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鄌郚镇闻名遐迩,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道家圣地金山尽西南而望,马驹岭与高山对峙如屏,北有车罗顶九顶连环,南有雨落山虎踞龙盘,九曲河蜿蜒流淌,白浪河静美流长,擂鼓山风鸣幽谷,仙月湖碧波荡漾。观音阁、进士碑、古汉墓遗迹……,三迹众多。无籽西瓜栽培、高崖炸鸡、条编工艺……,非物质文化丰厚 。一直流传着黄帝大战蚩尤和车罗顶封禅的古老神话,流传着罗成和九女藏夫的动人传说……。整个城镇古朴典雅,广泛采用了"烟灰色"主色调,浮掠过鄌郚古国的历史风貌。鄌郚是个比较生僻的字眼,对于鄌郚地名词源的由来,众多民俗学者追本求源,阐微彰幽,比较全面地考证了鄌郚地名的由来和历史文化积淀。年代虽是久远,史料确已考证,鄌郚曾是一个古老的国家,鄌郚地名来源于周朝初期鲁国的两个下邑:鄌国和郚国。


  莱国都城
  鄌郚地域历史悠久,大约距今1万年前,沂源的原始人类开始走出深山密林,向平原地带迁徙,其中有一部分沿着源于沂山百丈崖的汶河,流落到鄌郚这里建立聚落,繁衍生息,后来成为东夷族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历史进展到仰韶、龙山文化时期,鄌郚地界属土著民族莱夷部落。《尚书·禹贡》记载:“莱夷作牧,厥匪檿丝。”莱夷就是以“莱”为名号的夷人,“嵎夷”则指的是胶东滨海地区。至于莱夷之得名,《说文》曰:“莱者,蔓华也。”“夷者,东方之人,从大从弓。”据此,今淄博、潍坊及其以东直至半岛地区,当是东夷部落的散居之地。在商代以前,莱夷族就建立自己的国家——莱国。商殷屡征未克,直到后来商王朝的势力渐渐衰落,东夷势力也奋起反抗,断断续续的战乱延绵了三百多年,尤其帝乙、帝辛(纣)继位后,集中力量对付东夷,其中最长的一次战争长达260天。
  莱国是莱夷部落建立的方国,根据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泛指“高于部落以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周易·既济》篇载,“方,国也”“即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商部族就是指子姓的殷人社会集团。据考证莱国统治中心在昌乐、临朐县附近。东部可以到达黄县的沿海地区,国都就在现在的鄌郚镇鄌郚村。到了西周时期莱国成为东方诸侯大国,爵位始为侯爵,后改为公爵。历史学家王献堂《山东古国考》载:“莱国为宗主国,是逢公伯陵之后裔,其属国有纪国(时在今江苏省赣榆县北部);州国(今安丘市杞城);维邑(今高密市);棠邑(今平度市棠乡)及今胶东半岛各莱国地莱州、莱阳、莱西等国。”莱国地域广袤,是仅次于齐、鲁、莒的山东四大古国之一。
  西周初期,周武王以公、侯、伯、子、男五爵之差封国八百有余,太公始封在昌乐的营丘,距莱国都城鄌郚东40里。司马迁《史记》曰:“太公封齐,兼五侯地。”即斟、斟灌、莒、薄姑、纪地。鄌郚仍为莱夷属地,为莱国都城。莱侯曾多次率众争夺营丘,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随着形势的发展,齐国逐渐发展强大,“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齐灵公十一年(前571)齐灵公挥师伐莱,莱贿赂灵公幸臣凤沙卫,齐师罢兵,莱逃过一劫。齐灵公十五年(前567)齐侯召见莱子,莱子不从。齐灵公大怒,遂派将军晏弱率重兵灭莱,莱民残余退守棠邑城(今平度东南部唐田)。同年冬,晏弱率军破棠,占领了今平度大部土地,棠为齐邑。《左传》载:襄公二十五年(前548),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后,齐大夫崔杼(崔武子)前去吊唁,见棠公之妻棠姜貌美,欲娶其为妻。因崔杼与之同姓,通婚有忌,但崔仍然强娶。后齐庄公与棠姜私通,被崔杼发现,崔杼与庆封怒弑齐庄公。后崔杼又被庆封所灭,棠姜自杀。棠邑除,其地并于齐。
  莱民迁至郳邑(今山东龙口)后,史称东莱,即现在的莱州、龙口一带。纪莱迁都胶东黄县以后,史称东莱。《春秋大事表》引《通典》曰:“春秋莱子国……以在齐之东,故曰东莱。”尽管还没有马上被齐吞并,实际上已经成为齐国附庸。齐国初建时,潍坊西部一些地区便由齐国统辖。随着势力的增强,东莱被齐国灭亡,莱共立国300余年。早在齐灵公时期,莱国就已经被齐灭亡,而黄县的,即东莱,直到齐景公时才灭亡。齐国逐步统一了许多邻国。到春秋末年,今潍坊市所辖各县区都成为齐国的领土。可以断定,姜太公在昌乐营丘建齐后逐莱国,鄌郚地界为齐侯国郚邑属地。


  鄌郚考略
  鄌郚即为鄌国故城,至今已经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据《绎史·春秋地图》标注,鄌郚位于郱邑之北,杞国以西,东阳以东广大地区为周纪鄌地郚邑。据《昌乐县地名志》对“鄌郚村”的词条解释:九曲河东岸,为鄌郚,相传为春秋纪国的郚邑,《昌乐县续志·古迹志》载:《春秋·庄元年》“齐师迁纪、骈、鄑、郚。”鄌郚街,即古郚城。《地理风俗记》朱虚东四十里有古郚城亭。曾是乡、镇、公社治所。鄌郚国名始于周武王三年(前1043年),周公旦长子伯禽封阜称鲁国时,已存在古国。李兆洛《四部备要·玉篇》载:“鄌郚国,鲁国下邑。在朱虚县东南。”《地理风俗记》载:“朱虚县东南四十里,有古郚亭;鄌郚是其故城欤。”西周时期属纪国的下邑。时吾邑的主人是唐尧的后裔,纪国为春秋前中国东方的一个重要国家,据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载,西周初年,为了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地(今山东寿光),建立了己国。殷、周时期的己、纪实系一国之称。盛时疆域北至渤海、南至黄海(江苏干于)、西至古酅邑(今临淄安平镇)、东至鄑邑 (今昌邑市西北今龙池乡瓦城村)、郚邑(今安丘市西南红河镇郚城村),与齐、鲁、莒并称“四驾马车”,前后历500多年。其中(公元前1046~前691年)是独立国家,(公元前691~前523年)是齐国的附庸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鲁襄公六年(前567年)出现的莱国、纪国,是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两个国名称谓。纪与莱在其存在的历史过程中,曾有两次为地域合一的国家。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襄公)八年,伐纪,纪迁去其邑。”即公元前690年,齐国讨伐纪国,公元前693年,齐国军队驱走纪国的郱三邑居民,占有三邑土地。公元前691年,纪国分裂。纪侯之弟纪季以纪国的酅地投降齐国,做齐国的附庸。同年鲁庄公试图和郑君子婴商量保全纪国,郑君以国内部不安定为由拒绝。公元前690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将剩下的国土交给纪季,纪侯逃亡至沂水泉庄境内的纪王崮,坚持了8年后,纪国灭亡。今寿光纪台镇纪台村东北有纪国古城遗址。到春秋战国时,鄌郚始简称邵国或称郚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鄌郚境内曾经有过鄌国、郚国、骈邑和朱虚侯国的都城。其中骈邑在白塔,白塔古称骈南,有骈伯侯古墓尚存。“骈邑”一词始见于孔子《论语·宪问》篇中,其文曰: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公元前六九三年,齐师伐纪国,郱邑则于战火中夷为废墟,地域归齐。朱虚侯国在高崖,《十三州志》云:“丹朱游故虚,故云朱虚也”。《史记·年表》载:"高后(吕雉)元年四月,封齐悼惠王刘肥(汉高祖刘邦的长子)之子刘章为朱虚侯。"朱虚国始建于高后元年四月(前187年),汉文帝(刘恒)元年(前179年)重设朱虚县(治今昌乐县城南北岩镇大南岩村处)。南朱虚侯国除,由北朱虚县所代替。南朱虚国之存在,历时达366年。鄌郚建国年代在周武王三年(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灭商之后,与太公封齐于营丘年代一致。初为鲁国侯邑,后为纪国侯邑,直到周宣王三十三年(前794年)与郚国合为鲁国下邑郚国,直到鲁庄公元年(前693年),鄌郚是被齐襄公率齐师所灭而国除。鄌郚国的历史,历时达246年。


  历史沿革
  据《竹书纪年》和《齐乘》,鄌郚地望建置,五帝少昊封寇爽鸠氏之地、帝尧时代地属弟子丹朱,虞夏时期地属季萴国,后为为莱夷方国都城。商朝为诸侯逄伯陵的封地。西周,鄌郚为齐候国郚邑属地,为纪国所辖,1043年,鄌郚建国。春秋时期,齐国灭纪,郚邑改属齐国。战国时为“齐之郚邑”;秦,地属齐郡。西汉初,地属朱虚县。东汉,地属青州刺史部所辖齐郡;三国魏时,地属青州城阳郡。晋朝,地属平阳郡朱虚县。南北朝时期,青州、冀州合并,鄌郚置于郁州;隋朝,开皇六年(596)地属潍州营丘。唐朝初,地属河南道青州。五代,沿唐制。宋朝,初沿五代制。庆历三年(1043)改属京东东路青州按抚使。金代,贞祐四年(1216)地属山东东路益都府。元朝,至元二年(1265)地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清两代,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始称鄌郚,清时属山东行省青州府,为鄌郚厂。民国初,废府设道,鄌郚属胶东道。1925年改属淄青道。1928年废道,1938年改属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所辖。1945年6月,昌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5年9月,共产党领导的昌乐县政府建立,鄌郚隶属鲁中行政区第三(沂山)行政公署。1945年9月,原第三专区撤销,第四专区改为第三专区,鄌郚亦随之改属第三专区。1948年4月,属鲁中南行政公署第三(沂山)专区。1949年7月改属昌潍专区。1967年3月改属昌潍地区。1981年7月,昌潍地区改名为潍坊地区,鄌郚亦改属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潍坊地区改称潍坊市,鄌郚又改属潍坊市辖。其中,日军侵占鄌郚期间(1938.1~1945.8),鄌郚属莱潍道。


  地名词源
  鄌郚作为词源,在字典辞书里只有地名一说,专指中国山东省昌乐县的鄌郚镇。除此,别无其他解义。逐字解析,可以翻阅历代辞典,《正字通》对鄌的解释是国名,本作唐。所列词条与郚合称鄌郚,至于"郚"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两条:①春秋纪邑,后属齐。故城在今山东省安丘县西南。 ②春秋鲁邑,在今山东省泗水县南。《汉典》释为古邑名,则在今中国山东省安丘县西南。《说文》却直指东海县故纪侯邑。纪国建立于商朝后期,在周朝分封列国时正式确立为国,在今山东寿光,一共存在了五百多年,作为齐国的附庸国,也是个独立国家,其实鄌郚早于纪国。鄌国最初为邑,为唐尧后裔。西周分封为鲁国下邑,在周懿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899年至前892年)走向衰微之时为故纪侯邑,齐庄公元年(前794年)冬,齐师迁纪,郱鄑郚,注"齐欲"至"訾城"。正义曰:齐人迁此三邑,非三邑之人自迁也。故知齐欲灭纪,故徙其三邑之民而取其地也。苏氏云,直取其地,不取其民,故云迁,不云取。不言所往之处者,志在去之而已,非欲安存其人,故与宋人迁宿文同。其又异于邢迁也。《释例》曰:“邢迁于夷仪,则以自迁为文。宋人迁宿,齐人迁阳,则以宋、齐为文,各从彼此所迁之实,记注之常辞,亦非例也。”郱在东莞言郡,郚在朱虚不言郡者,《释例·土地名》"朱虚亦属东莞",使之蒙上郡。原为鲁国下属的鄌郚国成为了纪国的属国
  鄌郚作为地名在用字历经了三次变异,最早的鄌郚用字,是{唐邑}{吾邑}二字。有文物实证,是带有{唐邑}{吾邑}的两个字的青铜矛戈,事实上,这是最早的鄌郚用字,在所有带“阝”旁的汉字(在右边)里边,90%以上都是表示地名或与地名相关的。商周时期,"邑"本身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在文字演进的过程中,删繁就简,逐渐简化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旧指县,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解析"邑"的象形结构,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商代甲骨文即有"作邑"的记载,并称都城为"大邑商".尚书·盘庚》亦称所迁都城为"新邑",说明邑可指最大的城市首都并包括其附近农田。同时,甲骨文又有“土方征于我东鄙”,沿袭到春秋时,便有“十室之邑”、“百室之邑”、“千室之邑”等说法。如郓、邹、郚、鄑、鄄、邠、酅,均为城邑名称。{唐邑}{吾邑},顺理成章逐渐演变成鄌郚,作为地名用字,自1977年公布的《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后,鄌郚人民公社开始用唐吾作为地名,直到1986年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唐吾却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仍有残存,近年来逐渐规范和认定"鄌郚"的准确使用,虽不提倡{唐邑}{吾邑}的归依,但这是鄌郚最初的词源。


  地理探源
  从《鲁国下邑鄌郚国》考证鄌郚古国的位置,其坐标:北纬36°26′东经118°51′,应该是可信的。就是在鄌郚的瓦砾地一带,瓦砾地是鄌郚的南大方,高崖干渠以南,鄌郚故城大致在这个位置。西有九曲河,静美流长;东有马驹岭,苍莽巍然。四面环岭,地落平川,旷谷逶远。记得现在的流溪河的桥下面,当时被雨水冲出了一个豪华墓室,四壁是艳丽的漆画,我曾经去看过,那已是近30年前的事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可能是汉以前的贵族墓穴,也许就是鄌郚古国的佐证,说不定那个地方至今还是个深埋在地下的墓葬群呢。可惜时过境迁,露天的墓穴已经被流水冲刷了,或被淤泥封葬了。鄌郚镇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古文化遗址众多。据文物普查,镇西李家庄村发现有大汶口文化遗址和商代遗址,遗址发现墓葬、灰坑、红烧土、陶片等遗迹遗物;北张村曾发现龙山文化遗址,采集到工艺水平先进的黑陶鼎足、罐口沿等遗物;时马村曾发现春秋时期聚落遗址,发现墓葬、灰坑、陶片等遗迹遗物。遗址均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鄌郚镇位于昌乐县境中南部,一直是昌乐南部经济文化中心。东连红河镇,西与高崖水库库区、临朐县毗邻,南接安丘县,北交乔官镇,大沂路、潍九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境内地势北高南低,通过卫星对鄌郚地域的勘探,在鄌郚马驹岭和高山之间是一条古老的河床,古老的汶河就是流经鄌郚注入白浪河的,随着冲积的地势,后从水码头径向东流,汶河是塑造鄌郚大地的母亲河。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有白浪河、孟津河、九曲河、猪河、漳河、汶河流经镇域,有金山、马驹岭、一线天、白浪河源、车罗顶、打鼓山、雨落山等12处自然景观。镇政府距县城35公里,驻鄌郚村。2000年合并北鄌郚乡,2007年撤销白塔镇、高崖镇,将白塔镇、高崖镇的行政区域并入鄌郚镇。镇域总面积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耕地14.6万亩,辖153 个行政村,10.5万人,是省政府确立的"中心镇"。潍坊市母亲河白浪河发源于西部的打鼓山,境内车罗顶为全县海拔最高点,高崖水库为国家大二型水库。
  鄌郚为山东半岛南北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古往今来,莱州湾产的鱼、盐等海货一般都经过鄌郚,临朐的蒋峪、沂水的马站这条线运往鲁南、苏北,素有“南鄌北都”之称,据《昌乐县志(1992版)》记载,“南鄌北都”是指鄌郚镇金山脚下的前泉、后泉和前孔、后孔等村,北都是指朱刘街道办的都昌、戴家一代,是昌乐西瓜栽培种植的地理标识,在历史的嬗变中,鄌郚作为为安丘、临朐、昌乐三县交界处的商品交易集散地,逐渐演绎成繁华城镇的代名词。