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侯国研究概述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先秦诸侯国研究概述
  (载《湖南社会科学情报》1985年第13期,又载《先秦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期)
  商末,号称方国千余。周武王伐商,有八百诸侯。春秋时,见于经传者也有三百多个,其中一些小国。在经传上甚至只留下一个国名,记载一句话,或者只留下了古老的地名遗迹。有的只在近代考古中才发现了铜器铭文的国名。我国古老的史籍,《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对先秦诸侯国的记载,也是寥寥无几。近代的通史家编了几十部中国通史之类的国史,也只略为叙述春秋时较大之国,如宋、鲁、郑、卫、曹、蔡、陈、许、莒、纪、郝、邢、吴、徐等国,其余众多的小侯国,几乎没有涉及。殊不知这些众多的先秦诸侯国,正是构成今天中华民族的主体骨干,而且延及东南亚、中亚、西伯利亚、朝鲜、日本等各国和各民族的形成。研究先秦诸侯国史是中华民族史的关键部分,也是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部分。近几年来,我国对先秦诸侯国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主要就近几年来对先秦诸侯国中各小国的研究作一些初步的归纳和评述。
  鲁
  近年来,随着对春秋鲁国国都曲阜故城遗址的发掘研究,开始了对鲁国的探讨。如鲁国史编写组的《鲁国建都曲阜问题》(载《破与立》1978年第6期)一文认为: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在今河南鲁山县)。“鲁国的势力,是由西向东逐步发展和迁徙的。河南的鲁山、许昌、豫东北、鲁西南都曾是它的辖区。伯禽曾在曲阜长期驻军,但由于东夷势力的骚扰,局势并不很稳定,最后到炀公‘克渊克夷’后,才正式定都曲阜。”这里所说的鲁始封于鲁山,再迁曲阜。是有其道理的,但把许昌、豫东北、鲁西南等地区都说是曾为鲁国辖区,则未免过大。古代诸侯国,大者不过百里,小者七十里或五十里。以上那些地方。只不过是鲁人迁国所经的居留地而已。
  朱活的《齐鲁考辨》(载《齐鲁学刊》1980年第5期)持相反意见,认为鲁字和鱼字,“原来就是一个字”。鱼族活动在渤海沿岸,于商末即有鱼族的一支经山东半岛南下到达今曲阜境内,建立起城堡,“于是在族徽下增一个城堡的象形‘曰’字,表示鱼族建立起来的城邦。后来讹变为鲁。”
  但王恩田在《关于鲁国建国史的两个问题》(《载齐鲁学刊》1981年第6期)一文中则认为鲁国得名于鱼族建立的城堡之说是值得怀疑的。因鲁、鱼在金文中从不通用。鲁乃从鱼入口为嘉美之意。且鱼族亦并非全活动于渤海沿岸,如诸城县北五十里淮河东岸王家巴山村出土《鱼敖父癸鼎》,辽宁喀左县海岛营子村出土《鱼父癸簋》,陕西歧山县青化镇出土《鱼父癸》等,都距渤海较远,说明鱼族并不单纯以捕鱼为业。看来,鲁与鱼是不同部族的,鱼族由东向西迁,鲁族由西向东迁,风马牛不相及。
  刘丕烈在《“子牙父”和“-敖”》(载《考古》1983年第3期)中考定,子牙父即鲁庄公之弟叔牙,-敖是叔牙之侄公孙敖,即叔牙之兄庆父的儿子。庄公死后,庆父、叔牙,使弑其子般而立闵公,过了二年,庆父又杀闵公,并欲自立。结果,鲁僖公立后,庆父被迫自缢,叔牙也被迫饮鸩。铜器铭文中记载“戎献金于子牙父百车而赐鲁”乃鲁庄公伐戎的结果。叔牙分给了侄子公孙敖十金。后来,“公孙敖庄重而诚恳地承认在叔牙、庆父合伙乱鲁时做错的事,是以之表白其对鲁国的忠诚无私的。”
  鲁桓公之后有“三桓”公族,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势力凌驾鲁君。季平子执政时,甚至用天子之礼八佾之舞来祭祀鲁国宗庙,代替了鲁君。这八佾乃因鲁国始祖周公旦助周武王灭商,平定东夷徐、奄、淮夷等十七国之乱,周成王才赐鲁国以八佾之舞的天子之礼祭祀宗庙。现在季平子僭越周礼,取代了鲁君的应有资格。由此,李启谦《“季氏八佾舞于庭”新解》(载《学术月刊》1982年第2期)认为:“季氏八佾舞于庭,是维护周礼的表现,一是季平子曾代表鲁君主持过祭祀,“季氏八佾舞于庭”就是当政的季平子主持祭祀时的情况;二是季氏并不想废除鲁君而代之,而是要尊鲁君的。但刘百顺《“季氏八佾舞于庭”不是维护周礼》(载《学术月刊》1983年第2期)一文,与李文持不同看法。认为季平子代鲁君主持祭祀,毋宁说是指于其家庙用之。因为他赶走鲁昭公,自己代替主持祭祀。鲁自宣公以后,三桓专政,而三桓之中,季氏权势最大。笔者认为,刘文所辩是有道理的,只是由于近邻强国齐、晋、楚的威胁,才未能达到取代鲁君的目的。
  对于周诸侯国的历史纪年问题,何幼琦《西周时期的鲁国纪年》(载《齐鲁学刊》1983年第5期)考定,鲁伯禽受封年代为公元前1030年,到前999年。共在位32年。并用历法推算出周武王克商以至共和以前周、鲁年表,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衔接起来。提前了一百九十八年。
  郕
  郕国为周武王之弟叔武所建,周甲骨文中有“宬叔用”之字,《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见人名官名方国名浅释》(《古文字研究》第1辑)说:“宬即郕字,也可书为成,宬郕通用。周初有郕国。《春秋会要》、《世纪》载:‘郕,姬姓,伯爵,文王子叔武所封。’宬叔当是成之叔武”。郭克煜《郕国历史初探》(载《齐鲁学刊》1981年第4期)认为:“在武王克殷之前,叔武已经受封为郕国的统治者了。”但郕国最初不在山东,从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发现一处铜器窖藏,其中有《成伯孙父鬲》,铭文:“成伯孙父作浸赢尊鬲,子子孙孙永宝用。” 《文物》1976年第5期发表的简报认为:此鬲乃是成伯孙父为亡妻所作的祭器”,成,经传作郕,周武王弟叔武的封国。“成伯孙父鬲出土于岐山,说明成国最初应在畿内。平王东迁后。才迁封于山东。”因此,郭文肯定“座落于山东的郕国原来就是居于周原一带的郕国。”东迁到山东郓城与鄄县之交的城都,与《水经注》所说同。郕最后被齐所灭。
  蔡
  蔡系周武王之弟蔡叔度所建,西周前期曾都于祭城、上蔡和新蔡,这一段历史,研究者甚少。尚景熙的《蔡国故城调查记》(载《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2期)说:蔡国故城位于上蔡县城关一带,高踞芦冈顶端,西临汝水故道,东衔蔡塘遗址,故城周围长10490米,略成南北长方形,南面尚有遗址三处。城墙宽15—80米,高4—11米,系用夯土逐层筑起,夯土层上的夯窝明显存在。对下蔡研究的文章则很多,1955年5月24日在安徽寿县出土了蔡侯墓葬,遗物580余件、其中铜器486件,对于字、有释为蔡平侯庐、悼侯东国、昭侯申,成侯朔诸说,但多主张是昭侯申。引起国内外很大的轰动。近年来。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铭文考释》(载《古文字研究》第1期)认为:“申为电之初文,古读申为电,与从再声音近,故通用。自来学者,均以为蔡昭侯的五世祖文侯名申,蔡昭侯不应与之重名。据铭文则蔡昭侯本名,典籍作申,系用借字,并无重名之嫌。”是较有理由的。
  殷涤非《九里墩墓的青铜鼓座》(载《安徽省考古学会会刊》第5辑)因1980年九月,在安徽舒城县九里墩出土春秋末期的舒墓中,有一件铜戟,铭文“蔡侯侏之用戟”,疑是侏即朱字,为蔡侯朱奔楚,吴,舒联军“克楚师”的俘获品。又《寿县蔡侯铜器的再研究》(载《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全面论述了铜器上的蔡国后期的历史。
  l958年及1959年,又在淮南八公山蔡家冈赵家孤堆一、二号墓出士遗物112件,一般都认为主墓是蔡声侯产。
  近来,尚景熙《蔡迁新蔡质疑》(载《中原文物1983年特刊)认为“蔡平侯迁新蔡说”不符合当时楚、蔡两国局势,因为楚国这时已经国库空虚。民众饥苦,实力疲惫,正是由强而衰的转折点,且自蔡平侯复国至蔡昭侯初年,蔡、楚两国一直和好无间。楚国亦不可能对其友邦妄施压力,蔡不可能把都城更迁近于楚。所以,蔡国本土在上蔡。后又取得新蔡一带,说是“蔡国新地”。但蔡实际上是曾迁新蔡,故此论尚值得商榷。
  游寿,徐实婷《寿县蔡器铭文与蔡楚吴史事《(载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l期》认为,寿县所出之蔡墓乃昭侯之墓,平侯之器,正因蔡侯钟铭说明复国时以天命警惕自己和臣僚,企图振作起来的愿望。
  赵新来《潢川县出土蔡国铜器补正》(载《文物》1981年第11期)补正了欧谭生等《河南潢川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载《文物》l980年第1期)一文中,某些报导的遗误,实为二座墓共十三件青铜器,认为铭文是“蔡公子义工武飤簠”。
  曹
  曹国为周武王之弟曹叔锋所建立,封于陶丘,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陈邦怀《曹伯狄簋考释》(载《文物》l980年第5期)认为曹伯狄不见于经传,即是春秋时的曹伯赤。
  应
  应国为周武王之子应叔所建立,在今河南鲁山县东三十里应乡。何浩《应国考》(载《楚史研究专缉》l952F)认为;殷时已有应国,因今本《纪年》有“盘庚七年,应侯来朝”之事,故臣瓒指出应的名称由来已久。并非“韩诗外传”所说是成王封应才有的。因周武王灭商后封子应侯于原应国故地。应国不是被郑所并,而是大约在楚文王六年之前,有可能要稍晚于申、缯、吕的被楚所灭,应国存在了三百五十年。
  韧松《记陕西兰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载《文物》1977年第8期)一文补正了吴镇烽、尚志儒《关于应侯钟》《“见工”一词》。将1975年兰田县红星公社出土的《应侯钟》钟文进行了订正,认为此钟系周王从成周圆周时,赐给应侯的,并以为“见工”是人名。
  耿铁华《应监甗考释》(载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6期)也考定应侯曾为诸侯之监。
  郑
  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少弟于郑,是为郑恒公。刘夏塘《对郑庄公应该如何评价》(载《江西财院学报》1980年第2期)认为郑庄公振兴郑国,是当时诸侯国中的强国之一,是个有政治军事头脑的君主。
  韩连琪《论春秋时代法律制度的演变》(载《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4期)力辩子产没有杀邓析。因子产死在鲁昭公二十年,其时下距邓析之死巳二十年。邓析乃是郑驷歆所杀。邓析在子产铸《刑书》的基础上,所改定的《竹刑》,是更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
  陈长安、蔡运章《洛阳哀成叔墓清理简报》(载《文物》l981年第1l期)说此哀成叔墓出土于洛阳玻璃厂东南部。从《哀成叔鼎》铭文看,断定为春秋晚期,与《栾书缶》书体相近。而赵振华《哀成叔鼎的铭文与年代》(载《文物》1984年第7期)认为:年少的哀成叔,在韩哀侯灭郑并其国时,逃依同姓的东周。他是郑国最后一个国君郑康公之后。故鼎文念念不忘要祭祀其先人郑康公。这一器的发现,可探索郑亡于韩后,其后裔曾流寓于东周,居于洛阳,家庭经济尚称宽裕,才得以铸成这57字的铜鼎及一套随葬铜器。
  吴
  吴国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建立的,后迁都到今江苏无锡和苏州。梁伯泉《太伯奔吴说》(载《南京博物院集刊》l980年第2期)论证太伯奔吴,正是当时周族政治的需要,需要他们把尽可能广的地域、尽可能多的方国都统统联合起来,对商朝形成包抄的局面。太伯去吴不应该是两个人。应是一队人马,一支远征力量,当然手段可以是武力的和和平的交相使用或同时使用。此文引证广博,论证切实。
  黄盛璋《铜器铭文宜、虞、矢的地望及其与吴的关系》(载《考古学报》1983年第3期)论证宜、虞、矢即姬姓吴国,从铜器出土地点及历史地理关系,可以探索出一条吴国由陕西经仪往南迁至姑苏的路线。此文采取综合比较的方法,精深地论证了吴国早期的历史。
  刘启益在《西周矢国铜器的新发现与有关历史地理问题》(载《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一文中,同意张筱衡《散盘考释》所指出的,矢国就是吴国,矢国得名应与吴山有关。而吴山“在今陇县西,绵亘县南,则古代国必在山之附近,即今陇县一带是矣。”他从1954年在江苏丹徒烟墩山西周墓出土康王时的《宜侯矢簋》铭文,考证了封予江苏的句吴乃虞仲的后裔,虞侯矢亦即宜侯矢,便是句吴的第一代祖先。
  胡顺利《对宜侯矢殷考释》(载《江汉考古》l983年第2期),提出:宜侯矢段不是吴文化的遗存,与唐兰论证相异,并认为虞侯矢被改封于宜都是西周王朝设立新的政治统治据点,是西周王朝扩张政治势力的一种举措。
  邢
  邢国为周公之子所建,姬姓。李学勤、唐云明《元氏铜器与西周的邢国》(载《考古》l979年第1期)一文认为,河北元氏县发现的这一组铜器共八种十件,其形制纹饰均与l921年洛阳出土的《邢侯簋》相同。《邢侯簋》是邢侯作器以祭祀其父周公。《麦尊》则是载初封的邢侯,到宗周谒见周王,受到异常优厚的礼遇赏赐。还有《叔走雚父卣》中的叔走雚父与臣谏确属一人。《攸鼎》的攸是车氐侯之臣,”他很可能是西张村这座墓葬的墓主。”车氐国在邢之北。即今高邑县的泜水一带。邢在今邢台市。“邢国的建立本来就有遏制戎人,作周朝北方屏障的作用。
  滕
  万树赢等《山东滕县出土西周滕国铜器》(载《文物》1979年第4期),证实滕国确在滕县。
  申
  申国为四岳之后,姜姓。李学勤《论仲爯父簋与申国》(载《中原文物》l984年第4期),认为申国在今河南南阳。
  何光岳《申国史考》(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论述了申国是以雷电为图腾,今陇县东面麟游县有申家河及申家原地名为申人分布地。而甘肃华亭县之申首山为申族的发源地,后迁至陕西甘泉县北之申山、上申之山、后又东迁到山西霍山。周宣王时,又命舅申伯前去镇守南国,占领着南阳的战略要地。而遗留在霍山的一支申人便叫申戎或姜氏之戎,一直到春秋中期,才被晋所并。申国又把势力向东扩展到信阳,另封兄弟于此,号为东申,后为楚所灭。蔡静远《古申初探》(载《豫南史话》第1集)认为有西申和东申,“信阳是古申伯国的所在地,有历史传说和遗迹佐证。”
  吕
  吕国,四岳之后,姜姓。信阳地区文管会等《信阳发现两批春秋早期吕国铜器》(载《河南文博通讯》1979年第4期)报导了1974年春,在信阳长台关公社甘岸大队彭岗生产队《村西出土三件铜器,有《甫伯享迤》。1979年3月又在吴家店公社杨河大队坟扒生产队出土墓葬中,有《甫哀伯者君鼎》二件,《甫衷伯者君匜》一件,《系仲矢射子铜削》一件,甫即吕,在南阳西三十里。甫哀伯者君也叫系仲矢射子。
  欧谭生《河南信阳发现两批春秋铜器》(载《文物》1980年第1期),说西周《吕的吕即周穆王司寇吕侯,”《书·吕刑》:惟吕命,正仅着一吕字。又《静簋》之吕与此当是一人。”
  何光岳《吕国的形成和迁徙》(载《史学月刊》1984年第3期)、论述吕乃以云层为图腾的,“吕申好结伴那样,沿着泾渭两水之北的原梁地带,向东迁徙。”吕人迁入吕川,今陕西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然后又东渡黄河到山西吕梁山,“正当虞夏之际,被封于此。”成为商代的吕方。如乡宁县东南八里有吕乡废城,霍邑西南十里有吕乡,为姜姓吕人所迁而得名。周宣王又封吕侯于南阳西三十里的吕城,另一支则迁于新蔡大吕亭,又有吕河吕台。上蔡也有吕乡、吕亭,东吕又改称甫,为蔡所并。西吕为楚文王所灭,楚灵王将吕民迁于湖北蕲春县吕王山。
  许
  许国为四岳之后,姜姓。珠葆《长安沣西马王村出土“鄦南”铜鼎》(载《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l期)考定西周晚期。许君为其女成姜趄母所作的媵器。
  何光岳《许国的形成和迁徙》(载《许昌师专学报》l984年第l期),论述了许乃是居于丛林之中,后以为国号。也和同族申、吕一样,由陕西最后迁到河南许昌,后被韩所并。
  纪、莱
  王恩田《纪、巳其、莱为一国说》(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1期)认为,西周时的纪国为姜姓,全文作己。纪国之国土西起寿光,东至胶东半岛,国都在寿光城南18里猕河西岸的高宋台一带,曾发现大面积西周、春秋遗址。后被齐国所侵,便东迁到黄县归城。与巳其、莱同是一国。
  周昌富《莱国姓氏与地望考》及迟克俭《古莱国初探》(均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1期)、杜在忠《莱国与莱夷古文化探略》(载《东岳论丛》1984年第1期)都认为莱国即莱夷,是东夷族。杜、迟均以莱国都于今黄县归城。周文否定莱国在归城,以在昌乐西北境,并认为“从平度东境至临淄外延的广大地带,大致就是周代莱国的地理范围”。因此说莱国的疆域未达到黄县。杜文还认为“莱夷是东夷诸族中较早从事农业为主,并较早地进入了文明时代的一个支族。看来,莱国与纪、巳其并非一国,也不是姜姓,乃东夷族中的莱夷。为赢姓。这点,何光岳《姜姓诸国的形成和分布》(载西北民族文丛)1984年第2期)没有把莱国列入姜姓,却同意王献唐的《黄县巳其器》的意见,把纪、巳其列为姜姓的两个国家。并把姜姓诸国如闪、甘、戏、怡、州、逢、封,焦、厉(赖),露、戎蛮、箕、缙云氏、三乌氏的分布和迁徙以及国名解释都作了论述。
  王锡平、孙敬明《莱国彝铭试释及论有关问题《和李步青、刘玉明《“夕盉”铭义初释及其有关历史问题》(均载《东岳论丛》1984年第1期)从金文上考证了莱、己两国的历史,认为厘公即莱公,己即因蛇和蚕为图腾,与山东半岛产柞蚕丝是有关系的。
  曹定云《“亚其”考》根据安阳殷墟发现的“妇好”墓中出土的“亚其”器等资料,断定箕人封地在今山西蒲县东北古箕城,时间定为殷代早期。
  李步青《烟台市上夼村出土其国铜器》(载《考古》1983年第4期),根据《巳其侯鼎》《己华父鼎》认为两器同出一墓。应系一人之器,“证明翼、纪、己实为一国”。巳其在燕、在莒县、在蒲县三个地点,是代表三个不同的时期。
  莒
  郭克煜《有关莒国史的几个问题》(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l期),认为莒在山东莒县一带,为东夷民族所建。“莒与籚系用竹所制之用器,莒国国名的由来,当与此用器有关,”莒的疆域,周初在计即介根,在今山东胶县附近。后由介根迁莒,这时,“东临黄海,西至今沂水县境内,南达江苏、赣榆,北到今昌邑县境内。”这个小国的莒国疆域这样广大,却超过了同时期的齐,鲁、且这一带中尚有向,马阝、巳其、杞、介、诸稽、莱等国。所以,此论尚值得商榷。
  昆吾
  昆吾为祝融八姓之一,何光岳《昆吾氏诸国的兴亡与迁徙》(载《西北民族文丛》1984年第l期),论述昆吾乃善制壶及刀剑而闻名。其支族建立苏、温、颐等国。昆吾的一支南迁到云南为昆弭人。一支迁入祁连山北的乌孙族地区,乌孙国王昆弥也即由昆吾人担任。
  彭
  彭也为祝融八姓之一。何光岳《古代彭部族的繁衍与迁徙》(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论述了彭祖之后的彭国,其后裔遍布于黄河,长江以黑龙江流域。
  罗
  罗国熊姓,是祝融八姓的分支。何光岳《古罗子国》(载《江汉论坛》1981年第3期),论述了罗国起源于以罗捕鸟兽的部落,在今河南县的大罗山。后西迁至甘肃正宁县的罗山、罗川水、周初,又立国于湖北宜城县,后被楚武王所灭,遗民被南迁于湖南汨罗。
  云阝、偪
  云阝即妘,为祝融八姓之一。何光岳《云阝子国考》(载《湘潭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论述了妘部族的起源和分布,云阝分为郐、路、邬、鄢、偪、夷等国。云阝后南迁至湖北安陆,被楚所灭。其遗民被南迁至湖南茶陵的云阳山。
  蔡运章《偪王蓓剑乃偪阳国史初探》(载《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认为郙与辅即偪国,又叫偪阳,傅阳,在今山东峄县南五十里。
  微(麋)
  微即麋,芈姓,为祝融八姓之支族。何光岳《麋子国考》(载《楚史研究专辑》1982年),论述了麋即以麋鹿为图腾,由薇图腾发展而来。起源于山东微山,西迁至山西潞城和陕西郿县,参加了周武王灭商的牧誓八国之一。后立国于陕西白河,被楚灭后,遗民南迁于湖南岳阳市的西麋城。另一支则西逃到四川眉县,眉山等。
  唐兰《略论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铜器群的重要意义》(载《文物》1978年第3期),以扶风庄白大队发现的103件窖藏铜器,有铭文的74件,是微国微史家族遗物。微史曾是周文王的史官。
  胡、夔
  夔为楚之分支,后与胡为楚所灭。何光岳《胡、夔两国关系初探》(载《吉首大学学报》1984年第l期),论证了河南郾城的姬姓胡子国被楚所灭,夔子封于归夷所迁之地。在今湖北秭归,被楚灭后,又转封到安徽阜阳为胡子国,成为归姓,后仍为楚所灭。姬姓之胡国与归姓之胡国不同,但有密切关系。
  息、樊
  于豪亮《论息国和樊国的铜器》(载《江汉考古》1980年第2期),认为息国姬姓,为安静之意。被楚灭后,息国的贵族被迁到湖北枝江。樊国为赢姓,即繁,樊与繁古相通假。在今新蔡县北之繁阳,不是姬姓仲山甫之樊。
  曹锦炎《关于棥皿公簠释文的一点意见》(载《江汉考古》1984年第4期),释棥皿为樊,棥皿公簠为春秋时楚之封君。
  庸
  庸为周武王灭商时的牧誓八国之一。何光岳《庸国的兴亡及其与楚的关系》(载《求索》1983年第3期),论述庸起源于古帝容成氏之后,以善于铸大钟而得名,始居于河北容城,后南迁于河南新乡的鄘城及洛邑,湖北竹山。被楚灭后,遗族被迁于湖北容城(监利北八十里)及湖南容城(今攸县北)。一支则逃到恩施而入大庸,又一支西迁于成都。
  邓、鄀
  石泉《古邓国、邓县考》(载《江汉论坛》1980第3期),从历史地理论证春秋石的邓国,不在河南邓县,而在湖北襄樊北二十里的邓城。
  杨权喜《襄阳山湾出土的鄀国和邓国铜器》(载《江汉考古》1983年第1期),考证上鄀在宜城,被楚所灭;下都在上雒(陕西商县),是鄀的分支,为晋所灭。
  周永珍《西周时期的应国、邓国铜器及地理位置》(载《考古》1982年第1期)也论证了邓国的地理疆域。
  何光岳《允姓诸戎的来源和迁徙》(载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论述了允姓鄀国,允、若皆为黑之义,乃源于岷江上游的若水允姓之戎,逐步东迁为瓜州之戎、陆浑之戎,阴戎、小戎。还建立了鄀国,是为下鄀,后南迁为上鄀。另一支则北迁到新疆,建立婼羌国。
  卢
  卢戎也为允姓之戎,为周武王灭商的牧誓八国之一。与鄀同源于岷山之卢水。何光岳《卢戎考》(载《民族研究》1982年第3期)论述,卢为黑之义,以善制饭篮卢器而得名。逐渐东迁到河南卢氏及湖北南漳。被楚灭后,其遗民被迁至湖南平江的卢洞,一支逃至卢溪;一支西迁四川泸州及西昌,形成彝族的一支先民;一支向西北迁至新疆,建立戎卢国。
  曹定云《殷代的“卢方”》(载《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认为“卢方”,也即牧誓八国之卢国,在今甘肃平凉的都卢山。卢为黑之意,从1967年9月甘肃灵台白草坡古墓葬出土铜器,铭文有“潶白”即卢白,白即伯,“殷代‘卢方’有可能是‘獯鬻’之一部”。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因獯鬻乃是殷周的犭严允形成的,犭严允虽与卢同为允姓是亲族,但不是继承关系,陈宗祥《试论“牧誓”八国与黑白族系》(载《西南民院学报》1979年第1期)也论述了卢的黑白族系。
  韩
  沈长云《西周二韩国地望考》(载《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2期),论证西周有两个姬姓韩国。一个在今山西芮城县韩亭,为周武王之子所建,后为晋所灭,另一韩国则在今河北固安县。
  葛
  牛济普《“格氏”即“葛乡城”考》(《中原文物》1984年第1期,认为格氏即黄帝后姬姓的葛国,在今河南新郑县葛乡城。葛先在宁陵,后迁至新郑西北荥阳附近。
  徐
  徐国,嬴姓,为东夷所建。何光岳《徐族的源流与南迁》(载《安徽史学》1984年第2期),论述徐族因建高脚楼而居得名,起源于河北玉田县北二十里的徐吾山,以后分别逐渐南迁,经安肃的徐城、山西徐沟、榆次、屯留及河南温县、嵩县三涂山。一支则迁至山东平阴及滕县,再南迁至安徽泗县,后被吴国所灭。徐子章奔楚,居夷(安徽亳县城父集)。
  朱玉龙《徐史述评》(同上)、从甲金文上论证了徐、舒同源,引用大批资料,论述了徐国兴衰的历史。
  李学勤《从新出土青铜器看长江中下游文化的发展》(载《文物》l930年第8期),(考)定量、庚、弟又、义楚,章禹等五个徐王的名字,及沇儿、亻丛儿、辶乖儿、旃、宜桐等五个徐王子的名字。徐国青铜器的出土,更有利于对徐史的研究。如沈湘芳《襄阳出土徐王义楚元子剑》(载《江汉考古》1982年第1期)高应勤、夏渌《〈佘阝大子伯辰鼎〉及其铭文》(载《江汉考古》1984年第1期),考证此二器均为徐太子伯辰流亡于楚所作。江西省历史博物馆等《靖安县出土徐国铜器》(载《江西历史文物》l979年第l期)、及《江西靖安出土春秋徐国铜器》(载《文物》1980年第8期)两文报导了1979年4月在靖安县水口大队李家生产队的兴山南坡旁,出土三件青铜器,为春秋晚期徐国遗物。“徐人入赣的时间大概是在‘徐人取舒’之后。”彭适凡《谈江西靖安徐器的名称问题》(载《文物》1983年第6期)考定了徐器的各种名称。又在《有关江西靖安出土徐国铜器的两个问题》(载《江西历史文物》1983年第2期)分析了铜器铭刻书写体,“从浑厚凝重、稍带滞拙之感,向端庄规整、刚劲有力方向发展,继而又向纤细流畅,潇洒飘逸,舒朗奔放趋势演变。最后到义楚为王前后,转为既纤细却又规整,既流畅又带几分凝重。”又在《春秋徐国南疆析疑》(载《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论及徐国的势力未曾到达江西,至于徐国铜器之所以在江南出土,那是徐国灭亡之前后,这些铜器作为馈赠品或胜利品而带入江西的,或者由徐国的王侯子孙在被遗散安置时带入江西。李家和、刘诗中《春秋徐器分期和徐人活动地域试探》(载《江西历史文物》1983年第1期),论述了周初的徐国当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遭周宣王的征伐之后,被迫南迁到淮水附近。“据此推知,他们大概是为了躲避周王室和鲁公伯禽的兵力,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后期,开始南迁的。”
  群舒
  舒与群舒为偃姓,为东夷之一支。何光岳《群舒与偃姓诸国的来源和分布》(载《江淮论坛》1982年第6期),论述了舒在西周初年,由山东东阿,被周所迫而南迁到淮南一带,建立了舒、舒庸、舒鸠、舒蓼、舒龙。舒鲍、舒龚及宗、巢等国,到春秋时,次第被楚所灭。
  1959年9月,安徽舒城县龙舒公社夙凰咀发现一批西周晚期到春秋时的铜器,与舒国有关。l980年9月,又在孔集公社九里墩大队窑厂发现一座春秋晚期古墓、出土器物l83件,其中青铜器170余件,与群舒历史有关。推动了对群舒研究工作的开展。杨鸠霞《安徽九里墩春秋墓》(载《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舒城县九里墩春秋时期的古墓》(载《安徽省考古学会会刊》第5辑)作了报道。陈秉新《舒城出土鼓座铭文试释》(同上)《舒城鼓座铭文初探》(载《江汉考古》1984年第4期)释余、予同出一源,“余字本义为畲刀,余象有长曲柄的畲刀形。”“群舒原是东夷的徐族,徐人原居鲁东,后来自东土迁于淮泗之间,又由于侵周遭到沉重打击,一部分徐人又流徙到淮南,在舒庐一带建立一些小邦,史称群舒。“徐、舒同源说,从舒城鼓座铭文申得到了新的证明。”
  巢
  何洁《巢国史钩沉》(载《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2期),认为巢原在徐之西北,过于逼近鲁都,又靠近卫、曹,南迁的时间自必要比徐人早些,当是先由汶水南至泗水,在周人的一再逼迫下,再由泗水南下,随又折向西南,渡过淮河,建立巢国,巢国地望应在六安东北。
  六
  六国,偃姓。崔恒升、崔思棣《古六国考》(载《安徽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考证六为陆地之义,在今六安。《录伯殷》中的录伯即六伯,臣服于周,还为周穆王建立了功勋,受到奖赏。《大保段》中载周成王令太保召公征伐录子职。录子职即六子国君之名。六国最后被楚所灭。齐文心《“六”为商之封国说》)《甲骨探史录》)认为商代时甲骨文有六向商贡龟,及进女为妇的记载,说明商朝的军事力量已控制了六安一带地区。
  黄
  黄子国,赢姓。何浩《西黄续考》(载《江汉考古》l983年第1期),指正黄国在河南潢川县。西黄位置在湖北“宜城东南、随县西南的汉水以东、大富水以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履选、古兵《潢川古城和黄国青铜器》(载《豫南史话》第2集),考定黄国都城在潢川县北十二里的隆古公社,南北长一千五百米,东西宽一千三百米,全长5.6公里的城墙都是用黄土夯筑而成。1975年春,在上油冈公社磨盘山水库发现一古墓,出土三件铜器。《光明日报》l979年11月6日《河南潢川发现黄国故城和春秋铜器》郑杰祥《河南潢川县发现一批楚铜器》(载《文物》1979年第9期)都作了报道。欧谭生等《河南潢川县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载《文物》l980年第1期)认为是春秋黄国铜器,其中《单鼎》铭文:“黄孙子侯君吊单”与铜镭铭文“黄孙须子白亚臣”颇有相似,可能同属于“黄孙”这个宗氏。何光岳《赢姓诸国的源流与分布》(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l984年第3期),论述了赢人起源于燕山,即以燕为图腾,后南迁至山东莱芜西北四十里的赢城。分建了江、黄、耿、弦、蒲姑、白、郯、复、寘、谷、葛、谭、费、秦、赵、梁、裴、萧、奄及徐、淮夷等国。
  淮夷
  刘翔《周宣王征南淮夷考》(载《人文杂志》1983年第6期),从《兮甲盘》《师袁殷》和《驹父盨》金文中考证,周宣王令南淮夷和诸侯百姓的商贾贸易,都必须到周朝的集市上进行。并加强了对南淮夷地区的经营。又在《周夷王经营南淮夷及其与鄂之关系》(载《江汉考古》1983年第3期),认为淮夷、南淮夷实系具体的部族称呼,群舒之属也当归入南淮夷之列。“过去史家言淮夷,往往以为乃专指徐国而言,今审诸铜铭知南淮夷包括赢姓徐、奄,又包含有偃姓的桐、群舒等。”王辉《驹父盨盖铭文试释》(载《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5期)称:周宣王征南淮夷,逼使他屈服纳贡,马承源《关于翏生盨和者减钟的几点意见》(载《考古》1979第1期),提到周厉王征桐、南淮夷,大军横贯淮水流域,大败南淮夷和东夷。
  孤竹
  李学勤《试论孤竹》(载《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2期),考证孤竹国君为墨胎氏,系子姓国。在今河北迁安县有孤竹城。与夏家店文化有密切关。金耀《亚微罍考释——兼论商代孤竹国》(同上),根据辽宁喀左县1973年出土铜罍五件,其中一件铭文“父丁,孤竹、亚微”。认为孤竹是商代诸侯国之一,与甲骨文称“竹侯”为侯国者相合。亚微的微,即孤竹君伯夷,叔齐之父。孤竹国的范围,西起今河北省的迁安、卢龙县,沿渤海北岸,东抵辽宁省的兴城县,北达北票、敖汉南部。我认为在商代时的孤竹国范围不会这么广大,这一带所发现的孤竹遗物,只能证实孤竹国不断向东北迁徙而已。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