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枣强移民考略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明初枣强移民考略
  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明初大移民”虽然经历了数百年,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地传说着关于移民的故事。移民除了家喻户晓的山西“洪洞县”之外,那么另一重要集散地则在河北枣强。然而枣强县移民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人们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一直一辈一辈地在传说着,猜测着。希望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寻找一个比较可靠的说法。我们努力在时光的隧道里寻找着迁民的足迹。
  一、枣强移民的历史背景
  明初洪武(1368-1398)、永乐(1403-1424)年间几十年的移民活动,不仅史实确凿,且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太祖实录》迁民记载达66项(次),其中规模较大18次,枣强为其中的一部分,且是个中转站,又是历史移民的接纳地。造成枣强移民的背景主要是战争、自然灾害和瘟疫。
  历史上的元代只有89年。元顺帝时,丞相伯颜奏请朝廷,杀尽天下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中以这五姓为最多),这一血腥恐怖的政策,终于激起了元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末明初,中原和长江流域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第一次是刘福通率领两准、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部分的农民十余万人与元军浴血奋战十三年,惨遭镇压以失败告终。元军在镇压过程中手段残忍,无所其极。过皆屠城,百姓“十亡七八”,使中原呈现“春燕回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的凄惨景象。第二次是元统治集团的内讧征战。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数年之间,凡战数百起。第三次朱元璋起兵两准,南征北战,推翻元统治,连年征战,“山东北平数千里沃壤之土,自兵乱以来,尽化为荒芜之地,土着之民流离军伍,不存什一,地广民稀,开辟无方”。第四次便是“靖难之役”,为争夺皇位燕王朱棣向南京政权发动战争,持续四年之久,杀掠无数,京、鲁、豫、皖为甚,以至“道路堵塞,田畴草莽,千村辟荔,魂哭鬼狂”,“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自然灾害的影响,元末明初,旱涝蝗疫之灾也超过任何一个朝代,自元末至明末,270多年间,发生各种自然灾害达1000多次,平均每年3次以上,其中最严重的是水灾,几乎每年都有大洪水泛滥。据《元史》记载,仅元末40余年旱涝灾害山东18次,河南17次,河北7次。因枣强县地势较高,遂成为明初移民集聚或四散的地区。元末明初的蝗灾也相当严重,元至正元年(1341)年到二十六年(1366)25年中,大蝗灾就有十八九次,山东河南一些地区出现了“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另外危害极大的瘟疫也多流行。蝗灾瘟疫加之战祸,老百姓非死既逃,使得中原一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不少富庶地区也变得荆棘遍地,满目疮痍。
  二、枣强移民的规模和分布
  明初,在人口剧减,府州生产力大衰退的情况下,统治者十分清楚,也万分着急。朱元璋言“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不单最高统治者朱元璋如此认识,地方和中央官员也纷纷上书请求充实空旷之野。发展生产,提高财力,明知州苏琦提出“时宜三事”,其第三事既为“垦田以实中原”。在这种政治经济背景下,枣强移民大致分两个阶段:一是明初,二是明中后期。明初主要是向外输出,明中后期则以输入为主。第一阶段明初移民。民初洪武年间(1368-1399年),枣强与山西洪洞均设有移民机构。其中枣强籍居民多迁往山东西北部及西部与略东一带。在洪武年间山东接受移民共184万,其中来自山西121万,占66%;来自枣强35万,占19%,两股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的济南、历城、章丘、高青、青岛、胶南、既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河、广饶、滨县、惠民、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潍坊、淮县、诸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沂水、日照、莒县、泰安、济宁、曲阜、邹县、菏泽、巨野、单县、曹县、东阿、临清、莘县、金乡、阳谷、冠县、高唐等87个县(目前山东省辖31个县级市和60个县,共91个县市区),占全省辖县数的95.6%,其中枣强移民以淄博市、滨州市、东营市、青州市、德州市、潍坊市最多。何以如此之众?原因之一是:从河北枣强移民并非一次,既有官府组织的移民,又有民间的游居漂移;原因之二是:枣强作为当时的一级移民机构(或是移民的迁散地),既有本乡本土的枣强土着人,又有从河北组织的各地民众;原因之三是:卜居于枣强的流民多被迁徙,所谓“流民”既年饥或避兵他徙者,也就是未得到政府允许并且未编入迁入地户籍的流动人口;原因之四是:河北枣强西连秦晋,东临齐鲁成为明初由山西向山东移民的必经之地。在移民过程中,既有枣强人,又有山西人掺杂其中,综上所述,就构成了河北枣强数十万移民的迁徙规模。需要说明的是元末明初枣强辖区内的很多村庄多被迁徙不存,例如相传辖区内“七纸房、八涧里”,现在仅存五纸房一涧里,还有   村     村,这些村何去何从已无记载,有待于历史地理研究专家的进一步考证。第二阶段则是以接纳移民为主,向外迁民为辅的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根据《枣强县志》载,明永乐年间,山西、山东等地一批移民到本县安居。
  三、枣强移民的史实证据
  “莫道渊源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
  现在民间的谱书大多数始修于明中叶以后。《青州市地名志》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派兵来山东搜杀了三遍,杀光居民后,又于洪武二年(1369年)从洪洞县和枣强县迁来大批移民,建立了现在的座座村庄,许多族谱是这样记载。经考之信史,却找不到朱元璋搜杀山东之说……青州一带的族谱,绝大多数说其祖先于明洪武二年自洪洞或枣强县迁来。这种记载是对的”。淄川县志载“(1369年)明洪武二年七月,淄川州废,淄川、新城隶属济南府,是年起,明政府从河北枣强县、山西洪洞县向淄川、新城、临淄等县移民,官府给耕牛、种子免征三年租税”。淄川区《蒲氏族谱》记载“乡中民则迁自枣强蓟者盖十室而八九”。经考证,该区地名资料虽达不到这样高的移民比例,但却有60%的村是枣强移民建立的。又如明洪武年间,移民入昌乐,枣强县为最多,山西洪洞县次之,江南也有少量。移民户的族谱载有“奉牒”、“奉旨”、“迁发”等内容。毕都乡响水崖村《夏氏族谱序》云:“景太祖伯叔兄弟十五人,于洪武二年三月初三日卯时,自枣强迁发青州府鼓楼西常家胡同。迨至八世祖迁响水崖。”尧沟镇大杨家庄《杨氏族谱序》云:“余杨氏始祖讳殿禹,居河北枣强县,有洪武二年,奉旨迁至山东益都东尧沟镇南里许黄水东岸而居之。”临淄区单家庄《李氏族谱序》:“我始祖原籍直隶枣强县师友庄,自洪武二年军迁胥延数世……单家庄李氏宗亲学铭、春来、春美曾到枣强县王均乡大师友村寻根问祖续谱接案。2004年7月,两支核对族谱,系同一李氏殆无疑义。”另外,单家庄祖祠碑记:“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先人穷、毅二兄弟,由河北省枣强县师友庄辗转迁于此福泽之地立制建村……”更是有力的佐证。《日照袁氏》一文作者袁锡平在族人协同下,多次到莒县九里坡、沂水40里袁家庄、袁家城子等村探访。2001年初又与4名同族到枣强寻根问祖。他分别查阅了日照、莒县、沂水三县的袁氏谱书,日照傅家疃《袁氏族谱》载:“我袁氏乃直隶省冀州枣强县向义村人也,自大明洪武十二年已末(1397),始祖兄弟三人徙居山东,长居青州府日照县傅家疃,次居青州府沂水县袁家庄,三居青州府莒邑九里坡。盖三支族繁丁盛,皆我袁氏先世阴功所致也。”沂水《袁氏族谱》家传序云:“袁氏之先,直隶枣强人也。”莒县西乡(夏殿)《袁氏族谱》族谱弁言称:“考吾先祖自明初由河北枣强县迁居日照(傅家疃)后由日照分居莒县袁家疃,九里坡等村,而吾夏殿始祖系由袁家疃迁来者”。袁锡平在文中说:“世远年湮,朝代变迁,村无档案,找一个600多年前的村庄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查阅枣强《袁氏族谱》显然日照、莒县、沂水三县袁氏确属冀州枣强袁”。利津老户的居民大半都是明初移民,近年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是:南宋、北宋、店子、前刘、王庄、明集、盐窝、利津等8个乡镇中,90%的村有明洪武和永乐年间的移民户,其祖籍为枣强县,世代流传的歌谣是:“要问老家在哪边,直隶省的枣强县。”章丘王氏2004年有人到枣强镇王洼村寻根问祖,经核对,双方族谱确系一祖。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李蒙,家在山东博兴市利城村,其家谱记载“自明洪武年间,从河北枣强县迁入利城村。”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家庭世系的文化的重视尤为突出。山东居民到枣强来寻根问祖的不计其数。如山东淄博市高青县的刘刚,说根据地名志我们是从河北枣强县搬迁来的。只知道辈份有“云、元、希、延、俊”,但不知道以后如何续。山东邹平县刘传林其族谱记载洪武四年奉诏从枣强迁至山东之长山居住,传有数世,欲寻祖源。山东寿光市广陵村陈汉湘家谱记载始祖由河北枣强迁入欲寻祖源……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记。
  另外,从移民琐记中也可以看到枣强移民的轶事。
  刘家夹河村,居民于明洪武年间由枣强迁来,选择的地点在两河之间,姓氏与地形相连,村子便叫刘家夹河;双合村,明初李姓一家,由枣强迁来,大清河口,选择一高地建村,取名“台子李”;船王,明初王氏一家由枣强移来建村,村址紧靠大清河,居民以养船为业,人称“船王”;买河,枣强移民初来时,住在河边,有一富户买下了旧河道开辟为良田,远近闻名,村子也被称为买河;七龙河,民间传说此地有古村,因明初从枣强移民来此,地方多水患,人们以为水中有恶龙,便把匕首缚在牛角上,刺杀河湾中心的恶龙,并立村名为“匕龙河”后讹为“七龙河”;棉花王,根据《王氏族谱》记载,始祖王起长、王起安、王起远兄弟三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来,各自立村为家。为使兄弟之间不失去联系,约定村名均以“花”为记;戴家店,相传明洪武年间戴姓始祖,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戴家,后因村人靠大路开店,殷勤待客,仗义疏财,由此戴家店声誉在外,村名遂为戴家店;张乐滨,根据《张氏族谱》记载,始祖张万五、张万贞,于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西曾有马场,在近水湾处搭有一马棚,该村在这一马棚的入口处,故曾有“马棚口”,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村中有一名叫张乐滨的人在当地较有名望,遂更村名张乐滨。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曹树基教授在《从移民地名解读我国移民史》中,所说的,“天下不独有大槐树,来自山西大槐树的移民迁入济南府境,开始遇到另一支颇具规模的移民人群,来自北平枣强的移民。”在今山东齐河县,至少有75个村自称元末明初来自枣强。虽然同一时期,来自山西的建村庄更多达百个,但到山东滨县的,来自枣强的村庄多达400个,而来自山西洪洞的不足20个。阳信、沾化两县几乎是枣强移民的一统天下。”
  岁月不居,沧海变迁。明初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距今已有600多年,从移民史实的谱牒、碑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移民后裔那浓浓的思乡念祖之情,他们不论身居何地,同受到父辈的教诲和影响。虽然历经十几代、二十几代的人世变迁,但思念故土之情却依旧未减。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需要互相联系,这将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共同为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