,字守忠,号理轩,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累官河南巡抚、南京兵部右侍郎,卒赠南京工部尚书。弟惟几,字敬轩,终生未仕,性喜山水,费巨资购九仙山别峰五朵峰为游览之地。惟几崇尚佛事,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与四川心空和尚相遇,畅谈佛经,遂成至交,并愿推荐五朵峰胜地供奉心空。心空大喜,愿留建寺。明万历三十年(1620),心空赴京面君,蒙圣恩准,发帑金,差御马太监张思忠督工建寺,五年始成。钦改五朵峰为“五莲山”,敕封寺为“护国光明寺”,规定山周围五十里内,均为光明寺所属。臧氏山林五朵峰也奉献朝廷,一并赐予光明寺。因此该寺与臧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心空所撰之《五莲山护国光明寺碑记》,皆有叙述。臧氏兄弟及子孙也以光明寺为游览胜地,经常邀约友朋,游山赋诗。由上可知,臧氏兄弟虽未隐居于五莲山,但是与五莲山和光明寺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他们与心空同创光明寺,并将此作为会集友朋之胜地,较隐居更上一层楼。
5、王化贞字肖乾,一字元起。诸城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中进士前,隐居九仙山,与丁惟宁、丁耀斗过从甚密,对丁惟宁的生平较为了解,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撰书了《柱史丁公石祠记》,较详细地记述了丁惟宁隐居九仙、建造石祠的情况。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后,任右参议,分守广宁。蒙古乘机窥塞下,化贞善抚驭,使其不敢轻动。会清兵入寇,辽、沈相继失陷,朝廷起用熊廷弼,进王化贞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广宁。因轻敌,广宁失守,与廷弼并论死。
6、吕一奏隐居于九仙山东麓(今胡林村西)。一奏,字九初,号鸣韶,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宁晋(河北)知县、户部督饷主事等,后辞官归里,隐居于九仙山东麓。该处群峰矗立,有一深谷,长满槲树,故又称“槲树谷”。吕建别墅名“芥子庵”,庵中筑室称为“海棠巢”。此处距丁家楼子不远,一奏与丁氏交往甚笃,经常聚会,饮酒赋诗,留有很多诗句、题辞及摩崖石刻。胡林村西九仙山东麓摩崖上有“洗耳”两个大字,这是吕一奏于明崇祯三年(1630)十月所书。吕一奏工诗善书,家中收藏碑刻甚多,有古诸胜迹石刻,图画、题跋皆工。还有他于崇祯三年临摹的文征明之《草诀歌》石刻等。今古诸胜迹石刻已失,《草诀歌》石刻尚存于诸城市博物馆。
张氏四逸隐居卧象山谷,即九仙山敖仓岭之西麓,卧象者,为“张氏四逸”隐居后所称。“张氏四逸”世居诸城西部潍水之滨的放鹤村(今枳沟镇普庆村),世代文墨,文士辈出,较为有名的为张衍、张侗、张傃、张佳,四人为叔伯兄弟,且又才华过人,故人称“张氏四逸”。
7、张衍,字溯西,号蓬海,自称“只半道人”。明诸生,不求仕,以山水友朋为乐。与弟侗辟卧象山龙潭诸胜,岩洞幽豁,日哦其间。著有《渐山阁草》。
8、张侗,字同人,一字石民,明诸生,有孝行,多奇节。博通六经,旁及诸子史,工诗,善画雁,著作颇丰,为“四逸”之首,有《放鹤村文集》、《其楼诗集》、《卧象山志》、《酒中有所思》、《鲁论言外录》、《大学问读》等书。
9、张傃,字白峰,清岁贡,读书至老不倦,工诗,诸兄皆不及,著有《一柳堂诗集》。
10、张佳,字子云,明诸生,好学有文,曾贡授莱阳训导,不赴。
张氏兄弟的曾祖父张蒲渠,明末时为复社琅琊西社社长,清初被清王朝取缔;张佳母徐氏为清兵所杀害。故而张氏怀有国恨家仇,誓不仕清。为逃避乱世,他们离开景色宜人的放鹤园,创辟峰奇谷深的九仙山仓敖岭、龙潭等,自名“卧象”,筑室渐丘上,自称“我村”,并继承祖志,建放鹤亭,移家于此,课教子弟。他们常在此诗酒会友,共结同心,至此会文者皆海内及本邑名士,多达百余人。这些文士聚会一起,饮酒赋诗,题词摩崖,留下了不少动人的诗句及众多的历史古迹。
11、王沛恂隐于九仙山东麓匡山(今胡林村西)。其地位于九仙山、五莲山之间,群峰错立,一径通幽,大有世外桃源之美。沛恂,字汝如,父王钺,号左苍,顺治十五年(1676)进士,累官西宁知县,有政声,因疾告归,世居水西村(今属高密)。钺博学多才,擅古文,工诗,著作颇多。沛恂康熙时举人,授海城知县,廉政爱民,百姓敬之。后擢兵部职方司主事。因事忤尚书,遂罢归。隐于匡山内,与县内文士相交,与张侗情谊尤笃。沛恂归里后多善举,乡人重之,道光间诸城知县王元善,曾在九仙书院立碑颂之。石碑尚在,今移于靴石旁笛竹园中。著有《匡山文集》、《诗集》等。
12、王柯隐于九仙山南侧源麓村,自称“源麓山庄”。王柯,字可木,王钺之孙,王沛恂之侄子。雍正二年(1724年)举人。授例为刑部主事,历任浙江司员外郎,江南协理,陕西、山东道监察御史,后告归,隐居于九仙山前源麓村,筑别墅,建环山楼,广置花木奇石,为一邑之胜。家居20余年,多义举,乡人重之。并与县内文人交往,与胶州高南阜友情尤深。乾隆七年(1742),高与柯同游五莲山、九仙山,长期住在源麓山庄,并用左手为王柯刻花架一个,上刻跋铭文云:“刮垢磨光,肌腻骨强,倚斯凭斯,寿而康”,书法苍劲,刀技精湛,为一艺术珍品。该花架现存于诸城市博物馆。
13、李澄中隐于卧象山龙湫之侧,筑室称为“白云洞”,后因世迫,出山举博学鸿儒,几年仕途后又归隐此地。澄中,字渭清,号渔村,年十九即补诸生。青州兵备副使周亮工重其才,亲赴诸城索其诗爱之,引至署中与乐安李焕章、寿光安致远、安丘张真等,讲学真意亭。上述三人专攻古文,澄中兼为诗赋。清初,举博学鸿儒,授检讨,典试云南。累迁侍读,后任直隶学政,所取皆名士,后为忌者所中,,改调部曹,遂拂衣归,隐居卧象山谷,与旧友修鸡豚社,并且选丁耀亢、刘子羽、王乘籙、邱石常诗刊印。年七十二卒。葬时县内诸文士奔丧者如云。寿光安致远还写了极为悲痛的祭文以吊之。著有《卧象山房文集》、《诗集》、《滇南日记》、《艮斋笔记》、《五岳志》、《齐鲁纪闻》等书。
14、邱元武隐居于九仙山东麓。邱石常次子,字慎清,清顺治十六年(1677年)进士。历任抚州(河北)推官、施秉县(贵州)知县,后擢工部都水司主事。未行,遇吴三桂之乱,乱平定后,弃官归里,隐于九仙山其父居处。元武工诗,与县内文士刘冀明、李澄中、徐田、张侗相伯仲。泰州名士邓汉仪赞其诗“伟丽清深,无所不用,以发其抑塞无聊之气。”因无子郁郁致疾而卒。著有《柯村遗稿》、《邱氏诗乘》等。
15、邱石常隐居于九仙山东北麓(今邱家店子村)。石常,字子禀,明四川布政使邱志充之子。邱志充,明万历进士,累官布政使,有军功,为宦官魏忠贤所害,下狱,病死牢中,天下冤之。邱石常抚柩归里,事祖父母及母,孝闻于乡里。后以岁贡授夏津训导,劝学励士,士多兴起,后升高要县知县,以母老不赴,隐于九仙山东麓,最近有人考证隐居九仙山后柴棚,今称燕棚或崖棚。年五十七卒,著有《楚村文集》。有三子,长子元复、次子元武、三子元履,皆文士。
16、窦光迪隐于卧象山龙潭之侧。光迪,字惠吉,左都御史窦光鼐之从弟。光迪性喜山水,因与“张氏四逸”至亲关系,遂于龙潭之侧筑室称为“爱山堂”,朝夕听霜潭瀑布以为乐,且喜题字,无论残碑断礎,所至留题。今灏水南岸,铁壁峰西侧,尚留有残墙败壁,村人谈系城里人来此避暑之地。据分析,当属光迪隐居处。
17、徐田字若木,别号栩野。诸城人。诸生。善作诗,尤长于五古。与张侗等人隐居卧象山,活动在九仙山、五莲山一带,写了大量描写这两山风光的诗,仅保存在其诗集《栩野诗存》中的就有二十多首。家中极其清贫,但他不以为意,临终时,家中“无一粟,友人共葬之,为立碣曰:‘诗人徐栩野墓’”。著有《栩野诗存》。
18、刘翼明字子羽,胶南琅琊台人。因世居琅琊台下,自号越台。岁贡生。“少工诗”,“为诗好苦吟,尤精近体”。清康熙初年,青州海防道参议周亮工写信邀请他,不赴,由岁贡授利津训导。与张侗等隐居卧象山,参与了张侗编撰的《卧象山志》的点评。刘日常自语:“朝出对琅琊,暮出对琅琊,琅琊西北指,十里有吾家。”并预托张侗为其亲写墓碑,要求写明“琅琊诗人刘子羽墓”。卒年八十二,葬琅琊西北十里处。
19、杨涵字水心。号笠云,又号笠者、辅樵、云肖、成圆、一也无等。青州人。其先世为左都御史,家庭颇富有,他便把田舍施舍给青州法庆寺,弃诸生,有脱离尘世的想法。后来到张衍的放鹤园,与张侗等人隐居卧象山。“涵工绝句诗,书善草隶,画墨竹至卧竹林中听其声,论者谓吴仲圭后一人,涵好黄白术,一日自谓丹成,服之暴卒”,张侗将其葬卧象山小埠头东,墓碑题曰:“益都高士杨笠云先生之墓。”
20、马鲁(1614-1683)字习仲,号东航。原名之训,字君习。直隶雄县(今河北省雄县)人。明诸生。对明末统治阶级不关心群众疾苦十分气愤,“赋诗拟硕鼠讥刺时政”。但他讥讽时政的目的是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明崇祯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后,他与大兴梁以樟、容城孙奇逢起兵,绑架了起义军县令。李自成失败后,他“南渡献策于史可法,可法死,还后唐县”。以后,来到九仙山之阳,结茆隐居,与当时的文友臧允德、丁豸佳饮酒作乐,谈诗论文。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卒。著有《东航诗集》。
21、刘必显隐于九仙山东北侧刘家槎河村。该村原名白家花园,刘氏居此后,改称刘家槎河,自称“槎河山庄”。必显,字徽之,号西水,诸城逄戈庄人(今属高密),顺治九年(1652)进士。历官行人、户部河南司主事、广西员外郎等职,后自告归,即隐于九仙山。必显为官清廉,一生节俭,曾“舍后种蔬自给,恒数月不肉食”。年九十卒。子桢、果、棨、棐,孙刘统勋,玄孙刘墉等人,俱为清王朝之显贵,刘墉为清代著名书法家。
22、房文斋笔名鲁钝。1932年3月出生于青岛市北隅一小村庄。解放初期曾任儿童团长和小学教师。曾与“国军”周旋三年。建国后,在即东县人民政府、胶州专署、山东省计划委员会等部门任过会计、文书、科员等职。195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反右时受挫。毕业后到贵州工作。文革蹲牛棚,亡命走长白。1979年到高校讲授外国文学。1987年任潍坊学院教授,并被评为优秀教师。主编了《外国文学》等六种大专教材,发表论文、译文、诗歌、散文上百篇(首)。先后出版了《郑板桥》、《空谷兰》、《辛弃疾》、《郑板桥外传》、《朱元璋》、《梦断秦楼》等六部长篇小说。其中《辛弃疾》荣获1996年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
1998年隐居九仙山东北麓庄沟小桥西,又写出了《红雪》、《仰止坊》两部长篇小说,共百余万字。其中历史小说《仰止坊》由东方出版社更名《金瓶梅传奇》出版,详细地叙述了《金瓶梅》作者丁惟宁三代成书的故事,深受读者欢迎。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目前,正在从事《金瓶梅》作者及其成书过程的进一步研究,论文在《光明日报》、《潍坊日报》、《日照史话》、《日照日报》、《日照文化纵横》、《超然台》、台湾《齐鲁》等报刊发表,并两次出席诸城《金学》研究会议。
23、高昂原任五莲街头中学校长、五莲师范副校长。退居后常居九仙山后苇场村。从事五莲、九仙二山文化古迹研究。目前《九仙山故事》、散文《靴谷雪片》、辑注《古诗百首咏五莲》、《古诗百首咏九仙》等已出版,以及在各地报刊发表考证文章若干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